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
大學內(nèi)學術自由、討論開放,各類思想撞擊競發(fā),并且匯聚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更通過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等方式,網(wǎng)羅了不少名家,他們的智慧和思想在講壇上得以展現(xiàn)和激發(fā),形成了大學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供大家參考。
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篇1)
有幸一齊參加了余博士在上海余世維教育集團總部舉辦的兩個整天的課程,主題是《完美女人》。兩天中所有課程全部由余博士親自講授。課程的資料極為全面和系統(tǒng),觀點鮮明,案例生動,扣人心弦。所以,作為一篇學后感,我不會在那里重復贅述課程中的具體資料和細節(jié),而是想表達一下我本人在兩天中學習后的思想感悟。
余博士開篇明確提出:人類社會源起于母系社會,每一個人在童年時代受母親的影響程度遠大于受父親的影響程度;而每一個人終生的性格、思維、命運乃至成就都極大程度的受到童年生活的影響。(最近有一部深受好評的美國新片《血戰(zhàn)鋼鋸嶺》就生動的表達了這個主題思想)。那么,一位母親是否優(yōu)秀,是直接對她們孩子的未來、家族的未來,甚至民族的未來起到關鍵性作用。
《完美女人》主題課程,顛覆性的把女人放到了一個人類社會極為重要的位置上,而絕不是婦女獨立、女權主義這些比較狹隘和片面的思維。
正如余博士所說:一個男人是否優(yōu)秀,影響的是他一個人;而一個女人是否優(yōu)秀,影響的是她的整個家庭!對此,我的理解是:在一個家庭中,母親才是“元帥”,父親其實只是“將軍”。元帥的地位和作用是高于將軍的,這就是所謂“女主內(nèi),男主外”的深層次含意。元帥嘛,自然是運籌帷幄,而將軍則是血戰(zhàn)沙場啦。雖然元帥在內(nèi),但思考的是戰(zhàn)略性問題;雖然將軍在外,但思考的是戰(zhàn)術性問題。在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母親是處在元帥的位置上,她的思維需要比父親更全面、更長遠,還要更冷靜,這就是完美女人的“人生使命”和“家庭職責、及社會職責”。
可是,中國大陸的女人們卻大多數(shù)沒有這樣的意識和觀念。她們要么固守“妻以夫為貴”的陳古觀念,只是把自我當成男人的附庸;要么片面追求女權至上、女性獨立的時髦,把自我當成家中的女王而不是元帥;要么索性把自我定位成丈夫的“心肝寶貝”,期望丈夫無盡的寵溺……這些看上去“十分女人”的思維,都完全無法讓她們成為母親后,即可勝任的家庭“元帥”使命,甚至反而背道而馳。因為,無論在她們的思想觀念上、知識儲備上、還是邏輯思維上都離“元帥”的標準相去甚遠,或截然相反。目前中國大陸的大部分現(xiàn)代女性,無不熱衷于美容時裝、逛街購物、美食娛樂……她們還常常把“路盲”當成是理所當然;把科學常識、天文地理和邏輯推理等基礎知識和理性思維當成是男人的專職。她們似乎從來都不愿意多一點點開發(fā)自我的左腦,好像認為如果左腦發(fā)達了,就會失去“女人味”……
所以,在中國大陸女人們天經(jīng)地義的追求“讓自我更女人”的邏輯之下,她們就自然而然的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丈夫們”的“寵物”,而她們的子女們又成為了“寵物的寵物”。是的,下一代的男人正在深受“寵物型母親”的影響,他們在童年已被定位成“寵物的寵物”。按照這樣的邏輯和模式延續(xù)的家庭,以及普遍這樣類型的家庭所組成的社會,未來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我們應當能夠想象得到吧。
總之,由于人類天性使然,原始本性使然,人類童年對未來人生影響重大,而母親又對子女的童年成長影響重大。所以,母親就必然處于家庭中元帥地位上,不管她想不想成為家庭中的元帥,就在她成為母親的那一剎那起,她就自動的坐在了家庭中元帥的位子上。
不是要研究母親算不算元帥,而是這個家庭的元帥稱不稱職、夠不夠水準的問題了。我想,在學習余博士的課程之前,會有多少女人天生具備這樣的認識和概念呢?如果她們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之后,她們還會像以前那樣那么計較所謂的“女權”嗎?還會把自我身心全部奉獻給美容和服飾嗎?還會一遇到科學知識、地理歷史、宏觀經(jīng)濟、邏輯思維等“所謂的男人專屬領域”還是依舊避之而不及嗎?
很巧合的是,就在幾個月前,我曾對我的妻子和女兒說:我很想寫一篇題目叫《如果一個女人擁有了男人的思維,男人將失去所有的優(yōu)勢》的文章。當時,妻子和女兒對我的這個觀點不以為然。幸運的是,她們倆個都有幸參加了余博士的《完美女人》全部課程。我隱隱的感覺到,這會給她們帶去極大的收益,甚至改變了原有的生命軌跡,真正讓自我更完美,人生更精彩和幸福的。不知“元芳”你怎樣看?
秘密就是:所謂“女主內(nèi),男主外”的深層次含意其實就是母親才是“元帥”,父親其實只是“將軍”。
“元帥”不才,“將軍”再猛也枉然!
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篇2)
今日看了余世維先生的成功經(jīng)理人講座,講得十分好。以下是我看后的一些感想。
余世維先生是時代光華教育發(fā)展有限公司特聘高級培訓師,哈佛大學企業(yè)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學國際經(jīng)濟博士后,美國諾瓦大學公共決策博士。現(xiàn)任上海慧泉企業(yè)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jīng)理,美國富頓集團中國總經(jīng)理。曾服務的客戶有:日本航空、飛利浦、柯達、聯(lián)合利華、ABB、三得利、3M、西門子、摩托羅拉、中國電信等國內(nèi)外著名企業(yè)。
“管理不是比賽看誰的愛最多!”的確如此,可是,也不是在比賽誰的愛最少,所以,我們還是要愛,愛己也要愛人。
“愛”是十分偉大的!如果因為管理而失去仁愛,這樣的學校,至少就我而言,是不會呆下去的。如果學校有一天發(fā)展成為“做事不做人”的團體,我必須會走;老實說,我很喜歡余先生的講座,至少在我看過的兩集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十分認同的啊,不單單是用在管理,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也是十分實用的,確實!比如他說的“永遠不要說我以為”,“時間觀念問題”這些都是十分正確的!
余世維先生對目前國內(nèi)外的形式十分了解,他的講座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目前國內(nèi)許多企業(yè)以及企業(yè)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效個改善方法,余世維先生喜歡拿中國人和外國人比較,一比較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一發(fā)現(xiàn)問題就能夠去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就是在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不斷的去解決問題。他在這方面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
他在有效溝通方面的見解是很獨特的,經(jīng)過[溝通的目的的問題],[溝通的基本障礙],[溝通的個人障礙],[溝通的組織障礙],[溝通的方向],[行為語言]等幾個方面把溝通問題說的十分透徹,余世維先生常常拿自我和自我的公司為例子說明問題,使人立刻能夠了解到溝通的好處,他的講課方法真的很吸引我們,我想這也是他的成功之一。
我想引用別人對余先生的評價:多謝你!是你讓我恢復信心!是你讓我思想振動!是你讓我明白原先管理,學習和舞蹈一樣,都是藝術!
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篇3)
聽了余世維博士的講座,受益匪淺。在那里談點兒自我的感受,也算對自我來個反思。
余博士認為我以為……要不得,那是一種辯解,為已經(jīng)犯下的錯,不愿負起職責。我有時候也會這樣為自我開脫。其實,我一向都覺得,人應當有點追求完美的精神--從一開始就不讓它錯!然而非圣賢的我們,孰能無過那么,犯了一次錯,就應當理解教訓,不要重復犯錯。我們真正該做的和能做到的是:承認錯誤,負起職責,銘記教訓。做任何事,我們都要有職責心,要負起職責。工作不僅僅要有職責心,還得講求效率和效果,并且效果應重于效率。要做到有效率、重效果,就得有主動的思考精神,平時應多學習,不斷充實自我。
說到學習,我想起余博士說:不忙的時候,主動幫忙別人。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助人的行為,同時也給了自我一個學習的機會,幫忙別人也就是幫忙了自我。其實,那里還涉及了一個問題:是否愿意理解別人的幫忙我以前就有過這樣的體會:堅持自我的事自我做,親歷親為。這一點堅持精神無可厚非,但堅持要看事情的性質(zhì)、要有度,否則,就是固執(zhí),要付出代價,最起碼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事實上,理解幫忙也是給了自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我們要想超越自我,體現(xiàn)自身價值,就應當汲取別人之長。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還應當學會看問題,抓住機會,進取參與公司的事情,重視團隊的力量;要懂得如何委曲求全,從而顧全大局。大家都為公司著想,發(fā)揮自主的思考性,結合起來就是大智慧。公司發(fā)展了,個人才會有發(fā)揮的余地。
工作上嚴格要求自我,細心謹慎;生活中不能太拘小節(jié),學會寬容。無論何時何地,為人做事都要以誠為本。這是我對自我的要求。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就是老老實實地做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誠實,在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覺得,一個誠實的人會更愿意負起職責。對自我誠實,對別人誠實。
余博士還講到遇事不亂,即所謂的鎮(zhèn)定、冷靜吧。這讓我想起高中的班主任教師,他經(jīng)常教導我們要處變不驚。我一向銘記在心。這是大將風范,也是大家的風范,我們都要學習。
零零散散講了幾點感受,再看看自我,不足之處還有,欣慰的是,在走進綜藝一年零一月的今日,我學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一點:在綜藝我慢慢地找回了自信!綜藝是片廣闊的天地,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機會施展自我的才華。綜藝使我明白:混日子的方式,它會毀了一個人的進取心,直至毀了前途;最重要的事是,首先做好自我的工作,不斷充實自我,使自我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人。我相信自我能夠做得更好。
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篇4)
最近,公司安排大家觀看了余世維在南京郵電的管理講座錄像,看完之后感受頗多,覺得自己在如何工作、學習、做人等方面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總結各方面的認識,歸根到底,我覺得要做好一名普通的員工、做好一個主管乃至做好一個經(jīng)理人都必須學會"跪著做事、站著做人"。
所謂"跪著做事"不是指對上級的阿諛奉承,也不是對領導的唯唯諾諾,而是指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盡心盡職地去完成任務,并積極主動地去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所謂"站著做人"是指對公司忠誠、對領導負責、有正義感。
然而在我們?nèi)粘5墓ぷ髦泻苌倌茏龅?quot;跪著做事、站著做?quot;,相反,更多的時候是"站著做事、跪著做人",其結果是做事的時候指手劃腳,說多做少,遇到問題總是推卸責任,常常以"工作難度大"、"我已盡力","其他人的原因"等理由為自己解釋,就象余教授所講的"拒絕承擔責任",同時由于工作沒有責任心,導致工作時沒有"目標性和計劃性",使我們的經(jīng)理、主管分不清什么是"最重要和最緊急的工作",而是整天要么是忙于應付各種突發(fā)事件,要么就無所是事;而做人時更多則是"跪著站不直",不能勇于同不良行為做斗爭,其結果是做主管的縱容部下,遇見問題視而不見,眼中只有"超級名星",不能團結員工,沒有團隊精神。
相反,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跪著做事、站著做人",則一個科室、一個團隊乃至一個企業(yè)的面貌會有很大的改善。我們的員工就會各盡其職,我們的主管就會勇于擔起責任,毫無怨言地接受任務,主動地去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為領導分擔工作,我們的團隊就會分工明確、上下合作,我們的事業(yè)就會蒸蒸日上。
真正做到"跪著做事、站著做人"是很難的一件事,不然也就不會有很多的人、很多的經(jīng)理人在工作中犯下俞教授所講的11條錯誤。我們之所以犯下這樣的錯誤,之所以做不到"跪著做事、站著做人"的原因是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很多人缺少責任心,一種對工作、對公司、對同事應有的責任心,因而不會"在半夜二點回公司檢查工作",不會"為一張衛(wèi)生紙而彎腰"。相反,如果有了這種責任心,你就會嘔心瀝血地做事,剛直不阿地做人。
以上是我在聽完講座后的一點想法,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對照余教授的講座,我發(fā)現(xiàn)需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太多,其中也有許多自己也曾意識過,卻很難改正,細細想來,究其原因,我想還是因為責任感的缺乏。
看余世維講座的觀后感(篇5)
寒冷的冬天過完了,我們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3月,在這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醫(yī)院組織大家學習余世維教授的講座!看后我頗有感觸!覺得樂觀應對逆境!會讓我們成長和成熟!
生活的歡樂與否,完全決定于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歡樂的念頭,我們就能歡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
1.樂觀是心胸豁達的表現(xiàn)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達的人是真正的強者,樂觀則是他們的情緒體驗。樂觀者能應付生活險境,掌握自我的命運。鄧小平的心胸就很博大,在他80歲高齡時,聯(lián)邦德國總理科爾問他“長壽秘訣”,鄧小平回答說:“天塌下來我也不怕,有大個的頂著。”樂觀的人即使事情變糟了,也能迅速作出反應,找出解決的辦法,確定新的生活方案。樂觀的人不會對事業(yè)表現(xiàn)出失望、絕望,正如EQ中所說:悲觀的心態(tài)泯滅期望,樂觀者則能激發(fā)期望。
2.樂觀是生理健康的法寶
按著目前的研究:人類壽命的自然極限應為130歲到170歲之間,但大多數(shù)人至今都未活到這個年齡。長期以來,科學家也進行很多研究,開始承認,人的疾病與壽命除了“生物模式”之外,還存在著“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中東地區(qū)一位150幾歲的長壽者,把自我長壽的秘密概括為一句話:“歡樂的生活”。
絕望導致早死。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老年喪偶后的半年里,死亡率比同齡人高出6倍。悲觀破壞免疫功能。情緒不僅僅是一種心理體驗,也是一種物化過程。悲觀不僅僅會造成代謝功能的失調(diào),如心率、血壓、消化功能的紊亂,并且會使內(nèi)分泌破壞或降低免疫功能。
歡樂會使生病的人忘記痛苦,甚至會使生病的人也能比常人活得久。
3.歡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你給予別人歡樂,就會得到歡樂。在人與人相聚時,你的歡樂心境,微笑的表情,詼諧的語言會像春風溫暖別人的心,引發(fā)大家的笑聲,驅除心中的煩惱。當人們從你那里得到這些完美的心靈享受之后,對你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感激之情,贊賞的目光,會覺得你有一種“精神引力一樣”愿意與你交往。這樣,你會加倍地得到別人帶給你的歡樂。
4.樂觀是工作順利的條件
知足常樂指的是心平氣和地對待當前的各種境遇,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可望可及的追求目標,不要有過高的奢望,也不要過低看待自我。樂觀地對待自我的工作,是工作順利的條件,期望過高或總是感受到不如意,其工作反而不順利,進而產(chǎn)生悲觀失望之感,處于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情緒與行為之中。筆者幾年前的幾名學生面臨分配前,擔心留不到大城市;當?shù)弥舻酱蟪鞘泻笥謸倪M不了大化工公司;當進了大化工公司后又為進哪個廠而發(fā)愁,橫向比總是不滿意,明明是絕大多數(shù)同學羨慕的工作卻使他們自尋苦惱哀嘆。而有一位同學坦然地應對分配,進了工廠后高高興興地上下班,雖然工作崗位累,他對自我說的是,“比上學前幫家里種地簡便多了”,在這種樂觀的情緒下工作,加上原先的知識基礎,一年的轉正期到了,被提到車間擔任統(tǒng)計員。正是有了樂觀的心態(tài)加上自學統(tǒng)計理論,一年后又被提到計劃處。這也許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之中也能夠分析出一種必然,那些一向不滿意的學生的悲觀情緒究竟對工作起到了什么作用?而樂觀的心態(tài)在那個工作順利的同學身上一點幫忙沒有嗎?其實樂觀與自信一樣,可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
5.樂觀是避免挫折的手段
所謂的樂觀是指應對挫折仍堅信形勢和情境必會好轉。從EQ角度看,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致流于冷漠、無力感、沮喪的一種心態(tài)。美國堪薩斯州大學心理學家史耐德(C.R.Snyder)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績與其心態(tài)是否樂觀有決定性的關系。當你設定某科成績80分時,你考了60分,最樂觀的學生決定要更用功,并想得到補救的方法;次樂觀的學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缺少實踐的毅力;最悲觀的學生則宣布放棄。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里曼(MartiSeligman)在研究樂觀心態(tài)激勵人心的重要性時發(fā)現(xiàn),對保險公司業(yè)務員的業(yè)績來說,一些樂觀測試成績高的業(yè)務員比悲觀型的業(yè)務員第一年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在一次次拒絕后,悲觀的人可能在心里告訴自我“這一行我干不了,一張保單也別想賣出去”。而樂觀的人會告誡自我“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或者“可是碰到一個情緒不佳的客戶”。
經(jīng)過學習余世維教授的講座,使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用樂觀的心態(tài),進取去應對一切挫折和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