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
《復興之路》這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巨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復興之路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篇1】
《復興之路》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致、深沉、雄渾、大氣。
首先,《復興之路》以夾敘夾議的敘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并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觀者很容易理解并引起共鳴。
同時,《復興之路》富有沖擊力的畫面,實地拍攝+電腦特效+影視劇畫面節選,不僅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多世紀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視聽效果配合了解說詞,而且讓觀眾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此外,《復興之路》還有別于以往政論片論點有余而論據不足的缺陷,而是積攢了大量有說服力的實例,并非常注意突出細節。比如,第一集《千年局變》一開篇,先是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建廠140年講起,很自然地帶出:改變中國命運的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而來的危機”。
《復興之路》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后的影響,還著大量筆墨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正是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
《復興之路》提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復興”。圍繞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之路,該片不斷地提問、求證、論述直至最后得出結論,從中可以看出該片制作者嚴謹的態度和由衷的責任,這正是電視精品誕生的根本所在。
《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篇2】
近日,按照市煤炭局機關黨委通知,我觀看了《筑夢中國—— 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專題教育片,該片共分為“風雨如磐、中流擊水、正道滄桑、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發展新境、圓夢有時”7集,用細膩而真實的鏡頭,將大家帶回歷史的長空,再現了自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以及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的革命史;同時,以紀實、靈活的視角,解讀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各地方、各行業、各領域在推進現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新思路、新亮點、新方法,主題鮮明突出,內容豐富精煉,故事生動感人,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生動闡釋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教育意義。
其中第3集——“正道滄桑”,介紹了1950年至1976 年新中國建設的歷史,本片中介紹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成渝鐵路、鞍山鋼鐵廠的建成,土地改革的完成等歷史事件。至1952年底,僅僅用了三年,工農業生產就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工作。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展開。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建立。雖然歷經了“大躍進”的曲折和十年動亂,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嚴重挫折。但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1月30日我國第一代遠程地地戰略導彈東風-4試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又成功地把“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太空。“兩彈一星”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鼓舞了我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一個更為顯著的變化是在外交領域,在不斷加深與亞、非、拉國家友誼的同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中國一步步打開西方世界的封鎖,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理論創造,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此時的中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建設新國家的巨大熱情,匯聚成一股無窮的力量。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通過觀看紀錄片,自己更加了解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如何披荊斬棘、力挽狂瀾,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看后讓人倍感振奮,增強了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中國夢的提出,展現了中國人的自信,它不是虛幻的夢想,而是能用腳步丈量的希望。中國夢是要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復興路,世紀滄桑強國夢。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對美好夢想沒有堅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只有自強不息堅定夢想的奮斗才會有當今強大的中國。習說過,讓每個人人生出彩之夢,是每個人和祖國一起成長的夢。我們每個人的“中國夢”匯成整個國家的“中國夢”,所以我們要堅定夢想,自強不息地去奮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國夢。
我們要牢記歷史,珍惜現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為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名城、生態淄博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篇3】
昨晚,央視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動”、“落淚”,這是很多網友在形容他們對《復興之路》觀后感時用的詞語。“有著廣袤土地、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們制作這樣一部片子,就是想讓廣大觀眾看到中國在160多年的復興之路上一路行來的種種變遷,從變遷中感受和觸摸幸福。”昨天,央視經濟頻道副總監、《復興之路》總編導、總撰稿任學安接受了記者專訪,講述《復興之路》創作始末。
“9+1”工程——從《大國崛起》到《復興之路》
很多人把《復興之路》看作是《大國崛起》的姊妹篇,任學安對此說法頗為認可:“無論是在敘述的理性、客觀性,全球視角,還是構建大的歷史框架‘大歷史’的結構方式,尋找基本歷史脈絡,用歷史細節說話這些方面,兩片都有相似之處。追求制作精良度、包括采用現代最新的制作手段,也都是從《大國崛起》延續下來的。此外,梳理的方式,觀察國家發展的視角也是同一個,所以這兩部片子看起來很像,說是姊妹篇也比較恰當。”
拍《復興之路》的想法緣自《大國崛起》的制作后期。“當時我們就有一個想法:把中國歷史也做一個梳理,這樣感覺就比較完整了。而且做《大國崛起》大家在看國外9個發達國家時也有一個中國心態。我們說這是個‘9+1’工程。”任學安講述了創作《復興之路》的初衷。第一范文網,原創范文樂園
“《大國崛起》一收尾,我們就著手做《復興之路》了。制作過程中,我們想到,如果它能趕在之前播出,也挺好的。”任學安說,這部片子正常制作周期應該在兩年左右,但劇組只花了10個月就完成了片子的制作。于是,反復地熬夜就成了令他記憶最為深刻的事情。
這部時間緊任務重的片子一經播出便廣受好評。央視國際網站甚至以此為契機,傾力打造了大型時事論壇——《復興論壇》,8日開壇以來每天的瀏覽人數逐日上升。
“以影像敘述歷史更具沖擊力”
《復興之路》按照歷史線索,逐集表現中國如何在國家危亡之際開始了民族覺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歷史片最難的是歷史素材的取舍,拍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更難,難在畢竟觀眾的陌生感要差一些。國內有多少人會對西班牙史、葡萄牙史、荷蘭史,甚至美國史有多少了解?除非是專業人士和學者。因此,拍《大國崛起》時我們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但對我們中國自己的歷史,可以說每個中國人從小時候都接受過基本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表達出最基本的新鮮感,就成為最困擾我們的追求。”任學安在介紹劇組面臨的最大困難時說。
任何一個創作都希望呈現一種新鮮的面孔,這樣傳播效果、到達效果才會更好。否則傳播就沒有意義了。如何給觀眾新鮮感?任學安和劇組成員們從電視梳理與文字梳理的不同之處入手,開始探索。
“電視是時間藝術、時間作品,沒有太多空間功夫去鋪陳。電視是用畫面敘事,讓觀眾通過影像來了解。文字敘述的歷史追求必須思想深遠,有哲學高度,電視節目有時候可能甚至不需要說話,一個畫面加一段音樂就足夠了。”任學安介紹了《復興之路》帶來的影像沖擊力:“在第一、二集中的開頭,觀眾能看到當時的中國人用腳踩水車的畫面,如果認真看,你就會發現那些人都是光著屁股的,那是真正的衣不蔽體。再往后看,看到第四、五,尤其第六集,畫面轉為恢弘絢麗,那種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觀眾能完整地看完這六集,基本能清晰看到中國由弱到強,由主權淪喪到開始獨立,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開始享受小康生活的變化。”
《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篇4】
在所黨委的組織下,我們基礎黨支部一批黨員及積極分子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在展館講解員的講解下,我學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
“復興之路”,顧名思義,就是從衰落到再次興盛的探索過程中所走過的道路。復興之路圍繞著千年巨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六大主題的基本陳列,通過翔實的史料、恢弘的氣勢、深沉的語言、珍貴的歷史圖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民族復興之畫卷,反映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一百多年前,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從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到內部的戰爭,中國人民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飽經滄桑的歷史至今想起來仍讓人感到沉重,可中國人民最后還是站起來了,勇敢無畏地應對著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按自己制定的目標,一步一步認真而踏實地走著,慢慢實現著復興之路。
中華民族曾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曾經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難,中國的革命道路可謂是曲折而艱難,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同樣遭遇了失敗,就其原因是沒有從太平天國運動中汲取失敗的教訓,總結經驗,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轍。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他們積極的從前人那里總結經驗,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并能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奮勇前進。1998年抗洪搶險,世界經濟危機,非典肆虐,世界形勢的復雜多變,中國在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時,表現出偉大的不懼困難沉著應對的精神,使中國最后取得了勝利,渡過了難關。
一個國家和民族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個人也不例外。每個人都可能成功,也都可能失敗,即使是個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取得成功之前,曾經歷過多次失敗,或大或小,失敗是避免不了的。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應該坦然的面對失敗、接收失敗,并最終戰勝他。失敗了,總結教訓,從頭再來,總會有成功的一天,而不是一味的自責懊惱,或在失敗的陰影里。
1949年隨著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的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無數先輩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此時此刻,在這片熱土上成為現實。自此中國人民走上了國家復興的偉大之路。從建國時期一窮二白的國內現狀、帝國主義封堵圍截的國際事實,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始終堅持自主發展、和平共處。經過自建國以來60余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人民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走得更加的從容和淡定。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以能加入這樣的黨而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會時刻向黨員看齊,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中醫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復興之路》觀后感心得體會【篇5】
《復興之路》分別圍繞“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六大主題線索,反映自1840年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振興之路 偉大成就《復興之路》把焦點鎖定現當代中國,即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全片講述屈辱、奮爭以及復興的歷史。涵蓋孫中山推倒帝制、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深化改革以及繼往開來等歷史階段,全面展示了近年來中央提出的“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新思維。 探索方向 和平發展
《復興之路》對于現代中國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于,在展示了中國近30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政治社會穩定繁榮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時,通過采訪國內外權威專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對中國復興遇到的各種挑戰提供了解決問題和未來發展的相關重要策略。《復興之路》讓觀眾看到,中國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西方認為難以理解的成功奇跡,已具備了復興的初步條件,中國有可能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走向富強和繁榮提供一個可參照的樣本。
不懈探索 喚起信心
《復興之路》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引發了觀眾關于民族復興的議論和思考。有觀眾表示,這是一部有深度、有力度的優秀政論片,看了之后情緒激昂,更喚起大家振興中華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