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你是否在尋找“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1)
最近學了老舍先生的劇本《茶館》選段,為了讓同學們有的了解,老師在作文課上給我們放了電影《茶館》。
在讀課文的時候,我就有了一定的感想,看了電影后,我心潮澎湃……
《茶館》分三個時期講述了一群人的生活,給人真實、生動的感覺。通過寫這群人的生活,給封建勢力下的就中國來了個“活生活現”。
我是個性情中人,熱愛祖國,而且很有集體榮譽感,對于我國清末近代史上大的污點,都有對壞人的憎恨和對國家百姓的同情,祖國的恥辱我時刻記得。放映時,我不由地一陣陣心痛——
先是打手整天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許多人欺軟怕硬,有點兒勢力就欺壓平民,趨炎附勢,看到上面的就點頭哈腰的;一個太監總管,仗著有太后撐腰,做盡了壞事;農村百姓無法過活,竟弄得賣兒賣女;為了一句話,抓了去坐一年多的牢;有勢的人到處搜刮百姓本不多的錢物;臨了臨了,連一座幾十年的破舊茶房也霸占了去……
幾十年的生活,王利發由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常四爺也由昔日種“鐵桿莊稼”的旗人落迫成了個賣花生仁的,再看那本是京城富有人家的秦二爺,到頭來也是產業盡無。三個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在最后聚到茶館,暢談了對人生、對國家的理解。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感悟到了當時的生活和統治階級的`真實含義!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有的人興起又落下,有的人落迫又興起,有的人,則一成不變地繼承了上輩的一切。
從清末到解放前這幾十年的苦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多少悲酸,給中華民族的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恥辱!統治者的殘酷,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衰落。想想古代,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的繁榮;元初疆域的遼闊;康乾盛世國泰民安的景象是多大的榮耀!封建勢力下的中國近代史,是綴滿污漬的史冊,而不是紅花綠草的裝訂版!
我真的佩服老舍先生,他能讓一段不會說話的歷史,以極普通的百姓生活的形式展示出來賦予它生命,賦予它力量,賦予它一種特殊的含義!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2)
可以說《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傳世經典之作,我們從這個小小茶館的興衰也可以側面看出中國半個世紀的興衰。小說里面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滿了個性,簡單的一個茶館我們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
文中茶館的老板王利發,其實算是一個處事比較圓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館可以好好地經營,但是在故事的結尾他也是落得一個悲劇收尾。
其實這是關于一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蕩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茶館都是堅強的存在著經營著,可是終究還是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打擊,悲劇是注定的結局。
關于茶館最大的感觸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無論怎么說受傷害最大的還是這些底層的人民群眾們,里面也有沖有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想著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可是他們都被悲劇的打壓了,就是大多數人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才導致了清朝的滅亡,讓當時的中國被列強欺辱。
還有文章中的各種小人物的各種性格的描寫也是十分的傳神,可以反映出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沒有充滿民族正義感的國民的話中國這個泱泱大國是不能真正的站起來,老舍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痛苦,只有記住那個時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現在的發展之路。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3)
①我從高中時代起,就讀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我都讀過。到了大學以后,以及離開大學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為快,什么《離婚》、《駝駱樣子》等等,我都認真讀過。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說全都理解。可是我總覺得,他同別的作家不一樣。他的語言生動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話,間或也夾上一點兒山東俗語。他沒有許多作家那種忸怩作態讓人讀了感到渾身難受的非常別扭的文體,一種新鮮活潑的力量跳動在字里行間。他的幽默也同林語堂之流的那種著意為之的幽默不同。總之,老舍先生成了我畢生最喜愛的作家之一,我對他懷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認識老舍先生卻完全出于一個偶然的機會。濟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長之是濟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個小學、中學、大學“三連貫”的同學。有一年暑假,他告訴我,他要在家里請老舍先生吃飯,要我作陪。在舊社會,大學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們與大學生之間宛然是兩個階級。要我陪大學教授吃飯,我真有點兒受寵若驚。及至見到老舍先生,他卻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種大學教授。他談吐自然,藹然可親,一點兒架子也沒有,特別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鏗鏘有致,聽他說話,簡直就像是聽音樂,是一種享受。從那以后,我們就算是認識了。
③以后是激烈動蕩的幾十年。又見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見面已經有20多年了。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我們重逢時的情景。但是我卻清晰地記得起50年代初期召開的一次漢語規范化會議時的情景。當時語言學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藝界的名人,都被邀請參加,其中有侯寶林、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葉圣陶先生、羅常培先生、呂叔湘先生、黎錦熙先生等等都參加了。這是解放后語言學界的第一次盛會。當時還沒有達到會議成災的程度,因此大家的興致都很高,會上的氣氛也十分親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議,要請大家吃一頓地道的北京飯。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講的地道的北京飯一定會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應。老舍先生對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眾所周知的。有人戲稱他為“北京土地爺”。他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個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車夫、舊警察等舊社會的“下等人”,開懷暢飲,親密無間,宛如親朋舊友,誰也感覺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學士。能做到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沒有第二人。這樣一位老北京想請大家吃北京飯,大家的興致哪能不高漲起來呢?商議的結果是到西四砂鍋居去吃白煮肉,當然是老舍先生做東。他同飯館的經理一直到小伙計都是好朋友,因此飯菜極佳,服務周到。大家盡興地飽餐了一頓。雖然是一頓簡單的飯,然而卻令人畢生難忘。當時參加宴會今天還健在的葉老、呂先生大概還都記得這一頓飯吧。
⑤還有一件小事,也必須在這里提一提。忘記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還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沒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東安市場北門對門的一家著名的理發館里去理發,猛然瞥見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團肥皂泡沫,正讓理發師刮臉。這不是談話的好時機,只寒暄了幾句,就什么也不說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時,從鏡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別,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門去。我理完發要付錢時,理發師說:老舍先生已經替我付過了。這樣芝麻綠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見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難道也不足以見他這種細心體貼人的心情嗎?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筆名有“舍予”、“老舍”。曾經擔任山東大學等名校教授。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一生主要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它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余,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并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茍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于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后,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并編輯《齊魯月刊》。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淵中的圖景。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斗擺脫悲慘生活命運,最后失敗以至于墜落的故事,告誡人們,城市貧農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國文字,產生較大影響。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4)
茶館,彼此說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5)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主角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但是哪有路可走啊!”愿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我的.私欲。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啊?”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齊,回顧自我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liao)讓人趕出自我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但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好句子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6)
這幾天一直在看央視的電視劇《茶館》,昨天這部電視劇全劇終了,但我感覺它就像一杯好茶,讓我回味無窮。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作,名氣自然不用我說。但我之前一直未讀過原著,心里有些慚愧。不過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看電視劇時特別仔細。首先給我很深印象的是演員鮮活的表演,特別是他們那說得很溜的北京話,讓人真正感覺到這就是老北京。其次就是老舍先生把老北京的俗生百態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不得不佩服。最后是人物的命運發展,沒有特別激昂或悲愴的場面,卻讓人感到很真實,也引發人的思考。
那個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老實諸如王掌柜的人總是受壓迫,而阿諛奉承如宋、吳,坑蒙拐騙如劉、唐這類人卻能屢屢吃香。王掌柜只是一個小市民,只想一心把自己的茶館經營好,該送錢的`他送了錢,也在自己茶館里貼上“莫談國事”的標語。可退即使是這樣一個本分人,還是不斷受到當權者的迫害。最后,茶館要被霸占了,王掌柜也被逼上絕路了。秦二節是民族資本家,他為了報國變賣祖業辦起了工廠。起初有點成效,可后來軍閥來了。他不和軍閥合作,軍閥便炸了他的工廠。一次打擊后他不氣餒,可后來國民黨來了,又沒收了他的工廠。一心報國卻不斷被政府打擊,他說:“全世界也再找不到這樣的政府了。”而這時,他也已經日薄西山了。
常四節是一個旗人,他個性耿直,倔強,即便后來靠買菜為生也要正直地活著。可是,這樣有正義感,肯奮斗的人,到最后也只能是預感到自己不是餓死就是被人殺。
結局時,三個老人聚在了一起。他們發出各自的人生感慨。王掌柜說:“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秦二爺說:“……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常四爺說:“我愛我的國家,可是誰愛我呢?”
如果一個社會太不公平,那被逼無奈的人們一定也會發出上面三種感慨之一。王掌柜和常四爺的感慨充滿了困惑和憤懣,秦二爺則是失去信心。社會太不公平,被逼的人受這些感慨影響,甚至會做出極端的舉動。我國處于關鍵轉型期,前些時候出現的種種極端殺人案,就是例子。雖然我們現在的社會比舊社會好上千倍萬倍,但還是有不公平的現象刺激的人們。我想,關鍵是要營造一種向上的社會氣氛。如果像《茶館》中一樣,壞人活得有滋有味,好人反而活不下去,那這個人們的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這個社會也一定是要向下發展的。如果社會氣氛積極向上,壞人無法生存,那人們的心理也會向上,社會就一定會向上發展。
除了社會外,人自身的思想也是影響人的重要因素。老人們的子輩參加了革命,他們就是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社會暫時不好,如果人人都有信心,積極改革社會,那社會也會越來越好的。
《茶館》到最后,王掌柜一把火把自己的茶館燒了,自己也死在其中。我看時在想這是否寓意著埋葬舊社會,老舍先生沒有寫到解放軍解放北京,而是以悲劇結束,這樣的結局我想是要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但不管如何,毋庸置疑的是,正義一定會勝利的。悲劇只是邪惡對正義的暫時勝利,就像劇中最后唱到的“陰霾的天空就要放晴啦。”這也啟發我們,要有信心,永遠不向邪惡屈服!
老舍《茶館》觀后感范文(篇7)
《茶館》是由導演謝添執導,由中國大陸制片,片長118分鐘,1982上映。
世紀之交,古老的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老態龍鐘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六君子的鮮血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老北京城的上空風云變幻,波譎云詭。王利發(于是之飾),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黃宗洛飾);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鄭榕飾);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飾);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飾);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童超飾)……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盡世間的滄桑與凄涼……
本片根據老舍同名原著改編,并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特別獎。
雖然這部原著聞名已久,始終沒有看過,無論是書、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各種形式。今天看完覺得收獲滿滿,應該早一些看。前些天趁著讀書節搞活動,已經買了老舍先生選集,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有,這包括這部《茶館》。
1982年老片子,還能看到舊北京的一些影子,比如那茶館高高的門樓,這些年隨著發展,大部分舊建筑都拆了。還有就是京味很濃,語言的特色很突出,人物對白怎么聽都像是在說相聲。其中有一句話(不能夠)我以前聽某一個人講,當初我還以為人家是故意這么說的。這次在影片里聽到老掌柜的也經常講,才明白原來出處在此。
看經典,長知識,長見識,長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