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10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1】
昨天晚上,幾乎一氣將三集看完。
主角之一的陳獨秀,他的出場,讓人有一種《絕命毒師》或者《加勒比海盜》的感覺。
這個年代,一頭茂密的黑發,已經成為越來越奢侈的個人裝飾。那個年代,剛剛脫離了全男皆辮,而披頭散發,該也是一種落魄子弟的感覺。
但,無論如何,擁有不羈的發型的人,足以讓這個年代的觀眾相信,一定是有著特立獨行的頭腦的。
果不其然,獨秀,果然“獨”秀。他主導創立了《青年雜志》。這個雜志的創辦的簡況,電視劇里有介紹。
電視劇里彌漫的輕松幽默,普通這個時代這個季節的陽光,自然是珍貴而美好的。而,美好,也是電視劇想要呈現出來,想要傳達開去的東西。
當現實艱難,比如,電影院里坐不了擁擠的人,電視劇面前,就要排起了流量級別的觀眾,等待一些畫面放送些美好,和美好之類的東西。
那個時代,有太多人物和文章,資料和畫面留存下來,也有太多的復雜關系可供梳理與安排。所以,作為觀眾,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最為接近真實的那些,卻不妨礙它們是劇作者最想讓你看到也只能讓你看到的。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2】
《覺醒年代》是我在寒假看的一部劇,讓人感慨萬分,特別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釗、魯迅、蔡元培、陳獨秀等等。《覺醒年代》無疑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了那個時代文人們不畏犧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這部劇主要敘述了李大釗、陳獨秀和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別以及周恩來、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和趙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劇頭,我們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空前慘烈的第二年,趁德國在歐洲戰場分身乏術,日本加緊了在中國的擴張。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資產階級革命派無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行到底,中國依然沒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地步,軍閥混亂、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
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奮起抗戰。陳獨秀同志認為中國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摸索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看完這部劇,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頂梁柱。我們應以青春奮斗圓青春夢想。
青春夢想和青春奮斗是一個青年的“精氣神”所在。青春,因夢想而絢麗多彩;青春,因奮斗而動人心弦。回首1919年那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千萬青年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的青春夢想聚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是千萬青年不畏禍難、不畏艱險的青年奮斗掀起當代中國飛速發展進步的時代浪潮。站在新時代的青年,正處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更應接過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奮斗圓青春夢想。
青春奮斗,是青春夢想的靚麗底色。青春是用來奮斗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紛呈。青春夢想,是青春奮斗的目標航向。知之深則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夢想。100年前,北京大學等三千余名青年學生懷揣救亡圖存的青春夢想,在民族存續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運動迅速席卷全國,廣大青年用源源不斷的生力書寫了一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時代畫卷。細數那些激情燃燒的青蔥歲月,傾聽那些砥礪奮進的負重足音,重拾那些奮發圖強的青春夢想,猛然發現,五四精神已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為民族復興的青春夢想已經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身上。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要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復興道路上的追夢人,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3】
作為一部慶祝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影視作品,《覺醒年代》開局不可謂不低調。中生代的主演,再加上紅色的劇名,本應不受年輕的人追捧,但其卻在年輕人聚集的某評分網站上得到了9.3的高分。
該劇主要講述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再到“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幾大重要的歷史事件。劇情開篇,袁世凱復辟的消息轟動了全國,并傳播到了國外。陳獨秀、李大釗等在海外的愛國青年受此刺激紛紛回國。為了喚醒國人思想覺悟,陳獨秀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了《新青年》雜志,開啟了中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進而,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魯迅等一大批進步人士前赴后繼,力求國人思想之覺醒。在經歷了新舊文化之爭、五四運動并在深入學習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指導思想之后,中國有志之士的思想也愈發成熟,最終創建了中國共產黨。
該劇講述的歷史在教科書中僅僅三五頁,而在近代史歷程中也僅僅不過十年。但其中涌現了一批活靈活現的人物,做了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劇中對各類人物的描寫是整部劇的靈魂。該劇不局限于表現正面人物的光彩照人,也將一些小人刻畫得入木三分。此外,個人認為更難能可貴的是劇中拋棄了“臉譜化”的人物描寫方式,對幾乎每個重要人物都進行了客觀立體的刻畫。例如,提到辜鴻銘、劉師培和黃坎等人,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頑固派、舊思想。但編劇沒有片面化地展現,而是將這些人做的事,說的話整體呈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評判。
辜鴻銘幾乎就是封建、保守和迂腐代名詞,并且自始至終留著清朝的辮子。但辜鴻銘講“中國人的精神”這一情節,直觀地展現了其對中華文化熱愛之深,理解之透。說明其雖然是守舊派,但卻是國學大師。并且在后面的劇情中也展現出其人具有文學風骨。面對與新文化的分歧,辜鴻銘不屑劇中小人的作派,而是以學術文章正面斗爭。另外,新文化倡導者們也在與其斗爭中慢慢成長,魯迅就在這期間發表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文章。但另一方面,其支持張勛復辟,在歷史浪潮中沒有把握好方向,沒有堅定地站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一方。最終解放中國的歷史使命沒有落到他身上,人民也不可能選擇他。這又表明,一個人的立場和原則遠比其學術造詣更重要。
還有因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而一夜白頭的易白沙,微笑從容奔赴法場的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等等,往往一兩個鏡頭,就將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或光正偉岸,或朝氣蓬發,或傲然風骨,或陰險狡詐,頑固迂腐。在這部劇中,在這動蕩的歷史中沒有絕對的主角。
翻閱人物事跡就是在翻看一頁頁的歷史。“奮進百年路,____”,只有了解黨的百年歷史才能看清未來的路線。正是諸多先賢勇當時代先鋒,拋頭顱灑熱血,創造了中國共產黨,換來了新中國。最后以國際歌中個人最喜歡的一句歌詞與諸君共勉:“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4】
對于百年前的歷史,除去歷史書上那些晦澀難記的考點,你還知道多少呢?魯迅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寫出那些讓我們現在“背誦全文”的文章?“新文化運動總司令”陳獨秀會被親生兒子罵“偽君子”?毛澤東在看到《新青年》時,是怎樣的心情?這些書本鮮少提及的,或許才是那個年代人們為信念奮戰的真實一生。
《覺醒年代》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年代,帶我們走進了革命先輩們為了理想信念奮戰的一生。
“天發殺機,戰云四飛,倭族趁機,逼我夏宇,留日學子,羈身異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憤”。這是李大釗在日留學時聽聞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振臂高呼。此時的他迫切的想為中國尋求一條出路,想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幕,是“他從雨中走來”,青年毛澤東在雨巷中奔跑,他一路跑來,所看到的一幕幕,鏡頭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正是那個年代的縮影。在雨巷中,有策馬狂奔的軍閥,有在小轎車里吃著面包看著雨中小巷的富家子弟,有在街邊賣女兒的婦女,也有在雨中撿食物狼吞虎咽的乞丐。他從雨中走來,從人民的疾苦中走來。看到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復。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疾苦,激勵了革命的先輩們他們不忍心看到自己所熱愛的國家淪陷,他們迫切的想為國家尋求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們一路跌跌撞撞,可他們從未放棄,使他們如此堅定的只有他們的信仰——愛國!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我們站在歷史后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偉大,但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而他們在犧牲時并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不能勝利,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曾經我一度想不通,為什么有人要當漢奸,后來有一天和人聊起這個話題,他說,他們又不知道中國能否扛過去,在那樣的背景下最終勝利更像癡人說夢。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一切,并不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當壞人的人想不到會有今天,而成為英雄的那些人大約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來那些人說著“我們一定會獲得最終勝利”時,并不真正知道他們真的能成功,原來他們前赴后繼犧牲的時候也并不真正的確定。他們的犧牲時表示能換來想要的結果原來堅定地信仰是這個意思,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偉大卻依然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陳延年說:“作為長子,我可能不能為父母盡孝,不能為弟弟妹妹盡責,因為我也是立志要為國家獻身的”。他在29歲被國民黨反動派亂刀砍死,他的弟弟陳喬年26歲時被國民黨殺害。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信念獻身為了理想獻身,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獻身。
看完這部劇之后,以前只是一個個名字的先烈突然鮮活了,以前只是歷史課死記硬背的任務評價歷史意義在某一刻突然懂了,原來在《情深深雨濛濛》的那個年代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夢死,更是哀鴻遍野,餓殍累累的亂世。真的有人吃人血饅頭救命有人為國家一夜白頭。
作為后輩我在享受著先烈帶來的盛世時,也更要銘記,要心懷感恩,更要以他們為榜樣。堅定信念,以一腔熱血,報先烈之恩,創盛世華夏!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5】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刻畫了許多經常客串歷史、語文課本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等。今天我要說的應該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魯迅。
片段一:魯迅第8集出場,場面是這樣的:有一個人被當街處決,但人們不僅不怕,還搶著用饅頭蘸人血,愚蠢地認為這可以治百病,而魯迅他不回頭都知道發生了什么。這說明,人們的愚昧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一種常態。圖片
片段二:魯迅第9集出場,就是這樣一個場面:魯迅一個人站在教育部門口,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拄著一塊兒長木板,上面寫著“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車來來往往(有的還一副看傻子的模樣看他),但他自己站在那里一動不動,表達出他的決心:堅決不和張勛同流合污,體現了他的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現了魯迅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具體場景。背景是這樣的:魯迅在北京和同學聚會,聚會中周作人探聽到一個叫楊開銘同學的消息:
楊開銘是個熱心腸,之前回了老家教書,對一個寡婦多有幫助,為此遭了寡婦的族人非議。后來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婦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結果第二天被人給知道了,寡婦的族人就把寡婦給抓了起來,活生生沉到池塘里面淹死了。楊開銘哪里受得了這種刺激,直接就瘋了。
回到家里,魯迅聽周作人講完楊開銘同學的信息,剛來得及感嘆一句“瘋了”,他表弟久蓀就從門外滾了進來,嚷嚷著外面有人要殺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來。感情這個可憐人也因為來京一路上看見太多人餓死,受了刺激,神經錯亂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編輯部找上門來,幾個主筆一起請魯迅出山。魯迅對于之前的雜志作品給他們指出了三條缺陷,其中一條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話文學作品,比如像白話小說。圖片
所以當魯迅下定決心要寫稿的時候,在見識到兩個瘋子,尤其是讓他們變瘋的黑暗荒誕的社會現實之后,魯迅決定以自己可憐的表弟久蓀為原型,寫作《狂人日記》。他一鼓作氣寫了個通宵,眼睛都紅了才停筆,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蕭紅女士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這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敬業投入的人。但魯迅先生的寫作,不僅是趕稿子,還是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思考,對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盡管魯迅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但通過《覺醒年代》的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他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不茍言笑的斗士,也有著風趣幽默的一面。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6】
一百年前,一位喜歡留著兩撇小胡子,戴著一副圓框眼鏡的中年人,向北大的校長蔡元培要了兩間屋子,當時誰也不知,共產黨的歷史竟就從此處開始。這位中年人,便是將一生都奉獻給共產主義事業的李大釗先生,而這兩間屋子,被稱作亢慕義齋。也就是“共產主義室”。
黨的起源便是這般平平無奇,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政黨,帶領中國從沒落走向繁華,帶領人民從夜幕中迎來光明。守常先生說,“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當時社會,在他們的呼喚中,涌現了無數如此之青年。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聽起來何其瀟灑輕松,仿佛茶余飯后的一句閑談,讀史不多,我們便感受不到歷史的沉重,感受不到先輩創業之艱難。先輩看到中國之積貧積弱,上下求索救國之路。他們奮力前行,從資本主義,到無政府主義,從新民主主義,再到共產主義,課本之所書,不過輕描淡寫一句話,卻是無數先輩不斷探索,付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之后,方才為當時的中國尋到的一條真正的出路。
有人說,社會主義是歷史之必然,即便沒有陳李,沒有前赴后繼的偉人們,中國也終將步入社會主義之中。我們生于和平社會,不知偉人何以為偉人,私以為,偉人之偉,在于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年代中,不知何處是中國之歸處,不知何路才是正途,前路漫漫,前路茫茫,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信仰。共產主義是否適合當時的中國,當時沒有人知道,我不知他們是否動搖過,內心是否也曾經歷過掙扎,但他們堅持了下來,在那個黑暗動蕩的年代,在那個吃人的年代,在那個充滿絕望,麻木不仁的年代,他們覺醒了。他們覺醒了,也喚醒了越來越多的人,有人守舊保皇,有人不愿覺醒,有人看不到希望,自絕于革命。而先輩所做,則是在無數思想的碰撞之中,生出共產主義之絢爛火花。
陳李受俄國十月革命所觸動,從此開始了對共產主義的探索,他們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對當時人民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啟發作用,毛澤東同志也深受其影響,此后成為馬克思主義忠實的擁護者。他們影響了一個時代,從一個新青年,到千萬個新青年。正是由于有著無數如毛澤東同志般的新青年覺醒,方才有了后來的共產黨。
新青年,是敢于覺醒之青年,古語說亂世出英雄,而如今天下太平,吾輩該如何自處?是渾渾噩噩,每日如行尸走肉般過活,每逢考試,便倚靠作弊手段蒙騙師長,不求學問之多寡,惟爭分數之高低,這般青年,日后若是走向社會,便會耽誤社會,走入政界,則會貽誤國家。何以亂世中人才輩出,而如今卻反倒不如。大抵是生活日漸安逸,以至于惰性增長,終日只圖享樂,耽于形色之世界。然而真當如此乎?去年疫情來臨之際,無數醫護人員毅然逆行直往一線而去,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我輩青年,而每當生死命懸一線,從他們之中挺身而出的,又往往都是共產黨員。我這才恍然驚覺,我輩之青年,乃是中華未來之希望,中國當代之脊梁,他們不比任何一代青年差,中華上下五千年,蓋因有著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以不斷傳承至今。中國之新青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定然會綻放出無與倫比的活力,中國今日之青年,青年之后之青年,將為了中國之未來,雖九死而無悔。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7】
“我只愿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題記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這蕩氣回腸的歌詞不禁讓我聯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覺醒年代》這部劇。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好評,這背后的一切不僅是由于劇中真實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更是由于劇中充分展示了那群青年即使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那個時代,那些青年人,風華正茂,書生意氣。偏偏就是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筆一點一滴拯救國人迂腐的落后思想,一筆一畫描繪祖國的宏偉藍圖,為那個久病難治的中國尋求一點的出路。
在劇中,被捕學生不畏強權,勇敢伸出自己的拳頭向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據理抗爭;李大釗先生扎根群眾,表現出鮮明的革命性;陳獨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國救民真理;陳延年、陳喬年烈士赴法勤工儉學,寧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請陳獨秀,扛著巨大壓力支持學生運動;辜鴻銘先生以國為大,致力于翻譯事業……
希望今天的人們可以了解那些舍棄小我擁抱大我的先驅,記住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路。
我已經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這段話了,但記得大致意思:我們站在歷史后來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的偉大。但其實,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深重得多。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斗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時并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否勝利。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偉大,卻依然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一觀這覺醒年代的故事,他們絕不應該只是存在于教科書的白紙黑字,而是筆筆用血淚和犧牲寫就的真實的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貴之時期也。回望青春年月,你能看到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膽之父吳孟超……他們以青年之軀鑄就了以“父”之名。他們把國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書寫了他們那代人的青春華章。
“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學習先輩,創造未來的新征程。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8】
前幾天,我觀看了____影片《覺醒年代》,深受感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觸最深的是:此片內涵豐富,值得大家觀看和深思。
影片《建黨建業》是一部再現袁世凱賣國后到中國共產黨正式建黨這一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恢宏巨制電影作品,是一部紀念中國共產黨_____的文獻紀錄片。這部影片通過描述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敘述了自虎門銷煙開始,為了解救中國,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以自己的方式為救國強國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影片在片尾時,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紅船上開完會后站起來合唱著《國際哥歌》時,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滿著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炯炯眼神!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記憶:這13名代表,代表著50多位黨員,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中國共產黨的100年艱苦輝煌,60余年的國運昌隆,氣壯山河;100年前,中國共產黨為黑暗的中國點起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100年后,《覺醒年代》追本溯源,去尋找和講述光明源頭的故事!
現在,我們全國的黨員人數發展壯大到接近8000萬人,這是多么輝煌的成績!真正成了世界上第一大黨。事實證明,我們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帶領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復興指日可待。
通過觀看《覺醒年代》,我們小學生應該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所以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時,要從影片中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私奉獻、忘我工作、愛國愛黨的高尚品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9】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想到里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并且慢慢摸索,摸索著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斗。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為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所以青年人要把“愛國”二字鐫刻在心間,流淌于血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為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為本,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培養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電視劇覺醒年代觀后感【篇10】
這個暑假,我追了一部劇——《覺醒年代》,對偉大的先驅李大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次了解李大釗,是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華回憶父親從被捕到就義的悲壯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崇高偉岸、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這次看完《覺醒年代》,李大釗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僅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變得更加豐滿、真實。
李大釗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場,身穿長袍,戴著眼鏡,坐在一群留學生中,和年輕人討論著國家大事,呼吁學子奮起“倒袁”,拯救國家。
李大釗先生敢于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聽到陳獨秀先生說“中國沒救了”時,立即進行反駁,表明自己的觀點,堅信國家有光明的未來。
李大釗先生胸懷寬廣。雖然在對國家未來的辯論中有不同見解,在陳獨秀先生被一群學生圍著毆打時,他還是挺身而出,掩護陳獨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對方真正意圖后,和陳獨秀先生成為朋友,還把自己的大衣送給了陳獨秀先生。
李大釗先生關心民眾疾苦,深愛自己的孩子。當一位母親在大街上乞討,希望得到一些醫藥費給孩子治病,李大釗先生站了出來,幫這個窮苦的家庭交上了醫藥費,當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時,他又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懷表等放到了當鋪;當李大釗先生的一位學生因為缺錢而上門求助,希望能得到資助時,李大釗先生不顧自家的情況,毅然為學生湊齊學費,卻差點和自己的孩子毀約,不能滿足他們的愿望,去吃一頓涮羊肉。
李大釗先生,既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同時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