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
議論文具有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的特點;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怎么寫?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精選篇1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但在疫情當下的今天,許多抗議口號的標語上都有錯別字。使用錯別字出現錯誤的現象屢見不鮮。我絕對不是偶然的。漢字使用錯誤表面上只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但歸根結底是對文字缺乏尊敬的態度的問題,是對文化傳承缺失責任感的意識問題。文化傳承不容有失,我們要全力杜絕這種現象。
一些抗擊疫情主題的標語上屢次出現錯別字,比如“帶(應該為戴)口罩”,“共克時堅(應該為艱)”等等。在如此沉重的主題下出現了這樣的低級錯誤,令人感到心痛。連疫情的標語上都存在錯別字,何況其他的地方呢?錯別字現象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寫錯別字的人加深寫錯的記憶,這的人印象被扭曲,一字有百害而無一利。
不寫錯必字這個問題對于個人來說是個小問題,但是對于民族呢,對于國家呢?寫錯別字也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文字可以傳播文化,文化可以傳播錯別字同樣可以傳播。事實上,錯別字正在蠶食著我們的文化,而我們生命文化的傳承者。決不能放任這種現象繼續下去。杜絕寫錯別字的方法,便是在精神層面的喚醒人們的責任意識,喚醒人們對文化,對漢字的責任感,尊敬感。
我們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不寫錯別字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敬意。不但是疫情嚴峻的今天,也不但是明面上的口號標語,我們需要盡全力。清除錯別字,讓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個句子里都沒有錯別字的蹤影,讓寶貴的民族文化不再受錯別字的玷污。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盡到守護文化的責任,努力傳承發揚中華文化。這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全民參與。文化傳承不容有失!
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精選篇2
中國,是一個充滿書香的國度。神話傳說小說傳奇、詩詞歌賦各類善籍浸潤著每一個炎黃子孫在文化熏陶中成長。我從小就愛讀書,更愛去品味書中的滋味。特別是那一首首唐詩,讓我如癡如醉。從我接觸它的那一刻起我便沉入了其中,因為即使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它也能引領著我走遍祖國的每一處,讓我油然而生許多向往與崇敬之情。小時候,我就開始讀唐詩。一句“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感受到了廬山的.恢宏氣勢;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又讓我仿佛置身于泰山的雄壯景致之中;一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更讓我品味到了江南如女子般的柔美……
那時,我就對祖國的大好風光充滿無限的向往,因為祖國就像一位大家閨秀一樣,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春天欣欣向榮的呈現“接天蓮葉無窮”你想荷花無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夏天勃勃生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冬天徹骨寒地。
祖國那千奇百狀的自然景觀在唐詩中各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又不禁感嘆,詩人們的—字―句無不捕捉著祖國的美景,雖然詩沒有具體描繪出祖國的壯麗山河,這足以證明祖國文字是多么神奇多么美妙!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又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聽,“明月松間照,清桌石上流”那涓涓的流水聲似乎在耳畔響起;“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那寧靜的意境,好像自己便置身于其中這時心靈會變得純凈,心胸也會變得寬廣。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讀到這樣的詩任何人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徹底的洗滌。詩中的靜不僅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次徹底的釋放還讓我感到祖國積淀下來的文化底蘊是多么的深厚!這種文化底蘊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逝,它將永遠以它那高貴的氣質去熏陶著后人。啊,祖國的文化仿佛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那迷人的光芒照亮了我的文學之路照亮了我生命的征途。
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精選篇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文化是這個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所以我們要愛本國文化,積極的去弘揚本國文化。
近日,新華社報道:北京有一所小學的學生成了“網紅”,原因是,在蘇軾誕辰時該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向蘇軾致敬的活動。這些學生不僅進行了以蘇軾為主題的課題研究,而且完成了相關專業色彩論文。這些小學生所完成的任務,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與關注。在我看來,這些小學生所進行的活動是非常積極,非常有意義的。像蘇軾這樣的詩人有許多,他們都曾為詩詞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古人,認識古人,了解我國的優秀詩詞文化。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眠沙臥水自成群,曲岸殘陽極浦云”。我國古人無一不將天人合一,人定勝天的文化造力發揮到了極致。而且我國詩詞文化也已經具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用詩歌來向那個世界傾訴自己的心聲,培養自己知行合人的人格境界,也是一張傳播繼承詩詞文化的方式。
詩詞是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古詩可以明智,陶冶人們的情操。學習古詩可以了解過去,放眼未來。學習古詩,與古人對話,了解古人當時為什么做那首詩以及做詩的心境。不僅如此,學習古詩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之前,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過一檔節目叫做“中國詩詞大會”,這是我們弘揚中華文化的表現,在這檔節目中,活躍歡快的氣氛,信心十足的參賽者,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化之美。美國歷史上有一位總統曾說過:“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文化,那么別的國家就可以去攻打那個國家了”。對啊!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對自己本民族文化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并且最為一個當代中學生,我們更要有責任和義務去弘揚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總而言之,北京那個那所小學也正是學習詩詞,了解古人,認識古人,為弘揚中國的詩詞文化。作為中學生,我們應當去唱響時代的主旋律,努力學習,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擔負起時代精神,為我國的詩詞文化的傳承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精選篇4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著實讓過詩詞出了“風頭”,也不可避免地將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次拉回了人們視線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著“弘揚傳統文化”旗號的詩詞背誦活動,在我眼中,卻有幾分妄圖“一勞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認,詩詞背誦本身,與《中國詩詞大會》的初衷一樣,無可非議。在傳統文化不被重視的今天,這樣的活動或行為,無論是組織有序還是自發自愿,都是一陣強心劑,使日漸“衰弱”的傳統文化重獲人們的歡迎和期待。然而,當大眾開始紛紛效仿,不由分說地將背誦詩詞加入學校必修教程時,這早已無關文化,卻更像一場鬧劇——由一時興起引發的,缺乏長遠規劃的“電光石火”。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弘揚傳統文化本身是個龐大工程——怎樣弘揚、怎樣才算“弘揚”,每個問題都需要人們的深思熟慮,也遠遠不是背詩所能一勞永逸的。換句話說,選擇背古詩詞的方式弘揚文化無可厚非,可怕就在于人們只抓住這一根“稻草”不放,認為這就是有所作為,也統統不管詩歌的擇選、文化的引導或是鑒賞能力的傳授。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反而會誤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成為一場“記憶力”的比拼。
弘揚傳統文化,究其根本,恰在于引導人們體味傳統之美,漫步歷史的河灘,尋覓文化的珍寶。借用尼采的話說,參差多態乃美之本源。若僅僅是重復與記憶,那么烙在人們腦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詞與句,若沒有必要的引導,那么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張若虛筆下飽含哲思與體悟的當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動容的千里嬋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載“鬢已星星”的悲歡離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煙水茫茫”的凄然心境。
所以,傳承文化能一勞永逸嗎?答案是否定的。節目的熱播或輿論的焦點只是一時,傳統文化的弘揚卻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誦詩詞而重新被重視的文化弘揚問題,若只局限于“背詩”本身,那么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因此,傳統文化的弘揚,依舊少不了社會、國家的集體作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有關文化傳承的高中議論文精選篇5
魯迅先生居然有文集叫做《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居然是胡適的文集?大師的文學作品名被改的像“言情小說”引發眾人熱議。的確,魯迅先生除了用其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來抨擊社會上的一些荒謬守舊的現象以外,也有“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柔情與感慨,但這絕不是無病呻吟的軟弱。現代社會把這樣的標簽強貼到了一代大師的頭上,這樣真的好嗎?
我以為傳承文化經典應該“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傳承是因為它經典,文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裝載了文學大師的思想結晶以及他們對于時代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都是其精華所在,是作者經過思考才慎重選取的,他們可能還會多次修改。如簡奧斯汀在寫《傲慢與偏見》時開始命名為《最初的印象》,后來才修改,可見標題對于作者來說是有講究的。在我們肆意篡改標題時,我們其實也在不經意中改變了它的文學性以及其經典之處。修改標題在錯誤的引導我們走向傳承不正統的經典的道路。我認為經典的傳承寧少需精,萬不可求多而泛。
與此同時,傳承文化應是出于本愿的一種自主的行為。博爾赫斯曾言:“在人類使用的各種工具中,最令人驚嘆的就是書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體的延伸,但書籍是記憶和思想的延伸。”既然書籍是一種“工具”,那么我們使用它的時候只有真正有興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夠使用自如。如果在閱讀書籍時常帶著一種痛苦的心緒,難免會心浮氣躁,無法靜下心來潛心就學。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們很容易被網上的一些花邊新聞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視劇吸引,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人們如果沒有主動想要去學習的想法,人心浮躁,還想擁有古人的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恐怕是有點困難了。所謂“寧靜而致遠”。如果無法寧靜,還怎么能夠深入研讀,選擇其精華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們不應該追求汗牛充棟,而應追求韋編三絕,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們還應該避免“假傳承”。有一些人為了在當今社會顯示其文化素養超脫常人往往喜歡捧著書本裝樣子,其實只是泛泛而覽并未汲取到多少精華和養分,這樣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閱讀經典,就應該要傳承大師獨特有力之處,興許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隱晦,或者其跨時代的文學歷史意義。捧著書而不去閱讀就像一個窮人坐到精美豐盛的一桌食物前連筷子都不屑于動一般。最后窮人只有餓死或者隨意撿拾些殘羹冷炙來勉強充饑。這樣無謂的折磨是毫無意義且不必要的。
馬爾克斯說過:“一旦人們到了只顧自己乘頭等車廂,卻用火車廂裝運書籍的那一天,就是人類的末日。”現代的人們有許多正在一步步將自己推送至深淵而不自知。只有我們拿起知識的武器,傳承祖輩們的思想精髓與文化經典才能夠武裝自己,使自己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仍有一個清靜的小角落沒有人侵入,保持著內心的本真,純潔,使自己更加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