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高考滿分作文
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看過哪些歷屆高考滿分作文?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歷屆高考滿分作文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屆高考滿分作文篇1
咱住在小區里,窗戶外面能看見對面的樓房,當然沒有詩意,更說不上風景。咱看風景,當然需要出門。
這透過窗戶看風景,要看到真正的風景,需要地方,譬如在山頂,在河邊。有時候,陽臺上種幾盆花兒,掛著幾個鳥籠,也可以,只是咱懶散慣了,也不習慣那小盆景,不愛欣賞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金絲雀。咱就喜歡大自然,喜歡山清水秀,喜歡走出去,喜歡大山大河。至于窗口里的感受,不管是喜是悲,是快樂還是憂傷,那并不重要,甚至沒有意義,因為那窗口本來就沒有足夠的開放,沒有足夠的大!
從窗戶里面,看得最遠的可能就屬杜少陵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然而,那“西嶺千秋雪”,窗口所窺僅得其局部,根本看不到全局,看不到那巍巍雪山連綿千里,感受不了那天高氣清,那博大,那壯觀。究其原因,當然是受了窗口的限制。然而,就是這受限制的景色,還給窗口展示了一片壯麗,那走出門外的景色,當然更壯麗,更讓人震撼!
至于那從窗口里看到的不同風景,那是個人的感情使然。一個小小窗口,視力受限,若是心情不好,當然會感到壓抑,更無法有高興喜悅可言。若是好心情,那也受限制,無法達到興高采烈的高潮,很難盡興,很難痛快淋漓。這個小窗口,無論如何不能跟走出大門相媲美,無論如何也沒有最博大的風景,沒有“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感受。
一旦走出去,那天高了,地寬了,人當然也精神了!那時候的風景,才是大自然;那時候的眼睛,才能游目世界,極視聽之娛;那時候的心情,才有心滿意足。無論喜馬拉雅山,還是長江黃河,還是大野蒼茫,還是山青水綠,那都能收入眼底,都能享受!走出去,不再從小小窗口里看世界,不再搞盲人摸象,那就有看不完的風景,有享受不盡的快樂,那才叫眼界開闊,才叫心曠神怡!
歷屆高考滿分作文篇2
鷹,因為有了天空寬廣的臂膀,才能擊破長空;水滴,因為有了大海博大的胸懷,才能波濤洶涌。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自己的使命,當然,上帝也會送給他最堅強的依靠。我想,上帝送給我最堅強的依靠是我最親愛的爸爸。
家門前,早已沒有了那棵柚子樹,可記憶中的人兒卻依然清晰可見。
“別怕,去摘那個大柚子,有爸爸扶著你呢。”那是上幼兒園的時候吧,五六歲的樣子,爸爸經常用一只手握著我的雙腳,把我舉在空中,然后用另一只手扶著我,鼓勵我去摘樹上的大柚子,小孩子難免會怕,可是我又更渴望樹上那碩大的果實,在爸爸的鼓勵和保護下,我每次都能親手摘下那可愛的柚子,然后蹦蹦跳跳地去和爸爸分享勝利的果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任務總會越來越繁重,到了初三,為了考高中,在學校下晚自習都會很晚,為了讓我能早點到家,這一年爸爸都堅持接我。
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晚上,天氣很冷,刮著風,我出校門沒有看到爸爸像往常一樣在校門口等我,我走到半路,爸爸才騎著摩托車過來,我沉默著上車,沒有搭理爸爸,就這樣到了家,爸爸見我不高興,說:“今天鬧鐘沒有鬧,一下睡過頭了,才去接你,這天氣可真冷,你先去吃東西吧!”原來是這樣,在這樣冷的天里從暖和的被窩爬出來自然是不容易,是我錯怪爸爸了。
前幾天,爸爸打了電話過來,他喝了酒,說很想我,我分明聽到電話那頭聲音是顫抖的,我又沉默了,爸爸接著又問我“過幾天就過(端午)節了,準備吃什么?“當然吃粽子了,你呢?新疆那兒有粽子吃嗎?”“這里哪有粽子吃,他們都不知道還有端午節呢!”
我知道,爸爸一個人在那邊,很孤單,一個人的時候當然會想念家里,工地上的工作很辛苦,但是為了我。“我堅強的依靠”一直獨自默默承擔著。
我最堅強的依靠是我的爸爸,他總是鼓勵我向更高處發展,他也一直在為我默默付出,我成功的時候,會以我為驕傲;我失敗的時候,會激勵我繼續努力。不管我的人生最終是怎樣的,都離不開一個人的陪伴,我最堅強的依靠,爸爸!
歷屆高考滿分作文篇3
選擇是從何時開始?是普羅米修斯盜下宙斯的神火,還是精衛銜西山之木石填東海?誰說得清?但這些終究是傳說,是人們幻想與希冀的集合與延展。透過歷史,我看到了一種選擇,而作出這種選擇的人,已被國家作為合格公民寫進中國歷史就成了心靈的選擇變幻著的場景。
稽康天生就有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過著自己隱居的生活。一代名將鐘會慕名往謁,結果被拒之門外。鐘會臨走時還不忘憤恨的瞪兩眼。于是,稽康被冤枉,上了刑臺,理由是亂謀,行刑前,執刑官問他有何話要說,他抬頭看到臺下三千太學生稽首向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司馬昭也看著稽康,稽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馬昭說一句懇求的話,結果便皆大歡喜。但他的心在恨,屈服嗎?不,因為自己沒有錯,何來屈服。于是他說了一句我至今未懂的話:“把琴拿來。”往后的事想必不用說大家都已知道結果。他勇于赴死的精神給歷史一個永恒的背景,現在成為絕響的《廣陵散》余音繞耳。稽康在尊嚴與生命間做了一個或許大家都認為很傻的抉擇,選擇了尊嚴,舍棄了生命。
我讀過一篇文章叫《痛苦的游戲》。主人公在紙上寫了丈夫、女兒、快樂、滿足感、父母五樣,滿足感其實是“事業有成”的代詞。當她要劃去一樣時,她劃去了滿足感,因為滿足感與其他四樣相比,無過之而有不足,沒有了那四樣,要滿足感又有何用呢?而當她劃去另一件時她劃去了快樂,因為沒有家庭就沒有快樂。著是她心靈的選擇。
人各有志,無論你選擇了什么,只要問心無愧,無怨和無悔就行了。有的人選擇了驚濤駭浪,他豪邁地說:“我要挑戰生命。”有人選擇了風平浪靜,他總愛說:“知足者常樂。”有人選擇了努力拼搏,拼搏的人生才五彩斑斕;有人選擇了及時行樂“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有人選擇幻想,他沉醉地說:“王子與灰姑娘的故事時有發生。”有人選擇現實,他堅定地說:“這世界是透明的,我看得很清楚。”有人選擇浪漫的情節,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有人選擇美好的結果,最后的笑最甜,他要做最后的勝利者。
只要做了心靈的選擇,那么就可以向世人宣告:“今世,我沒有白走這一遭。”
歷屆高考滿分作文篇4
地震后的這些天,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動著。
地魔發淫威,天府成地獄。家園被毀,鋼筋水泥吞噬了無數同胞的生命。看電視報道,看報紙雜志,黑色的沉重壓得人難于呼吸;四面八方的眼睛注視著汶川,千萬雙手伸向汶川。聲聲汽笛報道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悲天憫人、扶危濟難,是善良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一個姑娘被被困在廢墟下,她沒有沮喪,沒有一絲一毫的絕望。她積蓄足夠的力量,不斷敲打生命的大門。她說她相信人們一定會來救她的,她的燦爛的笑容和爽朗的笑聲告訴每一個人:面對無法預知的災難,笑是最好的自救。
“坦然面對,笑對人生”,樂觀、堅強,是熱愛生命的人們所共有的“人之常情”。
年青的軍官把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與死神賽跑搶救幸存者的動力;泥濘的山路上,他背著白發蒼蒼的老人,向安全的港灣停靠。年輕的女警官把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給在家人,在瓦礫中抱起戰勝了震魔的小生命,甘甜的乳汁綻放了天真的花蕾。“最美麗的警察”,這是人們給她的最好的評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在特定的背景下閃爍著絢麗的光,人性的光芒昭示著最偉大而又最普通的“人之常情”。
他才只有三歲,在被士兵們高高舉起成為又一個奇跡的時候,臉上還帶著傷,但他沒有哭,而是一臉鄭重地舉起還很沉重的右臂,向在場所有的人行了一個不太標準卻很嚴肅的隊禮。“敬禮娃娃”以他弱小的身體掀起了吹遍神州的浪潮。“你們辛苦了!”“謝謝全國人們的支持!”是震區鮮紅的亮色。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懷感恩之心,做好自己的事,回報社會,是演繹了幾千年的“人之常情”。
年近古稀的總理眼角布滿血絲,嘶啞的聲音傳遞著關愛、傳遞著堅強、傳遞著國家的信念。手,傷了,“先給重傷員包扎”;頭,添了根根白發;徹夜不眠,籌劃的是救災的最佳之法。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心憂天下,恪盡職守,總理用自己的言行為天下的為官者詮釋著“官之常情”的理想境界。
……
我深深地感動著。感動之余,我多次問自己,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該用怎樣的筆墨去書寫“人之常情”這沉甸甸的四個字呢?
歷屆高考滿分作文篇5
梵志拿了兩束鮮花要獻給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鮮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還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還要放下外六根,內六塵,中六識,到了無可舍卻的境界,便是明辨事,探知無阻礙的境界了。”
人生在世,就是對事物的探知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阻礙――“外六根,內六塵,中六識”,也就是感情的親疏冷熱,它是人性在外表聯系中的體現,但更是人類在探知道路上的攔路虎。對于一個人的感情如何,和他的關系如何,蒙敝了事物本身的特質,也影響了是非曲直的判斷。在中國的諺語里,就有“愛屋及烏”的說法,愛一座屋子,連屋子上的烏鴉也愛,也許,這體現了很深的感情,但倘若屋子是壞的,烏鴉是報喪的呢?這里,作者對屋子的感情,影響了他對烏鴉的判斷,這樣的判斷方式便是不明智的。
“六親不認”是對不顧親情的忘情的人的斥責,但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中國這個人性味太濃的社會里,我們正需要的是這種“六親不認”的大義凜然。這里所說的六親不認,并非是指不顧情,而是指在干事業,做工作時不能太顧及親情、友情等感情,過多的顧忌,會蒙敝人的雙眼,攪亂人的視聽,混淆人判斷曲直的標準。人類要在探知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就要繞過這個阻礙,保持澄明的心靈。唐太宗任人惟賢虛心訥諫,才有了一代賢臣魏征,他敢于直諫、死諫,唐太宗多次和他爭執不下,幾次恨不得處決他,但太宗認識到魏征的直率原則之貴,并未因為自己的喜好影響了國事處理,最終造就了“開元盛世”。這正應證了韓非子所提出的觀點,同時也說明了對事物正確的認知,不能受到感情親疏的影響。
其實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藝術。我們泡茶的時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為什么第三泡時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為前兩泡沖擊了茶葉上的蠟質與灰塵,第三泡才泡出茶葉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濃郁。我們探知亦如此。在對事物的認知上,逐漸拋下認知的阻礙,用澄靜清明的心智,拋下感情親疏的羈絆,用一塵不染的心靈,輕裝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豐碩的成果,領悟認知的真諦。
要知道,感情的花兒開得越大越飽滿,探知所得的碩果就越小,因為開花已經用去了太多的養料。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感情,繞過探知的阻礙,才有能達到理想或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