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
關于高考寫作時評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滿激情,又要富于理性。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藭r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精選篇1
一、引述事件,簡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點
時評類文章,在開端處必先引述新聞事件,這是寫作的根源所在,立論所在。相當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話題,揭示論點或提出問題。它屬于“引論”的部分。最好從提出論點的需要出發(fā),抓住材料要旨,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引述。一般說來,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異:文字多的敘述性材料應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復述,寓意深刻內蘊豐富的文字要闡述,漫畫型材料要對畫面作簡潔介紹和扼要闡述。對時評而言,引述的事件應該有出處和來源。
引,一般寫在第一自然段,要求從事件中引出恰當的中心論點。那么從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論點呢? 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句話: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語,甚至諺語和哲理性的話。例如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論點“提倡尊老愛幼”。再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引出論點“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一種現象:如從“逢年過節(jié),大吃大喝,鋪張浪費”可引出論點“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又如從中學生早戀現象引出論點“早戀,成功的絆腳石”。
一件事情:如從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論點“車禍猛于虎。生命價更高”。 當然,近年的高考,幾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寫了一種現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認真讀懂材料,深刻領悟材料。三言兩語,擊中要害,干脆利落,恰當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論點。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圍繞材料議論的最佳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聯(lián)系起來。具體地說,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為和結果,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其根源,發(fā)現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
如為證明“人要立志”這一論點,敘述這樣一個故事:據說,牛頓小的時候并不聰明,有一次,父親叫他在門上打個洞,讓大貓和小貓出去方便些,他卻打了兩個大洞,說是因為有兩只小動物。盡管如此,牛頓立志探索科學的奧秘過程中,因刻苦鉆研取得累累碩果。接著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個人立了志,就像機器上按了發(fā)動機,就有了使不完的勁。牛頓正是因為在這種“使不完的勁”的推動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著名的科學家。
這正是在舉出事例之后,沿著牛頓為什么會成為科學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從而證明了“人要立志”這一論點。
此類分析法常常用“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來……”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處是,一可以緊緊圍繞材料進行議論,絕不會發(fā)生越扯越遠的偏離題意現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離材料的中心”這個高考作文的考點;第三,增強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質,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議論空間
從根本上說,議論文的主體就是在回答 一個“為什么”的問題。當我們在論證某個論點時,應該開動思維,多追問幾個 “為什么”。換句話說,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于因果聯(lián)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lián)系,因此,運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論點也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
緣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zhèn)巍@喝松裁词伦羁嗄?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附: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在這一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經據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社會知識面,深挖根源,以及社會影響,對材料和觀點進行拓展延伸,使觀點深化。
四、聯(lián)系現實,旗幟鮮明――以小見大,廣泛涉獵
(一)聯(lián)系現實部分在全文中出現的位置
聯(lián)系現實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間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我們中學生寫的議論文,也可以在全篇都聯(lián)系現實中鮮活的事例,而不涉及歷史,這種情況很少;多數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即在旁征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后,又聯(lián)系到當今社會中鮮活的事例;還有的僅僅在文章的結尾之前,聯(lián)系當前現實情況或自己的實際情況,論證中心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時代感。
部分聯(lián)系現實,出現于文章的中間或后半部分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劑
(09上海高考滿分作文)
鄭板橋的書法之所以聞名,被稱為“板橋體”,是因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設想鄭板橋當初如果只是用隸書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筆跡再出色,也不會在書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現在經營餐飲業(yè),競爭很激烈,隨時有被時代淘汰的可能性,據網上統(tǒng)計,業(yè)績好、受顧客歡迎的,大多數是主題餐廳。有在一片黑暗中進食的餐廳,有專門以白領女性為顧客的餐廳,考慮到白領女性的煩惱,特地提供免費營養(yǎng)減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們穿高跟鞋的不適。這些餐廳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保持較好的業(yè)績,因為他們的主管經營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顧客的需要。
又如英國十六、七世紀的著名畫家喬治?摩蘭,他的油畫作品起初被當做貢品運往中國的時候,人們以為遠看還行,可近看一無是處,只看得見一片片的顏料。正是因為這種特色,他的油畫作品還是漸漸別國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為榮。
其實,我們自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由于現在上海著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因此今年財經大學、海事大學、海洋大學都非常熱門,許多人是有從眾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歡,也硬逼著他們填上這所學校。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我們自身的特色和別人的特色一樣時,那也就不可稱其為“特色”。反之,只要根據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來填報學校,即使這門專業(yè)是冷門,只要自己有興趣,就可以學得很好,說不定畢業(yè)后會成為各公司爭奪的人才呢!(聯(lián)系生活現實,加入個人見解,使文章既有了“我”的存在,又增強了時代感)
做人也是如此,有諺語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個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慮是否侵犯了別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
培養(yǎng)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會充滿樂趣。
(二)整篇聯(lián)系現實,可以用多個時事熱點組織文章,也可以用一個時事熱點貫穿全文。
他 們
(上海市滿分作文)
在城市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qū),有飽經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讓我怎樣稱呼他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農民子弟?亦或是農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這些冰冷的名字稱呼他們,我多想叫著他們帶著泥土氣的乳名,拉著他們的小手,走近他們的生活……
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jié)。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不清寫字樓的層數。繁華的現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他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卻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戶口與暫住證的區(qū)別。他們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啊!卻過早地承擔了不屬于這個年齡的負擔。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xiāng)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們日益長高的身體上,我看到了他們的成長。記得一位記者問一個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學成后是否會回到家鄉(xiāng)時,小姑娘毫不猶豫地說:當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點落下淚來,為他們的成長。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我們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也是我們的20__!”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雖然,他們還在為不多的學費而苦惱;雖然,學校還是交不上水電費;雖然,還有好多體制還不夠完善……雖然有好多個“雖然”,但是,只有一個“但是”就足夠了,已經有好多視線轉向他們,他們正在茁壯地成長。
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
(點評:作者將目光聚焦于現實,將民工子女的生存狀態(tài)很真實地描繪出來,從農村到城市經歷的不自然、不適應,再到他們心態(tài)的逐漸成熟,讓人感受到一個真實存在的群體;表達了作者對同齡人的同情、關注和企盼。)
(三)聯(lián)系現實的種類
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個例”,二是“泛例”
(1) “個例”就是具體的事例,就是緊扣中心觀點,選擇一個典型事例,詳細地敘述下來。
變味的善良
(云南滿分作文)
我們總站在富足的地方憫惜貧窮,總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惡,總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喚遠離冷漠,總在血痕淡去后才忙著計算生命的價值。
于是,我們俯身憐憫的姿態(tài)傷害了別人的自尊。
每次災難過后,都有太多的人爭先領養(yǎng)孤兒,當這片熱潮過去,又有太多的孤兒陷入苦難。據心理學家分析,領養(yǎng)孤兒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長性格都要與孤兒相適宜。但是,太多的人僅憑自己一腔熱血。熱心卻喚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們再次面臨家園破碎的痛苦,傷害再次打擊無辜孩子柔軟的心靈。善良由甜蜜變?yōu)榭酀?/p>
我們用沸騰的熱血燙傷了他人的肉體。
20__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圣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污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據報道,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松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毀。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yōu)榀偪瘛?/p>
我們在用熱血燙傷他人肉體時,也燙傷他人的心靈。
20__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以最迅速最團結的行動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四川,閃爍著無數動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傷了災區(qū)人們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運的,但有記者為了采訪一遍一遍喚起他們沉痛的回憶,孩子失聲痛哭,大人也泣不成聲;有熱心的志愿者無救災意識,卻前往災區(qū),雖一顆熾熱之心卻給災區(qū)添亂。不正確的救援動作,不完善的服務行為,不合理的安慰幫助,給災區(qū)人民“二次傷害”。善良由本意的撫慰變成了利劍。
中華民族是堅毅、熱心、善良的民族。當我們挺過洪水、挺過非典,挺過不法分子對祖國的分裂和對奧運的褻瀆,我們也必將挺過慘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舉辦奧運。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愛人之心”深入我們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為善良保鮮,讓它不褪色,不變質,不變味。
(點評:此文中,孤兒領養(yǎng),畸形奧運熱,汶川救援三個現實“個例”具有代表性,能從深度方面說明問題,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也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當然,這種具體敘述是相對于概括性的事例來說的,不可像寫記敘文那樣過于詳細,只要把事情說清楚即可,因為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的。
(2) “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會現象,它舍棄了具體人物、時間、地點等因素,加以概括歸納出來的一類一類的“泛指“事物”
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精選篇2
鄭板橋的書法之所以聞名,被稱為“板橋體”,是因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設想鄭板橋當初如果只是用隸書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筆跡再出色,也不會在書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現在經營餐飲業(yè),競爭很激烈,隨時有被時代淘汰的可能性,據網上統(tǒng)計,業(yè)績好、受顧客歡迎的,大多數是主題餐廳。有在一片黑暗中進食的餐廳,有專門以白領女性為顧客的餐廳,考慮到白領女性的煩惱,特地提供免費營養(yǎng)減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們穿高跟鞋的不適。這些餐廳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保持較好的業(yè)績,因為他們的主管經營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顧客的需要,
又如英國十六、七世紀的著名畫家喬治·摩蘭,他的油畫作品起初被當做貢品運往中國的時候,人們以為遠看還行,可近看一無是處,只看得見一片片的顏料。正是因為這種特色,他的油畫作品還是漸漸別國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為榮。
其實,我們自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由于現在上海著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因此今年財經大學、海事大學、海洋大學都非常熱門,許多人是有從眾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歡,也硬逼著他們填上這所學校。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我們自身的特色和別人的特色一樣時,那也就不可稱其為“特色”。反之,只要根據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來填報學校,即使這門專業(yè)是冷門,只要自己有興趣,就可以學得很好,說不定畢業(yè)后會成為各公司爭奪的人才呢!(聯(lián)系生活現實,加入個人見解,使文章既有了“我”的存在,又增強了時代感)
做人也是如此,有諺語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個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慮是否侵犯了別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
培養(yǎng)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會充滿樂趣。
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精選篇3
做到最好,你就是英雄
【時事鏈接】:不論英雄還是普通人,不論崇高還是平凡,不論淺吟低唱還是動情燃燒,都是書寫“中國故事”的一分子。
《戰(zhàn)狼Ⅱ》登頂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不論最終定格在什么數字,陽剛硬派的《戰(zhàn)狼Ⅱ》已經刷新了產業(yè)高點,也將電影對“中國故事”的書寫,放在了新的語境。
【時 評】:
解碼《戰(zhàn)狼Ⅱ》,我們一定繞不過它經典動作類型片的視聽語言。宏大的場面、逼真的特效、凌厲的剪輯、酣暢淋漓的動作設計,形成了與好萊塢大片不相上下的工業(yè)水準。從為一個鏡頭連續(xù)跳海26次的執(zhí)著,到坦克、飛機道具要求逼真的嚴格,都標注著《戰(zhàn)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論如何貼近一些國外動作片的外形,《戰(zhàn)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國主旋律的魂。《戰(zhàn)狼Ⅱ》塑造了冷鋒這個非典型的中國軍人形象,他鐵血卻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謀,闡釋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出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國家價值。
盡管故事還可以完善,細節(jié)上也還可以打磨,但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兩點,切中觀眾的心弦,創(chuàng)造了票房奇跡。《戰(zhàn)狼Ⅱ》的熱映啟示我們,世界正在獎勵認真的人,拍好主旋律電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號就萬事大吉,正確的打開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真實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電影人借由鏡頭在大海中養(yǎng)魚,這夢的內外連綿相通。如果說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過2億元的票房,“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這個夏天,《戰(zhàn)狼Ⅱ》如同又一顆探路石,測試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深度,也再次驗證了中國電影與觀眾、與時代一脈相連的命運。海外撤僑,曾經在現實中激起人們“親吻大地”的感動,今天在銀幕上一樣引發(fā)觀影熱潮,說明生活在中國崛起的時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講述。
諸如《建國大業(yè)》《唐山大地震》《建黨偉業(yè)》《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建軍大業(yè)》,這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讓我們感動與驚喜、震撼與仰望。在這個被命名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運與時代的激烈沖撞,有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價值追求,有以明麗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們苦度長夜的智慧與堅韌,是我們在這個喧囂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運軌跡,對美好的追求,對真與善的守護,對夢想的接力,無不回應著大時代的呼吸與脈動。
無論何時,人們對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饜足的,同時依然希望在大銀幕上尋找感動與力量。美學家蘇珊?桑塔格曾將電影比作一種“世界觀”。這塊大銀幕,既是撫慰情感的心靈雞湯,社會歷史的萬花筒,也是“鐵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國家的面孔。歸根到底,它既是藝術也是生活。從這個層面看,再宏大的價值,再宏闊的命題,如果失去了對當下生活的觸摸,失去了對時代人心的描摹,也不過是脫離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長在大時代脈絡上的故事,才能夠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電影的觸角最終指向人。不論英雄還是普通人,不論崇高還是平凡,不論淺吟低唱還是動情燃燒,都是書寫“中國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這書寫為我們許下一個光明朗照的未來。
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精選篇4
高中語文時評類作文教學
訓練目標:
1、了解“時事新聞類”作文材料的特點,掌握“時事新聞類”材料作文寫作結構模式。
2、認真審題,寫好“時事新聞類”材料作文。
一.回顧時評作文寫法
“時事新聞類”材料作文二種常見寫法
1、直面材料――就事論事
就思路結構而言,這類作文比較適合采用“層進式”結構;
按照“引述材料,擺現象――析危害,挖根源――指辦法,提倡議或號召”的步驟來展開。
2、就事析理文章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引材料,擺現象 (引)
第二步:析材料,提觀點 (析)
第三步:聯(lián)系現實,分析論證(聯(lián))
提醒:聯(lián)系實際,圍繞論點運用多種論證方法
第四步:總結全文,提出倡議。(結)
二、回顧作文題目
閱讀下列材料,寫一篇作文。
“微”字被《新周刊》評為中國年度漢字。推委會給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見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積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農民工救人時發(fā)出“我們不要錢,是來救人的”的“微言大義”等等。從微博、微信到微公益、從微表達、微力量到微監(jiān)督,社會生活中是無“微”不至。我們已經邁入了“微時代”。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說:“微是你我,是每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微小分子。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
上述材料帶給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三、學生作文審題問題:
概念不清。
立意不集中、面面俱到;
中心模糊籠統(tǒng)、不突出。
脫題,把“微”寫成了愛、細節(jié)、積少成多。沒有結合材料理解“微”的含義。
沒有具體的分論點句。
字數不夠、書寫潦草。
【作文立意】
1、符合題意:
①能圍繞“微”字的“個人”含義行文,論證社會的公正、公平需要“微”力量的參與,同時“微”力量可以匯聚成社會大能量,推動社會發(fā)展。
②能圍繞“微”的時代特性行文,論證“微”是一種科技(微科技),是一種生活方式(微碳生活),是一種思想觀念(微力量、微信念)等。
③文章立意點小,雖然只從“微博”或“微信”的角度出發(fā),但是能夠探究“微博”“微信”背后的“微力量”、“微信念”,文章內容有深度,能辯證地看待“微博”或“微信”,也可判為一類文。
④能反思“微時代”,反思“微公益”“微監(jiān)督”,呼吁社會大環(huán)境真善美的回歸,思想深刻。
此類作文若語言結構等方面有亮點,在48分以上打分;否則,48分以下酌情給分。
2、基本符合題意:
扣題不緊,不能從材料出發(fā),主要內容是在論證“積少成多”積累的重要性、“細節(jié)”決定成敗等觀點。此類情況之普通水平作文,在36分以上、42分以下酌情給分。若語言結構等方面有亮點,可在42分以上打分,但不能超過48分。
3、偏離題意:
完全拋開材料中的關鍵詞“微”,偷換概念,套用它文等,36分以下給分。
四、學生優(yōu)秀作文展示
生活需要“微能量”
任潔琳
“微”是細節(jié)之處的點睛之筆。“微”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人生境界。“微”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微能量”讓生活更美好!
“微能量”拉近你我距離。距高考開始越來越近,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在北京上演。出租車司機、騎車的路人皆參入其中。原來,參加高考的王希意由于出門太過匆忙忘帶了準考證,慮急的母親急忙將準考證送往考場,然而正逢早高峰時段,眼看考試要開始可王希意的母親還沒被堵在路上。
就在這時,身旁的路人紛紛出手相助,他們一路傳遞著準考證,在擁擠的交通中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最終在開考6分鐘前將準考證送入了王希意的手中。得知這一消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氣,欣慰的笑著。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傳遞”在路人之間拉起了一條隱形的絲線,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正是這樣的微能量,讓我們在燥熱的六月中感受到沁人內心的快樂與幸福。
“微能量”溫暖萬千之心。吳斌,一名普通的大巴司機,在生死之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一車人的安全。大巴駛入高速公路, 一切都看起來那么平常,然而突然飛來的異物打破了車內的安寧。飛入車內的異物插入了司機吳斌的腹部。面對巨痛,吳斌咬緊牙關,將大巴車開入緊急通道,靠在路邊。做完這一切,吳斌永遠的閉上了雙眼。“最美司機”用自己的微行保障了全車人的安全,更打動了整個社會。他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徑溫暖了萬千之心,讓生活盛滿感動。
“微能量”融化冷漠堅冰。近日暖心女孩街邊為老人喂米線的新聞引起大眾關注。西昌市的兩名女孩在看到好心人扶起摔倒老人后主動買來米線跪地喂給老人。這一新聞一經曝光引起眾議,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女孩是作秀。委屈的她們被不明真相的質疑傷害,但是她們依舊堅定地說到:“我們也是被扶老人被訛的消息嚇到所以猶豫著要不要扶老人,但是我們不該被冷漠的社會嚇到,只能用一己之力去溫暖老人,溫暖大家。”的確,這樣冷漠的社會里需要善良的人們,用微能量打碎冷漠的堅冰。
細小之處便是“微”,人人加入變成“能”,社會凝聚便有“量”,我們的生活需要你的“微能量”,“微能量”讓社會更美好!
微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荀子對微小事物組成龐大集體的詮釋。微小,就是龐大。
微薄之力鑄就愛的奇跡。
“最美媽媽”事件詮釋大愛。吳菊萍,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鑄就奇跡。在當時,吳菊萍行走在一棟居民樓下面的時候,看見天上有一個孩童大哭著掉落下來,在這種危機關頭,吳菊萍并沒有其他的救援措施,她毫不猶豫的沖了上去,張開雙臂,接住了兒童。正因如此,她的雙臂骨折,雖然當時她那種在路人看來奮不顧身的舉動是可笑的,但她仍然以她那偉大的雙臂鑄就了愛的奇跡,作為母親,保護孩子的力量,源于愛,張開雙臂,微薄之力鑄就愛的奇跡。
微現象折射時代風云。
網絡瘋傳的“小悅悅”事件再次敲響了人們社會公德的警鐘,這種微現象,反映了社會現實,折射當今時代與“雷鋒時代”的風云變故。八歲兒童小悅悅被車輛碾壓后,躺在血泊中,從她身旁先后經過十八個路人見死不救,走過去,扶起她,打個急救電話,這種舉動都做不出來,實在讓人摸不清什么叫公德。繼十八個路人之后,一個撿垃圾的老人將其扶至路邊,在監(jiān)控之下,這種微小的舉動,微現象掀起大浪,開始反省。現代社會與“雷鋒時代”相比,是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的。時代變了,只有一些微現象在偶現光芒。正如開頭所說,微現象折射時代風云。
微言行影響社會人生。
“最美司機”吳斌剎車時所做的微小行動,乘客下車時所說的微薄言語,將他的人生推向高峰。一日,吳斌出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一切顯得那么順利,這時,前方前方車輛飛來一塊鐵塊,擊碎了客車擋風玻璃,打中了吳斌,他知道自己即將離去,在彌留之際,他靠邊停車,拉下手剎,打開車門,叮囑乘客注意安全,之后,趴在方向盤上,安心離去。吳斌在彌留之際所做的、所說的,影響著他生活的社會,他的人生也因此綻放光芒。微言行影響社會人生。
在這個“微”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很合理。我深知這種“微事件”的背后蘊藏著大愛、大德、崇高的評價。生活中,以“微”為生活基準,一切才會變得有意義。
時評類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精選篇5
“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
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fā)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tài)度的新聞體裁。
“時評”可以取材于新聞報道,對新聞事件和人物發(fā)表議論,也可以就“身邊”事、“心頭”事發(fā)表意見,只要是關于當下的(現在進行時)意見,就是“時評”。
幾種形式
時評寫作,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就事論事,就是對時事本身進行直接的評論。一般有三種類別,一是贊揚式,即對新聞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闡釋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評式,即對新聞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進行否定,然后從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對的依據。三是建議式,即提出自己對新聞事件中某個問題的建設性意見。
基本特征
1、講究“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說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準確性和說理性。
2、在寫法上,分為就事論事和就事論理兩類。就事論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評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過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進行評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就事論理,是對所評之事進行具體深入分析,充分說理,闡明一個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上,以達到“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寫作目的。
3、在命題上,具有開放性,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寫作要求
1.選取恰當的當下新聞(話題鮮) 2.確定鮮明獨到的觀點(觀點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論據(論據雜) 4.運用嚴密有趣的語言(語言趣)
基本思路
請就下面的材料,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老師帶領學生到建筑工地參加勞動,看到腳手架上懸掛著一副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老師問學生:“這八個字有什么含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范文示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建筑工地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么一則令人信心百倍的宣傳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引述材料)
這的確是一句睿智的口號!(亮出觀點)
毫無疑問,建筑,理所當然的是我們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當然的是關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們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更是關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計!因此,建筑工地上,絕不能允許偷工減料,粗制濫造,“豆腐渣”工程橫行!而必須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展開一:分析材料——建筑)
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作為立國根本的教育事業(yè)又何嘗不是應“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呢?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條標語有兩層含義。其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應以“塑造人類靈魂”為己任,以“育人育本”的“思想教育”為重點,努力探索,積極實踐,做到“質量第一”,努力培養(yǎng)出“思想先進,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適合當前現代化建設需要并能與國際接軌的甘于奉獻樂于助人且“以天下為己任”的優(yōu)秀人才。而教育部門的領導者,更應首先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為主要的工作任務來抓,決不應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地只管分數靠前而不問素質質量如何。其二,作為學生,也應該以這條標語為座右銘,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從而做到“質量第一”。如果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質量為高,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質量和教學質量為重,而只求分數上去了,其他則不管!那么,縱有再多的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枉然!這樣不僅會使祖國興旺發(fā)達的現代化建設成為泡影,而且和諧社會建設也必將成為一句空話!中國人民又將永陷貧窮落后的萬丈深淵之中!趕歐超美也永遠只能是“白日夢”!(展開二:由建筑聯(lián)想到教育—先教師后學生)
由此我們進一步聯(lián)想到,無論干什么事業(yè)都需要強調“質量第一”。今天已是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時代,是高科技迅猛發(fā)展使地球成為小村落的時代。小而言之,一個企業(yè),只有講究質量,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大而言之,我國各方面的規(guī)劃和建設只有奉行“質量第一”的原則,才能真正占領市場,擊敗稱雄于全球的強烈競爭對手從而贏得真正的勝利。三鹿集團因質量疏忽而宣告破產的沉痛教訓,再一次告訴我們: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更是國家的生命!哪個國家擁有高質量的人才,擁有高效率的管理,擁有高水平的領導,那么,哪個國家就一定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展開三:事業(yè)—先企業(yè)后國家)
總之,沒有“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隊無法生存,教育無法發(fā)展,國家無法昌盛。(總結全文)
學生作文結構提綱與評點:
“述”,看到建筑工地上懸掛的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述材料),深思之余,油然而生贊嘆之情。(亮觀點)
“議”,這不是一句單調的口號,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有著啟發(fā)人們心智的強大力量。(分析材料),它立足現實,放眼未來,把人們當前的工作與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yè)掛起鉤來,賦予平凡的工作以深遠的意義。(稍作拓寬,為下文聯(lián)系實際張本)
“聯(lián)”,其實,何止建筑要質量,學校的教學,育人育本,更要講究質量。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未來力量。然而由于他們閱歷較淺,辨別是非能力差,所以學校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不可忽視加強思想的教育,育人育本,質量第一。(聯(lián)系老師、學生、學校實際來談)……
無數的事實證明,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注意以小見大,由此及彼地推衍),一向都把抓好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第一位。
“結”,培育人才乃是國家之根本,而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的人才,更是千年大計萬年大計。只有育人育本,講求質量,社會主義大廈才能永遠高高屹立。(小結全篇,干脆而不離題;照應材料,簡潔而不重復)
它的基本思路是:引——點——議——聯(lián)——結
根據例文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的寫作模式:
1、開篇引用材料的新聞報道內容。(引)【略】
2、對報道內容進行一些解析作為過渡。(點)【略】
3、從多個角度分析新聞,或闡釋其意義,或剖析其謬誤。(議)【詳】
4、聯(lián)系社會現實的.類似現象,挖掘現象背后的根源。(聯(lián))【詳】
5、最后從多個層面提出若干個解決問題的“合理化建議”。(結)
除了“聯(lián)”,駁論與歸謬也是時評中運用比較多的技巧。這種時評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針鋒相對的觀點,這時采用的結構就稍有變化:先破后立。
所謂“先破”,即批駁對方錯誤碼,可以駁觀點、駁論擾、駁論證。尤其以駁對方論據的虛假、論證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謂“后立”,指批駁對方錯誤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確立自己的觀點。
示例:
中學校園里時下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里師生的“共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記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里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
范文示例:魯迅不能遠去,更不能刪去
中學生隨便杜撰的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害得魯迅先生不輕。有些人就借這句話,想刪去魯迅先生的作品,減少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種輕率不理智的表現。(亮觀點)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學生的這句順口溜,怕文言文,我們就要把文言文給刪掉?怕寫作文,我們就不寫作文啦?顯然不能。學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應該加強的。傳統(tǒng)國學不要啦?文言文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難道因為學生一句不太負責任的順口溜就輕而易舉的刪去?寫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難道因為學生懼怕,我們就不訓練寫作,就不再運用寫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訓練?顯然十分可笑荒唐!學生畢竟年幼無知,其意見也不定就正確,完全跟著學生感覺走,這是很明顯是愚蠢不明智的。(駁對方論據與論證,推出一個荒唐的結果。從而可見,魯迅經典是不可刪的。)
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文章?看看學生讀的課外書籍,你就會明白個大概。學生喜歡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學生喜歡有淺顯道理的所謂哲理故事,學生喜歡讓人心動的情感故事,喜歡《讀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選載的新潮時尚文章。如果你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學生喜歡的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實際價值不是很大,最多給人一時的心動,不會長久的影響你。這些文章看似美,實際經不起咀嚼,也不會被歷史沉淀下來。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選用這類文章作為試題,大大影響了學生,給學生嚴重的誤導。現在的高考、中考試卷中,,大多是流行的時尚美文。這些文章,閱讀難度不大,語言華麗精彩,學生樂意讀。所以,學生在閱讀學習魯迅先生那些有一定歷史感現實感的文章時,就要費一點事,就覺得有難度。學生閱讀,不想費事,不想費腦子,想的是輕松。很顯然,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沖擊了魯迅,沖擊了那些有一定難度的經典文章。(要論刪魯迅之原因,從反面找原因——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文章,這樣有思維。)
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被歷史證明有著很高價值的經典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屬于那個特殊的時代,也屬于今天和未來,所以根本不存在過時的問題。有人說,魯迅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可是,有誰不是時代的產物?誰能超越時代?脫離時代?
因為魯迅關心社會,關心廣大的民眾,所以文章帶有時代的色彩,留下了時代的烙印。魯迅的作品是反映現實的,揭露現實的。可是,現在的很多中學生不關心現實,不喜歡看現實主義的作品。學生所喜歡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癢,無病呻吟,和現實有很大的距離。實際上,這是很危險的。
而對魯迅作品的畏懼和后怕,完全是學生以訛傳訛的誤導,是對魯迅作品的誤讀。這句不負責任的順口溜,傷害了魯迅,也坑害了廣大青少年。讓學生遠離魯迅,不僅是一個天大的錯誤,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無知。不是魯迅作品失去了價值,失去了應有的歷史地位,失去了市場,而是我們有些人的誤導和錯誤教育,影響了魯迅的存在。
我們已經十分無知,我們不能再錯。讓魯迅留下來,不容商量!
技法點擊
(1)要學會就事論事。就是要求旗幟鮮明發(fā)表自己對某件事或某現象的看法,或褒或貶,或彈或贊,實話實說
評“事”不限于一點或一個角度,可以多點或多角度,但需記,所評所說,必須與所評之“事”密切相關,不能游離于“事”高談闊論。
(2)要為自己的評判寫出分析和理由。
評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才能評得文明,才能讓人心悅誠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說清楚,又能將看法的依據和道理寫深寫透,這樣的時評才是好時評。評者,可以評,可以爭,也可以諫、可以諷、可以怨,可以嬉笑怒罵,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敘事議論不蔓不枝。舉例新穎,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確定一個中心句,并闡明確定中心句的依據。
②論點方面。要做到論點明確,一般有兩種方式:a開門見山,開宗明義。b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只有做到論點明確,才能有的放矢。
③論據方面。
不去關注身邊最新的時事要聞,熱點的科技動態(tài)等等,論據就不新穎,就做不到共性和個性相結合,時代性(時代精神)和歷史性(有新因素的歷史素材)相結合,點(詳寫事例)和面(略寫事例)相結合,敘議相結合,論據就不能為論點服務。
④論證方面,論證時必須敘議結合,即結合事例進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設分析法,條件分析法,意義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辯證分析法。做到敘議結合的論證才是有力的論證。
⑤語言方面。中學生議論語言處于一種“失語”狀態(tài),沒有屬于自己的真的語言。真的語言,應該能讓人感覺到一個“鮮活”生命體存在。作為中學生這個特殊年齡階段的群體,要有一種青春的氣勢,褒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
(三)注意擬題
提問法:把人們關心的問題提出來,為讀者設置懸念。如《安排就業(yè)能不能“優(yōu)先下一代”?》
數字法:用數字突顯出問題的嚴重性或復雜性,使讀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個百姓攤一個“仆人”》
判斷法:用一個表判斷的短語點明中心論點,如《惡搞是對批評的濫用》
反問法:用反詰的語氣將批駁的事實或要評論的問題提出來,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駁的觀點,并給予否定,這樣態(tài)度鮮明。如《不可盲目“先就業(yè)后擇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