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藤野先生感想
讀藤野先生感想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讀藤野先生感想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讀藤野先生感想(精品8篇)】,供你選擇借鑒。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1
上周,我們學習了《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它選自于魯訊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這篇課文寫的是: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當他來到東京時,卻失望至極,他看到清國留學生生活的污濁,失望以及不滿。當他來到仙臺時,受到了特殊的待遇,這里的學校對自己不收學費,還為自己食宿操心。接著,魯迅便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老師—藤野先生,在這里作者又與藤野先生之間發生了幾件事情使魯迅學醫的信心轉變了。第一件是先生為“我”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態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為“我”糾正解剖圖,而魯迅只將解剖圖中的一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藤野先生就給改正好了,這表現了先生的細心與認真和對學生嚴格的品質。后來,藤野先生又關心起“我”的解剖實習,表現了他的熱情與誠懇。接著,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腳的事,這又表現了先生的求實精神.
在魯迅身上有兩件事真正使他改變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電影事件。“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是魯迅先生擅長的反語,表達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受到的極大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從文的決心。從這以后,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作者認為應該從精神上救國民,即使身體再健壯,也改變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從精神上喚起國民的覺醒,才能救國。
從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導師。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2
這里有朝夕相處的親密同學,更有摯愛的益友諍師。魯迅先生的這篇回憶性散文表達的是他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藤野先生對于魯迅的幫助也同時體現了日本民眾對中國人的態度。民眾之間不會出現,也不應該出現敵視,甚至仇視。
剛到日本之時,魯迅先生對于清國留學生是極盡嘲諷,同時也沁透著魯迅先生對于晚清ZF的厭惡之情。文章前兩段看似是描述到東京的見聞,可是在每一句中都暗藏著對當時清朝留學生的諷刺,表達作者的失落,寫得暗藏不漏。之后,作者重點回憶了在仙臺和藤野先生學醫的故事。
藤野先生本身就是一個生活簡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對于教授歷史的老師來說,藤野先生知道中國與日本在歷史、文化上的傳承關系,因此,他并不會像當時一般日本人表現出的對中國人的對中國人的蔑視。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認真幫魯迅改講義,表現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態度。描繪出一個和藹的熱心的老教師形象。藤野先生曾為魯迅改正解剖圖,可見他對魯迅的嚴格要求及循循善誘。他尊重學生,更尊重科學。
作者認為要救國需要救思想,于是放棄了學醫,這點可以理解。可是讓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給作者一張背面寫著“惜別”的照相后,作者卻沒有把自己的照片寄過去(作者當時沒有相片),在離開西安之后也沒有補寄給他。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文藝救國的轉變,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魯迅留學日本之時,是“風雨如磐暗故園”之時,也是魯迅個人處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時期。他曾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但從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中國人的麻木不仁中,魯迅才深刻地認識到,學醫可以拯救人的身體,卻不能拯救人的靈魂。魯迅說:“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學醫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但是我仍然能夠看出魯迅還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為中國革命繼續出力。只是我對他在以上幾件事情的處理有些不滿而已,我想在這點,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3
前天開學發了新書,第一篇課文就是魯迅的《藤野先生》,為此有點感興趣就讀了一邊,感覺到有一股對教師的親切和尊敬。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教師是一位日本人,那時的魯迅是“留學生”,可是和他們一齊的留學生,都是以吃喝玩樂生活的,國家給他們最好的條件,可是有的學生是在那日本的櫻花爛漫下度過的。魯迅對此做了諷刺,我也很憤怒,所以我已經和這篇文章合為一體。
藤野先生是教醫學的,明白日本的教師工資都是很高,可是藤野先生的生活很樸素,他的穿著、及他的一切都是那末簡單隨意。可是生活隨意的藤野先生,教學的職責是那么的細致,兩種很矛盾的事情,成了鮮明的比較。
記得書上是這樣說的,魯迅的畫圖很好可是他畫的血管偏移了,藤野先生給他的講義做了左左右右的批注,對此事認真負責魯迅也銘記在心,也看到藤野先生可是對中國人的看法。
讀了《藤野先生》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職責和教師的生活,也深有感悟,所以我們中學生要尊敬教師,對教師的看法也要改變,也對魯迅回憶藤野先生做了最大的總結。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4
翻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的每一篇短文都有值得采摘的片段,但真正讓我有所感觸的是魯迅赴日本留學的回憶錄《藤野先生》。
作者早年親眼目睹過中國人的“病”,立志要中國走出“東亞病夫”的稱號。因為如此,他為了治愈當時中國人的“病痛”,到日本學習醫學、解剖學。因為他是所謂的“清國留學生”,當時的祖國衰弱,因此他和其他的中國留學生一樣,被日本學生歧視、看不起。魯迅在考試中取得了中等的成績,卻被日本學生認為是老師在暗中幫助。歸根結底,是因為國家的破敗,使日本人都認為中國人是“低能兒”,不會取得像樣的成績。
然而魯迅遇到的卻是一個胸懷博大、品德高尚的老師——藤野先生。他在生活中不拘小節,對學生卻是無盡的關愛。他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常常幫魯迅補習功課。在魯迅受到日本學生無端指責時,他幫魯迅走出困境。
在日本的一年多,讓魯迅先生認識到國人的病根根源不在身體,而在心靈,因此,他與藤野先生道別,拿起筆,為國人熬制治愈精神的“藥”,從此,中國少了一位醫生,多了一位始終拿筆戰斗的文學巨匠。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常理。只有國家富強,國人才能昂首挺胸地走路。我為生在現在的時代高興,因為中國人站起來了,不是“東亞病夫”、“低能兒”了,不再被人瞧不起了。希望我們也能從此奮發向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上光輝的一筆。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5
假期中,讀完了《我的藤野先生》后,總感到書中的老師如此熟悉,才發現我的老師和書中老師有幾分相似。他們對我充滿了關愛和期待,但卻對我十分嚴格。可是從一些小事卻體現出了濃濃的師愛,讓我難以忘懷。
記得有一次,我們學了巴金爺爺寫的《給家鄉孩子的信》的課文,語文老師吳老師向我們推薦巴金的《家》這一作品。我嗜書如命,總想一品《家》的滋味。吳老師深知我喜歡讀書,于是他透露出他藏有《家》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向吳老師借閱,他很爽快的答應了。于是第二天下課時吳老師就把書借給了我,借之前還讓我細細地閱讀,卻沒有提什么時候還給她。我特別感謝吳老師無私的借閱,以及他對我的關懷。
雖然現在《家》已經還給了吳老師,但我仍記得當時我看到書時的激動。那本書飽含了吳老師對我的期望啊!可惜的是,我現在已經有點淡忘了《家》的內容,但是,我永遠也不會忘記吳老師的借書之情。
讀了這篇文章,我發現老師都是一樣的:他們都一樣地愛學生,給學生以博大的愛,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內心謙遜;在學生失落時給學生以精神的鼓勵,在學生快樂時也和學生一起快樂;既用知識豐富了學生的心靈,也用人格照亮了學生的心靈……
老師!多么無私,多么寬容!我的老師們雖然很嚴厲,對我的要求也很高,但從來沒有對我們發過火;雖然也準備了戒尺,但從未打過我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老師犧牲了自己的青春,用心栽培我們,除了父母,誰還會像老師一樣無私地關愛和教育我們?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看到為我們鞠躬盡瘁的老師,我們怎能不為之感動呢?作為學生,我們不但要感動,還要學會感恩。我們沒有貴重的禮物感謝老師,但我們會好好學習,規范行為,培養良好的品格。當老師看到我們的前途無比光明,祖國的棟梁正茁壯成長時,一定會綻放出欣慰的笑顏!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6
人的一生面臨著很多的選擇,在無數的選擇中,生命長河也源源不斷地流過.每一次選擇都像從河岸邊拾起一只貝殼,你會有所感悟.
《藤野先生》中魯迅的棄醫從文固然是令人為難的選擇,陶淵明的歸隱山林也是他的選擇…….在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的選擇.
幼年時的玩具的選擇對于我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每每從玩具店經過,我便要求爸媽給我買玩具,可只能選擇一樣,我瞧瞧著,瞧瞧那,再瞅瞅那,實在難以選擇.著番情景唯有用”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來形容,而偏偏”兩者不可兼得.我雖無”舍生取義”的斷然.但也終究選擇了自我的最愛.我學會了選擇也無非從著開始.
稍大寫后,上了學,難免回遇到選擇題,選擇,選擇,其基本可是是像這些選擇題一般.滿眼的A,B,C,D就等著你如何選擇.應對這種選擇,憑你的不再是自我的最愛,它靠的是運用知識,思想,用智慧,遇到這種選擇,唯好好的動一番腦子才是上策.
平時常說”機會靠自我機把握”著著實不錯,上次有個語文作文競賽,教師要求想參加的把文章交給他,我一向在猶豫,交還是不叫交,不交了有太可惜,著可是一個大好機會,可我又怕丟人現眼,念頭一向在不交與交的海岸邊徘徊.直到最終,我爺沒交,應對參加與不參加,我選擇了放棄這個機會,著純屬我頭腦發熱,做了錯誤的選擇………
在生活中,還需要選擇如何交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慎重選擇,若為以后想想,等到中考,那又是一次超難的選擇……人生總有許多的選擇,記住必須慎重,理智,做出最好的選擇!
應對選擇,你該怎樣辦!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7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位對我們影響頗深,且令我們終身難忘的恩師。即使是魯迅這樣家喻戶曉的名人的生命里也有一位如此令他難忘的恩師——藤野先生。
“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緩緩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說自己……”
這是初遇藤野的魯迅對他的印象,如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外貌給藤野先生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
藤野與魯迅的正式接觸從一個星期后開始,他為魯迅修改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并且一向這樣持續到他所擔任的課程全都教完為止。
雖然藤野先生在此沒有與魯迅多說什么,但這一經他細致改正過的講義就已經勝過了千言萬語,是啊,還有什么能夠說的呢,老師對學生的愛與期望都已經傾注在這添改過的講義之中了。
“我正因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因此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此刻總算是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這是藤野先生對魯迅說的話,當時正處于中國鬧革命的時期,中國人一向被外人所瞧不起,魯迅所在學校的日本同學甚至認為中國人都是低能兒,而藤野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能夠尊重中國人的民族信仰習慣,主動爭取學生的意見,可見在他眼中人人平等。
當得知魯迅要棄醫從文時,藤野先生深表惋惜,送給了魯迅一張他的照片,照片后面的“惜別”二字,截然表現了他對魯迅深深的愛與離別的不舍。他對魯迅如此的熱心期望,不倦教誨,可能只是為了能夠讓魯迅將來在醫學方面有所成就,可能是為了能讓新的醫學傳入中國,他是如此偉大而又無私的一個平凡老師。
這讓我想起《最后一課》這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了小弗朗士在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感染下,改掉了不愛學習的壞毛病,激起了小弗朗士內心樸素的愛國情懷以及學好祖國語言的職責感。那一堂課,他聽得個性認真,也感受到了知識前所未有的魅力。
看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它有時能改變學生的一生。就像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之深,使魯迅每當夜里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瞥見先生的照片,便抖擻精神,頑強地與困難做斗爭,堅持自己的道路,才能贏得了萬人的敬仰。
作為一名學生,能夠在生命中遇見這樣的對自己關愛有加、亦師亦友的老師,真是人生的一大幸運啊。良師令人難忘,師恩更令人難忘!
讀藤野先生感想篇8
上周,我們學習了《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它選自于魯訊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這篇課文寫的是:青年時期的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當他來到東京時,卻失望至極,他看到清國留學生生活的污濁,失望以及不滿。當他來到仙臺時,受到了特殊的待遇,那里的學校對自己不收學費,還為自己食宿操心。之后,魯迅便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的老師—藤野先生,在那里作者又與藤野先生之間發生了幾件事情使魯迅學醫的信心轉變了。第一件是先生為“我”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態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為“我”糾正解剖圖,而魯迅只將解剖圖中的一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藤野先生就給改正好了,這表現了先生的細心與認真和對學生嚴格的品質。之后,藤野先生又關心起“我”的解剖實習,表現了他的熱情與誠懇。之后,藤野先生又了解女生裹腳的事,這又表現了先生的求實精神。
在魯迅身上有兩件事真正使他改變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電影事件。“中國是弱國,因此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潛質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是魯迅先生擅長的反語,表達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受到的極大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從文的決心。從這以后,魯迅覺得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作者認為就應從精神上救國民,即使身體再健壯,也改變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從精神上喚起國民的覺醒,才能救國。
從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沒有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