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的感悟
《世說新語》的感悟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世說新語》的感悟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世說新語》的感悟(精品8篇)】,供你選擇借鑒。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1
從我讀書時代起,我就很喜歡看書,特別是關于散文類的書,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劉墉就是比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經邁入工作的第N個年頭,劉墉一直陪伴著我的成長,從他的書中我學習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學習中,讓我受益非淺。
最近,我閱讀了劉墉的新作—《世說新語》①處世秘笈,這本書的內容簡單易讀易懂,實用性很強,很貼近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之所以劉墉這么受歡迎,可能就是因為他寫的書通俗易懂吧!這次我想我的介紹準沒錯的,想必大家看完這本書后一定會拍手稱贊的!在我的大力推薦下,我們部門參加這次學習的員工個個都說這本書好,具體它的好在哪里呢?請聽我一一說來,總結兩點如下:一是學習怎么說;二是學習怎么做。這聽起來沒什么,但是說話藝術的學問很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如劉墉在書中所列舉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職員,老板問你今天客戶一共叫了幾箱貨。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別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報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劉墉告誡說,如果你只是個小職員、小主管,你這么說就錯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說“今天只叫了十箱”而應該只講“叫了十箱”。為什么呢,因為你不是老板,你應該先客觀地把實際數字告訴老板,下面他要跳起來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沒有資格用你的主觀去影響他。從這里可以看出,對一個有紀律的公司,對一個領導者,或對一個需要作出正確判斷的領導階層,做下屬的都應該先提供客觀的事實。
從一個人的說話可以看出其的素質和水平,從一個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稱職,就如劉墉所說的有關于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劉墉舉了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他說每一行都有它的職業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館、餐館工作,不能隨便透露顧客的行蹤,這是你的職業道德,就算有人打聽,某某人是不是常來啊?你也不應該說;如今天你在銀行工作,為顧客的財務保密,是你當然的職責,雖然在電腦上,你可以看到顧客的每一筆交易資料,但是絕不能到外面去說半個字。從這里可以看出每一個工作者都有義務替顧客做好,因為這是你的職業道德。
通過對劉墉《世說新語》這本書的學習,結合我們自身工作的實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不斷提高工作的服務質量和水平,使整個大家庭更加和諧美滿!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2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
全書原八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后世之人對次書評價頗高,因其歷史意義獨特,文筆極佳,不僅是一本筆記小說,還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典型的故事,第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第二個小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這生動形象的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們的頭腦中。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在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道理的手法,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開了一副知識的畫卷,又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
讀罷《世說新語》,遂感覺到了古人的種.種精神品質,處事原則,更令我對魏晉古風瞻仰不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3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4
夜幕再一次降臨了,在這樣一個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個黑夜,九歲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沒有,該會十分明亮吧!”徐孺子聽了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沒有瞳仁的話,眼睛就一定看不到東西呀。”這個故事是出自于《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后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全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通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文明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起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己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著、愛著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5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該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于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非常羨慕,而把自己應該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后。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達到目的,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余,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盡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于游離狀態,什么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席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但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于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里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起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并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同。
《世說新語》中盡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但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6
這些天,我閱讀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其中的一節片段讓我受益匪淺。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那是有個人名叫荀巨伯。有一天,他得知自己的友人病重在床,便即可千里迢迢趕去探望。當他趕到時,城外的胡兵卻已經攻進城池。友人勸荀巨伯:“我命不久矣,您快逃吧!”荀巨伯卻答:“我趕來探望你,怎能在危險時刻棄你不顧呢?”這時,胡兵已闖入宅門,見荀巨伯一人舍生護友,問道:“城里的人都走了,你是何等英勇!”得知來龍去脈后,胡人首領仰天長嘆:“我們不講道義的人攻入了講道義的國家!”隨后便帶兵撤退了。
看完故事后我暗想:友情的力量多么偉大啊!荀巨伯在生死關頭沒有拋棄友人,獨自一人對抗上百敵寇,并且還感化了敵人,救了一座城。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和平的年代,沒有了戰爭,但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也流露著朋友間的關心和幫助:題目太難做不出,朋友會不厭其煩幫你講解;遇到挫折,朋友會鼓勵你不要氣餒;下了場大雨,與朋友公用一把傘;你快樂,有朋友陪著;你悲傷,有朋友安慰你……
想想身邊,回頭看看,友情的故事也同樣溫暖我心。一次,有位同學過生日,父母出差不再身邊,無人陪伴,無人祝福,她傷心的哭了起來。這時,是同學們安慰她,陪伴她,讓她露出了甜美的微笑。那天,大家也紛紛送上了生日禮物:花色淡雅的作業袋、攢下零花錢買的文具、精心手繪的生日賀卡……禮物雖然并不貴重,但是承載著大家濃濃的友誼,生日歌唱的并不整齊,但在我看來,這是世上最甜美的聲音,蘊含著我們深深的祝福。
作為朋友,雖做不到為朋友兩肋插刀,但只要彼此相互信任、相互珍惜,友誼就像天邊的彩虹,那么美好,那么純潔。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7
阮光祿是當時的名士,辭官后隱居剡縣;為人很慷慨——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因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車,阮光祿聽說之后便焚車以自省;今天我們看來此舉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們的修養還未達到阮光祿的境界。一個賢人從來不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斷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繼續前進。一輛車就是品德上的一個污點,不但要燒掉車,還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的感悟篇8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