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讀后感300字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也是不少同學喜歡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愁讀后感300字10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1
臨近春節,你的腦海中是否又多了幾分思鄉之情?喧囂之外,你是否也在尋覓一方溫暖且柔軟的佳處,默默等待著你回首,聽它慢慢講述那里的故事,這其中,道的即是“鄉愁”,喚的即是“銘記”。這地方應是故鄉,是記錄世代人足跡、留下世代人秉性、牽掛世代人心的故鄉。 隨著1月2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打造的《記住鄉愁》第四季開播,一個個古鎮里的歷史故事,一個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一個個家庭的現實生活,再次勾起海內外華人心中濃郁的鄉愁情感,而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之源。優秀傳統文化以怎樣的形式“活”在當下?這部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發起,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繼續給出著答案。 本季開播收視率位居全國專題紀錄片節目第一,隨后,電視、新媒體等渠道傳播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微博#記住鄉愁#話題閱讀量突破9。1億,討論量達57。4萬……第三方數據顯示,《記住鄉愁》第四季開播以來便引起海內外華人及業內外高度關注,更難能可貴的是,監測周期內,零負面新聞的成績可謂是對節目內容的最好回饋。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2
斷斷續續讀,每次是讀小說有些倦的時候出來讀幾首,我喜歡散文,也喜歡詩,但平時閱讀是小說為主,散文是小菜,詩是甜點,小說是主食。
四星半,幾乎首首是精品,前幾天讀一本鄧友梅的散文(他們的散文現在的散文家完全沒法比),季羨林寫的序文里說中國的現代詩是個失敗(我這里引來說看完這本后的一點感覺)。平時讀詩,大多數當代詩人的詩集大多數的情況是一本詩集里只有一小部分算好詩,而稱得上精品的很少,現在的人的詩總覺得愛故弄玄虛,愛搞高深莫測,他們大多人是缺乏作為一個詩人的氣質,或者詩人的深刻,詩人的情感。
當然是隨口說的一些感覺。
通過讀前人那些名家大家的詩,你一比較,前人的詩情感飽滿,深刻,能把讀的人整個兒帶動起來,現在的詩,跟你繞圈子,或有些也能帶動你,但那種帶動感覺像瘙你癢癢,有點兒小流氓的意思。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3
不知是情懷,還是思根,總能想起故鄉來。因不曾擁有鄉愁,于是無法想象和體驗游子夢中的囈語,亦無法理解“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的無奈。
我總能想起三月迎春的桃花開滿了枝丫,梨花潔白又無瑕,山間的野果與田間的野花;六月的西瓜滿地爬,桃子滿樹掛,傍晚蟲唱與夜間蛙鳴;八月的桂花香在秋天里飄蕩,栗子從樹尖滾下,金黃的枇杷與香甜的柿花;十二月的雪花在緩緩飄下,冰豆在滴滴答答,溫暖的爐火與漆黑的煤炭。
但,我聽說,桃樹枯了,于是沒了陪伴六年春夏記憶里那最重要的詩話,沒有的是陣陣的桃花雨下,沒有的是滿樹的桃香,沒有的是孩時甜甜的回憶。柿花的香甜也沒入了泥土,秋天便沒了黃色的甜糯,留下的只是微悵。那還未長成的葡萄成了眾多遺憾里的一者,沒有長成我所希望故事里狐貍吃不到的酸葡萄,于是我成了狐貍。
我喜歡故鄉的銀裝素裹,喜歡故鄉的春日暖陽,喜歡故鄉的白色茶花,喜歡故鄉的夏日清涼。于是便常常在夢中看見冬日天空里柳絮片片的飄下;看見陽春之下大人拉的家常,小孩捏的泥娃;看見茶花籠罩著一座座山,驚艷了一年又一年的時光;看見烈日當空的日子里下塘摸蝦,稻花香里的蛙聲蟬唱。在夢里紅了的眼,在現實中濕了青衫——是鄉愁!故鄉的風微甜,全是記憶里的花甜果香,故鄉的雪下沉眠著來年的希望,帶來漫天煙花,和聲聲祝福。
最喜歡蹚過涓涓流水去采摘童話,步入森林與山雀對話;沒入蓬蒿之間躲避彩霞,聽山風歌唱,水鳥輕和;看白鷺沐浴晨光,太陽親吻野花;嘗野葡萄的甜美,山莓的蜜意。流水上的石橋遙相望,樹蔭下的人家炊煙長,皆是我思鄉的夢話。牛哞吹起陣陣漣漪,牧童尋覓神話,林深處不見鹿來。后山里沒有狐貍游蕩,覆滿青苔的廢墟是天堂,林間香火處偶爾拜訪,皆是我無忘的牽掛。
冬日里的螢火蟲是否有牽掛?異鄉的我想與你述述衷腸,我見過他鄉房屋高大,嘗過他鄉人情風土,皆不如故鄉叫人牽掛,故鄉啊!我是你忠誠的孩子,卻不能與你歲月共嘗,愿千里也能嬋娟!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4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復地詠嘆,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5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要相信,有那么一個地方,一直在等著我們回去,那個地方,名叫家鄉。
——題記
我的家鄉是一個很小的農村。
記得很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們一家人在城市里居住著。爺爺奶奶從小就跟我說,我們家在哪個鄉哪個村但聽到最多的便是:
“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就想家了。”
“哎吆!想看看我那個老房子了。”
我那個時候還小,不明白爺爺奶奶在感嘆著什么,更不明白“鄉愁”這個字眼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或對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從我記事時開始,就一直在縣城住著。那時爺爺奶奶隨著我們一起離開生活四十多年的老房子,來到城里一住就是十多年。
雖然我對家鄉的記憶并不深刻,但它在我的眼里一直是個美妙的存在:干干凈凈的院子,一棵已經好多年的老槐樹,以及晚上總能望見的美麗的星星。
一方小院,卻似一方小小的世外桃源,花花草草,小貓小狗的存在使小院不再落寂。
前幾年爺爺把老房子重新裝修了一下,使它煥然一新,后來便和奶奶一起住進了房子里。
我總能聽見視頻那邊傳來了高興的聲音:“今天我又跟著別人跳了一陣兒舞,可高興了。昨天幫著剪葉子,還掙了點小錢。”奶奶說著臉上還洋溢著笑容。
每逢周末,爸爸媽媽都會帶著我回家看望爺爺奶奶,幫他們做做飯,陪他們說說話。
不止是爺爺奶奶兩個人。我的爸爸。也牽掛著故鄉。
村里定期有廟會,爸爸總是在村里過廟會的時候,拉著我去吃一碗涼粉,那是他的最愛。
每次望著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涼粉,我都在想,這大概就是爸爸的童年吧,簡簡單單,卻又非常隆重,一碗小小的食物卻勾起了我無數的情思,在心胸中激蕩開來,不能平復。
雖然在我的印象中,家鄉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我未曾真正的了解過它,但是,我卻在長輩對家鄉的一字一句中,意識到,他們很愛很愛家鄉。而我在他們的影響下,逐漸了解它,牽掛它,銘記它。
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父輩們的童年緊密相連,也與我的童年緊密相連,我們或許有些生疏。但在我心中卻生出那份濃濃的、厚重的、樸實的故鄉情。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6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自然是這首鄉愁,多年在外漂泊,時常思念故鄉的爹媽,想念家鄉的山山水水,對于鄉愁的滋味,只有遠離故鄉的人才深有體會……
比我更能體會鄉愁滋味的,那是我遠在臺北的叔公,1945年,他以老兵的身份孤身一人從江西去到臺北,背井離鄉。當時他才不到二十歲,整整闊別40年后,1985年他首次帶著兒女回鄉尋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叔公,也是唯一一次見過叔公。親人相見抱團痛哭的場面歷歷在目。
走出半生,歸來已是暮年。
叔公后來有回過幾次家鄉,聽聞母親告知,叔公于8月仙逝臺北家中,享年90高壽。、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對祖國深沉的愛與思念。而今,余光中爺爺已離我們而去,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吧。
余光中爺爺本是福建人,后來輾轉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為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就是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只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發,盼干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他在《鄉愁四韻》中深情的呼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他在《當我死時》中殷切地期望:“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這無不飽含著對大陸的思念,對兩岸統一的渴望。
故而,我們要記住那位寫《鄉愁》的游子,記住他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其說他是“鄉愁詩人”,莫如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國詩人!
余光中爺爺的愛國情懷,應成為所有華人的內在氣質,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7
本文的主題是“鄉愁”,但是文章并沒有用大量華麗的辭藻或者煽情的句子來渲染思鄉的情誼,本文所描述的鄉愁是非常具體的一盤菜——“豬頭肉”。
通篇寫了作者對豬頭肉的喜愛,本文中“豬頭肉”就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文章的始末:開心要去吃,不開心也要吃,無聊還是要吃,即便內心覺得豬頭肉可能不是什么高雅的食物,即便對吃它略帶害羞,還是依然喜歡。豬頭肉不知不覺中伴隨了作者多年,而這盤菜就像一個人,見證作者的青蔥歲月,見證了作者的變化與成長,而作者對這盤菜也產生了深深的感情。
后來,作者出國了,出門在外難免想家,想家的時候就會想到“豬頭肉”這盤菜,然而國外很難再找到這盤菜,于是“豬頭肉”也成了作者的鄉愁。一想到豬頭肉,就會想到家鄉,想到曾經的點點滴滴,想的時候很暖同時想而不得卻又使內心憂愁。
有時候,對于在異國他鄉漂泊的人來說,最親切美好動人的也就是一盤冒著油花的豬頭肉,不高雅不精致不上檔次,但是就像胡同里認識多年的老鄰居一樣,能讓你放下所有的偽裝和客套,安心的頂著油頭在街邊擼串,安心的在那一瞬間相信一切都會好的。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8
歸南的大雁宛如一把剪刀,剪斷了游子與家鄉的牽引。使人倍感無奈、凄婉。
——題記
枯藤老樹昏鴉
枯萎的老藤盤踞在腐朽的樹干上。黃昏的老鴉也飛回兒女的庇護所中。吱吱呀呀的小橋下,不止的溪水奔向母親的懷抱。如今這古道上只剩馬致遠和一匹瘦馬背鄉而疾。看似瀟灑可內心卻也被三分愁凄三分思念所占據。
不知家中妻兒,現可安好?
聒碎鄉心夢不成
一更北風,一更雪。年少的納蘭容若,第一次遠離家鄉。同當朝圣上一同前往邊疆。塞外的秋水長天,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雖美,卻帶有一絲凄涼,一絲孤獨。看遍了塞外的九分荒蕪,一分人煙,九分殺戮,一份柔情,新婚不久的納蘭容若,便開始了:“輕煙籠前黛,月茫茫”相思。經歷過。:“心字已成灰”的他,對這份感情太過重視。
不過數天,安容若的內心便被那狀入相思的青煙籠罩的不留一絲清醒。加上邊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摧殘,納蘭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
唉!不入相思門,不知相思苦啊……
獨在異鄉為異客
獨在異水他鄉的王維,在重陽節這天,回首往年與好友登高游樂,飲酒作詩的日子,不禁倍感孤獨。離鄉也有幾年,竟連一知心好友都沒有。如今又逢重陽節,周圍都是一片團圓的景象。想來今年的茱萸又要多出一只,竟也無人佩戴吧!
王維本是一生性樂觀之人。卻也擋不住思鄉之流來勢洶涌。
相思苦,苦相思。思到深處人成癡呀!
秋醒時分,落葉幾經風吹才脫離了生長的樹枝。由此不禁想起離鄉之時的不舍。秋思,秋思,思之為何?思之為鄉,為父母,為妻兒。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9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總能悄悄勾起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國家的熱愛。 整個小詩充滿著音樂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還有四個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韻律之美。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少時,在外求學,和母親用書信傳遞彼此間的掛念,用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還有一條淺淺的海峽阻隔著兩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沒有用十分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句式,卻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將這種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
《鄉愁》讀后感300字精選篇10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總能悄悄勾起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國家的熱愛。
整個小詩充滿著音樂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還有四個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韻律之美。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少時,在外求學,和母親用書信傳遞彼此間的掛念,用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還有一條淺淺的海峽阻隔著兩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沒有用十分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句式,卻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將這種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