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以生死問題為核心的作品。 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1】
“真的永遠都不會把我忘掉?”直子耳語似的低聲詢問。
“是永遠不會忘。”我說,“對你我怎么能忘呢!”
作者的筆觸開展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主人公渡邊因朋友木月的死而陷入了痛苦迷茫的境地,期間兩位女性給了他不同的感官體驗,如天使般柔美純潔的直子和像小鹿般活潑生動的綠子。直子最終也無法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選擇了自殺。摯愛直子的渡邊將帶著無法彌合的悲痛與綠子一同生活下去。書中關于青春的描寫像一片充滿神秘氣息的森林,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涉足,走出走進之間,經典的魅力就這樣在人們心中氤氳開來。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精選7篇300字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2】
對于一個從初中開始就被灌輸“學好數理化,走別天下都不怕”的理科生來生說,讀小說,讀名著有什么用?以前的認知就局限在讀小說故事的層次,對于中外名著也僅限于課本上的節選。前兩天看了一片文章,對小說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釋:
作者引用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不知此書,也不知其人)的話“每個讀者能夠讀到的,其實只是已經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開始闡述,換句話說,如果你內心沒有相關的感受,即使讀到了,你也沒啥感覺。最后作者把小說的作用歸納為兩點:
一是小說就像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我們發現那些自己發現不了的東西,比如恨什么、愛什么,通過癡迷的小說,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二是有些感受,我們自己心里早就有,但是模模糊糊,一直不能精確地表達出來,但好的小說作品,它甚至比我們還要了解我們自己,它能做出精準和有創造力的表達。
至于是不是這樣,我需要在以后的閱讀中,慢慢體會。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3】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直子的死使我明白: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所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忍,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然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以上這段話是主人公渡邊在經歷木月、直子雙雙死去后,領悟一些哲理后的一種悲慟的心情。這段話其實也給了我很大的心靈的震撼,我十分偏愛這段話。哪怕渡邊能夠面對直子死去的現實,然而他卻逃脫不了失去心愛女人的精神折磨。于是,他會說:“我明白‘死并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生之中’的哲理,但我仍是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顯得那樣軟弱無力。”看吧,這是一段多么令人心疼的內心獨白,而我,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4】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日本籠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頓時變成灰白,人們的臉上滿是恐懼的神情,生命之聲--《挪威的森林》讀后感。恍然之間,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時此景,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書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話時常在我的腦海里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長!
真正讀這本書是在初中時,年紀太幼的我無法懂得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僅此一次,如此之寶貴。20歲的我剛上大學和渡邊一樣寄宿學校,他所經歷的青春年華,不敢說是和自己如出一轍,但卻感同身受。渡邊的際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療養院的直子對他好,還有那活潑開朗的綠子陪伴著。一個人最開心的莫過于有個紅顏知己,在開心、落寞時寸步不離的陪伴。而渡邊對于她倆來說不僅是知己,還是媒介--一個和外邊世界相連的介質。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5】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著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為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復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著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后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后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里充斥著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6】
沿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字,我走進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這本書,我依然覺得那種心靈的與世隔絕或者說格格不入像揮之不去的霧靄在我的周圍氤氳不散。
書中有兩個世界,渡邊徹整日里游離其中的,身邊走著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聽著嘈雜的聲音,做著不知所終的事情。真實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誕可笑,光怪陸離,那些身邊的人或者慘然終老,或者用什么方式結束這個世界的旅行,匆匆離他而去,留給他的是不能愈合的傷口。于是他也會用一種畸形的方式尋找溫暖,填補渴望的人生。
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精神病人的療養所,在作者的筆下被描述出來,而在我看來,這個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污濁,沒有喧囂,沒有謊言,甚至不會為人創造孤獨的滋生地,醫生和病人融為一體,整個地方竟成了一塊兒凈土。
《挪威的森林》讀后感300字【篇7】
《挪威的森林》已經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會讓自己有種淡淡的感傷。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種淡淡地感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這里并不以死為終結。雖然我們無奈的是每個人都會死,但我們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為年輕,所以憂愁。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臟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他一直在尋找,對于他自己,對于直子或者綠子,他的苦悶與孤獨,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所以我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為。直到最后,渡邊才知道了相對于已經失去的,更應該珍惜眼前存在的,應該停止對生者的傷害,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