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后感600字
從1980年重版到現在,學者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一直保持著持續的熱銷:1980年11月首印13萬冊以后,迄今總銷量達398萬冊。如果讓你寫一篇關于《圍城》的讀后感,你會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圍城》讀后感600字,希望你喜歡。
《圍城》讀后感600字【篇1】
錢老的《圍城》是人生真實的生活狀態,書中的人物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書中并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沒有偉大的理想,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沒那么好,也沒那么糟。
接下來淺顯的總結一下對這本書理解,錢老的文筆功底深厚,書中有很多諷刺的內容,有很多真實的東西,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書中的主角方鴻漸可以說一生碌碌無為,但卻嘗遍人生百態。
一開始與鮑小姐的相遇,邂逅,后來與蘇文紈的感情糾葛,還有個不打不相識的摯友趙辛楣,更是有個一見鐘情,愛而不得的唐曉芙,最后被千方百計讓其步入婚姻生活(圍城)的孫柔嘉,以及一直被迫更換工作的經歷這些都匯聚成了平凡、真實、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究竟是好是壞每個人有不同的感受,也許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活在當下,既來之則安之,過好自己的生活。
最后再說一下我對婚姻的看法,其實婚姻里相互有所需求,才能構成最牢固的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需要共同成長。要相信家和萬事興,夫妻同心,相親相愛才能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所以不管男人女人結婚后一定要把對方放到第一位,子女第二、父母第三,只有夫妻關系好了孩子才會開心,父母才會安心。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閱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雖解書中事,猶難世上真。
《圍城》讀后感600字【篇2】
《圍城》一書你有看過嗎?“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卻想出來。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顯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鐘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老王》的作者楊絳是錢鐘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于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為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游學期間,不理學業。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于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并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并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到達上海后,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鐘情,整日周旋于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老師亭幾人同赴位于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 后與孫柔嘉訂婚,并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后,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鴻漸辭職并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為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里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鐘書與<圍城>》中說道:“鐘書把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里看事,從他的心里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為一體。”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布。最后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背負著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沖出圍城。可當真正沖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讀后感600字【篇3】
利用閑暇時間終于把一直想看的《圍城》讀完了。或許是正好處于這一年齡段的緣故,讀完后也有了些許感悟。
首先,那些受舊社會封建壓迫的知識青年們是同現代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激情與向往的,他們敢愛敢恨、敢作敢為。同時,他們也同現代人一般具有一些丑惡的東西,他們自私自利、冷漠。
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城中為自己的利益運籌帷幄……其次,正如書中的經典語句所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無非是好奇心的驅使,但當進入城中,發現城中無盡的束縛、無窮的壓力,便會馬上轉向下一座城。周而復始,人們永遠在各個城中徘徊而且樂此不疲,又何求當時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從而人們只能悲傷得在城中度完一生,終究難以擺脫命運的束縛,也著實使人感傷。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的城也當由自己來規劃。
我們既不能一心想著沖出圍城,我行我素,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命運的擺布。反而該用心經營自己的城,讓城變得美麗、幸福和快樂,但當別人進入自己的城便不愿再出去。
全書語言詼諧幽默,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風氣的污濁,對人性的丑惡、虛榮進行強烈的批判,全書對人物的描寫惟妙惟肖,僅用只言片語便將人物性格刻畫的清晰可見,使人物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眼前。全書蘊含哲理深刻,值得我們去感悟、去體會、去深思。
《圍城》讀后感600字【篇4】
許多人認識錢鐘書,都是從他的大作《圍城》開始的,我也一樣,不同的是,許多人迷上了錢先生語言的“犀利”,而我對錢先生后續的了解,也僅限于幾篇短篇,對錢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學淺,卻忍不住妄加評論。
不明白看《圍城》有什么益處,書中所塑造的各個人物,方鴻漸、孫柔嘉、趙辛楣、蘇文紈------除了唐曉芙尚有一點可愛之處外,其他人全部都該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詐、或小器、或無能、或吹噓、或自戀、或淫蕩、或難伺候、或討人嫌,更多的是影響市容環衛的;不知是不是因為錢先生身上沒有夸人的細胞,貶人的能耐卻大長。這樣的人物設定,從主角到配角到跑龍套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個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的,讀來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恐怖”片段就是一個胖女人在
給孩子抓虱子,錢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條香腸,閱罷在下頭皮發麻,頓時深切體會到洗頭的重要,不知這是否正是錢先生對我們的循循善誘?如果說許多人喜歡錢先生就是因為我前面提到的語言的“犀利”,那么在我看來,“犀利”無異于“刻薄”。錢先生的比喻非常夠味,但有些比喻實不得當,比如他竟然能將新人比喻為扒手,讀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氣了。
說起刻薄,似乎也有一個人是以“刻薄”著稱的——魯迅。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錢先生的刻薄較魯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氣了不少。錢先生的刻薄仿佛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錢先生的本性。而魯迅就敵我分明,有理有據,需要時信手拈來,不用時揮之即去,刻薄是魯迅的戰斗工具。
要講錢先生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好像有這么一個人每天都在喊著“錢鐘書萬歲”的,他好像叫韓寒。現在的韓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幾本書銷量都能過百萬,但他學習錢先生偏偏走樣,以致那些先讀韓寒再讀錢鐘書的少男少女們懵懂地將錢先生的刻薄引申為幽默更延長成搞笑,于是一代大師的作品就被當成笑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這當然不是錢先生的錯,但又是誰之過?
《圍城》讀后感600字【篇5】
《圍城》是錢鐘書的代表作,主要講述了方鴻漸的人生故事。
頭一回讀《圍城》是初二,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著看著睡著了,因為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么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后的中國大陸的小說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說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里去,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于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么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于是我什么也沒摘。老師說:這就是“愛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于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里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并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并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為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為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為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為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為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為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毀、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于“在人群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為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說“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愿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于是這一對就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著發的那番先旅行后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于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鐘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為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為何?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么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