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里有流淌著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的婦女;在這里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嘗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 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湘行散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篇1
吊腳樓頭,隨風飄揚的是你熱烈而沙啞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鵑;青山碧水間,風日滋養下是你至純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溫柔,是慈悲,是包蘊在野性中的詩性的訴說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從文。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氣度。年少時隨隊顛沛流離,同伍的人皆吸煙,面對這個世界的集體混濁,他不以唯我獨清自詡,只是默默的堅守自己,不被環境同化,就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高貴,而他還把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成了筆底的波瀾,寫人記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態。建國后,面對外界對其作品傾向的指摘,他沒有用他的妙語去反唇相譏抑或是為自己解釋剖白,就是詩里說的“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將深邃的目光轉向古代服飾研究,埋頭數載,竟也成就該領域中的煌煌巨著。面對眾人的詬病,另辟蹊徑,將愛好發展成學識,是讓梟小閉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擊。一個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終高蹈于世俗的好惡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經流年變幻,越發得雋永。無疑沈從文做到這一點。
當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體的故鄉湘西,投向那些他愛的事物和人的時候,他又換了一副心腸,柔軟慈悲,當他回到闊別的故鄉“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后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于是有了《湘行散記》,回家途中所見的兩岸壁立的青山,積翠凝藍的天空,透明燭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霧氣,欸乃的搖櫓聲,甚至于小羊軟弱悲哀的叫聲,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傾心,使他感到瑰麗莊嚴。可是最撩動他心弦的還是那些自然風物滋養下生成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無一不單純,任性,活潑而有生氣,多情的水手命時刻懸于水上,可以放縱的說野話罵人,也可以對船妓真心以待;靈氣的女孩命不由己,卻無哀傷,仍妖妖嬈嬈的活著,遇著一個書生氣的男子也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歲還有認認真真數錢的神氣,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著……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湘西的清溪滌蕩了他們的性情,他們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儈,也是超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他們傍水而居,在水上艱難的討生活,又在急流險灘中交付了性命,被卷進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沒之前交代遺囑。因為知道生存艱難,所以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活著,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歡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傷別離,在大自然的饋贈中活著,條達坦蕩,任性妄為。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有如天地洪蒙初開的赤子之心,單純而熱烈。此次《湘行散記》更珍貴的是收錄了比較完整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兩地書,新婚燕爾,便遇小別離,距離把思念醞釀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書信讓人動容。一向冷靜理性的張兆各也呈現出少有的小兒女之態,細膩瑣碎地擔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沈從文更是一貫的情意綿綿,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風景亦不忍一人獨賞,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蝕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這些都化成了筆下熾熱的文字。張兆和回憶道;“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無論后來多少世事齟齬,在沈從文心中愛的都是那個滿懷溫柔提筆回信的“三三”,這是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因為有了沈從文,文學史上有了一個獨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敘事,以寫意為要的文學流派,愿你能在塵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閱盡繁華始向真”的純凈世界,瞻仰一個遺世獨立的靈魂,緬懷一種叫做沈從文的情懷。
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篇2
《湘行散記》這部散文集,記錄了沈從文故鄉湘西特異的山水景致和風土人情。他以鄉村中國的眼光表現普通人的命運和質樸的生命形式,較多的繼承了中國古代游記與筆記的傳統,能夠簡練流暢的寫景敘事,穿插著對往昔的追憶,平和之中自有其動人之處,名篇《箱子巖》、《桃園與沅州》。
湘西的純美一塵不染仿如桃源。陶淵明描繪桃源,亦不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而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就好比看一幅暈著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淺水一樣地流淌,潤澤著讀者的心。看似毫不用力的涂抹,出來的線條卻清朗通靈;幾乎白描的手法,不雜一絲的議論,不著痕跡地觸動讀者的心弦。
《鴨窠圍的夜》中,“這地方是個長潭的轉折處,兩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頭上長著小小竹子,長年翠色人。這時節兩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但在黃昏里看來如一種奇跡的,卻是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這些房子莫不儼然懸掛在半空中,借著黃昏的金光,還可以把這些希奇的樓房形體,看得出個大略。”這里寫到了吊腳樓,它是一種民間建筑。美麗的湘西,山奇水異,令人徘徊不忍歸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風格特殊的吊腳樓,更添得山水幾分韻致。在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城,沱江傍城而過,當地人臨河而居,一幢幢吊腳樓,高高低低參差錯落。吊腳樓的一端以河岸為支撐點,另一端則懸在水面,高高的懸柱立于水中作為撐持,充滿著一種力量的美。他將一種普通的民居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大家面前,一幅山、水、吊腳樓完美結合的圖畫顯現出來。《箱子巖》中還有這樣的描述“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
沈從文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道、漁網、船櫓、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了一層閑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渲染、行走,畫面澄明、清澈、純稚、簡潔,到處罩著一層冬日里爐火邊的暖意,就連當地水手的粗野對話,也顯得極具溫情和愜意。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記,共有三個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和《新湘行記》。沈從文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風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靈現的,宛若現代的桃花源。
從他的文章中讀出了古鎮的文化底蘊。古老土家族習俗還有所遺留。在這里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里你還能品嘗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里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里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里有純凈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里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里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比齊陶淵明的虛擬的世外桃源,多了幾分開放,幾分真實,他們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們純樸真誠熱情,景物靈動俊秀輕靈,宛若走入畫中,但又是那么真實。
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篇3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途中每天給張兆和寫信報告沿途見聞,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991年由沈虎雛整理編輯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為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為沈從文致沈云六——也就是沈從文的家書,在《從文家書》里只收入了小部分,這本書算比較全的。 第二部分就是眾所周知的《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對照著來讀,哪些是只跟妻子說的,哪些是面向讀者的,不僅僅是關懷想念和甜言蜜語的區別,沈從文目睹家鄉巨變,內心的感受很復雜,應該怎么向妻子和讀者分別描述,要隱藏些什么,文字背后都很有意味。
第三部分是《新湘行記》,收入沈從文1956年回鄉所寫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書。這次回鄉變化當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書里面,沈從文的措辭也相當收斂。“我們到一個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頓,四碗一湯,數量可用八位壯士消化,還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干部,因為店鋪、機關……都成了國營。” 沈老先生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湘西酉水邊常常能見到的景致。比如古老的鳳凰城,里耶鎮,還有我更熟悉的母親的家鄉洗車河鎮。 到底是古鎮,說道文化還是有些底蘊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在這里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里你還能品嘗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里你還能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里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里有純凈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里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里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結構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為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著柔波蕩漾的河水的樣子。
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戶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里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著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如今的小鎮平時就像是躲在閨閣的少女,含蓄文靜。只有到了趕集和賽龍舟的時候,才會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爭看熱鬧。賽龍舟時,安靜的小街頓時變窄了,變小了,寧靜的河也歡騰起來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在同一直線上,只等鑼聲一響,眾船齊發,力爭上游,岸邊圍觀看熱鬧的人也不閑著,揮著手臂為各自的隊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著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擠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們忙著和商販討價還價,趁機購買自己喜歡的物件,也有借此機會同媒人物色到的小伙子見面相親的。這里不比城市,天天熱鬧反覺得不熱鬧。倒是這一年里數得到次數的集體盛會方顯得其隆重讓人留有念想。
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摯愛湘西。
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篇4
吊腳樓頭,隨風飄揚的是你熱烈而沙啞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鵑;青山碧水間,風日滋養下是你至純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溫柔,是慈悲,是包蘊在野性中的詩性的訴說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從文。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氣度。年少時隨隊顛沛流離,同伍的人皆吸煙,面對這個世界的集體混濁,他不以唯我獨清自詡,只是默默的堅守自己,不被環境同化,就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高貴,而他還把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成了筆底的波瀾,寫人記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態。建國后,面對外界對其作品傾向的指摘,他沒有用他的妙語去反唇相譏抑或是為自己解釋剖白,就是詩里說的“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將深邃的目光轉向古代服飾研究,埋頭數載,竟也成就該領域中的煌煌巨著。
面對眾人的詬病,另辟蹊徑,將愛好發展成學識,是讓梟小閉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擊。一個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終高蹈于世俗的好惡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經流年變幻,越發得雋永。無疑沈從文做到這一點。
當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體的故鄉湘西,投向那些他愛的事物和人的時候,他又換了一副心腸,柔軟慈悲,當他回到闊別的故鄉“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后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于是有了《湘行散記》,回家途中所見的兩岸壁立的青山,積翠凝藍的天空,透明燭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霧氣,欸乃的搖櫓聲,甚至于小羊軟弱悲哀的叫聲,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傾心,使他感到瑰麗莊嚴。可是最撩動他心弦的還是那些自然風物滋養下生成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無一不單純,任性,活潑而有生氣,多情的水手命時刻懸于水上,可以放縱的說野話罵人,也可以對船妓真心以待;靈氣的女孩命不由己,卻無哀傷,仍妖妖嬈嬈的活著,遇著一個書生氣的男子也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歲還有認認真真數錢的神氣,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著……
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湘西的清溪滌蕩了他們的性情,他們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儈,也是超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
他們傍水而居,在水上艱難的討生活,又在急流險灘中交付了性命,被卷進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沒之前交代遺囑。因為知道生存艱難,所以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活著,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歡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傷別離,在大自然的饋贈中活著,條達坦蕩,任性妄為。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有如天地洪蒙初開的赤子之心,單純而熱烈。此次《湘行散記》更珍貴的是收錄了比較完整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兩地書,新婚燕爾,便遇小別離,距離把思念醞釀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書信讓人動容。一向冷靜理性的張兆各也呈現出少有的小兒女之態,細膩瑣碎地擔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
沈從文更是一貫的情意綿綿,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風景亦不忍一人獨賞,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蝕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這些都化成了筆下熾熱的文字。張兆和回憶道;“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無論后來多少世事齟齬,在沈從文心中愛的都是那個滿懷溫柔提筆回信的“三三”,這是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因為有了沈從文,文學史上有了一個獨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敘事,以寫意為要的文學流派,愿你能在塵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閱盡繁華始向真”的純凈世界,瞻仰一個遺世獨立的靈魂,緬懷一種叫做沈從文的情懷。
讀后感湘行散記1000字篇5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里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云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么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著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并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層閑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么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游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淀。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余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月半彎,云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仿佛觸著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了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里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里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癡了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著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著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異常的項鏈,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為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