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
重溫抗戰家書,我讀出了先烈們深深的愛國情懷,以及堅定的報國忠心。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我們希望做卻不能做或者想做卻沒做到的事情,有所不為,雖重利在前不為所動,有所必為,雖舍生命亦不改初衷,大抵英雄就是這樣子,因為能為我們所不能,所以我們崇拜他們;因為給我們以指引方向,所以我們尊敬他們;因為給我們汲取力量的榜樣,所以我們學習他們。看完《重讀抗戰家書》,英雄二字在我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我深深被他們保家衛國不畏犧牲的豪氣所折服,被他們字里行間的柔情所感動:戴安瀾“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張自忠“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的雖千萬人吾往矣豪情,趙一曼“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的面對死亡的淡然,左權“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奮斗。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的信念堅定,戴安瀾“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民族大義大節,左權“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兒女情長……我仿佛回到那個祖國受侵略,母親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熱的抗戰年代,看到了愛國人士拋妻棄子,遠離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永遠的豐碑。一封封家書,讓我感受赤子的愛國熱忱,感受革命戰士為國為家一往無前的豪情,感受親人血濃于水的柔情。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在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作為這些愛國烈士的福澤享受者,我們沒有權利抱怨太多,也不應該有太多抱怨,正如肯尼迪的就職演說中的名句“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你們的國家做些什么。”,想想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愛情、親情嗎?他們的付出不夠多嗎?他們有什么抱怨?所以,我們更應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起應有的責任。讓我們一同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無私奉獻的年輕生命,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當年的那場抗日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戰場上留下的一封封家書,卻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當我再次打開這些塵封的家書,依然能讀到硝煙和苦難、讀到思念和牽掛,更能讀到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讀完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家書有那么幾封。“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抗日烈士趙一曼就義前一刻留給兒子的家書。“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這是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寫給其妻胡紅霞的遺書。信,大多數寫給愛人父母子女,但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前夕,留下了兩封信,一封致將士們,一封致他的副將,卻沒給家里留下只言片語,他盡忠報國,取義成仁,他說“戰而死,雖死猶生;不戰而死,雖生亦死。”我十分佩服他們的精神氣概。透過一封封的抗戰家書,我看到一種滾燙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升騰一種激越豪邁的民族氣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我感受一種久違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暴、血戰到底。之前看到一句話叫“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在時間深處重溫泛黃的抗戰家書,我將收獲更加清醒的責任擔當。
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重讀抗戰家書、祭拜壯士國魂”,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為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們。我的視線被帶進了那個“祖國河山淪喪,生靈遭到涂炭”腥風血雨的年代,一批批仁人志士拋家棄子,拿起刀槍走向抗日的戰場,把青春和一腔熱血熔鑄成永遠的豐碑。?在這千千萬萬個英烈中,我擷取幾個杰出的代表,讀一讀左權、趙一曼、戴安瀾、張自忠、白雪樵的家書,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左權將軍在給母親信中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每個人都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趙一曼寫下了:“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誓言。戴安瀾將軍從容面對敵人的炮火“為國戰事、事極光榮”。張自忠將軍戰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臨終遺言。年僅25歲馬來西亞女華僑白雪樵報名參加機工支援抗戰,臨別給父母留言,“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面對日本強盜,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將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外,前赴后繼,與敵浴血奮戰,寫下了一曲曲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不屈不撓抗爭精神的人間悲壯凱歌!?左權將軍給妻子寫道:“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廿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時刻想著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塊,能夠聽到太北叫爸爸媽媽的親懇聲音,能夠牽著她走走,抱著她玩玩,鬧著她笑,打著她哭一哭,真是太快樂了。可是我的最親愛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頓以后,只得把相片擺出來一一的望著。”?趙一曼政委給兒子寫道:“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吧,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戴安瀾給妻子寫道:“親愛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后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張自忠給弟弟寫道:“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白雪樵給自己父母寫道:“祖國危難時候,正是青年人奮發效力的時機……這次去,純為效勞祖國而去的……希望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聽著、讀著左權將軍、趙一曼政委、戴安瀾將軍、張自忠將軍、白雪樵女士就給自己的親人寫去了一封封樸素而深情的家書,止不住的淚水,竟然打濕了我的衣襟,糊住了我的雙眼,這些家書,它記載一個兒子、女兒、丈夫和父親,對家庭的眷戀,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他們沒有沉浸在兒女情長之中,而是義無返顧、選擇了血灑戰場。?重讀這些家書,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些家書所飽含的思念和牽掛、硝煙和苦難,更加能感受到當年抗日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一封封家書,卻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不僅成了后人的珍貴回憶,更是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存亡和發展英勇獻身,左權、趙一曼、戴安瀾、張自忠、白雪樵只是無數抗日英烈中的代表、縮影。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我們要從這些家書中汲取營養,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當前,中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價值觀日益多元,我們更需要緬懷英烈彪炳史冊的功績,“得榮思辱,居安思危”,今日之中國,不再是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但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日本并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其國內否認歷史塵囂直上,軍事動作頻頻;美國“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和平崛起企圖并沒有改變,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重讀抗戰家書,是為緬懷過去。曾幾何時,在民族解放的召喚下,多少熱血青年拋妻棄子,告別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年輕的生命熔鑄成永遠的豐碑。歲月褪得掉傷痕,卻永遠抹不去情感的共鳴。如今,當我們重新捧讀一封封抗戰家書時,我們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滿腔的愛國熱情,感受到了戰士“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親人血濃于水的柔情。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所以,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們深情緬懷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緬懷那些為我們今天創造一切的先烈們。
重讀抗戰家書更為珍惜現在。一封封抗戰家書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此生合是忘家客,風雨登輪出國門。”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蘇聯學習的路上,途經哈爾濱時所作《劍門道中遇微雨》中寫道的。正是這些忘家客們,舍小家,。給了我們一個溫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一封封抗戰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要時刻對照審視自己,要珍惜光陰,以忘我忘家的精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抗戰家書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家書,顧名思義,寫給家人的信。書信作為人們傳統的溝通方式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它是人們之間傳達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家書承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維系著家人之間的淳樸關系,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傳承著文化與文明,而且能夠反映出寫信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和潛在的情感狀態。我曾經讀過《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梁啟超家書》等等,在閱讀中感受到作者對家人的關爰、教誨和期待,但是給我觸動最大的還屬最近讀過的街[戰家書》。這本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5月出版,正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該書收錄了左權、吉鴻昌、張自忠、戴安瀾、蔡炳炎、謝晉元等抗戰先輩近100封家書及其背后的故事,圖文并茂,鮮活生動地展現了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書中既有熱血男兒從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也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叮嚀;既有兄弟之間的同心同德,也有戀人之間的脈脈深情;既有高級將領保家衛國的戰斗豪情,也有普通士兵樸素的爰國熱忱;既包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價值觀,也閃耀著革命先輩追求真理、舍生取義、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一部《抗戰家書》,生動鮮活地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中,無數仁人志士告別父母,遠離親人,走向戰場,在緊張的工作與殘酷的戰斗間隙,他們將對親人的思念付諸筆端,寫成一封封充滿親情、激情與愛情的家書。這些家書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壯志,是革命者與親人間的心靈交流,承載著戰火的記憶,蘊涵著無窮的思戀,訴說著無盡的思念,寄托著殷切的祝福。這些家書是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給后人的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今天接受爰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一封封抗戰家書,呈現出革命先烈報效祖國的矢志不渝,呈現出革命先烈為國捐軀的義無反顧,呈現出革命先烈面對親情時的難舍難分。他們的革命精神、犧牲精神、忘我精神令我肅然起敬,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唐代詩人杜甫的這首〈磨望)〉讓我們感受到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感受到家書抵萬金的彌足珍貴,感受到作者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任何一封家書都帶有時代的特征,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書寫的家書,其時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鮮明。當我翻閱著這本《抗戰家書》,字里行間依然能夠感受到戰爭硝煙的撲面而來,依然能夠體會到彼時人們因戰爭而遭受的傷痛,依然能夠感受到革命先輩義憤填膺投入戰斗的英勇義舉。一封封家書,一句句家常,英雄們用樸實的語言、純真的情感,抒發了他們發自內心的爰國爰家的赤子之心,抒發了他們為民族解放和為家園安寧而甘愿奉獻青春的壯志豪情。抗戰家書,通過一封封筆紙交匯的信件,通過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再現了那段令人難忘的中華民族抗爭史,再現了戰爭年代革命將士的鐵骨柔情,再現了在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抗日將士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
《抗戰家書》記載的許多故事都可歌可泣、令人感動,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犧牲在我們山西遼縣(后更名為左權縣)的抗日名將左權的故事。左權是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協助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取得了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戰斗的勝利。戰爭間隙,左權將軍用書信向親人表斗志、述思念、寄相思。比如1937年12月3日,左權在洪洞縣給母親寫去_封長信,其中寫道: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準備將來也不要一個銅板,過去吃過草,準備還吃草。從書信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左權將軍對革命事業的堅定和忠誠,對民族未來的擔當和自信,對家人的愧疚和眷戀。在左權將軍不幸遇難后,他的母親請人代筆撰文悼念兒子,言道:吾兒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兒。現已得著民主解放成功,犧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兒有知,地下瞑目矣r多么堅強的母親,多么偉大的母愛,面對喪子之痛并未凄凄慘慘,而是表現出對兒子為國犧牲的自豪之情,這種大公無私的母爰讓人動容、令人感動!
1942年5月22日,左權在第11封,也是最后一封家書中寫道:在閑游與獨坐中,有時總仿佛有你及太北與我在一塊玩著、談著。特別是北北非常調皮,一時在地下,一時爬到媽媽懷里,又由媽媽懷里轉到爸爸懷里來鬧個不休,真是快樂。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我雖然如此爰太北,但時局有變,你可大膽的(地)按情處理太北的問題,不必顧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給你受累、不再多妨礙必要之行動為原則。讀到這一段,我的兩眼濕潤、心情悲痛,仿佛看到了左權將軍一家三口的幸福時光,仿佛看到左權將軍置身戰火紛飛的戰場,真切感受到左權將軍思念妻子和女兒的情愫。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數像左權將軍這樣的先輩為了國家的解放、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革命的成功,遠離親人,拋妻棄子,將別離之苦埋在心底,將思念之情寄托在書信里。他們為了大國舍棄小家,為了大家犧牲小家,這種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如今,我也已為人父,有了可爰的女兒,每當與妻子女兒在一處陪伴玩耍時,我都會想到像左權將軍這樣的革命先烈,他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為了革命事業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家人。
除了左權將軍的家書,令我感動的還有趙一曼的家書。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賓一個富裕家庭,21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成為該校唯一一屆女學員中的一員。
1932年春,兒子寧兒未滿3歲,趙一曼就接到黨中央派遣,從此音訊杳無,留給寧兒的,只有一張合影。1935年冬天,趙一曼為掩護戰友不幸被俘,雖然受盡敵人折磨,但是趙一曼咬緊牙關,什么都沒有說,最后壯烈犧牲。1936年8月2日,趙一曼臨死前留給兒子一封家書,內容是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我最親愛的孩子啊!
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母親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親繼續斗爭,自己壯大成長,來安慰九泉之下的母親卩讀到此處,我的心隱隱作痛,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我被趙一曼堅定的革命意志打動,更被她飽含母爰的真情打動。每個母親都深爰著她們的孩子,然而為了革命事業,趙一曼丟下未滿3歲的寧兒,義無反顧地奔向抗曰前線,在臨死之前也未能再見到自己的兒子,但她在就義前仍不忘囑托兒子,希望兒子代替母親繼續斗爭。多么偉大的母親,多么無私的母爰,無數像趙一曼這樣的共產黨員,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為了革命事業的成功,犧牲了自己乃至親人的生命,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的小家。今天,當我們享受與家人團聚的愉悅的時候,當我們享受與孩子嬉戲的快樂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那些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先輩。
抗戰勝利已經過去70多年了,今天的許多年青一代可能已經淡忘了那段歷史,抑或只是通過一些書本和影視劇形成模糊的抗戰印象。歷史不容忘記,英雄不能忘卻,懷念英雄、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當前和展望未來。抗戰家書作為形成于特殊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可以幫助
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英雄的真情實感,可以讓我們年青一代認識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認識到革命先輩憂國憂民、為黨為國的偉大情懷。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與此同時,一些黨員干部和群眾出現了生活奢靡、鋪張浪費的不良之風,產生了驕傲自滿、不思進取的情緒,他們忘記了革命先輩的遺訓,忘記了黨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今天,當我細讀《抗戰家書》,能夠感受到先輩的愛國熱忱,能夠感受到普通戰士為國為家一往無前的豪情,能夠感受到英雄和他們的親人之間血濃于水的柔情。
讀完《抗戰家書》,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在想,革命先輩為什么能夠冒著生命的危險,丟妻棄子,遠離親人,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為什么能夠在敵人百般折磨、受盡苦痛的時刻英勇不屈、凜然就義?我想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偉大高尚的信仰是凈化靈魂的甘露,是催人奮進的動力。信仰堅定,才能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取得革命的一次又一次勝利,背后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持。革命時期,信仰的力量讓共產黨員沖鋒陷陣、視死如歸;解放初期,信仰的力量讓共產黨員甘于清貧、艱苦奮斗;改革開放后,信仰的力量讓共產黨員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黨員在信仰上出現了動搖,他們在利益的誘惑下貪污腐化、生活墮落,在金錢和女色的誘惑下道德失守,滑向犯罪的深淵。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離共產主義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和平與發展時期,信仰依然非常重要,沒有信仰,我們黨的工作就難以順利開展,我們的夢想就難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部分黨員中存在的問題,指出理想信念對于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用歌曲《國家》的歌詞來總結一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我爰我的國,我爰我的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品讀《抗戰家書》,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戰英雄,珍惜美好生活。我們要永遠牢記,有國才有家,有了國家的偉大復興才有小家的安居樂業,才有中國夢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