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
《苔絲》是哈代“性格與環境小說”最典型的一部。在小說中,環境與主人公相互感應、相互襯托、息息相通。人物的喜怒哀樂與環境的情調色彩變化構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環境預示反映人物的命運和情感,人物的情感命運則賦予環境更多的靈氣和活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苔絲》發表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一度遭到資產階級的猛烈攻擊。可是,攻擊未能掩蓋他的光輝。如今《苔絲》作為一部震撼人心的杯具杰作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絢麗的明珠。
苔絲,一個善良美麗的農家姑娘,卻不幸的被地主少爺亞歷克玷污,懷著身孕回到家鄉。孩子夭折后,他遇到了安琪·克萊爾,兩人產生感情。新婚之夜,苔絲出于一片忠誠向克萊爾坦白。卻為丈夫所不容,克萊爾立即丟下妻子,獨自前往巴西。之后,在父親去世,母親重病,弟妹失學,一家人淪落街頭,克萊爾有杳無音信之際,苔絲只好“舍身救家”,答應與自我的仇人亞歷克同居。誰知克萊爾回心轉意,從巴西回來尋找苔絲。苔絲悔恨交加,失手刺死欺騙自我的亞歷克。他在逃亡過程中與丈夫亞歷克共同度過了幾日幸福生活,終被逮捕并判處死刑。
苔絲的杯具,說到底是一場社會杯具。苔絲在還是少女之時,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到處飄蕩,受盡剝削和欺凌。異常是在他父親死去時,住了幾代人的房子由于租期已到,不得不被狠心的地主逼著搬出去,其狀殘不忍睹。這些不正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中窮苦農民所受到的階級壓迫嗎?
苔絲身為一個貧家女子,不僅僅遭受階級壓迫,并且還遭到紈绔子弟的恣意蹂躪和舊道德觀念的無情摧殘。
亞歷克就是這個紈绔子弟,他輕薄好色,厚顏無恥。先是利用苔絲的年幼無知,已卑鄙手段誘奸了她,給她造成了終生的陰影和遺憾。其后又在苔絲一家走投無路之際,欺騙苔絲說克萊爾不會回來了。從而迫使苔絲痛苦的投入自我的懷抱,再一次毀了苔絲的幸福。最終,這個惡少死在了苔絲的刀下,其完全是罪有應得。
苔絲的丈夫克萊爾則是個比較復雜的人物。表面看來,他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觀念和世俗偏見。所以,當苔絲向他坦白的時候,盡管他自我也有過不清白的歷史,他卻始終抱著傳統觀念不放,是苔絲為不潔的女人。
縱觀全書,哈代是把克萊爾當成一個正面人物來處理的。誠然,克萊爾之后醒悟了,給泰絲帶來了幾日的幸福時光,說明他與亞歷克有著本質的區別。可是我認為,他的罪責并不輕于亞歷克。如果說亞歷克是從肉體上殘害了苔絲,那么克萊爾則是從精神上摧殘了苔絲,使他陷入絕境,最終走向滅亡。
作者給小說加了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還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作為本書的題詞:
可憐你這受了傷害的名字!
我的胸口是張床,供你養息。
這些話深深地打動了我。苔絲,從事你的肉體不是那樣純潔,可是你那善良、誠懇、剛強的靈魂卻是最干凈、最純粹的。你將永遠活在愛你的人心中!
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說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說是第一次,或者說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才只是一個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本事有限,并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我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杯具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閱讀,我不敢說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于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終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說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必須的必然性。
苔絲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職責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并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能夠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
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為什么會理解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并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并不是高尚的嗎?那么,我要說,他是因為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我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于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著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游,抱著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必須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向重復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完美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為,正是因為他覺得自我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于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為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僅有情欲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并沒有因為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么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么美麗。
上文也就是我對《苔絲》的一點感想,寫好后,一陣簡便,這些話,一向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想要說的,在那里一吐為快,真是爽心。
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苔絲》看完了,感激劉慶邦的暑假閱讀推薦,讓我想起這本一向想讀的小說。
哈代用詩一樣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苔絲殘酷的命運,這朵從十九世紀鄉村的自然里綻放出來的花兒,還沒有經歷真正的感情就被迷惑,被采摘,幼子夭折,痛不欲生的她在屈辱、悔恨中度日如年,直到遇到安琪,苔絲又獲得了新生,感情給她幸福,又讓她惴惴不安,直到結婚那天,真誠坦白的苔絲遭到安琪殘忍的拋棄,世界上所有的歡樂一下子消失了,苔絲從此在艱難困苦中堅守飄渺的感情,等待可能不再回來的愛人,直至流離失所,為了媽媽和弟妹不再流浪,苔絲無奈地回到了起點。安琪從巴西回到英國,經歷疾病、生死的種種考驗,最終超脫了禁錮他的傳統道德,看到苔絲對他的愛的價值。苔絲為了回到安琪身邊,殺死情人,短暫的歡聚后,最終被逮捕。
看小說和看電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文字帶給人無盡的聯想和美感,1979年拍攝的《苔絲》更加深了我們對苦難苔絲的同情,苔絲那遲疑、不自信的聲音,讓我想起了女性內心共有的遲疑和不自信,對生活,對感情,對這個世界。
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能理解教育的僅有克萊爾那樣家庭中的男孩,并且教育資料還沒有逃出宗教、拉丁文等等對實際生活沒有指導作用的知識,苔絲和許多好女孩一樣,面臨家庭狀況、受教育機會等等困境,造成她們不得不從男性那兒爭取經濟依附和感情依附的無奈,這種從物質到精神的不獨立無疑是杯具發生的最直接原因。
苔絲其實比一般的女性更自覺,更有獨立意識,短暫的一生中,她一向在與世界、與男性抗爭,她努力嘗試不利用她作為美麗女性的稀缺資源獲得生活的安全感。當安琪不再愛她,苔絲也不愿向安琪的父親求救,她試圖用她那微薄的力量在沒有經濟依附的情景下生存,可現實社會是那么無情,她的抗爭是那么猶疑,那么軟弱無力,她一生都想逃脫卻始終沒有逃脫對男性的經濟依附。我們對她充滿憐惜,又怎樣忍心輕視她的癡情,她沒有問過自我,作為一個無情拋棄了她的人,安琪究竟是否值得等待?苔絲擁有一般女性,甚至是現代女性難以企及的堅忍、獨立意識,卻走不出感情依附的心結。也許只是因為,安琪在她的以目中是那樣優秀,無人企及。
有人說,女性的經濟獨立真是那么重要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男性需要有人崇拜和依靠,所以女人的“知識越多越反動”。感情從來沒有一種模式,有人就喜歡“為綠蔭重復單調歌曲的癡情鳥兒”,就喜歡“攀援的凌霄花”,可感情的本質決定了她有多么脆弱,多么短暫。當感情不可避免地消逝,這種基于感情依附上的經濟依附大多成為海市蜃樓,即使生活無憂,心靈的自由也十分有限。
一百多年過去了,社會發展到物質極度豐富的今日,教育從資料到對象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不是今日就不會有苔絲了呢?我們看到的是,依然有許多的苔絲們走向她們杯具的運命。也許是因為任何時代都有貧富懸殊的鴻溝,都有貧窮的女孩子不得不承擔的家庭的職責或者對安逸生活的企望,所以,任何時代都有苔絲完美卻不完滿的感情,有對男性的經濟和感情的依附夢想。
當世界無法改變,讓我們改變自我。對于教育來說,除了女性應當擁有絕對平等的教育機會,女性教育還應有一些特定的資料,經由教育,讓我們慢慢展開心靈,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增強生活的信心和生存的本事,經濟獨立能讓女性的精神更為獨立,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
當世界無法改變,讓我們改變自我,從感情依附中超脫出來的女性,得到的是真正平等的感情。
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于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郁形象”——托馬斯.哈代。
《苔絲》寫的是社會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最終犯案而被判絞刑的故事。這是一個杯具,它無情地批判了社會現實,也從一個側面揭露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腐朽墮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苔絲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但作為女人,她擁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臉蛋,和恰到好處的身材。哈代給這個人物以重墨描繪,那就是著重寫了她的外在形象。這個形象年輕美貌,天真活潑。給我映象最深的是她性感的嘴唇,和她唇上的曲線。粉嫩嬌艷,如花沾露的唇,再加之細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線條,在顧盼流轉間,不動人也難。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美麗質樸的姑娘,她善良純真的天性卻被狠毒自私的上流社會的一位青年貴族亞力克利用欺騙,始終不能擺脫亞力克的陰影,而走向黑暗的深淵。她無力擺脫這種悲慘命運,只能用極端扭曲的方式對加在她身上的壓迫進行反抗。可是這反抗又有什么用呢?只可是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瞬間就會消失,被人們所遺忘,完全不可能動搖整個冷酷殘忍的社會。所以說,只靠個人力量的反抗,根本不起作用。這也是人性乃至社會的悲哀。
當她好不容易逃離亞力克的魔掌,隨后去農場工作,并遇見了自我今后所愛的人——克萊爾,克萊爾欣賞苔絲的純真可愛,在工作中交流頻繁,感情不斷升溫,最終墜入愛河并義無反顧地結婚了。就在幸福快要來臨時,因為苔絲的對過去不堪往事的吐露,導致兩人從幸福的高空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谷底。克萊爾因為理解不了這一事實,毅然離開苔絲,遠走他鄉,無情地拋棄了可憐的苔絲。就是這樣一位遭到命運戲弄的可憐人兒,想要與愛的人在一齊幸福生活,就連這樣一個簡單平凡的愿望也沒法實現,最終走投無路,惶惶不可終日,再加上亞力克的騷擾,她萬念俱灰,對生活完全失去了期望,而動了殺念,殺死了侮辱她的,一向讓她痛不欲生的亞力克。在殺死了亞力克之后,苔絲并沒有為此后悔難過,而是一下次簡便了,因為死對于她來說是一種解脫,她最終自由了。她以死來證明自我對感情的忠誠,來成全自我和克萊爾純潔完美的感情而沒有遺憾。亞力克也為當初拋棄苔絲而感到后悔,帶著巨大的悲痛與歉疚歸來,并與即將被處死的苔絲度過了她生命最終五天歡樂的時光。可是他失去了一個深愛她的人,一個把他當做生命一部分的人,一個能夠為了他去死的人。可是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他的自私和所謂的虛偽道德的約束,而使苔絲陷入悲
慘的境地。對于苔絲來講,克萊爾是她的期望,是她一切歡樂的源泉,她為認識他而感到幸福,可是克萊爾把她最終一點期望也給抹滅了,即使之后克萊爾請求苔絲的原諒,以及在苔絲死后懷念追憶她,也無濟于事。能夠說,克萊爾也間接促成苔絲的死亡,可是直接促使她走向死亡的還是這個社會,是社會的杯具。其實社會中像苔絲這樣的可憐人很多,他們雖然身份卑微,但他們作為獨立的人格,不應當被社會歧視拋棄,而是應當為他們供給一個能夠傾訴的平臺。這樣才不會出現如此多的杯具。
如果說卡門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于倔強頑強,那么苔絲的美必須在于純凈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云遮住,可是當烏云散去,世界上最純凈透明的依然是藍天。雖然小說女主人公身份低賤,遭受了無恥之徒的玩弄和侮辱,歷經重重磨難,最終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但我們依然贊美苔絲不屈服于命運,敢于和不公平命運做斗爭以及為愛奉獻的精神,她單純善良的形象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苔絲大學生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苔絲本人與她的名字一樣美麗,但她的美麗,卻釀就了她一生的痛苦。
她是一個想憑自我的雙手謀生、追求個人起碼幸福權利的淳樸姑娘,但在這時,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出現了——他,便是亞雷。亞雷的出現使純潔的苔絲不再純潔,他玷污了苔絲。這是的苔絲,就像一盆污水,被人們、社會毫不留情的遺棄。無論苔絲在村莊的哪個角落,都離不開人們的鄙視、嘲諷。于是,她選擇了逃避,她逃到了一個沒有人明白她的姓名、沒有人了解她的過去的地方,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此時,一個有先進的思想和善良心地的年輕人——安璣出現了。他深深地愛上了苔絲,但苔絲一開始對他還是有點拒絕,她覺得自我配不上這么一位優秀的青年人。但之后,她還是被安璣所感動了,最終和他一齊走上了幸福的紅地毯。
在新婚之夜,安璣說出了自我以前干過的荒唐事,并請求苔絲的原諒。苔絲想也不多想,就原諒了他。她認為自我的過錯比他的輕多了,但她萬萬沒想到,說出自我過去不光彩的事所付出的代價是使自我再次陷入了更深邃的痛苦中。她最終明白,安璣極力想以獨立的見解來確定事情,可是一旦事出十分時,他還是成見習俗的奴隸。安璣走了,一個人獨自上巴西去了。因為他認為苔絲不再純潔了。是的,苔絲的肉身是不再純潔了,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可是,是肉體上的純潔重要,還是精神上的純潔重要呢?兩者權衡,誰輕誰重?大家應當心知肚明吧。苔絲勤勞、善良、淳樸、美麗、堅強……她在新婚之夜說出自我的過去,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其實這個秘密能夠永遠隱瞞安璣,但她沒有這么做,她以為自我的做法是正確的。可是她萬萬沒料到,自我坦白的下場竟會被安璣拋棄。她把這當成了“等量代換”。但那時的封建道德就是這樣不講道理。按理說,安璣是主動犯錯的,而苔絲卻是受騙者。試問,誰的罪更重?可是
,那時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在每個人的心中扎下了根。人們看不起苔絲,他們認為安璣這樣做是對的。而相同的事例,在中國也數不勝數。甚至在當今社會,這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元朝紡織家黃道婆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國的封建時代的婦女的悲慘生活。一些貧苦人家生了女兒,還稱之為陪錢貨。難道男人真的強過女人嗎?唐代的武則天是個女人,但她當政數十年,社會的安定程度比唐高宗時期好得多。能夠說,苔絲這種遭遇在中國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當安璣在事業方面遭到挫折時,突然想明白了,其實苔絲還是一個很好的姑娘。于是立刻回國,想與她重修舊好。可是,事違人愿,苔絲當時迫于無奈,只好又和亞雷在一齊了。但之后,她殺了亞雷,和安璣過了六天幸福日子,最終走上了斷頭臺。我想起了前幾天在書上看到的一句話:“愛和喜歡不是同義詞,而是反義詞。喜歡是要求得到一切,而愛是奉獻一切。”安璣口口聲聲說愛苔絲,但他為苔絲奉獻出了什么?而苔絲愛他,最終把性命都丟了。
正是因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觀、亞雷的無恥、安璣的自私和苔絲自我的美貌,造就了一個女人的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