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
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追憶逝水年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一起來看看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歡迎閱讀!
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精選篇1)
斷斷續續的讀了兩個月,終于結束了這套七卷本,兩千多頁,將近三百萬字的文學巨著,有種重活一生之感。真正優秀的作品,于作者來說,是情到深處而不得不表達的心聲;在讀者看來,是天才灑落人間的淚水。追憶就是這樣的作品,表達了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對逝去時光的無限眷戀和感傷。如果說盧梭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那么普魯斯特,則代表世界上每一個個體表達了生活的意義。一個人,可能比一個世界還復雜。
每一個企圖從事文學創作的人都知道,要寫出一些看著高大上的文字是很容易的,就像寫申請書,檢討書一樣,有固定的模版可供參考,質量的好壞完全在于用詞的方式,用一些稍顯專業的詞堆砌一番,和諧押韻,對稱工整,叫人讀著朗朗上口就算成功,因為沒人會去深入思考。真正困難的,反而是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因為這些事情大多數人都經歷過,都進行過相關的思考,任何去試圖虛構事實的人下筆之前都要去掂量掂量讀者的感受,寫的真實卻平庸,沒人愛看;寫的深奧難懂卻引不起讀者的共鳴,曲高和寡或華而不實,仍不是一篇好的作品。如何把優美和真實結合起來,是對作者的能力和才情的一大考驗。從這方面說,追憶做到了,普魯斯特做到了。
讀追憶,猶如乘舟泛在一條小溪中,生活就是潺潺流動的溪水,文學,音樂,美術就像水中搖擺的水草,隨處可擷。沒有這些點綴,生活便是一潭死水,暗淡無光,臭不可聞[lizhigushi.com]。
追憶的文字,是從時間中提取的精華,被作者用一把藝術的刻刀精心雕琢,加上意識流的寫法,不僅不顯空泛,反而有一種荷葉包飯似的帶著清香的黏實感,每一粒都值得細細品味。
追憶給讀者一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藝術和時間,大概就是生活的濾鏡,同樣的場景,放在文字或回憶中,就顯得美好,令人向往。等到有機會再經歷時,又被生活的瑣屑擾亂了心情。人生最痛苦的事可能就在于這點,在生活最具有詩意和活力的時間里,卻沒有一顆懂得靜靜品嘗的心,等到人老珠黃,青春不在時,才知道到最美好的時光已在抱怨中悄然流逝。
在閱讀過程中,不止一次被書中敘述的事情所打動,轉而放下書回憶自己生活中一些類似的場景,次數多了,會慢慢感到自己與作者融為一體,記憶共通,再難分離。
追憶簡直就是被沖淡了的紅樓夢,都是一個在那“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中游歷過的富家公子在暮年感慨人生短暫,恍然如夢時回首的往事。最后一個聚會,也類似于紅樓夢里的“群芳開夜宴”,都是繁華落幕前的最后一首歌。在敘述方式上,紅樓夢采用的是橫向發展,側重描寫一群人在同一時間段里發生的故事,看不出視角,很傳統的現實主義寫法;追憶主要是寫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的感受,是個人思想為中心的縱向發展,是文學敘事方式上的一次由外到內的逆向革命。普魯斯特和曹雪芹一樣,都是博學多才,心思縝密而敏感的人,兩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用各自的方式向后人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悲喜千般同幻夢,古今一夢盡荒唐。
真正的天堂是我們失去的天堂。
知書不易,知人更難,想讀懂普魯斯特的追憶更是難上加難,長度還在其次,最難為讀者的還是其龐大的知識體系,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叫人嘆為觀止的長難句,有人說普魯斯特征服了時間,誰敢說自己征服了普魯斯特?(普魯斯特也是一臉無辜,畢竟一生只寫一部書,還不讓人好好裝個逼?)
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精選篇2)
寒假一轉眼已經悄然而逝,我們也已經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一年。最讓我感覺有意義的事就是讀了這本小說的版本,多想時間可以重來,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小說的作者于金雷,講述了一個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女孩,來到了一個令她應接不暇的地方,來到了她從沒有感受過的大世界,來到了她向往的大城市,開始了她新的征程,開始了她一段傳奇的經歷……
當你聽到這個小說的名字,相信你們同我一樣。總會有那么多的往事浮現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腦堆積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小說很有意思,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里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邊一樣,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脈絡,我勸你別費心思了。記得里面《小王子》里說的,那時的我還不懂的如何去愛護她,又講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進他的心里,”這些個心里話,何曾不出現在我們的青蔥歲月,同記憶一樣被我們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講述自己的名字,說母親是一為標準的江南人,離家10多年不曾回過一次家,為你里面江南特有的風景特此取名為禾子,母親對家長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里,她不知道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可卻時時盼望回家,這不正像現在在外遠離家長的打工者嘛!為了生計,為了過上好日子,為了當初給妻子許下的諾言,帶著信念,帶著希望離家,他們何不想回家團聚,有可愛的子女,溫柔的妻子,可是卻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當嘟嘟的聲音響起之后,兩人的對話被生冷的打斷,只留下一旁發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適合留在記憶里。男主楊濤,高冷,文學氣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后也是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剛考上大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有一個電話打斷了她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楊濤,他隨意撥的電話號碼吐露心聲,對著陌生人講自己的故事,禾子是個不善于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學習慣了當個聽眾的她,自然沒多說什么,靜靜的聽著電話里的這個人講述一個個心酸的故事……
后來,楊濤開始接觸禾子,帶她走出了自我設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圖書館,一起寫文學作品,不得不說,禾子是個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銳的視覺,細心的觀察力,很快她在文學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楊濤和她不同。他寫的作品與她的選材截然相反,他更貼近生活,來源生活,她更傾向虛擬,把世界寫成了一個童話,她們經常意見出現分歧,但是都不妨礙她們的友誼,偶爾閑暇,便一起出去游玩。風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個人在等你慢慢變的優秀,而你也在督促他變的更優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風景。每一個他鄉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著神秘和莫測意味著一個嶄新的開端,意味著可以拋棄原來的自己,換一副面孔重新開始,透過窗看見的也是他方,湛藍的天空上刻畫著我的想象,我有點小激動,甚至不安于一室的靜謐”很喜歡里面的句子,每一個字都透漏著希望,每一句話都深入骨髓。
有一種錯誤叫成長。不至于在回首往事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趕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會把自己與故事里的情節結合,組成了屬于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精選篇3)
讀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這本書花費了我很長時間,因為我一直都沒辦法深刻的去理解這本書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讀后我沉思良久,仍難理清心頭的感覺。
作者要表達到什么?書中的人物如:斯萬、夏呂斯、希爾貝特、阿爾貝蒂娜、蓋爾芒特夫人、羅貝、安德烈、奧黛特等到底有什么寓意?他寫這部書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腦中的問題纏繞成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 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于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 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 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于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于自己人生的判斷,對于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后,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后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作者寫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變遷。兩個不可調和的族群——斯萬和蓋爾芒特,最后結合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在這部書里得到最好的詮釋。傳統貴族的沒落所濺起的浪花,在這部書中被寫成了美麗而豐富多彩的落日景觀。一曲舊時代文明的挽歌唱過之后,人們還要生活,于是富足的希爾貝特變成了蓋爾芒特家族里的媳婦。這部書對法國上流社會舊時代文明的全方位的回光返照式的描寫,讓人很自然地想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者要用回憶的文字無限留戀地再現出來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詠嘆整個族群失去的“似水年華”,難免有些傷感和悲哀。
這部書的語言極其吸引人,不僅文字極度細膩典雅,而且長長的感性長句帶有典型的普魯斯特風格,讀這部書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氣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氣氛,一般我都是半夜夜深人靜之際,打著臺燈,聚精會神地讀,這樣才能領會其中優雅的語言和唯美的文字,我讀著甚至敬佩起那些譯者了,因為我看的只是譯文,就已經如此程度了。可想我的文學修養還有待提高。
讀完這本書,出國留學網明白了真正的樂園是已經逝去的樂園,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的鎂光燈下,斯萬,奧黛特,希爾貝特,圣盧等人細微而又明顯的變化,印證了流逝的時間對人無時無刻的侵蝕。因而“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精選篇4)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志著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為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巨制。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于生命的體察細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為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為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并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嫻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復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復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于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于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里呈現出來。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為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著扇子,操著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么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以我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里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并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為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于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致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嫻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為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1000字讀后感(精選篇5)
人在死亡之前,這一生會在眼前快轉而過,《追憶似水年華》是瀕死之際追憶此生的一切。
小說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這里有姿色迷人,談吐優雅而又無聊庸俗的蓋爾芒夫人,道德墮落、行為仇惡的變性人查琉斯男爵,縱情聲色的浪蕩公子斯乃,當然還有只屬于青春愛情的希爾貝特,而“我”是一個體弱多病的青年。雖然家境富裕卻也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一心想守護的女人卻在反抗自己的逃亡中消殞。
法朗士曾說:“生命太短,普魯斯特太長”,是的,他的思想,他的時光,他的記憶,他的生活需要慢慢品味。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忘記。初冬之夜,靜美星語,一個人的回憶一寸一寸地被疊起。秋去冬來,一路走過,熟睡的往事偶爾也會在夢里仰起臉龐,回首張望。
斜的雨斜落在玻璃窗上,黃的葉枯黃在窗臺上,她是他一個無法守住的誓言。就像冬日的冰雪愛上了薔薇色的夕陽,所以日日等待,即使是明知結局一樣會消融,依舊天真的臆想著,只要盡力挽留,便可以避免道別,最后卻成為了命運的一個玩笑,不得不匆匆惜別。或許,那不是愛情,只是青春點亮了心中的悸動,然而愛雖天生的渴望卻可能因傷害而殘障。如果有人在愛里逃避一生,那么又有誰能挽回、留住,又殷之守候呢?
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的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歲月若水,走過才知深淺;生命如歌,唱響方品回音。每個人都曾一樣,盼望著快點成長,轉眼就開始留戀從前的那些時光。對我,那段離去不過半年之久的時光,那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日子,盡管當時幾乎每天都在因為各種事情怯懦地哭或者不滿的抱怨,可那段結束以后卻發現,它一去不返。也許,正如普羅斯特所說:“人類的經驗是多么微妙脆弱,經不起半點刪減壓縮,這樣的經驗原本可以成為明確的目標,引導我們走出迷途,而人們卻是那樣的漫不經心,隨手將其棄置一旁。”是啊!少年黑白分明的眼睛,猶如一塊幕布,所有屬于青春的絢麗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中上演。只有偶爾追憶那些浪漫沖動的事,偶爾傷感那些已經不再的無憂無慮,偶爾翻起從前的那些東西,偶爾想起在那些失眠的夜里。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的時候,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
對于普羅斯特而言,“生命也許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現……”如果當初他沒有那么殘忍地將阿爾伯蒂禁閉,那么還會有這些嗎?或許,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有時候,一份清淡更能歷久彌香,一種無意,更能讓人魂牽夢縈,一段簡約,更能維系一生。林徽因說過“如果可以,請讓我預支一段如蓮的時光,哪怕在將來的某一天,加倍償還。這個雨季會在何時暫停,我無從知曉,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然而,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度,追憶亦顯得彌足珍貴。追憶當年,烽火連天,激情燃燒的歲月,革命先烈們用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追憶當年謂華起義的刀光劍影,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先輩們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行為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祖國的未來接班人,我們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歷史追憶中不斷成長,不斷探索,勇于發現,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努力學習,努力奮斗。
一切都像一場夢一樣飄忽,一陣風一樣沒有著落,也許為彌補那次行旅的急促,夢中的我又沿著那條長路走過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