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
我覺得《致青春》就是一段關于青春、愛情、夢想的勵志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篇1】
因為《還珠格格》,對趙薇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對她也多了一份期待。趙薇陪我們度過了最為青蔥的年華。
《致青春》首映那天,我們組織了一支隊伍去影院觀看,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寫給我們80后的電影,只有我們才能看得懂,我們需要這樣一個載體去告別青春。
影片效果很好,觀影的過程中,影院內笑聲一片,引起了所有現場觀眾的共鳴。
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是為了祭奠我們那些輕舞飛揚的青春年月,是為了給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一個交待,是為了銘刻那一段讓人終身難忘的回憶。很多時候,逝去了才會覺出珍貴,才能感受到美好。正如影片臺詞所言“青春是用來懷念的”,可懷念的又何止是青春呢?
影片的場景和情節我們看著特別熟悉、特別親切,因為那是我們經歷過的歲月,每一個人都有交集在里面。影片中每一個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何嘗不是我們的真實寫照?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阮莞,敢愛敢恨的鄭微,鄰家大哥哥林靜,寒門出身、絲逆襲的陳孝正,命運坎坷的朱小北,嫁入豪門的黎維娟……這是電影嗎?這不就是我們自己的傳記么!
關于青春,一定不會少了愛情、友情、夢想、激情、沖動、努力、不可一世、不顧一切、糾結、難過……
關于影片,給了我們一個很殘酷的結局:人往往成為了那個自己當初最厭惡的模樣。陳孝正是這樣,林靜是這樣,鄭微是這樣,黎維娟也是這樣。那些純粹的愛情和夢想,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如此的不堪一擊?每個人最開始都是純真素樸的,原本就是美好的,只是后來隨著欲望的膨脹和靈魂的迷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沒有了青春和夢想,再富裕的生活也是無趣的。有人說歲月是一把殺豬刀,殺掉的不僅僅是細膩的皮膚和紅潤的臉色,還有時刻滾燙的熱血和昂揚的斗志!可是又能怎么樣呢?
我們的青春為什么逝去了?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是不是把靈魂丟在后面了,是不是那些美好的情愫沒跟上我們的節奏?
一生之中,最為燦爛和美好的時光就那么幾年。“此去經年,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畢業好幾年了,對于那些青春年少時候的伙伴,不僅僅是想念,甚至是渴望了。
看完電影,發現逝去的不僅僅是陳孝正他們的青春,我的青春也不見了。
謹以此文字獻給我的那些已然逝去的青春,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歲月里越走越好,祝愿大家還能保持那份純真素樸!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篇2】
一直想看《致青春》,據說是一部反映我們那個年代大學生的故事的影片。帶著好奇的心情,終于觀看了。
結果影片與想像中相差甚大。感覺更像是致女人的青春、女人的付出。影片中的鄭薇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子。為了愛情付出一切。兩段愛情里,愛情都被現實所擊敗。而那個叫做阮莞的女孩子,更是因為執念獻出了生命。唯一一個現實的女孩子舍棄了愛情選擇了金錢嫁給了五十多歲的老男人,給兩個小孩當后媽。而那個中途輟學的假小子到最后完全舍棄了自己的過去,一切都籠罩在光輝的新生活里。這就是致青春里四個女生的結局。所以我更覺得這是一部關于女人的故事,而非青春。
影片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這在我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現實中很難想像有那么多愛情故事,有那么多為愛執著的人。大一的時候有女孩子談戀愛,會被認為不務正業。如果因此影響了學業而掛科,不僅讓我們覺得恥辱,而且很難理解。到大二以后,即使有同學戀愛了,但也是積極進步,共同上進的模式。也許當年也有男生像影片里的張天然一樣,一直默默喜歡著某個人,卻始終沒有表露。但看看現在的我們,基本上沒有因為愛情而耽誤了一生,或者執念一生的。那些電影里的故事終究只是電影。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篇3】
女孩子通常為愛情不管不顧,男孩子卻不行,這是一種文化的制約。
男性通常需要通過外界的肯定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確認自身的價值。所以,男人是非常脆弱的動物,他永遠帶著一個厚厚的盔甲生活,為了保護他那脆弱的不堪一擊的自尊心。
很少男人可以拋開盔甲生活,很少男人可以愛女人勝過愛他自己,很少男人可以不做社會傳統價值觀念的人質。
所以,繞了一大圈之后的陳孝正回來了,他要重新愛鄭薇,他決定要過一種真實的生活。
這個結局很好,這就是人的成長。
我們從小被很多觀念、教育、父母和社會等等因素所催眠。我們通常只是在執行外界給我們的指令而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那些真性情的人無疑是人群中的一個異數。真性情的人通常都比較可愛,因為他們更接近于真實。
電影中的鄭薇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愛情。那就是青春,青春就是盲目的。青春的盲目就在于“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反正我喜歡你。”所以電影里有一句話這樣說: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
電影里最愛愛情的是誰?我認為不是那個可以片甲不留的女人施潔。而是老張。“我懷揣著對你的愛,就像一個竊賊懷揣著贓物一般,不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種愛是非常高貴的,它不染纖塵而兀自開放。這種愛是最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干擾,它可以一直開放而永不凋謝。
對于一個成熟的人,當你愛一個人愛到一定的程度,你會心生敬畏,你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真的可以讓對方幸福嗎?”當你對這個問題不能給予肯定的答案的時候,你是不敢去愛的。
我們愛一個人總是想要得到,請問,你到底是愛對方還是愛你自己?你一定要認真想一想這個問題。
真正的愛,成熟的愛,一定是以對方的需要,對方的幸福為最高原則的。
只有成熟的人才可能享受真正的愛情而不被愛情所困擾。
獻給《致青春》,獻給逝去的迷惘歲月。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篇4】
青春,是一首不朽的歌,吟唱在每個人的心底,成就我們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流光歲月。青春,是一個青澀、朦膿、滲透著陽光,又點滴著哀傷的字眼。
影片中,鄭薇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少年不識愁不識愁滋味”,一個“不識”卻將青春的無悔、懵懂和冒險精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電影中,那個炎炎的夏日,古舊質樸的校園,卻迸發著太陽般火熱的激情。夢幻世界的那份姹紫嫣紅的絢爛顏色,創造性地重新把所有人帶回了青蔥年代。
開場時張開和許開陽那吊兒郎當同時又詭詰無邪的笑容,展現了青春獨有的味道。而最富表現力的便是鄭薇演唱《紅日》的片段。紅色的背景,紅色的著裝,激情的演唱,如火如荼,熱血沸騰。這是青春的概嘆,也是自由的宣言。然而,十年光陰,當阮莞和趙世永奔馳在高速公路時,動感快節奏的音樂標志著現代社會的撲面而來。如果說如畫的青春,帶給生命的是思索,那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電影中,陳孝正的功利主義褪變,朱小北人生信念的轉變。“我們最終都要成為我們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從純潔干凈到習慣骯臟,再到習以為常。這里面便滲透著人性異化最自然、也最深刻的裂變。
在青春的體驗方式中,每個人都做回了最初的自己,人生若只如初見。該多好啊!青春,它充滿著情感的迷惘和人性的概嘆,它徘徊這生命的思索和成長的代價,同時它也交融這時間的奧秘與人性的領悟。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后感1000字【篇5】
撥開一層又一層的水汽,我所找到的唯有年華來過與走后的足跡。于是我急了,隔著水汽向未知的前方呼喊:青春,你要去向何方?
當趙薇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全國熱映時,我也緊跟大部分人的步伐前去“捧場”。開始,我只是單純地為了消遣時光而看,但隨著表盤上的分針和著清越的滴答聲而轉動時,我逐漸與這部影片所彰顯的主旨產生共鳴,與此同時,我也想起了許多……
時光荏苒,無形之中我已跨越9年,由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學生成長為年少輕狂的初中生,今年八月份,我邁進高中的校門,成為萬千高中學子中的一個。如今的我,感覺自己用教科書造了一座監獄,把自己囚禁于其中,囚禁在無邊無際的題海之中,如今的我,僅僅眷戀于原始的、童話般的寧靜,而不似從前那樣朝氣蓬勃了;如今的我,不再執著于三毛的散文,也不再為戴望舒和顧城的詩所傾倒所感傷了。我的心靈自留地上的“植物”品類明顯減少,這并非我“見異思遷”,因為我并不是不喜歡“三毛們”“戴望舒們”和“顧城們”了,而是無暇去顧及,因為高中課程的繁重讓我不可能品嘗“零食”——去顧及那些教科書中未要求的范圍。就這樣,這些曾經的喜好如流星一般從我心中劃過,僅留下淡淡的痕跡,除此之外,再無其它!
回過頭來再想想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那些大學生們雖然在大學時代享受著青春,但這只是青春在離別時的前奏,就像古人所說的“青春難永駐”一樣,它們都是同一個道理,而且,青春也有點像聽小曲,當小曲末了的時候,誰還會因為無聲的死一般的寂靜而停駐在那兒呢?其實,曲終人散早已是注定的事。
雖然現實是如此的不盡人意,但尼采說過,“你望向深淵,深淵也在望向你。”所以,我告誡自己:不能因為頹廢而跌入深淵,不能用呆滯浮夸流年,也不能待夢醒花凋才覺前塵過往。
青澀的年華,應有不悔的追求,似箭的光陰,絕不能揮霍虛擲,因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開始看懂生活:其實,當課業繁重時,我們依然可以忙中偷閑與三毛對語與戴望舒懇談與顧城交流,讓自己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心靈自留地;當挫折襲來時,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去抵擋,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心靈自留地蔥郁不荒蕪。
大家都知道韶光易逝,青春難駐,如此想來,我也就大可不必為青春消逝而感傷了吧!致我終將逝去的青春,盡管青春終會湮滅于輪回之中,但我仍會有一塊屬于自己的蒼郁茂盛的心靈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