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
有人說能撩動簾的風,必定是迷路的風,因為那風是追趕烏云的,終究留不住。但楊絳女士并不是這飄忽不定的風,她是那深情的花,守護著她的大樹,那樣的堅韌,那樣的心甘情愿,那樣的執著。一起來看看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余讀書不求甚解,匆匆讀完,淺談感想。本書乃楊絳先生92歲高齡所做,述其家60余年風風雨雨、點點滴滴。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楊絳先生以老人之夢啟筆,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夢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這是個“萬里長夢”,似夢非夢,以夢寫實。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古驛道上相失。楊絳先生多次描述楊柳,多禿柳寒柳落葉,留人難留,想必傷心至極。
“提上的楊柳開始黃落,漸漸地落成一顆顆禿柳。我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柳樹一年四季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春風還沒有吹,柳條上已經發芽,遠看著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里,就飄蕩著嫩綠的長條。然后蒙蒙飛絮,要飛上一兩個月。飛絮還沒飛完,柳樹都已綠葉成蔭。然后又一片片黃落,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我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
“阿圓住院時,楊柳都是光禿禿的,現在成蔭的柳葉已開始黃落。我每天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沒完地走。”
“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又落滿落葉,一顆顆楊柳又變成光禿禿的寒柳。”
至親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復是家,不過客棧爾。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后輾轉法國求學,1938年回國,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反”運動、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直至愛女錢瑗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不論時局如何變換,這個小家始終不變的是對家人的摯愛以及對讀書和工作的熱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沒有選擇逃跑。“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
文末悲慟,令人感傷。“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著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著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著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著心事,委婉溫暖。《我們倆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鐘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著家,照顧著這個家。《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說著親情的姿態。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即使“wg”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初的我們仨,現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wg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于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凄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最遠的是家鄉,最難到達的是家鄉,家在夢里。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這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關于作者楊絳和愛人錢鐘書還有女兒阿圓的點滴。老人干凈樸素的語言,卻無不在字里行間中透露出她深深地傷痛和寂寞,對摯親的懷念,對過去的緬懷,以及洞徹生死后的達觀,都讓人辛酸落淚。
楊絳在書中回憶了她和錢老平凡浪漫的愛情,他們經歷過戰火、疾病、wg還有生離死別,他們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輩子。 “他說:‘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每讀這簡單兩行字,卻讓我深感死亡給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綻出一個個血泡,心里刺痛得卻聽不到一聲叫喊。一個陪伴了自己經歷了大半輩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讓人措手不及,腦袋一片空白,忘記了呼吸,忘記了自己還活著,世界頓時就像缺氧的棺木,讓人找不到一絲生存的欲望。
這時我想到我的父母,我無法想象他們離開我時我要怎樣活過來。只剩下自己的孤單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蕩蕩的,卻每個角落都有他們的影子,有他們仨的回憶,她一個人該要如何承受當回憶如潮水般襲來時的錐心之痛呢,又有誰能陪在她身邊挽著她的手聽她泣說呢。
楊絳很愛阿圓,她是她的驕傲和依靠。但她永遠讓她牽腸掛肚。在夢中,“她溫軟親熱地叫了一聲‘娘’…鐘書說:叫阿圓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圓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鮮花一樣的微笑。她說:“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圓安心地走了。
白頭人送黑頭人,作為娘的會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間掙裂,穿出一個大窟窿,刺骨寒風灌進,頓時血肉模糊。楊絳說阿圓走了她就不用再牽掛了,可越這樣想,心卻牽扯得越痛。十月懷胎,傾注一輩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說放下就放下呢。天下父母都一樣。所以我強迫自己要獨立勇敢,要為了爸媽而活,要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對自己好就是對父母好。這才是對父母最有意義、最實際的報恩。
但人們常會說“我要賺大錢,買大房子給爸媽住,帶他們環游世界,享受人生。”我也曾這樣想,可這是大錯特錯!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謂的“長大了”“有錢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輩子去經營的。譬如,感恩和愛。
然而我們現在可能會說自己還是個小屁孩,給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會奔波忙碌于生計、自己的家庭。而那對還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著你的父母,你還記得他們嗎?當初的諾言呢?或許你實現了,但那些用人民幣搭建的“愛”到底能“抵消”掉多少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幾個呢,它是否已成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偉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進展不順,你事業未成,父母就已離開了呢?再假如上天給你開國際玩笑,你還沒走入社會就離開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還沒盡過孝就扔下可憐的父母獨自傷心了嗎?所以說,那個“宏偉的”諾言是多么不現實,多么無賴。
雖說父母都望子成龍,可是實質上他們最望你平安幸福。他們也不奢求什么豪華富貴,他們只想你能一直像他們曾經愛過你那樣愛著他們,記掛著他們。無論多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他們也還是很想你能陪陪他們。僅此而已。不需要錢,只需要一顆真心。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50歲了,看著他們的背影,我知道他們真的老了。他們為了我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從不吝嗇對我的投資,卻不舍得多花錢讓自己享受享受。這么厚重偉大的愛,我要如何才能報答完啊。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不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后”,我們只談“現在”,珍惜“當下”。要愛,就從現在開始吧,能愛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愛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電話,一頓飯,一次按摩。因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
生死無常。“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間沒有永遠,我們能緊抓住的就是當下,就是這一刻。好好珍惜和報答現在還陪在身邊的父母吧,那么在離別的日子里,就不會有愧疚,和遺憾。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淡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么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著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后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溫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于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悅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么?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 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獲不了安然的晚年?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