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
一個作家的寫作常受到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多方面原因影響,參照太宰治的經歷以及日本戰后作家群風格紛繁復雜的現象,可見太宰治的寫作與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一起來看看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篇1】
決定看這本書,并沒有馬上打開手機去網上找,而是去買了實體書后再看的,看完這本書,花了大半個寒假,不算長但也絕對不短。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人間失格”意為“喪失為人的資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又是無盡的悲哀,這句話似乎就給主人公葉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調。葉藏的一生,短暫而又漫長,虛假而又真實,這是大庭葉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
這本書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作者的一生,如同主角葉藏一樣,整日沉迷于酒精、藝妓、麻醉劑以及自殺的沖動之下,但他寫的文章卻直逼人的內心,逼迫人們去看清現實,所以他在三十九歲的時候選擇了自殺。對于他的評價,說他因為不愿面對現實也好,說他懦弱也罷,但是他的作品,他的才能,的確是讓人無法批判的。
而書的主人公葉藏,小時候掛著失真的笑討好所有人,青年時期逃避社會,最后尋找救贖到救贖幻滅。童年時期的葉藏隱藏自己的內心,在家庭里討好自己的父親與兄弟,用自己滑稽的抄完愉悅所有人。他的一個同學開玩笑說他以后會成為畫家,會被很多女人喜歡。不得不感嘆命運的強大,預言一點沒差,青年的他為了逃避社會竟與有婦之夫相約跳河自殺,結果婦人死了,他卻差點落得牢獄之災。
整本書里,酒和女人是主線,葉藏用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他用父兄給的錢去喝酒、去嫖、去賭,以此獲得快樂,后來沒錢了,就畫低俗不入流的漫畫掙錢。在這期間,他還引誘了房東的女兒和女大學生,最開始,我是很厭惡他的手段與伎倆的,只是后來,我似乎懂了,這是他偽裝自己的方式,讓別人看不透自己的方式。
后來,他遇上了善良的良子,其實我不太懂,他到底有沒有愛過良子,我甚至覺得他是為了救贖自己而娶良子的。娶了良子后,他也過了一段平靜祥和的日子,只是后來,良子因為信賴而被人侵犯了。他不恨良子,他恨的是人的信賴知心總會因為過于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某天,他發現良子在吃藥,他不怪良子,但良子卻變得小心翼翼,以至于感情的破裂,所以啊,葉藏最后又只有一個人在這世上活著。后來的葉藏回到鄉下,被一個女傭照顧,卻也被欺負,以此終老。
“三張照片,三篇手札”,故事不長,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抗拒粗鄙的樂觀主義。”葉藏于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于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悅,直率的可愛,卻又冷漠的可怕。其實,葉藏的心中也曾有過溫柔與愛,不然,在文末,曾經的京橋酒吧老板娘怎會說“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我并不曾見過老板娘口中的阿葉,卻也愿意去相信他是存在的。因為存在即合理,即有意義,不論是葉藏還是阿葉,都是這世上所真真存在的。
書中說的“怪哉,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兩人”道出了人性的變化。葉藏尋找做人的方式,但最終走向寂滅,如今之人又如何不是這樣,大家都在尋求一種活著的方式,以求安慰。
這種似于陰暗型的小說,抑或是過于現實的小說,人們一般是不愿意去著眼的,人莫不過是理想主義者,都愿意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希望現世美好。我一直很喜歡錢鐘書先生與楊絳先生的生活,那種什么也不去爭的生活,淡如水,卻又處處透露出快樂安逸的氣息,有人說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他以自己的生活圍了一座城,如此生活,如此人生。
如今的人們都向往這樣的生活,平平淡淡的,我一直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座不大的城市,這里的人不用整天忙碌,我等個公交車的時間也能同旁邊的老奶奶聊聊天,這樣的生活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是無追求,但與我而言,卻是最好不過的了,葉藏的生活里沒有人情冷暖,有的只是各自的利益,所以他那樣一個好孩子最終成為了眾人嗤之以鼻的,這一篇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也道出了人心。
日本文學總給人一種“人間不值得”的感覺,但我們在面對深淵的時候,為何不懷抱溫柔,明媚的活著。
生而為人,實為我幸。
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篇2】
所謂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
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后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大庭葉藏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痹自己,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這是一本不到一百頁的小說,講述的也是主角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中的一部分故事,甚至,不能稱為故事,更多的是對內心痛苦、絕望、自我否定的描寫,直刺人心。
關于善意的謊言
主角在青年的時候,就會為了迎合大人,而說一些并不是自己真實感受的話,為此,主角覺得很痛苦,但又不得不這么做,因為一旦說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就會帶來家人的責備,不幸的是,主角又是那么膽小,膽小到僅僅是一句批評,卻會感到如同閃電霹靂般強烈。
對于這種謊言,我們會叫它“善意的謊言”,為了迎合別人的觀點,為了減少沖突,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感情,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說過善意的謊言。
別說你沒有說過,有人問你“這件衣服好看嗎?”的時候,有人問你“喜歡我送你的禮物嗎?”的時候,你一定說過言不由衷的話,這似乎已經是成人世界所達成的默契。
這種善意的謊言是什么時候學會的,我們誰都不知道,或許是在某次說了真話卻得到批評后,或許是在某次說了真話后失去了朋友,又或者只是學著身邊那些已經學會善意的謊言的人。
那么,何為“善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和非善意的謊言之間又有何差別?或許善意的謊言是人們所認為的“為你好”,或許善意的謊言能夠避免沖突,又或許這只是單方面的“你以為”。謊言是否為“善意”,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更是沒有準確的尺度,那桿并不統一的秤存在于人們個人的心中。
是否善意的謊言就是不好的?當然不是。我想這是所有人的答案。以傷害來衡量,如果謊言帶來的傷害比真話帶來的傷害要小,那么這個謊言就可以稱為善意的。
對于善意的謊言,我無法評說對與錯,是與非,我能肯定的是,未來的我們,依舊離不開許多的善意的謊言。
關于取悅
你有沒有取悅過別人?父母?子女?伴侶?好友?同事?上司?老師?同學?或者是你養的寵物?
所謂取悅就是違背自己的意愿,去讓他人感到快樂或滿足。文中的主角用自己的滑稽取悅同學,取悅老師,用自己的順從取悅父母,于是,他忽略了他自己,當他再也承受不住的時候,選擇一次次的自殺。
我們都取悅過別人,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為了想要某些人的關注,為了自己所愛的人能夠開心,甚至是為了并不重要的人并不重要的事。我們忘了,我們最該取悅的是我們自己。
如果文中的主角能夠早一些取悅自己,讓自己本來陰郁的內心展露出來,或許他最后悲慘的人生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聽過太多人告訴你要怎樣做,看過太多的文章教你應該怎樣做,我們聽話,我們學習,漸漸變成了別人所希望的樣子。但是你自己呢?有沒有問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喜歡什么,自己想做什么?
關于快樂
書中的主角在外人看來是快樂的,甚至是別人的開心果,這里的“外人”包括他的家人,自始至終,只有兩個人發現了他的快樂是假的。
那么,我們快樂嗎?
快樂并不等于笑。我們聽說過太多的喜劇或是搞笑的明星患抑郁癥,我們似乎無法理解這些帶給我們快樂的人,居然會有抑郁癥。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快樂的人,或許正在經歷著人生最為痛苦的階段。
人并非無時無刻都是快樂的,就像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壓抑自己的悲傷、痛苦或是煩躁,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是一個在打氣的氣球一樣,每天都會加入一點,如果壓抑著,不去釋放,總有一天會爆炸。當然,如果一個人一直都只存在負面的情緒
我們是否是真正的快樂?有一種快樂叫做“別人看起來你很快樂”。隨著朋友圈、微博、直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曬自己的幸福而幸福,我們追求他人的羨慕,他人的贊揚,他人的崇拜,然后看到他人曬出來的似乎比自己更加幸福,之前所累積的他人贊美的幸福便蕩然無存,于是,再一次制造自己的幸福,幸福的攀比由此開始,只是,這終究只是個攀比的活動,并不是源于內心的幸福。
關于世人
文中的主角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所謂的世人,不就是個人嗎”。或許,這也是太宰治想說出來的話吧。
我們聽過太多人告訴我們這樣不可以,那樣不行,你要怎樣做,不然的話世人不會接受你。可是,這所謂的“世人”,真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人嗎?這不過就是個人的想法而已吧,只是想把個人的想法強加到你的身上而找的幫手而已。
不要再強加了,他人的生活自有他人做主,誰都不是上帝
那么,真正的“世人”是什么樣的呢?看過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人類在原始人時期,因為地理原因,全球的人類都不盡相同,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思想觀念,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逐漸變小,那些曾經各有特色的人類漸漸趨同,《未來簡史》中說,在未來,我們可能會被機器所統治,因為那時候都是數字化了,人的“靈”的作用越來越小。
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會聽到這句話,“最終,我們都將變成自己所討厭的樣子。”或許,世人的力量很強大,我們都逃不脫這個“世人”,但是,我們往往最后都會變成這個“世人”。于是,“世人”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生而為人,對不起。——太宰治
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篇3】
把每個明天當做世界末日,從現在起邁出第一步--題記。
初次聽聞這本書,是在與朋友的一次閑聊之中,隨后對這本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邊去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抱著極大的好奇心,翻開了這本書的第一頁,細細品味……
“他曾在夏天在單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為搞笑;也行因為怕父親掃興而在半夜潛入客廳在父親的本子上寫上‘獅子’二字,只為不讓父親因自己而掃興……”這一切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偽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他對這個世界太過畏懼,認為世人比獅子、鱷魚甚至恐龍都要可怕。他曾說過“面對世人,我總是怕到發抖”他太過敏感,太過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進了瘋人院。面對世人,他總是怕到發抖,而面對這個世界,他又何嘗不是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太宰治不過是因五次自殺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認為他的作品中傳遞的是使人愈來愈消極的負能量,可當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時,才會發覺他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他的一生,一個使自己絕望的人生。當自己讀過他的三五本書后才發現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惡”“罰”為主題創作,反而是以“愛”與“善”為主題創作。他寫每本書的目的都不是為讓讀者致郁自殺,而是使讀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贖,不落到與自己相同的下場。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復的變,反復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著,就像是站在一臺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里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在我眼中,《人間失格》或許就是在闡述這樣一個道理。
當世人知道書中的葉藏被送入瘋人院時,書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殺,我想這或許便是最精彩的悲劇。
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篇4】
如果說葉藏是見不到人的人的話,我想,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大抵都是見不得人的人吧。
正如葉藏在文中說到“有一個說法叫做見不得人的人。它指的是那些人世間悲慘的敗北者、背德者。我覺得自己打一出生便是一個見不得人的人,所以一旦遇到那些被世人斥之為見不得人的人,我的心就不由分說地變得善良溫柔了。而且我的溫柔足以使我自己也如癡如醉。”
我們人人都是“見不得人的人”,我們在新時代里難以自處,像葉藏一樣隱藏自己,哪怕是很小的時候,就顯得有些孤寂,不,應該說是孤僻了。而正是在這份孤僻中,一旦遇見和自己相似的人,一種共鳴感就油然而生。
相比葉藏所在的年代,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這樣見不得人的人”正在越來越多,物資上雖已滿足,精神上卻極度匱乏。再加上人與人的交際越來越少,我很驚恐,自己也會變成葉藏這樣的人。打小開始便帶著面具生活,在生活,社會的壓迫下一步一步往前走,隨時害怕自己被人看穿。或許有一天,自己也會像葉藏一樣失去做人的資格吧。
我們渴望人世間的一切美好,但擺在我們面前的卻大抵是各種各樣的灰暗。我們很弱小,弱小到不堪一擊,難以立足。如果說葉藏是軟弱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逃避,屈服,那么我其實也差不多了。但在此,我內心中怒吼的是不甘,我不想成為他,不想失去做人的資格,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如此,活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打你出生起,便注定了會死去,這是無法更改的。但怎么去活著你還是可以選擇的。太宰治作為日本軟弱派的代表,《人間失格》也無時無刻不表達著這一點,葉藏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從頭到尾的軟弱,到最后悲慘的結局。你當然可以選擇成為這樣的人。其實在中國近現代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一方面充滿著對世俗對生活的恐懼和不安,另一方面又向往著世間的美好。我想,海子大抵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了,在他寫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一切就已經注定了。
對于葉藏的評價,有這么一段話:葉藏既是一個無賴,又是一個“像神一樣純正的好孩子”。他在面對難以捉摸的人類社會時選擇了極端另類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對于今天的讀者,他的這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但透過滑稽怪異、玩世不恭的“搞笑”背后,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而又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以及對幸福人生的執著追求和美好社會的熱切向往。
我也希望,自己能真實而又充滿理想,對幸福人生有著美好而又熱烈的追求,卻又不像葉藏一樣極端另類。而這種想法大抵是當今社會許多人的想法了吧。
人間失格讀后感1000字【篇5】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借男主角大庭葉藏說出的一句話,同時,我想也可以是代表這本書,甚至是太宰治這個人的總結。
這個頹廢又優雅至極的男人,曾讓我一度癡迷不已。五次試圖自殺,四次自殺未遂,三次與不同女人相伴,終于在39歲這一年,他成功了,離開了這個令他絕望和鄙夷的世界。
我想,很多人都想象過死亡。我們的一生,就是個不斷了解死亡、認識死亡并且接受死亡的過程。讀太宰治的文章,會時時聯想到自己,其實我們都是懸在半空中的,而太宰治是深淵,向下看去永遠有他,反而覺得踏實。太宰治是給我們兜底的人。
作為一個無賴派作家的代表,太宰治以他的言行與文筆,貫徹他對人生的不屑。而他本人則是以一種想被人瞧不起的姿態生活著的,他的放蕩、好色、欺罔、謊言,表面上看和一些無恥之人無異,可真正的無恥之人并不會承認自己的無恥,而他卻不會掩飾。太宰治寫下的所有無賴,卻因為一早厭棄生而為人這種困境,顯得誠實而又頹廢。他背負著所有的挫敗,搖搖晃晃的走著,卻讓我們在意他的每一行足跡。
所以,我以為,直面自己的痛苦和失敗,比選擇死亡困難萬分。
回憶過去,我們會絕望的發現,每個人經歷失敗和痛苦的次數,遠遠大于成功。但是很遺憾,我必須指出,人其實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避免失敗,也絕無這樣的可能。歷史總是會重演,而我們總是會陷入同樣的困境中。比如考試總是臨陣磨槍,差強人意,比如戀愛總是落個被欺騙的下場,比如工作總是毛躁,疲于應付。我們會很痛苦,也會很難過,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對。這個時候,該怎么辦?
絕望的想去死掉么?別傻了,如果自殺是這么簡單的事情,我想世界上的人口至少會減少一半以上。且不提對于父母朋友家庭的責任感就會讓你愧疚不已,且不提在瀕死時的極度痛苦會讓你后悔到發狂,僅僅是藥品槍等等現實的技術問題就難以解決。所以醒醒吧,既然死不掉,那就去他媽的,好好活著。
然后,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得不到,我會失去什么?"
我發現和我聊天的很多人,他們會一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中,不斷放大擴展,任憑悲觀和消極的情緒蒙蔽了雙眼。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候,對一切失去興趣,焦慮憤慨,有著破壞一切的沖動。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源于欲望,來源于不甘心和妄想。當你被悲觀籠罩的時候,不必盲目的左右沖撞,停下來,深呼吸,回望自己的本心。這個時候,請記得問自己,"如果得不到,我會失去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并沒有失去任何,那么就不值得你痛苦。因為你此時的痛苦,毫無意義。或許這么說會顯得冷酷,那些失眠的夜晚,那些買醉的午夜,那些哭濕的枕頭,怎么會是毫無意義的呢。那些只是你的不甘心,只是小聰明和投機取巧沒有成功所帶來的失望罷了。既然連努力和付出都不一定會有回報,小心思和小聰明又怎么可能呢。
沒什么大不了,你還年紀輕輕,你還心地善良,你怕什么?爛泥底下,蓮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