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秋讀后感1000字
小說通過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說明了歷史的真理:罪惡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潰,民主革命必將到來。讀完一本書,無論如何都有沖動寫一篇讀書心得,那種感覺是很棒的。一起來看看巴金秋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巴金秋讀后感1000字篇1
巴金的《秋》他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也是終結篇。現在也是一個秋天,讀了這部書之后,讓我對這個秋天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我的腦海里總是時不時冒出“天涼好個秋”這五個字。我一直覺得秋天本該是個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碩果累累的季節,是一個充滿喜悅和歡樂的季節,雖然有些小憂傷,但也是淡淡的淺淺的。可是說心里話,在閱讀過程中,我卻總感覺心里很憋悶,有幾次不得不放下書,走到外面透口氣,可能是太過入戲了。
讀完后,我昨晚一夜無眠,有很多話是不吐不快。高家大少爺覺新的窩囊、懦弱、作輯主義讓人氣不打一處來。他以為抱著“犧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這樣的愚蠢念頭,別人就會諒解他,感激他;他以為他的唯唯諾諾可以討好身邊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錯特錯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縮,一次又一次的充當老好人,不僅沒有得到別人應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換來的是別人的鄙視和憤懣。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別人又怎么能把你當回事呢?面對別人的故意刁難不是去反駁而是默默承受,時間長了,別人不自覺中就把你當成軟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爺,在整個公館人的眼里也許連一個丫環都不如。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固然與那個陳舊的制度和吃人的舊禮教有關,還有他遭遇的太多災難共同造成他那個樣子。可是同樣一母所生,又在一個公館里長大的其他兄弟姐妹為什么遇事態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覺民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獨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對未來充滿希望,雖然有時過于偏激,但總比逆來順受強百倍。三妹淑華敢說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著,雖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為難,可也沒見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罪魁禍首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沒有個性和自己的原則。
每次面對那些所謂的長輩們的羞辱選擇忍氣吞聲,以為像鴕鳥那樣遇到危險把頭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過這一劫。結果呢?“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不是說善良不好,但是無原則的善良就是對壞人的姑奸養息,對惡勢力的推波助瀾。退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尋死路。人就是這樣,你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必在沉默中滅亡。 那些陳舊制度和吃人禮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嗎?那些道貌岸然的長輩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嗎?魯迅筆下的“舊禮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現了。
丫環倩兒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請大夫來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最后活活病死。倩兒死后連入土為安的待遇都沒能得到,只落下一個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場。四小姐淑貞最為可憐,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憐。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當她們的出氣筒,無辜被辱罵和毆打。身邊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對她孤獨的求救,他們只是禮節性的安慰她,許下的諾言卻一直沒有人去兌現。指望那些兄弟姐妹們來搭救的希望破滅了,無奈之下,她選擇了跳井來結束她年輕的生命。覺新有善良、覺民有信仰、淑華有膽量、琴有細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們都沒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們的妹妹一把,我感覺他們是那么的冷漠。每個人都只關心他們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派頭,讓人作嘔。
我在閱讀時真的好恨那個人吃人的時代,也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倩兒、淑貞還有很多人的寶貴生命就這樣被那可惡的舊禮教吞噬了。看起來,吃人禮教還真的滿嚇人的。難怪每次別人規勸覺新不要害怕,要起來反抗時,他總是念念叨叨:你們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處境有多可怕,想以此來搪塞和逃避。其實那些舊的制度和禮教并沒有那么可怕,它們就像毛主席當年的豪言“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覺新還沒有那樣的覺悟。他遭遇的苦難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睜睜看見自己心愛的人被剝奪生命,而自己卻無法救助她們。也許是對自己太失望了,他變的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過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這個世界上,變的悲觀厭世。
他帶著有色的眼睛看這個世界,難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處是秋風掃落葉般的蕭瑟凄涼。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覺民眼里秋天卻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堅信:秋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看來環境一樣,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合上書本后,我腦海里總是拂不去對高覺新這個大少爺的厭惡和憤怒。他的唯唯諾諾和老好人面目不僅害苦了周圍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為自己多吃點苦,多遭點罪,就可以換來別人的諒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個已經搖搖欲墜的高家大梁。他以為別人會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齒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換來所有人的滿意。也許他到死都不不明白,這種一廂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時刻讓所有得人滿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時刻讓某一些人滿意,但是你永遠不能在所有時刻讓所有的人滿意。你如果太在意別人,必然就會迷失自己。幸好巴金老人在結尾讓覺新也反抗了一回,頂天立地的當了一次男子漢。也總算讓我們松了一口氣,不然非得被這個高家大少爺憋死不可。
原來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驗證了那句: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覺新的爆發警告了所有不把他當一回事的人們: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覺新的反抗不僅讓自己心情舒暢了一番,也讓我們這些讀者看到了他可愛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訴我們,本來他安排的結局是:高覺新自殺,高覺民被捕入獄,那樣太悲劇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覺新和翠環走到了一起,覺民和琴也有情人終成眷屬,算是迎合了中國人的大團圓結局。
《秋》這本書給我的啟示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做人不能沒有個性和原則,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最重要一點是,你只有先自救,別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國際歌》里所唱的“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巴金秋讀后感1000字篇2
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是長篇小說《家》、《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有人認為這是一部現代的《紅樓夢》。因為小說通過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說明了歷史的真理:罪惡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潰,民主革命必將到來。讀完一本書,無論如何都有沖動寫一篇讀書心得,那種感覺是很棒的。《秋》的情節安排明顯比《春》緊湊許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現在想來,《春》更像是一個過渡,花了大筆墨講淑英覺醒到出走的過程。沒想到的是,讀《家》時最喜歡的覺慧,隨著《家》的完結,竟再也沒出現過,當起了隱形人。倒是覺民的個性越來越鮮活,淑華也越來越討人喜歡。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寫《秋》寫哭了,本打算安排覺新自殺,拆開覺民和琴,讓覺民被捕。但是,溫暖的友情讓他放棄了灰色結局。確實,結局不壞,在覺新給覺慧和淑英的兩封信中平靜又意味深長地結束了。那兩封信又讀得我小小感動。剛讀罷賣公館分家的高潮,一面嘆惋一個大家庭的沒落一面期待著覺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卻讓故事戛然而止。“親愛的讀者,你們應該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會完的。那些有著豐富的(充實的)生命力的人會活得長久,而且能夠做出許多許多的事情來。”其實關于搬家之后的一些近況,在覺新的信中作出了簡單的交代。讀《秋》正讀得酣暢淋漓之時,卻被作者突如其來的尾聲搞得意猶未盡。這種感覺就像,心情激動精神緊張地看完《秋》,抬頭看看窗外,風輕云淡,誰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潑。還沉浸在淑華覺民一場場“目無尊長”的抨擊中,讀來大快人心!還無奈著淑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玨、梅、蕙等一個個年輕生命被封建禮教摧殘致死,真有點憤憤不平。當覺新終于說出“我辦不到”的時候,著實欣慰了下!現在的我和覺新差不多一個歲數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會更激動吧!讀《家》的時候比覺民覺慧小一點,也正好在一個叛逆期,于是當時對覺慧敢于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賞。讀罷《秋》,發現自己真是越來越覺新了……同時也喚醒了曾經那個叛逆、憤世嫉俗,有夢想有實際行動去追求夢想的那個我。雖然現在的我也是帶點叛逆,厭世惡俗的,卻已不再那么鋒芒畢露了。至于夢想么,漸漸淪為幻想了~一向對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里面的吃食。涼拌蜇皮,椒麻雞,火腿,皮蛋,粽子,鹽蛋,多角形的小塊點心蒸蒸糕,豬油米花糖,綠豆夾沙餅以及冰粉兒。小說也因為有這些食物的出場顯得更飽滿更細致更親切。最后覺新在信里提到搬出老家后,他們“早睡早起。十點鐘開早飯,四點鐘開午飯,另外吃早點消夜,都是在外面去買。”原來他們一日四餐吶。其實《秋》并不像“秋”這個意象給人感覺陰郁蕭索。“并沒有一個永久的秋天。秋天過了,春天就會來的。”分家之后的日子雖然清靜,我卻懷念起了覺新他們兄妹幾個在老宅里嬉笑打鬧的那些美好回憶。美好的與不美好的,通通隨著老宅的完結,成了永久的記憶。
巴金秋讀后感1000字篇3
很喜歡巴金這位作家,讀過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寫作《家春秋》時還不滿30歲,讓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剛剛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書中很多的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沖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掛,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寫活了。不過我覺得,對于覺民的心理活動,語言描寫,特別在平常的敘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積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顯脫離生活,和覺慧比較起來,差異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會把覺慧忘掉,讓覺民弄混了,語言的描寫不夠鮮明。
文筆很干凈。看《家》,雖然僅僅看了幾頁,但是一個簡潔、明快、大氣的筆觸已經躍然紙上了,景物的描寫,對于月光的注釋,令我耳目一新。沒有家長里短的敘述,有一種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較脫俗,當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寫牽動著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歡覺新,但是你不能漠視覺新。巴金在覺新身上投入弄筆重墨,不管是他處理事務也好,還是他的感情生活,覺新的身影總在讀者的眼前揮之不去,而且有時候搞得讀者胸口發悶,對于自己一個不喜歡的人這樣牽掛,簡直是一種折磨,巴金的覺新,自然成為文學人物里面一個經典形象。后來孫道臨演繹得也比較成功,我有一個天真的想法,陳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寫。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們肯定記住。高家的大花園,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厭其煩。人是懷舊的,巴金的筆,景物描寫也沒有脫離開這個令他感傷的地方,好像我們現在的憶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寫法,巴金的年輕的眼睛,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的關于月光的描寫,想起來老舍的《月牙》,不斷的點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選擇。五四時期,長篇小說并不多,匕首,投槍比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卻似徐錫麟懷抱的炸彈,不斷地投向舊世界的人群。選擇多少人物?選擇怎樣的人物?選擇怎樣的沖突?情節?年輕的巴金,用一個大家庭的興衰,用新世界和舊世界的沖突,用年輕人的決裂和幻滅,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學是救國的,是治病的,洋洋灑灑三卷俊文,雖比不得《紅樓夢》,卻可作為我們回憶五四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寫作特點的良好教材,特別是出自一個年輕人的筆下,尤為可貴。(你可以從里面截出秋的)
關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從思想性和道德性來看,巴金比較同情女人。從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幾個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別是自己親屬,這也難怪,感情發揮作用。圍繞著覺新的幾個表妹,表姐,老婆,丫環,宛如大觀園里面的金釵們,讓人憐愛。一時間,被善良的女人們包圍了,讓男讀者們垂涎欲滴,樂不思蜀。恨不能沖進小說,替代覺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幾段錯過的緣分。
而周伯通們,鄭國光們,克明們的描寫,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說,是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對立面,他們的角色,并非無足重輕,正是這些人決定了人物的命運,通過巴金的筆,一個個面目可憎,死守禮教的壞男人們,用他們的手段撕扯著讀者的心理,這種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