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讀后感1000字
《白鯨》這本書講了主人公以實瑪麗受雇于“裴廓德號”出海獵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白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初讀白鯨這本書,白鯨這本書很有意思,是講哈里船長打鯨魚的故事,這是一篇中篇小說,是美國著名作家赫爾曼。麥而維爾的其中一本作品,文章講的是一艘叫“裴廊德號”的輪船出海捕鯨。
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船長亞哈是個狡猾老練的水手,計劃對一只咬掉它左腿的白鯨報仇。大副斯達巴克試圖說服亞哈放棄復仇計劃,但瘋狂的亞哈脅迫他遵從命令。
后來,他們發現了白鯨,亞哈與白鯨交戰三天后用魚叉刺中白鯨,白鯨激怒,將輪船撞沉,所有水手只有瑪麗救起,得述此故事。分析亞哈亞哈是一名兇惡、狡猾的水手,他因被白鯨莫比。迪克咬斷左腿后,對莫比。迪克痛恨萬分,因此,他想用魚叉扎死白鯨,不料白鯨被激怒,把輪船撞沉,亞哈也被吃掉了。
船長哈里帶著魁魁克、伊西梅爾……他們都很勇敢。他的目的是尋找一只兇猛的白鯨,為哈里船長報仇,一直追了三次最后一次只有伊西梅爾活下來了。
哈里船長很勇敢不向有些人比較膽小,我很佩服這個人,我一定要好好象哈里船長學習,領悟他的捕鯨過程。
暑假期間我又讀了英國作家梅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它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
書的開頭以一句看似簡單的自我介紹——“就叫我以實瑪利吧。”拉開了這個其實并不簡單的故事的序幕。
以實瑪利是一名年輕的水手。他一直都想跟隨一艘捕鯨船出海捕鯨。有一天,他住進了一家名叫“棺材”的客店,并在此結識了一名印第安人標槍手——魁魁格,并成為朋友。第二天,他們一同來到碼頭,登上了一艘名叫“佩科特”號的捕鯨船出海捕鯨,這艘船的船長亞哈沒有左小腿,因為它被一頭名叫“莫比——迪克”的巨大又邪惡的白鯨給咬斷了,所以又裝上了一條鯨牙磨成的假腿。亞哈船長這次出海,為的是殺掉莫比——迪克,報這無腿之仇。于是“佩科特號”為了尋莫比——迪克,橫渡大西洋,縱穿印度洋,最終在太平洋上水手們發現了白鯨莫比——迪克,并與他激戰三天三夜,被激怒的莫比——迪克一頭撞沉了“佩科特”號。最后,只有主人公以實瑪利活了下來。在激戰中亞哈船長為以實瑪利與莫比——迪克同歸于盡了,同時也報了無腿之仇。在廣闊大海上的人鯨大戰,令人蕩氣回腸,水手們迥異的性格讓我們體會到了世界的豐富多彩。
在這本書中,我最敬佩的人是亞哈船長,雖然兇猛的莫比——迪克,擊沉了一只只小艇,淹沒了二分之一的水手,但亞哈船長依然堅持不懈、永不放棄、豪不畏懼。這本書也使我們對人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從而感受到人類的勇氣、智慧與力量。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像亞哈船長這樣的人,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時,如果沒有堅持不懈、永不放棄、豪不畏懼的精神,哪能有現在的新中國呢?所以我一定要做一個堅持不懈、永不放棄、豪不畏懼的人!同時在今后的學習當中,我也要有這種精神,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達到自己的目標!
那意志堅定的船長,那善良勇敢的魁魁格,那忠實的斯巴達克……都十分感人,這一本書,我深深的記在心間。
《白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最近,我讀了一本十分驚險、刺激的書,叫《白鯨》。其中的老船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說的是一個缺了一條腿的老船長,帶領一群勇士,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與白鯨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斗的故事。書中,變幻莫測的大海令人神往;水手們團結協作、勇敢頑強的精神讓人感動;水手們與白鯨殊死較量的場景使人興奮、激動;玩有那身體殘缺、意志堅強、沉穩老練、不畏艱難、勇于挑戰的老船長的形象,使我深深地震憾。
老船長不怕危險、不怕犧牲、敢于挑戰令我震憾。
他在上一次出海時,不幸被一條白鯨咬斷了一條腿,但老船長沒有絲毫害怕。回家療養了一段時間后,老船長重整旗鼓,再度出海。在老船長的船上的甲板上,你會驚奇地發現:每隔正好一步,說會有一個洞。這是給老船長安放那只木棍做的假腿的。每一天,老船長都要上甲板巡視一趟。在海風中,他那只假腿的褲筒“啪嗒啪嗒”地隨風飄擺,顯得十分單薄。再看他的背影,卻是那么高大、威武。每當遇到惡劣天氣或困難時,他總是從容不迫、身先士卒,帶領水手們共渡難關。老船長不因身體的殘缺而退縮,不因困難而低頭,勇于應對困難,向困難而挑戰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由此,我想到了在即將舉行的殘奧會中的運動員,他們不也具有這樣的精神嗎?他們不要僅要戰勝身體殘缺的種種困難,勇敢應對現實,而且還要用他們堅強的毅力在殘奧會上勇奪獎牌。他們應對困難,勇于挑戰的精神向世人證明:他們的身體能夠被病痛折磨,但他們的精神是任何力量都摧不垮、壓不倒的!
老船長義無反顧,堅持不懈的精神令我震憾。
水手們初次見到白鯨時,個個驚訝萬分。這條白鯨是那么地不一樣尋常,體積足足有普通白鯨的兩倍多!遠遠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有些水手膽怯了,退縮了,有些甚至跑到老船長身邊勸他回頭。而老船長卻沒有絲毫畏懼,還親自登上瞭望臺,指揮船員向白鯨逼進?! ≡谂c白鯨的第一次較量中,船員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一艘巨大的“雙桅帆船”就直直地向他們撞了過來。原先,是白鯨用尾巴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船工上的水手們個個東倒西歪,驚慌失措,只有船長鎮定自若,他大喊到:“扯起帆蓬,朝白鯨挺進!”
在水手們與白鯨的第二次較量中,水手們的魚叉“嗖嗖嗖——”都投了出去,“噗噗噗——”也都扎中了白鯨的身子。白鯨疼痛極了,奮力地掙扎,把繩索纏在了一齊,看樣貌,是要把大船掀入海底。這時,老船長果斷、鎮定地命令水手們把繩索割斷,這才擺脫了白鯨的牽制。
在接下來的生死決斗中,白鯨在大海上下翻滾,巨浪鋪天蓋地地向大船撲去。此時,大船上的小艇已經早被白鯨撞得粉身碎骨,水手們有甲板上東奔西撞,一片混亂,絕望的叫聲此起彼伏,海鳥凄厲的叫聲也不絕于耳。老船長仍然在與白鯨英勇頑強、毫不松懈地搏斗著……
由此,我聯想到:有許多科學家和成功人士也具有這樣的精神。如諾貝爾研制烈性炸藥,憑著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反復實驗才取得成功的。他先在家做實驗,由于實驗中的爆炸聲將玻璃震碎,他就搬入地下室。在地下室的實驗仍會時不時發生爆炸,爆炸聲使鄰居害怕。諾貝爾不但沒被爆炸所嚇,反而將實驗搬到郊外進行。在郊外的實驗中,諾貝爾的弟弟及一些研究人員被無情的爆炸奪去了年輕的生命,他的父親也在這次事故中受了重傷。這些都沒能阻止諾貝爾的繼續研究。他再次將實驗室搬到了荒無人煙的孤島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島上經歷了數百次的反復實驗,最后研制出來了。
老船長這種堅定、執著讓我感動。
在故事中,老船長拿定主意就付出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去做。不論中途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他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這種一往無前的勁頭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他需要具有超乎常人的執著、信心和勇氣。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也具有這樣的精神。愛迪生在研究哪種材料能夠當燈絲時,試用了上萬種材料的燈絲,經歷了幾千次艱苦試驗,都失敗了,可他仍不放下。最后,由于他的堅持、他的努力、他的執著,他最后找到了最適宜的燈絲——鎢絲。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讀完了《白鯨》這本書,書里面的老船長應對困難,迎難而上,不退縮,堅定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以后,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我想,我會用老船長的這種精神來鼓勵自我,做一個像老船長那樣的堅定、堅強、執著、勇敢的男子漢。
《白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白鯨》被譽為“捕鯨業的百科全書”,這本書將鯨的直接描寫與捕鯨史、海上捕鯨、煉油等事無巨細地呈現出來,篇幅達到整部小說的一半左右,簡直給人以繁冗之感。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書中用了一整章來描寫巴黎城。巴黎的老城,新城還有大學城,就像一個社會風俗畫,或者說是關于古老巴黎的社科文獻。老實講,在《巴黎圣母院》這么一本浪漫崛奇,讓你讀之酣暢淋漓的小說中間插入這么一章社科文獻,讀者的感覺就好像是坐著過山車即將到達頂點,就要向下俯沖之際,管理人員對乘客說:“各位乘客,機械故障,請各位下車將過山車推上去,再爽不遲。”所以在李玉民的譯本中,他將巴黎城的一章全部刪去,這樣整本小說一氣呵成,奇譎瑰麗。
我的讀書目的很簡單,就是博爾赫斯說的,一個“趣味主義者”,讀小說時不想受教育,不想思考巴黎老城的下水道。但雨果這樣子寫還是很有市場的,我們的外國文學老師提起這些就顯得特別開心,看雨果給我們留下了多么詳盡的他那個時代對于老巴黎的社科文獻般的描述啊!得,我的感覺是,雨果為了寫作《巴黎圣母院》在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不想讓這些讀書筆記沒于書桌,只要將之穿插在小說中,讀者不得不讀,那他的心血也就沒有白費。(這自然是妄議,但這本來是我的讀書隨筆)?!栋屠枋ツ冈骸分袃H此一章的題外話已引起我的反感,更何況《白鯨》里面篇幅近半,四處穿插的“捕鯨業百科全書”的不同詞條呢?小說一開始便是一章引自《圣經》中不同章節里面有關鯨魚的描述,以后在故事緩慢推進時,“捕鯨詞條”不時出現,而且總是成幾章幾章得一塊兒出來,就是這些阻止了我對《白鯨》的前兩次閱讀。其實除去這些和故事內容并無太大關聯的章節,《白鯨》可以變成兩本書,一本是《捕鯨業百科全書》,一本是中篇小說《白鯨》。
但事情并不簡單如此,在我將要讀完整本書時,我發現了這些“百科詞條”的妙用,不消說里面很多的內容還是有趣的,但就是那些與故事無關的章節也在默默地發揮作用。它們的確是在默默地發揮作用。如果單純講故事,那么這個長篇更像是個中篇,不多的人物(亞哈船長、大副、裼教徒、魁魁格、以實瑪利和大鯨),簡單的故事線索(捕殺白鯨)。問題是長篇變短篇之后故事進度加快,當然可以表現亞哈急不可耐的心情,但亞哈急不可耐之后(自然時間可能很久,但敘述時間可能只有十幾頁)就碰到了白鯨。故事進度條被撥得這么快,如作者所言:“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任何事情只要做得冷靜,便是有教養。”這里的“冷靜”有從容,緩慢優雅的特點。
這樣子急不可耐的敘述方式是作者拒絕的,所以作者便大量地加入鯨的百科全書的篇章做為緩沖,我們在閱讀這些材料時耗費了時間,更可以深切地體會亞哈苦等無果焦急心情,也會認為找到白鯨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他們完全可能無功而返,而后來白鯨的出現就會顯得像大腕一樣派頭十足,兇狠得實在不可一世。
《白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最近,我讀了赫爾曼·梅爾維爾寫的一部小說,名字叫做《白鯨》,講述的是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猛的白鯨莫比·迪克咬去了一條腿,從此心懷仇恨,竭盡全力搜索迪克的下落,最終相遇,他用魚叉插中了迪克,迪克在憤怒中把“裴廓德號”咬沉了。
其實,文中的角色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人類,一個是鯨。鯨的全身都是寶,不知多少西方文學著作在鯨油的照耀下誕生,鯨肉是美味佳肴,鯨的內臟也是上好的食材,鯨須可以制作珍貴的鯨須刷,鯨皮還是優質的皮料,可以說是沒有一處地方有被浪費的嫌疑。作者用“鯨”比喻浩瀚的大自然,它同樣是無私奉獻,但我們對待鯨、對待大自然,都并沒有足夠的感激和尊重,更可惡的是日本,鉆了允許實驗用捕鯨(的空子),但是,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鯨魚是流向了市場而不是高貴的實驗室?我們不能保證,濫捕鯨魚不是我們人類自己為自己挖出的陷阱,我們無法預測,在什么時候,我們會再也見不到這些可愛又神奇的海洋精靈?若不是人類的濫捕濫殺,又怎會引來鯨群的憤死反擊?試想,亞哈船長如果不去捕鯨,又怎么可能被莫比·迪克咬斷一條腿呢?這是不可能的,也是借亞哈船長的悲劇來提醒人們——不要再隨意獵殺生物,破壞植被,深挖礦坑,過度取水;這些都沒有好下場——獵殺生物使大量的生物瀕危、滅絕:肥美鮮嫩的渡渡鳥、毛皮美麗的袋狼、毛皮珍貴的華南虎……破壞植被使水土流失: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大躍進時期數不清的因被砍光植被而至今光禿禿的小山丘、各種各樣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以及那因為焚林而田的原始農耕而面積大量縮小的亞馬遜森林……過度取水破壞生態環境:因為塔里木河縮短而無法再現的美麗羅布泊、因為過度取用地下水而造成的種種天坑和地陷……種種的破壞,最后的受害者是誰?不還是人么?所以,我們要對大自然加以敬畏,而不應該肆無忌憚,最后弄得個亞哈船長一般同歸于盡的下場。
這樣的悲劇還在不斷地上演著,例如長江獨有的江豚、日益縮小的青海湖、填湖造地的杭州……相似的破壞不勝枚舉,但我們是否應該為自己留一條后路?誰能保證當大自然花費百萬年繼續(積蓄)的資源消耗殆盡(時)是不是我們人類的末日?停止吧!愚蠢的人們,你們難道就沒有聽見大自然的哭泣么?你們難道就沒有想象以后那不堪設想的未來么?隨意的破壞得到的只有毀滅!“nodonodie!不作死就不會死!”
《白鯨》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我看了一本書,十分有趣,它的名字叫《白鯨》。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六的傍晚,一位叫麥利韋爾人青年去坐船返回故鄉,可是,麥利韋爾來遲了一步,使他無法回鄉,可他僅有一些零花錢了,所以他找了一個便宜的旅館,可是旅館已經人滿了,麥利韋爾就和一個賣人頭的水手睡在一起。那名水手高大粗壯,是一個野人,叫魁魁格。
不久,麥利韋爾和魁魁格成了水手,和三十多名水手和一個一條腿的亞哈船長去殺死一條巨大的抹香鯨!殺抹香鯨的原因有兩個,一:不殺抹香鯨,海上就無法太平;二:是給亞哈船長報仇,因為他的一條腿就是被抹香鯨吃了的。每個水手都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輕輕合上《白鯨》,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我不喜歡悲劇,就像閱讀的過程中,我期盼著莫比·迪克的出現,但又有些害怕,因為它的出現意味著毀滅,不僅對于這抹香鯨之王,而且還有睿智又狂熱于復仇的亞哈船長、善良冷靜的斯達巴克、“裴廓德”號上終年風吹雨淋的捕鯨人……
有一段時間,媒體和論壇上鋪天蓋地充斥著對日本捕鯨船的譴責,可直到今天我才對這個行業有了模糊的了解。或者可以把它當作一部歷史看,杰克·倫敦筆下記錄了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淘金熱,麥爾維爾同樣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幅血腥的畫面,只不過背景從茫?;脑D移到了更大的一個世界——浩渺的海洋。
書中一直渲染的莫比·迪克與亞哈船長對決,是一個英雄的盛宴,而結局是早已注定的,我想到了離開南塔特時以利亞的神秘出現,“我”在遠處看見的幾個模糊的人影。費達拉被捕鯨索緊緊綁在莫比·迪克身上,作為亞哈地域之門的領港人,他很盡責,而“裴廓德”號的覆滅則讓這個東方人的預言變成現實。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將這個故事理解成人與自然之爭,亞哈是個英雄,但是當復仇的念頭占據他的心靈的時候,英雄卻意味著毀滅;莫比·迪克也是英雄,它無意于爭斗,但卻在捕鯨人為榮譽而戰的圈子中糾纏不休,如果是普通的一頭抹香鯨,也許它可以在海洋中頤養天年,“做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錯的是人,亞哈船長的第三次追擊激怒了它,激怒了從來與世無爭的自然,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是不會留情面的。
國家地理上一期關于澳洲考拉的節目,因為考拉的過渡繁殖對澳洲的森林造成了災難,有人在爭論誰之過,人類的救助固然無可厚非,但千百年來繁衍生息的生物卻在人類高度發展之際頻臨滅絕,而人類的工業現代史,只有短短不過320年。于是,我們開始付出高昂的代價,對其遷移、節育,誰又能斷言,這樣違背常理的行為不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麥爾維爾在書中陳述了鯨類不會滅絕的理由時說到了南極和北極,可是在他謝世百年之后,人類把觸角伸向了曾經的禁區,抹香鯨也失去了最后的蔭庇之地。當茫茫海面重歸于平靜時,我仿佛聽到了鯊魚頻頻撞擊木板的聲音,“我”伏在里面,而這是魁魁格的棺材,是人類為自己打造的歸屬地。遠處,是那個白色的神話,莫比·迪克很安閑地浮在水面,噴水孔上插著亞哈船長的標槍,在夕陽的映照下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