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等待戈多》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于抓住機遇、勇于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為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希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yún)s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大凡經(jīng)典,必有其典經(jīng)之處。也只有經(jīng)典才能被人反復剖析并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恒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于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xiàn)在哪里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么而立于經(jīng)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tǒng)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zhàn)。在這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qū)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fā)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fā)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lián)。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并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么我卻要在時間之內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jīng)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jīng)可以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現(xiàn)在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fā)我們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己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只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來的戈多”和“永遠推不到山頂?shù)氖^”,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文明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這里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系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一片小荒山,一棵樹,一塊石頭……兩個流浪漢在等待著希望。他們也許信仰上帝,因為他們還提到福音書,他們還很善良。四周鮮有人煙,一片蒼茫,但是,質樸歸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這般的荒誕與凄涼。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么玩意兒?!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shù)次古怪的動作后,那個神秘的戈多還是沒有來。然后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xù)等待,等待……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后,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時間后,再嘗試著再把它讀幾遍,或許也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塞繆爾·貝克特,確實是個怪才!
1889年,瘋狂的哲學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贖”成為了西方民眾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為了一種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等待戈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被創(chuàng)作的,所以,“等待與救贖的循環(huán)”自然也就成為了作品的思想主線。讓我們回顧劇中一段經(jīng)典對話:“我們走吧。”“我們不能。”“為什么不能?”“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時候來?”“不知道。”“那我們還是走吧。”“我們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chǎn)生了,重復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著壓抑的恐慌。春去春又來,花謝了也還會再開,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而且中途還絕對不能結束,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么?死循環(huán)。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樸園關切地讓繁漪無休止地喝一種苦藥,她越說自己沒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藥,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毛骨悚然。殘酷的現(xiàn)實,沒有選擇的未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縮影?從小到大,十多年來,等待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狀態(tài)。在車站,等待著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著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在食堂,等待著位次一點點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著大學,壓迫等待著解放,渺小等待著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扮演著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著我們回家的腳步,國家等待著我們的抱負,而某些勢力也在等待著我們倒地,然后大聲歡呼。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們漸漸長大。在社會的底層,我們等待,我們無奈,所以,我們也在加快腳步。
無論古今,人生其實就是“等待與救贖”。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對理想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人們一生都在為此而奮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卻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就如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等待戈多一樣,戈多就是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今天不來,或許明天;明天不來,還有后天……從原點直等到終點,雖然戈多最終沒有出現(xiàn),但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信念并沒有改變。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但只要不放棄,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希望。現(xiàn)實社會亦然,我們常常放棄一個等待,開始另一個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開第三個等待,但不管是三個也好,四個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頭來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今天,當我們擁有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各種條件后,為什么還是在等待,還是沒能完成“救贖”?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詞——“堅持”。現(xiàn)今,“程門立雪”早成神話, “懸梁刺股”也屢被譏諷,早晚會成為精神病的代名詞。我們缺了什么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近看了些熱播國產(chǎn)劇,對此更有感觸。《亮劍》中李云龍的怒吼:“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潛伏》里余則成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隱忍;《解放》中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遺言:“委座、黨國知遇之恩,當以死相報!我軍與陣地共存亡!孟良崮將成為我軍的紀念碑!”都是極普通的語言,卻有著最高貴的精神。他們不僅會等待,而且肯堅持!所以,他們成為了英雄!
細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確實也應如此。在經(jīng)歷了高一學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現(xiàn)在,經(jīng)過近幾周的順暢,對一切卻更能看開了,內心保持平靜。現(xiàn)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懷著平和的心態(tài),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堅持著,直到實現(xiàn)最終的理想,走完“變革”之路。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爾與愛斯特拉岡所等待的戈多始終沒有來。盡管如此,但當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點興奮。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個“戈多”,在被我無限期地等待嗎?無論它現(xiàn)在是否到來,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的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等待著明天,因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長,因為有成長才會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為有成功才能體會到經(jīng)歷失敗后的成功的喜悅。
等待是一種很好的處世態(tài)度,等待青春,等待時間,等待機遇,等……無論等待什么,都有一個等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開心,有人悲傷,有人寂寞。
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是寂寞的。寂寞于那個黃昏的大樹下,寂寞于那種苦苦的等待,而這種等待的結果卻是個未知。所以愛斯特拉岡與弗拉季米爾應該悲傷。因為戈多的不來而悲傷,因為饑餓而悲傷,以為寂寞而悲傷。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也應該開心的,因為有彼此的陪伴,因為有彼此的相知,因為友誼呵善良的光輝。
幸運兒是悲傷的。或許他不懂得悲傷,不敢悲傷,更或許他已經(jīng)煤油爐悲傷這一情感。但讓人悲傷于他的麻木,悲傷于他自己的無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饑餓、不知自尊,讓人覺得可憐中帶點悲憤。
波卓,一個偽善者,一個更應該悲傷的人。豬——是他對幸運兒的稱呼;鞭打——是他對幸運兒最友好的方式。他雙眼失明后,卻未把老爺?shù)纳矸莘畔拢さ沽耍皇亲约浩饋恚怯缅X買來一個“扶我起來”!一個資本家勢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獨的。
等待是無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聲無情的放大。
等待是靜止,唯獨那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堅持對于等待,正如輪子對于杠桿,那是支點的更新。夕陽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長,延伸到遠方,而戈多真沿著影子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