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
《請給我結果》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汝祥,本書告訴我們一個看似簡單但雙意義深遠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要結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請給我結果》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篇1
讀完姜汝祥先生作的《請給我結果》心中難以平靜,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問題一貫的看法。讓我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審視問題的本身,真是受益非淺。
完成任務≠結果,“做不做,態度問;做好做壞,能力問題。”這是我們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去完成任務時的心態。我們認為只要我去做了,我就沒有責任了。自己最少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完成任務的本身只是一個過程,而我們要的是結果。我們必須要把完成任務和得到結果區分開來。不能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想法。要知道上級把任務交給你,他不是要看你如何去做的,他要的只是你完成的結果。如果你得不到結果,你也就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為你的無能來辯解。只要結果,不要借口。認準結果,努力前進,就一定能得到它。
心態創造行動,行動創造結果。結果心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結果心態要我們,不要把眼光停留在結果上,不要把心態局限在公司給你的回報上,這樣不能夠幫你改變現狀。要把眼光放在創造結果上,要把心態放在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上。有了這種心態命運就從此掌握在自己手中。結果心態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因為在面對結果時,我們需要一個“一定要實現”的決心。為了結果我們要堅持信念,勇敢面對,永不放棄。我們一定要見到風雨過后的彩虹。
只有行動才能出結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結果來自行動。雖然行動不一定有結果,但不行動一定是沒結果的。無論你如何思考,無論你思考了什么,也不論你思考的水平有多高,都不能通過思考獲得結果。結果永遠只能從行動中獲得,不可能是通過思考獲得。執行是最基本、最本質的東西,想要結果,先要行動。坐著不動,永遠也賺不到錢。
執行就是要結果,一個差的結果也比沒有結果強。0.1永遠大于0。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動,用行動來修正我們的結果。讓他盡量完美。不要猶豫,立即行動,速度制勝!行動就會有收獲,行動就會有結果,但快速的行動,更能保證我們得到想要的結果“先開槍,后瞄準”不要當瞄準后,而錯過了射擊的目標。
“態度決定一切”在工作中我們要有一個認認真真的態度,不能因為自己有了點學歷、有了點經驗,就對一些平常的事不屑一顧了。大有非大事難以顯英雄本色的樣子。海爾的張瑞敏曾說過“什么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干千百遍做對,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世界上的事情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才可能換來成功。
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當我們期盼成功到來時,我們要學會面對失敗。既然失敗是成功之母,要獲得成功,那就先擁抱失敗吧。成功是我們每個人的目標,但是事實上,沒有永遠的成功,人不可能不失敗,失敗是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我們要有能夠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能力。愛迪生為了尋找燈絲,實驗了數千種材料都失敗了。但他還是滿懷信心的說:“我知道了,有數千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拿出勇氣,善待失敗,為了成功,決不放棄。當你遇到困難時,當你面對失敗時,要想辦法爬過去,超越過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頭!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來嗎?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努力過后,結果就在前方!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篇2
通過讀《請給我結果》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書中的每一章節的內容細細的“咀嚼”都會發現它蘊含著很深道理。教我們改變行動思維,教我們成功的秘訣,教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我們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員工,教我們如何去管理。它就像航海中的燈塔指明我們向成功邁進的道路,它像一面鏡子能折射著我們工作的不足。
完成任務并不等于取得結果,這是本書一直在強調的重點,當然也就是核心所在。我們干任何事并非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我們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看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或者說是價值。其實關于這點,我自己也不是很懂,我想這個道理還得需要自己以后去慢慢領悟。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導入只要我盡力就可以了的誤區,還有沒有功勞有苦勞等等,這是一些員工的通病,并不太關注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是非常可怕的。其實完成任務只是過程,關注的是結果,沒有結果自身就得不到提高,沒有結果就不能發展。結果是靠我們每位員工來提供的,只有我們無數員工不斷地努力才能構成企業結果。所以說我們的命運和公司是捆在一起的,我們和公司是血脈相連的。我們必須把完成任務和結果的關系劃分清楚,上級所分配的任務,不管你怎樣去完成,只要你沒結果,你就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為自己辯解。如果我們每一位員工都追求結果,那么我們的公司一定會日益強大。
鎖定責任,才能鎖定結果。美國西點軍校培養出那么多的企業精英,他們成功的共同點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工作負責,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負責。我們工作時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制定目標,鎖定責任,做到信守承諾,做到勇于承擔責任。我們不要沉迷于現狀,安逸于現狀,這是不求上進消極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我們要明確結果導向。我們更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沒有結果就逃避責任,甚至推卸責任。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們決不放棄,決不放棄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人生態度。其實承擔責任也是一種磨練,積累創造人生。只要我們每個人勇敢地承擔責任,并沒有因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放棄努力,那么我們就能給公司描繪出美好的藍圖。
永不氣餒,從失敗中獲得成功。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就不能針對一個問題追查到底,堅持一半就不再堅持了,缺乏監督檢查力度,缺乏決心,缺乏執行力。人生在世,失敗、挫折在所難免,如果我們能時刻都保持著信念,期待著成功。只要我們“決不放棄”堅持行動下去,肯定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不要認為我們每天都在公司每個角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其實,我們是在為公司創造結果,為自己創造結果。我們每天都在重復簡單的工作,不要認為無所謂,自認為已經熟練,其實正像海爾老總所說的“什么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干千百遍做對,這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認認真真的做好,就是不容易”。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想到這里改變自己的人生。那就讓我們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一個永不放棄的人,做一個敢于面對失敗的人,做一個有執行力的人,去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請我們好好領悟書中所言“你怎么想,你就怎樣做,你就有什么樣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結果,你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篇3
書中有句話說的好:思路決定出路。我以此領題,來理一理我的思路。
《請給我結果》一書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口號:企業靠員工提供的結果生存。要想員工努力地提供結果,必須進行職業化訓練。關于什么是職業化?我對姜汝祥博士的觀點存在著疑問?他說:少一點狹隘的主人翁意識,多一點雇傭感,就是職業化。
照他這么一說,員工們只管結出果來,賞你幾個錢就萬事大吉了;至于結的果怎么用,那是老板的事;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雇傭體制下的產物。外國的雇傭兵就比不上中國軍人的勇敢,因為他們為錢而戰,沒有主人翁意識,認為勝利的榮譽只歸屬于雇傭他們的主人。社會主義大慶油田的開采,三線建設,兩彈一星的升空等;這些都是建設者們發揚主人翁精神,克服極端困難而創造的輝煌成果。所以說:是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并沒有蓋棺定論。
姜博士說:企業虧損是員工剝削企業的結果。這好辦,走人就是了。反過來,員工努力地提供結果,企業還是虧損了。姜博士說:老板的失策,意味著老板在剝削員工,這也好辦,盈利時補償一下好了!但企業要是倒閉了呢?怎么辦?比如:企業主拿我們的成果到澳門賭場輸得精光,我們就會產生雇傭感,就不會繼續給企業結果。
如果企業主用我們的果把企業發展壯大了,企業知名了,我們就有了榮譽感,就會增強我們的主人翁意識。你們說:這樣會不會調動我們的積極性,挖掘我們的潛力呢?員工有了主人翁意識,企業就不會倒閉。個人權威是要的,民主集中制也是要的;到底怎樣完美的結合,還有待探討。這我就不多說了。
姜汝祥做為社會學博士,哲學的對立與辨證應該是研究的,他的思維象快速的列車,他應該明白走著兩根并行的鋼軌,一根是社會主義經濟學說,另一根是資本主義經濟學說;斷掉一根,他就難以通行。也許有人要駁斥我:萬科等都在用“結果導向”作執行讀本。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結果導向”最終是“人才導向”,有錢的企業都在玩著“千金買馬骨”的游戲;最終他們會變為壟斷企業,壟斷資本將會成為“上層建筑”主要的“經濟基礎”;這是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但這絕不是人類的大同,中、小企業的出路何在?大眾的利益何在?世界是否處處繁榮昌盛?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篇4
這本書非常好讀,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看似簡單但意義深遠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務,重要的是結果。
去年1月19日,被稱為“書業王海”的錫恩公司總裁姜汝祥博士在京公布了近百本偽書的調查情況,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隨后的2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文叫停19種偽書。打假之后,情況又如何呢?
縱觀的經管書籍市場,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偽書繼續謊言之旅,被揭發為偽書的《沒有任何借口》仍然大賣特賣,毒害讀者;二是“老字號”暢銷不衰,如《水煮三國》、《細節決定成敗》;三是新書、真書反而疲軟,不成氣候。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財經、管理類書籍如此貧瘠?中國的管理學者都干什么去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偽書傷透了學者的心——偽書抄襲原創者的觀點,甚至比原創書還賣得更好、更火;另一方面是,寫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費神費力,遠不如辦培訓班、參加會議等效益高。
就商業利益而言,錫恩總裁姜博士應該繼續制造“高端產品”。因為,他策劃的《差距》、《榜樣》、《真正的執行》等好書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據說其授課出場費已經達到了驚人的金額,同時他的公司——錫恩咨詢業務也蒸蒸日上,除了和萬科、TCL等大型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外,還針對成長中的企業推出了一系列反饋良好的管理解決方案。
然而,姜汝祥卻說:“我們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是管理啟蒙,別人不投入,我們必須投入,出書是最好的方式。”言必行,行必果。他最近推出的《請給我結果》,就是一本管理啟蒙的力作。
在打假過程中,姜汝祥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人要做偽書?為什么很多“真書”在銷量上遠遠不及偽書?這是因為我們往往有一種誤解:既然我寫的是真書、好書,提供有價值的東西即可,何必再去追求優美和生動呢?其實,事物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有時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因為通過形式減少了人們之間的交易成本。偽書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它不會讓你讀起來不舒服(盡管它的思想不成系統),它很講客戶價值,從語言、裝幀、宣傳等各個方面都試圖抓住讀者的眼球。
于是,在很多學者對國內的經管書籍市場心灰意冷之時,姜汝祥又一次率先行動,認真研究偽書的運作模式,研究偽書讓讀者看起來舒服的寫作技巧,然后撰寫了深入淺出、曉暢可讀的《請給我結果》。
這本書非常好讀,只需花3個小時就能一口氣讀完。書中沒有枯燥的數據,沒有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姜博士通過大量的案例、故事、寓言,圍繞一個命題——“結果”,回答了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為什么無數的人都擁有卓越的智慧,卻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為什么無數的公司都擁有偉大的構想,卻只有少數的公司獲得持續?”
由此《請給我結果》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口號:企業靠員工提供的結果生存,所以如果你要造就一個強大的公司,那么請你先學會打造強大的員工!他不但剖析了什么叫真正的結果,也打破了忠心和態度等造成的結果假象,同時詳細講述了從心態上、行動上、責任上、失敗中如何獲得這種“結果力”。
書中還顛覆了常人津津樂道的某些觀念,諸如追求完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結果不重要,盡力就好;公司就是員工的家;等等。姜汝祥進而提出:
所有虧損的企業,一定存在著無數剝削企業的員工;如果員工努力提供結果,而企業由于決策或管理導致虧損,這就意味著管理者在剝削員工;無論是老板不懂管理,還是同事不配合,無論是產品質量有問題,還是市場不景氣,都不是你不提供結果、不創造價值的理由;衡量我們執行結果的,是結果而不是理由,無論多么動聽的理由,都不可能改變執行的結果!
讀完《請給我結果》,你會發現它非常好讀,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看似簡單但意義深遠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務,重要的是結果。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1000字以上篇5
《請給我結果》這本書承載了許多簡短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小故事,早在大學時期導師就曾在就業指導課上向我們推薦過這本書,無奈大家均是翻翻簡介就覺得枯燥乏味,隨手扔在一旁不屑一顧。而時隔一年后的我又機緣巧合再次與這本書打了照面,工作閑暇時間便拿來閱讀,卻沒想到與一年前的心境大不相同,讀的時候內心翻騰涌生出萬千感慨,讀完后只感覺可惜沒有早些靜心品讀,在學習工作中白白做了許多無用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所有讀過姜汝祥先生所作《請給我結果》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而對我來說最深的感慨就是“執行力”。
“執行力”作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這本書里也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大重點。在現代年輕人群體中有一個十分流行,傳染范圍極廣的病癥,名為“拖延癥”。顧名思義就是能現在做的事也要拖拖拉拉直到最終截止期才肯做。下周一要交的報告,這周內是一定不會去做,不管是閑是忙,堪堪及到周末的尾巴了才絞盡腦汁地急急忙忙完成這個工作。還在念書的時代,晚上回家坐在書桌前寫作業的時候,也總是先看看漫畫啊或者先玩玩一些小玩具,等到時光流走一大半,驚覺快到睡覺時間了才奮筆疾書草草完成作業。我想這樣的事情很多人都深有體會吧,大家可能覺得這種順其自然悠哉的方式也挺好。但其實在整個過程循環中浪費的時間是怎么也算不清的,更何況如果你先完成了這份工作,在余下的時間里你不僅可以改正補充,還可以多做些其他的工作。這樣兩種工作方式的員工,不知道如果你作為一個領導者會更愿意重用哪種人呢。很多員工現在工作其實都是很被動,且不說不會主動去工作,就連責任內的工作也是推三阻四,實在推不掉的就開始拖,如果沒有給他定一個期限,這項工作可能就像打水漂一樣,安排下去了,但是再也不見了。其實如果你試一試,在工作安排下的時候就去做,你會發現并沒有你預計的那么多阻礙,超速度的完成了工作之后,多出來的時間內心境也是輕松的,沒有總惦記在心上的工作,沒有負擔地去做其他的工作。
“拖延癥”常常引發出來的后果就是人人都在“想”,而不是去“做”。拉低工作效率的最大阻撓就是總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又太少。人們常常心懷很多夢想,想要升職到高層,想要環游世界,想要,還想要。但很少有人能把這些變為現實,因為我們只是在想,只有少數人能付出行動去努力把夢想變成現實。想要升職卻連領導現在安排的工作都要拖拉,想要出去旅行卻老是想著等有時間再去。“想一千遍不如動手做一遍”。《請給我結果》這本書中在“行動才能出結果”這一章有一個小故事:一個落魄的青年天天想要有個好運氣中彩票然后發大財,于是他每隔兩三天都會去教堂祈禱“上帝啊,求你讓我中彩票吧,我愿意終身侍奉你。”如此周而復始,不間斷地祈求著。直到有一天上帝終于回應了他“我一直在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也該先去買張彩票吧。”這個像笑話一樣的故事看完之后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發笑不止。但是卻說明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想要結果,首先要行動。如果沒有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確實行動不一定成功,但是你不去行動是一定不會成功的。無論你思考了什么,也不論你思考的水平有多么高,思考這一行為本身就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結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有計劃是好的,但只是一味地計劃而不去執行就變成口頭一句話而已。在周圍有很多十分讓人欽佩的前輩們,他們往往是說想要怎樣,立刻就會付出行動。先不是去糾結最后的結果是如何,而是把行動放在第一位,只有提高執行力了才能去實現諸多要求。
但在《請給我結果》這本書中,姜汝祥先生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執行力,不僅僅是完成任務,而是做出結果。大家固有的觀念里會覺得只要我去做了我就是完成了這個工作,不論好壞。常言道“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沒有功勞,苦勞又有什么用呢。你上交的策劃案被領導毫不留情在會議上駁回重做,你憤懣不堪,覺得這樣待你實在過分,你天天加班甚至連吃飯時間都縮短,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可是你有好好反思一下嗎,你花了大把時間,但是是不是全心在這個工作上呢,一邊想著策劃案的時候是不是又一邊在抱怨工作繁重,你以為的花盡心思可又真的花了多少心思在實實在在的工作上。“在其位謀其職”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連職責內的工作都不能完成還要去抱怨為什么升職加薪的沒有我。不注重結果的行動充其量不過是無用功,掌握高效率的工作方法才能提升個人工作能力。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完成任務≠結果”實在是讓人折服,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確實很多時候在工作中我們經常覺得做每項工作其實就是在做一個又一個任務,只是想著要去完成它,而不是想著怎么做出一個又一個的好結果。改變錯誤的思維才能做出正確的行為。
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做一個有執行力的人對一個公司的發展和員工個人職業化的成長的重要性。個人執行力決定個人的成敗,企業執行力決定企業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