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
《你好,安娜》是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蔣韻獻給母親之作。每個字皆真摯盡職。每個人都是愛的信徒。這里給大家?guī)硪恍赌愫茫材取返淖x后感,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篇1
在《你好,安娜》中,蔣韻的筆觸依然詩意,情懷也依然浪漫,但這詩意和浪漫的背后卻有一種過去沒有的緊張和激烈。她不但公開亮明自己的姿態(tài),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全力實踐,那是蔣韻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勇敢的文學歷險。
蔣韻的小說具有出色的文體與形式感、詩意唯美的格調(diào)、暗藏玄機的故事,以及一些很使“性子”的人物,在晚近的作品中,她用溫情感傷浪漫的筆觸講述生活本身的“怕和愛”。打開《你好,安娜》,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河谷平原、綠皮火車、3個正當好年華的閨蜜的俄羅斯文學之旅,一邊是素心講述安娜和沃倫斯基站臺邂逅,一邊是現(xiàn)實版的安娜和彭在火車上驚鴻一瞥。故事背景始于那個荒蕪動亂的年代,巧合與暗合相遇,像在昭示一個溫情浪漫卻又危機四伏的開始。小說中和作者差不多同齡的人物以及內(nèi)陸城市粗陋庸俗的環(huán)境,我們并不陌生,但是讀著讀著,敘事漸漸偏向詩和遠方——幾個青年男女營造的文學藝術世界。在《你好,安娜》中,蔣韻是以重返、重建的姿態(tài)穿梭往返于歷史現(xiàn)實間,從更寬闊的視野審視靈魂,表達她對生活的重新想象,呈現(xiàn)出縱深的人性把握方式和對靈魂的不懈追問。這使她的小說有了新的元素:宗教意識、母性情懷。
如果說,蔣韻在《隱秘盛開》里的人物氣質(zhì)顯現(xiàn)出宗教色彩的話,《你好,安娜》中的宗教意識幾乎成為一種結(jié)構(gòu)性的存在。首先,作品中以“附錄”形式出現(xiàn)的兩個小說《天國的葡萄園》《瑪娜》,其命名源自《圣經(jīng)》故事。“天國的葡萄園”開篇具有多重意蘊。在小說中是彭和小薇的理想國,也是彭的初戀的秘密花園。安娜視為愛的信物最終為之殉情,素心視為愛的背叛,人性中“惡之花”開始萌芽。“瑪娜”本是《圣經(jīng)》中賜給猶太人生命的恩物,也是警示世人貪欲的象征;小說中是教母賜給素心的教名,素心卻將其變異為占有和報復。在她的精神蛻變過程中,與教母的一面之交啟迪她隱秘的宗教情結(jié),朝拜圣山促使其發(fā)誓永不赦免自己。成為作家后以安娜為筆名書寫瑪娜的“罪與罰”。不斷的提醒與牢記、隱秘的自審與反省,讓她的精神世界日益豐富開闊強大,惟其如此,她才有足夠的力量自覺自愿一個人赴難。相比《隱秘盛開》中“愛”的圣徒塑造,《你好,安娜》對“罪”的受難書寫更鮮明慘烈。接受安娜之死的重壓、隱忍彭的不辭而別杳無音信、承受三美的斷然絕交、拒絕白瑞德的真愛,終其一生孤立于人性的荒原不求諒解,這是多么深痛的抉心自食,又是多么勇敢徹底的人性涅槃。蔣韻的小說告訴我們:好的寫作不是在修辭的冰面上花樣溜冰,是打開冰窟窿鉆到冰水里。在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里,這樣的人物塑造即使不是罕見,至少也屬鳳毛麟角。鮮明的宗教意識籠罩之下,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強烈的期待:想象一種超現(xiàn)實的精神力量救贖靈魂。在這個意義上,我想用一個未必準確的詞:可否稱蔣韻為浪漫的現(xiàn)實主義?
這部作品副題為“獻給我的母親”。直接動因可能緣于作家深入肌膚的親情體驗,但作者的情感視域遠不限于此,而是環(huán)顧于作品里形形色色的母愛。安娜母親生逢亂世而不擇手段、蠻橫愚直的本能之愛,晚年失憶蛻變升華的無言大愛,素心母親波瀾不驚、理智溫馨的“懂你”之愛,素心教母無聲傳遞的精神之愛,三美母親晚年回饋子女的腹欲舌尖之愛,有的洶涌澎湃、盲目強悍,有的潤物無聲、綿延不絕,蜿蜒曲折匯入兒女們艱難多舛的成長歲月,滋養(yǎng)著不同的肉體靈魂。這些愛孩子的母親,同時也在用盲目的愛傷害孩子。那些被母親愛著的孩子,同時做了懲罰反抗母親的逆子。蔣韻書寫這份母愛的悖論,經(jīng)常會讓人在小說中體驗到“疼痛”的滋味。在異性之愛中,蔣韻特別善寫女性對男性流露的憐惜疼愛之情,造成充沛豐厚駁雜的母性情感沖擊力。但我更看重的是灌注全篇的一種母性情懷,超越血緣、親情、愛情上升為作家對世界、對人類的感情方式:對歷史悲情的理解釋然、對人性之罪的悲憫知會、對世相人心的慈悲寬容。而對溫情善良的疼惜憐愛、歷經(jīng)滄海桑田,凝練為返璞歸真的一聲“你好,安娜”。借用小說中的一句話:“拔節(jié)、灌漿,生長著,成熟著,原野上有一種生機勃勃壯闊的安靜。”文學是有年齡的,這的確是鐫刻有蔣韻人生歷練烙印的一道文學風景。而且這種情懷在我看來恰與滋養(yǎng)作者及其主人公的俄羅斯文學交相輝映,綿延包容深邃博大,格外深沉動人。
蔣韻的小說是講究形式感的。小說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直達當下,上篇“天國的葡萄園”是小說中的小說。這是屬于彭的初戀秘密,也是一個推動人物命運的“梗”;既是一個愛的悲劇,也是導致新悲劇的罪魁。下篇“瑪娜”也包含多重意蘊和功用。瑪娜是小說中教母給素心的教名,也是素心的小說題名,記錄著她秘密的罪與罰,成為三美發(fā)現(xiàn)真相與素心絕交的“梗”。此外,安娜、素心和三美的“三角結(jié)構(gòu)”也頗值稱道,暗含“三美”之譽:作者賦予她們不同的文學藝術天賦(素心的寫作才華、安娜的唯美藝術、三美的音樂才能)是她們賴以對抗平庸生活,照亮灰暗現(xiàn)實的神奇力量。在人性表現(xiàn)方面,安娜、素心仿佛是人性的一體兩極,一個活在文學世界沉默敏感,一個活在現(xiàn)實生活超凡脫俗。蔣韻寫了又一個愛的悖論,死去的安娜、活著的素心,是人生的失敗者,卻都有貫徹到底的人性毅力,她們以螳臂擋車之勇反撥命運卻不可避免地慘遭失敗。相比較而言,三美是人性居中的傾聽者,也是審判者與見證者。小說在這樣的架構(gòu)下試圖展現(xiàn)豐富的含蘊:文學與現(xiàn)實、藝術與宗教、復雜的人生、多樣的心靈、狹隘和專斷、慈悲與寬容,顯示出可貴的藝術追求。
蔣韻敘寫一代人的故事,其寓意又超出了那一代人。她不無執(zhí)著濃墨重彩地描繪她們存在的合情合理,一個基本的用意就是要向讀者顯現(xiàn)生活的無限可能、愛的無限多樣、人性的無比豐富。從《隱秘盛開》到《你好,安娜》,從對“愛”的信仰到對“罪”的背負,身負十字架殊途同歸,其所作所為直逼人類精神的高度。這樣的小說既是針對身外的惡劣和麻木,也是針對心內(nèi)的沮喪和悲哀,進而以此回應現(xiàn)實生活的巨變,在更深的層次上挑戰(zhàn)庸俗與茍且。重返和重建,這個蔣韻式的文學動作意味著什么?歸根結(jié)底,建構(gòu)對“罪”的審視自剖關乎現(xiàn)代人的精神救贖、現(xiàn)代認同,重新想象和刻畫生活,“打開不止一道洞察當代中國人精神生存狀況的審美門戶,開辟不止一條能據(jù)此深思我們的現(xiàn)在、將來和過去的精神思路”,這正是《你好,安娜》提供的新視野:以“洞穿和澄明”的姿態(tài),為以往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一種“遍掃視野”。
蔣韻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懷著溫情和善意的作家,她的筆觸依然詩意,情懷也依然浪漫,但你從這詩意和浪漫的背后卻能感到一種過去沒有的緊張和激烈。這種極致的、近乎“冒險”的人性書寫極富挑戰(zhàn)性,由此,蔣韻的寫作走向又一個孤高的領域,這需要素養(yǎng)和勇氣,她借“罪人”素心不無夸張地重復:“我永不會對你說出這三個字:請原諒!請原諒!請原諒——”我似乎聽到一個拒絕茍且、把自剖進行到底的聲音,一種對于文學寫作使命的新領悟。她不但公開亮明自己的姿態(tài),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全力去實踐它,那是蔣韻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勇敢的文學歷險。
最后有必要指出,作品對民間智慧的重新認識,對白瑞德為表征的現(xiàn)代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認同,俄羅斯文學情愫的投射和刻意彰顯等等,也是饒有意味的寫作現(xiàn)象。
《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篇2
處暑之后的第二天,終于讀完了蔣韻老師刊于《花城》的長篇新作——《你好,安娜》。
公司窗外,細密的雨絲斜掛在灰蒙蒙的天空,像一張哭泣的臉。我走到窗前,望著我的城市里被修葺一新的綠色擋板所圍起的地鐵工地,在那一個微小的瞬間,我忽然理解了什么。盡管那種理解之間隔著幾十年的歲月與人生,就像我此刻駐足窗前,我本可以推開窗,聽一聽呼嘯而過的滾滾市聲,但我只是靜靜地,隔著玻璃,望著細雨中的這座城市。這座我生活了將近三十年的城市,此刻,居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我展示出她的詩意、她的豐厚、以及,有關于她的,一切。
因為蔣韻,因為她的新作《你好,安娜》,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生長的這座城市——太原。
與傳媒所塑造出的“工業(yè)之城”“煤炭之都”等形象所不同的是,在我從小到大的生活軌跡里,似乎這些定位都早已退居城市發(fā)展的景深處。自我出生,我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我遇到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是在從事有關重工業(yè)、有關煤炭之類的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換句話說,我出生在一個相對優(yōu)渥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我相信,對于出生于90年代的人來說,大家的生活履歷大抵都是差不多的。后來,在成長的歲月里,我才從大人口中得知,西山有“舉市聞名”的西山煤礦;東山,似乎要比西山風雅一些,擁有不少紀念性建筑;而讓山西人為之自豪的母親河——汾河,也是從地理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汾河究竟長什么樣?她有多長?流經(jīng)哪里?如今的水質(zhì)怎樣?這些疑問,我也從來沒有去關心過。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西太原人,對于家鄉(xiāng)的陌生,不,是漠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罪過了。
直到今年8月,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太原召開,我才從CCTV-5滾動播出的二青會宣傳片中,第一次全面地了解了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城市、我腳下的土地。這一次,由傳媒塑造的山西,我的家鄉(xiāng),那藝術化的呈現(xiàn),又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惑。
“平原上,大片大片的玉米和高粱、甜菜和胡麻,拔節(jié)、灌漿,生長著,成熟著,原野上有一種生機勃勃的安靜。遠處,幾乎看不見的地方,汾河在流,偶爾,車窗外會閃過明亮安靜的一條。那時,她們不知道,這是終將消逝的風景:這亙古長存的錦繡和安靜。”
《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篇3
蔣韻老師的坦率與真誠令人欽佩。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作者會有意虛化一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虛構(gòu)一個陌生的地名。一些特立獨行的作者,干脆將時間也模糊掉,虛擬一個未來的,或是很久遠的時間,來為小說營造一種浪漫而神秘的氛圍。而在蔣韻這里,她拒絕了虛構(gòu)地名、也拒斥了虛擬時間。她描寫的是關于太原的故事,那干脆就以真實地名示人好了。
盡管蔣韻老師也生長在太原,可她筆下的太原于我來說,也僅僅是一個文學化的遠方,同時,只是作為故事展開的背景之一,不斷地提醒著讀者:哦,這是作者熟悉的家鄉(xiāng)。在我有限的閱讀譜系之中,蔣韻,或許是第一個,將自己的家鄉(xiāng)、毫無遮蔽地搬進她的文學世界里的中國當代女作家。
當她以極深情而又不無悲憫地描繪那充滿詩意的太原盆地的風光時,一種親切又陌生的感覺吸引住了我。三十年了,我曾在那么多文學作品中見到過無數(shù)作家描繪他們的家鄉(xiāng)——馬爾克斯的馬孔多、沈從文的湘西、陳忠實的白鹿原、余光中的臺灣......作家們的故鄉(xiāng),看上去都很美。
沒有冗余的鋪墊,沒有大肆的渲染,作者一開篇,就先將人物關系敲定下來:“素心、三美和安娜一起乘火車去看在鄉(xiāng)下插隊的凌子美。凌子美是三美的姐姐,也是安娜的同學和閨密。而素心,則是三美的好友。”既明白曉暢,又親切感人——這個故事,大概就是圍繞這四個女孩吧?
這個開頭,大概向讀者透露了以下訊息:這四個女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安娜”這個名字在這四人中間最為出挑,仿若從小說里走出的名字(是不是暗示了后文其命運的發(fā)展?);“火車”這個交通工具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象征,代表著遠行、離開,再往遠了說,是一種生命旅程的展開。這幾個女孩會不會在火車上有什么奇遇?會不會遇到什么人?“鄉(xiāng)下插隊”這又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名詞,大概和蔣韻同時代出生的中年人會對這個詞匯有著特別深刻的體驗吧。
原本以為這個故事會像它的題目《你好,安娜》一樣,充滿著太陽初升時的蓬勃朝氣,攜帶著清晨晶瑩的露水撲面而來。然而,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內(nèi)心所感受到的復雜和糾結(jié)無法言喻,讀到最后,終于不可遏制地哭出聲來。
《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篇4
在《你好,安娜》的扉頁上,作者寫了一行字——“獻給我的母親”,這是一個來自上一代的故事。面對這樣有時代跨越性的故事,作者需要將那些未曾親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帶入到過往歲月真切的生活中,理解是什么樣的東西讓那些活著或遠去的故人在命運的關隘處做出選擇,呈現(xiàn)出那個時代獨特而鮮明的特質(zhì),才更容易被讀者接受與銘記。
在《你好,安娜》中,作者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帶有文學底色的年代,清晨四點零八分開往北京的火車,筆記本上一定抄寫著、每個人都能背上幾句的普希金或屠格涅夫的詩句,這些可以立刻召喚起時代記憶的文學符號浸潤在他們?nèi)粘I钪小_€有他們的名字,麗莎、伊凡、差點就被叫做“阿霞”的小妹多多,這些孩子的身上從一出生就開始被寄托了上一代人關于文學的浪漫想象。他們對愛的想象也來源于文學,三美眼中的安娜與彭是天生一對,“他是維特,她就是綠蒂,他是賈寶玉,她就是林妹妹;他是沃倫斯基,她就是她的安娜……”,文學成為了他們認知、理解周遭的人和世界所有關系的坐標。在這樣的坐標下,她們心中天然埋下了對美、善、浪漫、理想的永恒向往。在她們還不懂得浪漫的年紀里,就已經(jīng)被美好的東西吸引,麗莎狂熱地愛上舞蹈,素心和安娜沉陷于文學,三美有著黃金一般的歌喉,她也曾被點燃能夠演瑪格麗特或巧巧桑的夢想。
但黯淡的現(xiàn)實人生并不允許這些虛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詩性的語言和符號還原了那但黯淡的現(xiàn)實人生并不允許這些虛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詩性的語言和符號還原了那個詩與夢的時代,也同樣展示了詩與夢是何以破碎的。麗莎告別了舞蹈,與此同時粗暴地毀掉了美好的、驕傲的自己。而安娜這個“不遺余力的唯美主義者”,以“病成一幅畫,死成一幅畫”完成了自己終生的追求,她們和家中那張遠渡重洋而來的胡桃木餐桌一樣,華麗,卻生不逢時。當曾經(jīng)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麗莎成為一個臃腫而沉默寡言的保姆時,雇主說,“麗莎,名字倒挺洋氣的,不像一個保姆的名字”,這些曾被寄予浪漫想象的名字,在潦草的生活面前甚至成了一種嘲諷。曾經(jīng)被三美理解為眷侶的兩個人也難逃離散,不知當時的三美有沒有想過,綠蒂和維特、賈寶玉和林妹妹、安娜與沃倫斯基,雖都是天造地設,但卻無一圓滿。她們天然知道要追求純粹的愛與美,但沒有任何人和事教給她們該如何面對美的崩壞與夢的破碎。她們只能帶著自己無比豐滿的理想去那個容不下浪漫的人間碰撞,在那個不再允許信仰宗教的年代里,這些純粹的追求對她們來說就是信仰,是難以逃開的命運。而當她們跌跌撞撞走過一遭,帶回的是殘破的病體和心靈,她們不得不背負著這些破碎甚至是罪惡,尋找救贖,尋找可以掙扎著活下去的希望和渴望,繼續(xù)面對這個粗糙卻又熱愛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中,素心是和這種信仰與救贖聯(lián)系最緊密的人。如果說被安娜這個幻影一般的人魅惑是彭的命運,那被彭吸引則是素心無法逃脫的命運。將彭帶入素心生命的是她的教母,給了她“瑪娜”這個名字的教母。擁有這個名字的少女終究還是沒能遵循這個名字給自己的訓誡,因一點嫉妒和貪戀,需要付出背負一生愧疚與罪惡的代價。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寫:“只有一次,僅此一次,她把嗎哪帶回了帳篷,可變質(zhì)的不僅僅是白色的果實,還有她燦如春花的生命”。她余生都在為安娜活著,獨自守著曾犯下的錯誤,拒絕讓別人一起承擔黑暗的罪惡,為此,她放棄了愛情、友情,這些她曾無比珍視的東西,以此懲罰自己。最終,當年那個在火車上為幾個女孩講述《安娜·卡列尼娜》的那個素心還是回到了文學那里尋找出口。只是,她筆下的文學不再浪漫,也無法美化苦難,這是從那個年代走來的她能為自己找尋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救贖。
作者巧妙地將結(jié)尾的相遇安排在了一個劇場,隔著臺上臺下和過往的歲月,他們互相致意,曾經(jīng)那些驚濤駭浪般的生死愛恨都被磨平了,他們知曉真相,彼此懂得,連和解都無需言明,只有故去的人是永存的傷痕,永遠被銘記,也永遠無法祈求原諒。
蔣韻的文字充滿溫情,順暢,細膩,動人,飽含著她對那個年代的深情與熱愛。她熟練地掌控著自己敘事的節(jié)奏和步調(diào),以回望的姿態(tài)寫出真切的親歷感,隔著歲月奔騰而過的河流,記錄并且讓讀者理解那些曾經(jīng)生活過的人,以及她們之間如戲一般但無比真實的愛與恨、罪與罰。我相信,會有許多人同她一起記得,曾有怎樣一群人,來這人間一趟,看過太陽。也會有許多人同她一起,向從過往歲月中走來的人,輕輕問一聲,你好。
《你好,安娜》的讀后感1000字篇5
蔣韻老師的《你好,安娜》,寫了一些關于山西太原,龍城的故事。我是在龍城長大的90后,所以一開始看到“太谷”,看到她描寫的鋼鐵城市,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看過很多描寫知青下鄉(xiāng)的故事,看過那些熱情飽滿的青年在困頓歲月的掙扎,唯獨沒有看過上一代人,在城市中的故事。我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不知道他們是否像我們這代人一樣,對于城市有些厭倦,向往鄉(xiāng)村和草原。感謝蔣韻老師,講述了一個我不了解的時代,同樣可愛的一群人的故事。
前不久,看到許知遠先生采訪《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問他,“你有沒有試圖做一些更宏大、關乎別人、關于人類的思考”。畢贛搖搖頭,“先關照自己吧,我們很多時候都沒辦法真正的關照自己”。或許我們這一代人,更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自我的生命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文中的安娜,是我一開始最不能理解的人物。我無法想象,一個女孩,為了一份模糊的情感,一份被托付的信任就可以獻出生命。可是隨著素心、三美故事的深入,讓我重新審視了上一個年代的人的情感。他們真誠、熱烈、誠懇,安娜與彭短短的談話,關于普希金的討論、對閱讀的熱愛,一些情感的共鳴,居然生成了彼此間強有力的紐帶。安娜從小到大在姐姐光環(huán)籠罩下的陰影處,終于出現(xiàn)微光。而彭也找到了一個可以照亮自己的人。仔細想想,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在追尋這樣一份相知和肯定嗎。讀到故事的末尾,我仍然為這個單薄脆弱但又堅韌的女孩落淚,她是冬天的冰晶,純粹剔透,迎來自己的春天,也就消失了。
素心,是一個令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理解她的嫉妒,驚詫她的犧牲,同時又不得不感慨命運。明明都是善良可愛的人啊,為什么要經(jīng)受命運的捉弄。她的一生都是“罪與罰”啊。人性是我們永遠在探索的謎題。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企圖通過神仙下凡,來辨別好人和壞人的區(qū)別。拉斯馮提爾的《狗鎮(zhèn)》,撬開了人心底最丑惡的一面。而所有的善惡之分,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原來,一個普通人和一個罪人之間,只有這么一念的距離。”素心何嘗不是你我的縮影。可人性的無可奈何之處,怕是我們即使明知一念之間是天堂和地獄的區(qū)別,也會有那么一瞬間,無法擺脫人性的束縛,做出需要一生贖罪的事情。
三美,在素心與安娜的比較之下,是一個沒什么個性的女孩。她面對彭,會直言不諱的說“你真壞”,像個賭氣的小孩子。了解素心的故事后,她憤怒、害怕、傷心,把素心定義為一個“壞女人”,但同時又稱她為“失散多年的親人”。除了唱歌的天賦,在遇到導演之前,她都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可梅林午餐肉的商標信,又讓人看到了這個女孩子靈動、堅強的一面。姐姐子美,以為三美后來的極端選擇是為了導演,可三美否認了。我想,三美只是對愛情失望了吧。愛情支撐著這個爛漫少女度過最艱難的歲月,最后卻被愛情拋棄,怎能不令人苦笑。三美的世界很簡單,她是一個好人,普通意義上的好人。“不想讓這世界上再多一個壞人,這是我能為這世界做的唯一一點好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秉持三美這樣的信念,那是不是善與惡也就不需要討論了。三美和導演的故事,令我對愛情也多了一些想法。看多了海誓山盟的愛情,艱難的時刻我們往往可以看清自己,或者勝利的沖動會掩蓋真實的動機。反倒是回歸平淡,才能檢驗出一份真正的愛情。
雖然文章取名是你好,安娜,但最觸動我的,反而是麗莎和她母親的故事。當麗莎帶著丈夫,第一次回到家里,敵意叢生。“她的吃相兇猛而貪婪,母親背過身去,就總是想掉眼淚”。可這些對抗,從來沒有消解母女的感情,反而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互相虧欠,成全了母女最默契的聯(lián)結(jié)。當麗莎的母親因阿爾茨海默癥,呆呆的向著麗莎喊出“媽媽”時,我眼淚橫流。這一聲“媽媽”,像極了一個輪回。這輩子,沒有做一個好媽媽,虧欠了女兒,那就下輩子,我來做一個女兒。
中國人的家庭,常常聽到一句話,“你就是個討債鬼”。我們的文化不善于表達愛,父母習慣于犧牲和奉獻,兒女渴望自由和平等,常常引發(fā)很多矛盾,近年來“原生家庭論”也甚囂塵上。或許,親情的和解,是我們與自我和解的前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整篇小說中,最令人暢快淋漓的便是素心和三美登頂山峰找到去路的一段了。兩個女孩在山上的風雪中迷失,像極了我們在人生中陷入窘境。身邊的朋友,網(wǎng)上的網(wǎng)友,大家好像都不快樂。孩童的我們會因為一片樹葉而快樂,而現(xiàn)在,深夜的負面情緒像幽深的大海,我們無法抵擋那一波一波的潮水,每個人都在絕望的哀嚎。可是素心和三美,與奇跡相遇,遼闊的山頂帶來了更開闊的人生。我與她們一起經(jīng)歷這艱難的登頂之旅,也重新收獲了面對生活的勇氣。
一本好的小說看到結(jié)尾總會令人惆悵。陪著那些鮮活的人物哭過笑過痛過,久難釋懷。蔣韻女士描寫了太原這個工業(yè)城市里發(fā)生的故事,這里有最呼嚎的北風,最混沌的沙塵,像末日景象一般昏暗。可在她的筆下,這里又多了一點可愛。她尊重人性,允許嫉妒和懦弱,允許“不能原諒”,允許“算了”。或許將來,我們會和身邊的人走散,與世界廝殺,與歲月抗衡,跌跌撞撞的走向黑夜,但一定要記住,善良、勇敢、熱情的人們,一直都在,他們化身微光,在遠處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