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
《山居筆記》是本關于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山居筆記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精選篇1
近日,在書店閑逛,一眼便瞧上了余秋雨的《山居筆記》,是因為自己冥冥中也渴望著山居生活,一是《文化苦旅》曾帶我走近文化、了解文化,對余秋雨便也有了了解。
這本《山居筆記》是綠色的封面,沉重的綠色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全書共十一篇文章,分別是“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蘇東坡突圍、千年庭院、抱愧山西、鄉關何處、天涯故事、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歷史的暗角?!币驗闀r間原因,只細細品讀了第一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講述了世人對清朝的偏見,也講述了清王朝命運的跌宕起伏。以下,便是我對這篇文章的拙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封建主義社會,不知為何,只是清朝受到了猛烈的抨擊。這是因為,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里,中國等于漢族,雖然歌詞里也唱著“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可這只是政治追求,從實施和實現的角度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民族的仇恨便帶來了對王朝的仇恨。
我們總覺得中國的貞觀之治,盛唐的繁榮景象,都乃漢人所創,在世界工業革命的道路上落后,源于滿族。其實,這是一種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觀念,雖然堂而皇之地傳之久遠,但包含著極大的不公正。我們看看清朝吧!一個在斷壁殘垣中的王朝。
這里是圓明園,已被英法聯軍所毀。這里的大多古物,也已流傳海外。這里的故宮,皇帝曾連夜逃竄。這些,都是屈辱的烙印,所以我們不聊這些,我們聊一個很美的地方,承德的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始建于1703年,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前,有人勸康熙重修長城,可康熙沒有,他選擇修建了避暑山莊,一座無形的長城。提到避暑山莊,人們便會想到木蘭圍場,不得不承認,滿族人的確善于騎射,但康熙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熱愛竟然超過了明代歷朝皇帝。課我們呢?問問身邊的人,又有幾人知道滿族文化呢?
總的來說,中國被列強侵略,確實與清朝有關,但誰又敢保證漢人執政,中國便不會這樣?我們應該理性的對待清政府的懦弱,畢竟每個朝代都輝煌過,也衰敗過。
從文化角度來說,多元的文化能促進國民素質的發展??滴跎頌橐粐星铱梢糟@研漢人文化,我們有為何不能鉆研少數民族文化呢?當我們用政治手段逼迫少數民族學習漢字的時候,我們何嘗不是那個讓漢人留長辮子的大清人?
這本書,給人以思考和啟迪。
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精選篇2
似乎《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的又一力作,就這么邊看邊胡思亂想,一天下來,我還把這本書看完了,還萌生了如此之多不相關的想法。
筆記中有大量關于科舉的論述,只是我無心去關注他,我關注的是當今大學評價人才的標準。有時候評什么社會罵我們急功近利,真的你有什么資格??
雖說現在大學普及化,但是應該說絕大多數優秀的人才還是在大學中,作為教育者,你們就應該有一套適合的培養體系,并有合適的評價體系來評價一個人才的成長。而現在的大學呢?所有的評價單一化,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舉我自己的例子,例如實踐課,本來是最能體現過程的價值,可是到了最后評價,老師看的是你的一紙報告,絕非看你實際操作了沒,對過程熟悉了沒。記得大二,課程設計,需要搭建一個電路,功能實現電子計時。我們是兩人一組,我們組是最早完成任務的,并且答辯的時候,老師的問題我們也對答如流。可以說我們的電路設計出來后,我們班有一半的電話是我幫忙調試出來的。可以說老師是應該看到的,可是最終的成績我們是良好,其他人是優秀。其實如果是一次的話,我決對不會今天拿出來說事,可是這種事一面再,再而三地發生。如這學期的實驗課,應該說老師要對每次學生的實驗情況要了解的,我記得每次實驗基本上也是我最早完成程序的編寫,調試,有時還會發現老師給的例子的小錯誤。程序更是最容易被拷貝的,老師難道不知道嗎?可是最終成績出來,我又是良好,平時拷貝的程序的同學有的得了優秀。再比如這次的畫圖,關于圖,我之前也發過兩篇文章,有的同學一開始不設計,等著別人發現錯誤,擦了重畫,直到人家基本成型了,沒有錯誤了,于是他拿著尺子量著拷貝過去。到了答辯的時候,“干凈”的圖紙反而博得了老師的歡心,這算什么玩意??
我自持自己是一個認真做事的人,一件事下來了,我如果有能力,我會盡力把他作好,但是如果每一次認真做事的結果,并且結果還是不錯的情況,在學校里就遭遇各種評價的失衡,多次以后,我還會堅持著腳踏實地地做事嗎?我在心里給自己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精選篇3
面對康乾省市的清代皇帝,我更理性的看待他的功與過。但《山居筆記》并滅有批判他的過,到底有多糟糕,辯證的評價,理性的評論,讓我深深地吸引其中。
我對與《山居筆記》中”天涯故事""十萬進士”。一遍又一邊地讀者這段美麗的創說?!澳乔宄憾利?,無奈而凄涼”的鹿的目光和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鏡,這種震撼讓我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望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境界,那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場景就不會那么深刻。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片段深深吸引著我,在余秋雨筆下的文字,以一個非歷史學家的眼光,讓我讀懂了厚重歷史的光影,讓我最在黑暗摸索不見的靈魂重塑,我尋找著,摸索著,剎時,故事的結尾讓我徘徊,我久久深埋其中。
《一個王朝的背影》,擺在眼前,讓我看到的是這個王朝創造過許多文明,他細數清初皇帝的功績包裹他們奮斗以及治理國家的高明手段,當然,也有它的衰落,原來象征康熙功績與驕傲的避暑山莊后咯哎竟成了咸都的避難所。是一個朝代的悲哀還是一個民族?除了嘆息與通信,又該如何面對一種老去的輝煌?
給我,也給人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
中國文化史上一直是個奇怪的現象,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被他們所處的年代想包容。每個年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字獄。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特點。于是《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東圍》中寂寞與孤獨更多的是悲哀。由此也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歷史暗角的小人。
看著這些,我不禁關注他們,痛心與漫漫無際的孤獨,并觸摸到中國歷史文化中不愿張揚的暗角。而蘇東坡,正是由于過于出色而被圍攻。貧瘠愚昧的土地上,蘇東坡,這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示眾,而我們呢?“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席,”“小人順手把手繩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變得黑暗。”而這些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成就了不少驚世作品,一切始于苦難亦止于苦難。
我在書中,在遙遠的歷史,狹路相逢并擦肩而過,無論一個王朝,一個都城,一群文人亦或是一個流放者,都在我心中,用震撼來形容。
余秋雨的文字,使我在眺望歷史的時候不再僅僅局限于過去單薄的理解。望著自己祖國的歷史。觸摸她的喜悅,她的悲涼,她的過去,我不禁讓心靈悄悄融化在文字的世界。
也許當鉛華褪去時,當繁塵落定時,我的心靈與她的故事靠的最近,看盡歷史喧囂,不禁又想起余秋雨先生的那句話:“堂皇轉眼凋零,喧囂之是短暫的別。"
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精選篇4
以前愛讀余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余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后,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后,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閱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隨著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扎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遍布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讀山居筆記有感1000字精選篇5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后,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我最喜歡《天涯故事》和《十萬進士》這兩篇.
從《天涯故事》里,我終于知道了尋求已久的“鹿回頭”,一解我長期的牽掛。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凄涼”的鹿的目光和那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了我們的心里,這種震撼力是無疑置否的。每當身臨絕境,總會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麗與快感,以及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邊界,那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會有這么深刻的場景。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還有從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是我們女性的驕傲。
女性文明派生并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里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也放不下這里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通過余先生的筆,經過大腦細胞的溶解、過濾的排列組合,于是一個以非歷史學家的思緒和眼光,讓我們最廣大的讀者讀懂了海南,讓我們尋找到了海南的靈魂所在。海南已經成為我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閉上眼睛,一陣啪嗒因熟透而掉下來的椰子聲敲打著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對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飄身過去摸摸這個,搖搖那個,完全沉浸在了這片驚喜之中。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將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在書頁中,仿佛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濃濃南國的水果大拼盤,貪婪吮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