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
“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弦》告訴我:這就是人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命若琴弦》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1)
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里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那懷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為師傅留下的那張在琴里的藥方,為了能夠看一眼這個明亮的世界,他堅忍地漂泊了一生,雖然中間有過迷茫,琴聲煩躁不安,像是年年曠野里的風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歸的腳步聲。但是,他仍然堅持著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發現,這張藥方是張白紙的時候,終于懂了什么是命,為什么師傅說“咱們的命就在這琴弦上”。老瞎子的心弦斷了,他不想再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弦,再難彈出賞心悅目的曲子。他的心弦斷了,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
而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愛情的火焰也瞬間熄滅。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為情所傷,問老瞎子:“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于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不能改變,也沒法改變,身理上的缺陷為他們帶來多少不便,甚至愛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人活著,就要有目標,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動力。當全世界都誤會你的時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著拍拍自己的臉,對自己說聲,堅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豐富多彩,一定要強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給自己一個可以一直堅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樣的人活著有何意義?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當他穿梭于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于是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么,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彈好了就夠了”……
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么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于你是怎么對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聽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小說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和小說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后照應,使小說彌漫著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唱的不過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更不開悟?不過是有些人勇于承擔,有些人善于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要給自己目標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
《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2)
讀了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講的是七十歲的老瞎子帶著十七歲的小瞎子走鄉穿寨,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地說書賣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斷了一個又一根。原來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師傅說過:只有彈過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們做藥引子,那個讓眼復明的藥方才管用。老瞎子抱著“要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的信念,彈親賣藝為生,不知不覺終于湊夠一千根了,他興沖沖地照方拿藥,可是誰都說他拿的是一張白紙。他驚呆了!在藥鋪前的臺階上坐了幾天幾夜,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說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來當他們經過一個小山村時,小瞎子情竇初開,喜歡上一個姑娘,老瞎子勸他不要想得太好,因為他比誰“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趕回時,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時,因為來他心愛的姑娘已經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緩過勁來,問老瞎子:“我們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樣。”老瞎子說:“要想復明,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藥才有效。我記錯了,所以眼睛沒法治了,你還小,一定好好彈下去。”于是,他們又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了。
作家對于讀者,呈現于文字背后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于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對于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命若琴弦》讓人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后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這不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于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他說“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后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意思就是說史鐵生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又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3)
寒假看了看史鐵生的書,感覺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拙筆之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思考。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說。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圣。“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己的評價,年輕小伙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為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弦》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著三弦琴,說書為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愛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注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里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當小瞎子聽出師父的心緒好時,就問:“什么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游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么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么關系?”(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里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弦琴,因為他的師父小瞎子的師爺曾經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當然相信師父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于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為了達到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說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這里,因為這里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起聽電匣子(收音機),談天說地,都想成為唯一的彼此。但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知道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么跟我說,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后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終于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啟程拿藥了。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難道這就是命運的輪回?當小瞎子問老瞎子為啥沒拿到藥,老瞎子說:“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我沒彈夠,記成了一千。”說到這,估計老瞎子明白師爺對他師父的話:“記住,得彈一千根,我沒彈夠,記成了八百。”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弦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說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弦,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天只是抱怨哀嘆自己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于自己來說,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弦,不停的彈奏下去,最后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贊美,呼聲的襯托的。
人生在世,黃發垂髫,都得經歷坎坎坷坷的歲月,都得完成心中的生命意義,都得拉緊命運的琴弦。眼前或許是彈斷一千根琴弦,或許是閱覽一千本名著,或許是建造一千座大樓,或許是醫治一千位病人……就在彈斷琴弦、翻閱紙張、添磚弄瓦、聽診問切當中,日子過去了,歲月捎帶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給予我們千姿百態的人生閱歷......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弦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贊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
《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4)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意義,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賦予生命意義。
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盲人,他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只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弦,滿是他對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曬,因為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盲人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盲人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后的發現,才讓老盲人絕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盲人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盲人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應該就是故事中的小盲人,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對愛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么我們是盲人,因為我們是盲人。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盲人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意義。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系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助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意義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應該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盲人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應該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應該讓死亡有意義,老盲人于悲痛中傳遞出的希望,是小盲人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意義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老盲人的價值在于那彈斷的琴弦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己,你彈斷了多少琴弦,何時才夠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斷,但是卻有韌性。
愿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命若琴弦》讀后感1000字(精選篇5)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文章的開頭委婉自如的把所有人引進這一老一少倆盲人的世界中,他們拿著一把三弦琴和一個電匣子,到處說書,到處彈琴。
這篇文章一開始,委實令人悟不透它要訴說的。但是后來慢慢的,融進這雙看不見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里去后,我開始讀懂了老盲人,還有小盲人命中的那根琴弦。
老盲人的師傅小盲人的師爺告訴老盲人,要彈斷1000根琴弦,才能打開琴里的藥方子去抓藥治好眼睛,而他就是因為到死都沒有彈夠1000根弦,才會到死也沒能看見。老盲人最后告訴小盲人,要彈夠1200根琴弦,方可去抓藥。而他確是因為記錯了,只彈了1000根,才沒有得到光明。
老盲人一生把師父告訴自己的話當作一個信仰,他相信自己勤懇的去做去彈,總有一天彈夠了數,可以見到這個世界,可以一生無憾。但是又怎么可能呢?琴弦怎么能做藥引子,治好盲人的病呢?
老盲人抓藥時明白,師父把一張空白的紙放進琴里,其實為他的人生從頭到尾編織了一個有意義的謊言。如果老盲人當年不信這個道理,他的一生就會白白荒廢,他會像現在的小盲人一樣,躺在雪地終死。
自己的師父為自己的人生編織了一個夢,給了他一個生活下去的希望。他相信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才能一直精彩,充實的活下去,一直靠著這個夢,這個希望給他的力量,一直一直勇毅的彈著琴弦,活下去。人生沒有一個寄托,對于他們這樣看不見的人,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的生命,和琴弦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這個琴弦造出的夢,如果不是對重見光明的巨大渴望,他們活不下去,他們活不了一輩子。
老盲人最后終是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一樣的告訴小盲人,他會希望著,小盲人也靠著這一個代代傳著的夢,小盲人也會靠著對光明與重見世界的期待,彈斷一根一根的琴弦,捱到最后。我們的人生看的到光,所以我們很多人忽略了為自己,抑或為別人造出這樣一個夢。因為我們的人生不極端,沒有遇到這樣大的挫折,我們的夢想雖眾多,卻乏善可陳,沒有一個能擁有“支撐生活”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很多人,這半輩子,甚至一輩子…都走的沒有老盲人那么堅持和帶有光輝。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為什么一天一天在活著,也許有的人只是因為,“當然活著要比死了好”,這樣的理由生活在茫茫宇宙。
的確,這是個理由。但是這些人活的精彩么?他們沒有寄托與希望,他們庸庸碌碌,他們不曾為自己考慮一個夢想,所以遇到挫折與難過的事,他們不會像老盲人一樣,想到“彈斷1000根琴弦我便能看看這個世界”,他們就難以堅持到最后,他們就更容易中途放棄。當然,我們美麗的人生不需要非得帶著一個如此明亮的夢想進行。但是請你至少為你的人生樹一根琴弦,立一個夢想。為了這根弦,懇請你能夠緊繃他,天天快樂,堅持,勇敢的活著。
走到最后,你一定也會為自己的一生感到驕傲,就算你沒有完成大的事業,沒有作出任何大的貢獻,但你勇敢的為了夢想的琴弦走到最后,你一直繃緊他,一直沒有放松,逃避。你命中的琴弦,便一定是一直為你的人生,演奏著最美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