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
《棋王》講述的是天性柔弱,面對粗糙喧囂的社會環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來自自身內部精神的平衡的王一生在對棋之道上的選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棋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篇1)
不讀小說,于我來說大約已經二十五六年了,原因很多,大抵是由于小說的思路過于格式化的緣故,亦或是忙于事務沒有那許多閑暇的時光罷。然而《棋王》我卻是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讀過三遍的,這樣的讀法對我來說也算是個奇跡,許是太懶讀書很少有重復的習慣。
對于《棋王》的寫作風格,我實在不想多說,也確實說不出什么新的意思來,只要是看看我寫的這篇文字,就知道跟阿城先生一樣,我特別的喜歡魯迅先生的文字,只是因為職業的習慣,已經大約二十余年沒有寫作這樣風格的文字了。讀《棋王》我是動用了特別的神經的,淚流滿面的地方有好幾處,我在這里要特別引述的是其中兩段關于吃飯的描寫:一處是當棋王得知“我”也挨過餓的時候問“我”如何得到吃的,“我說:‘后來碰到一個同學,他要用書包裝很多東西,就把書包翻倒過來騰干凈,里面有一個干饅頭,掉在地上就碎了。我一邊兒和他說話,一邊兒就把這些碎饅頭吃下去。不過,說老實話,干燒餅比干饅頭解飽得多,而且頂時候兒。’他同意我關于干燒餅的見解,可馬上又問:‘我是說,你吃到這個干饅頭的時候是幾點?過了當天夜里十二點嗎?’我說:‘噢,不。是晚上十點吧。’他又問:‘那第二天你吃了什么?’我有點兒不耐煩。講老實話,我不太愿意復述這些事情,尤其是細節。我覺得這些事情總在腐蝕我,它們與我以前對生活的認識太不合轍,總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我說:‘當天晚上我睡在那個同學家。第二天早上,同學買了兩個油餅,我吃了一個。上午我隨他去跑一些事,中午他請我在街上吃。晚上嘛,我不好意思再在他那兒吃,可另一個同學來了,知道我沒什么著落,硬拉了我去他家,當然吃得還可以。怎么樣?還有什么不清楚?’······‘你恐怕還是有些呆!要知道,人吃飯,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種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頓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別想到吃,而且,餓得快。’”一處是對于棋王吃飯的描寫:“他說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幾。一粒干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里,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干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摳。終于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咽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里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
之所以大段的引述還感動的哭,實在是深有同感的緣故罷。在我的幼年甚至青年時期挨餓實在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記得十幾年前第一次來北京已經是深秋了,我穿著南方初秋的衣服由于沒有著落整整的在北京的大街上“流浪”了十幾天,在那些日子里,餓了就喝自來水,困了實在沒有辦法不能睡覺,沒有地方可以睡覺,只有等下夜班的人們都走盡了的時候找一棵松樹,往樹窩下一躺再收拾些白楊樹的落葉算是床墊,早晨在上早班的人們沒有走動之前趕緊從樹窩里爬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找個水龍頭的地方洗個臉算是一天的新生活,那個時候不只是餓的無以言表,瞌睡的更是厲害,甚至不能站著跟人說話,稍一站住就會睡覺,只能不停的在大街上來回的走動···。許多年過去了,對于當年的這些記憶依然在昨天,只是我不輕易的回憶這樣的過去而已,讀了《棋王》感覺遇見知音了,挨過餓的知音實在難得的很啊。
人生如棋,只是這人生是無法重新來過的,更無法悔棋,對于棋道我確實不懂的很,發出這樣的感慨來也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吧,當然也可能是牽強附會,想是阿城先生寫作《棋王》的本意也許就在這里吧。
《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篇2)
阿城是親歷者,所以能以淡淡的筆觸勾畫出在那個物質,精神皆極度匱乏的時代中的悲喜劇。王一生便是其中的主角。
棋呆子從始至終便從未辱沒過他的稱號,每次出場定要與人廝殺上幾盤,象棋是王一生的世界,他在楚河漢界上縱觀全局,兵來將擋,運籌帷幄,象棋甚至成為了王一生生活的意義。在一個貧乏動蕩的年代里,他仍堅守的,是對象棋純粹的癡迷。他的癡迷,他對象棋無時無刻的掛念,是他“呆像”背后對時代的反抗。他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構筑了一個寧靜的時空,與紛擾喧囂的世界對峙著。他沒有像大多數知青那樣,囿于那畸形的時代,他請事假出去與人下棋,把對象棋的執著置于物質生活之上。
阿城并沒有把王一生塑造成“無己、無功、無名”的完人,王一生的真實在于他對“吃”的小心翼翼,從小的艱苦生活使王一生對待食物有著無比的虔誠與精細,而他卻沒有因此囿于衣食,囿于人生細碎困擾,或許這也是王一生的超脫之處。
倪斌的成長背景與王一生存著天壤之別,在優渥環境中成長的他是阿城筆下被時代困囿住的人物。他對官員的妥協仿佛是他對時代妥協的縮影,本該有遠大理想的青年在浮躁的年代里竟只剩以一副名貴棋子和幾幅字畫換取自己調動的志氣。然而,我們沒有任何立場職責倪斌,他不過是為了謀一個干凈的棲息之所,要說唯一的遺憾,或許只是可惜他被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鎖住了理想。
王一生與倪斌截然不同的人生脈絡中,又有著各自的情理。王一生自小生活環境單純,對象棋的熱愛也完全發自內心,更何況他的象棋中還鐫刻著來自母親的愛與憐惜。可以說,象棋是王一生的靈魂。反觀倪斌,在繁華渲染下變得世故,下棋的初衷也多源于對世家的傳承。他于王一生,便是少了幾分純粹與執著,他的內心仍是善良而柔軟的,卻屈與時勢,囿于時代了。而王一生卻因著那純粹與執著,保持著自我。
生活在人群中的我們不可能有陶潛的幸運,卻也不再會遇上瘋狂愚昧的時代。困囿住我們的是世俗瑣事,是挫折與坎坷。有人選擇順其自然,囿于其間;更好的選擇卻是像王一生那樣,或許我們不能完全逃脫,但在內心,我們掙開了枷鎖。人生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無拘束,其過程定會有許多曲折,克服它們,便是《棋王》所給予我的勇氣。
《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篇3)
看完阿城的中篇小說《棋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人公王一生所悟出的“人還要有點兒東西,才叫活著”這一句話。
看完小說,感慨萬千,也讓我開始思考人,難道只能囿于衣食,就別無所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衣食只是生存之本,除此之外,我們活著,還要“有點兒東西”。
《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被譽為尋根文學扛鼎之作。采材于他本人親身經歷的知青生活。但無論在主題意旨還是表現形式,都比通常的知青小說更勝一籌,《棋王》的主要魅力來自于主人公王一生。他天性柔弱,在浩劫中,好比狂風中的沙粒,無所依靠,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下棋。“何以解憂,唯有象棋。”他受益于一位神秘拾垃圾的老頭授予的超絕妙棋藝及道家文化的精髓,這便是陽之氣相游相交。“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時,造成克勢。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這講的是下棋的要領,但同時也是講萬事萬物造化之道,王一生以生命的本能領悟了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融為一體,此后他的人生變成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體現。王一生在象棋中尋找自己的世界,并最終在棋藝和道德上實現雙重升華。
小說對王一生獨特的描繪還有一點:他看似陰柔孱弱,其實是在無為中靜靜積蓄力量,一旦需要有所作為時,內力鵲起,陰極而陽復,便迸發出強大的生命能量。我們在年少氣盛時,做學問、處世為人,都應該謙虛謹慎,修煉內功,厚積待發,有朝一日,羽毛豐滿了,便能一飛沖天,向別人展現出無可比擬的博學多才和人格魅力。
因此,我們都應該在浩瀚如煙的大海中,在愉悅迷離的旅行中,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尋找那些東西。
《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篇4)
帶著些許的沖動品味了阿城筆下的《棋王》,放下書本,眼中還常浮現那個身影:眼平視著,像是望著極遠極遠的遠處,又像是盯著極近的近處,瘦瘦的肩挑著寬大的衣服,土沒拍干凈,東一塊兒,西一塊兒。喉節許久才動一下。
《棋王》講述的是天性柔弱,面對粗糙喧囂的社會環境,其惟一的“定力”只能來自自身內部精神的平衡的王一生在對棋之道上的選擇,同時也是對生命對生活的態度。在那個時期,階級與時代注定了這么一個社會,可是總有一些大隱于市的小人物凸現,而王一生便是其中一員。《棋王》不僅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更是一部生活之書,為人之道。
“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幾。一粒干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里,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干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摳。終于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咽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里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我在火車上一直看他下棋,發現他同樣是精細的,但就有氣度得多。”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淚花從眼中涌出,典型的細節描寫深深地刻畫了這個知青的節約的特點。在慨嘆阿城文筆細膩到如此地步之時,我聯想到了生活中的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衣食無憂,但是我們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約。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諾大的標語貼在食堂墻壁上,可有幾人留意?我們都習慣了打很多很多的飯,很多很多的菜,吃不完便倒了,不好吃便不要了。我們不曾想過,我們吃飽了,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餓著;我們享受了,家里的父母還在受苦。我的心隱隱作痛,我們沒有錯,可是我們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我接著往下看,眼睛定格在了那一瞬間:他看看我,搖一下頭,說:“你們這些人哪!沒法兒說,想的凈是錦上添花。我挺知足,還要什么呢?你回復一生寄予蔚藍位粉絲樓呀,你就叫書害了。你在車上給我講的兩個故事,我琢磨了,后來挺喜歡的。你不錯,讀了不少書。可是,歸到底,解決什么呢?是呀,一個人拼命想活著,最后都神經了,后來好了,活下來了,可接著怎么生活呢?像邦斯那樣?有吃,有喝,好收藏個什么,可有個饞的毛病,人家不請吃就活得不痛快。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我想起步入大學校園的我們,不就是小說中的“我”?總是在埋怨大學的不好多少時日,我還記得我們吃飽了就在說這所大學住宿的不好,教學水平的差勁。,其實想想大學已經很好了。我們換種角度想想,是不是每一所大學都一樣呢,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很優秀,人不也一樣,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與其在向往著別個大學的美好還不如珍惜現有大學的美好。作為一個人,我們與其羨慕他人,在慨嘆命運不濟,還不如借鑒他們的優點,發展在自己身上,那么我堅定的相信生命會綻放它的光彩。或許,每當命運不濟時,我們想想生命的美好,想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古訓,生活是否會更好一些呢?
昨日,在舅舅家談起我的專業問題,他說當老師真的不怎么好。可是他怎么明白,在這個世界上,大學生多的讓人咋舌,你想找份工作都很難,更何況要找份掙大錢的工作呢?在現今社會,大家都沉迷于金錢利祿,而有多少人理解我們背后的想法?其實,在還沒有飽經滄桑歷練的我只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在那里發揮自己的作用,能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的父母,生活的清淡算什么呢?關鍵是自己能夠豐衣足食,幸福快樂。自己的父母能夠快樂。有這些就足夠了。
王一生說:“那是他父親的棋呀!東西好壞不說,是個信物。我媽媽留給我的那副無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樣存著,現在生活好了,媽的話,我也忘不了。倪斌怎么就可以送人呢?”看到這一段心有點酸,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一股濃濃的親情襲上心頭,父母的愛涌上心頭。昨天媽媽叫我帶點東西給妹妹,我收拾東西的時候母親伸出一雙手過來幫忙。那是怎樣的一雙手啊!雙手布滿了老繭,一道道裂痕像是山間的溝壑,又像是干旱季節,稻田的裂痕,我沒哭,鐵石心腸的我收拾好東西,頭也不甩的走出家門。記得前兩天還在埋怨母親不會幫兒子修補衣服,可是我才知道,母親的雙手粗糙到還能不能拿起針線去修補都是個問題,在父親的摩托車上我暗自悔恨。定睛一看,不知何時,父親的頭發已有些花白,想想父親才42歲,生命還在壯年時期,應該是煥發著活力,而眼前的父親卻有些滄桑。我還是正值青春年少,回家后只在搗鼓自己的電腦,那一刻心中的傷痛更是襲上心頭。記憶中父親從不進我的房間,不是不關心我,而是害怕在不經意間便侵犯了我的隱私,我才知道父親對我的愛;記憶中,父親總是開口都是錢,我也總是埋怨,疑惑弄那么多錢干什么?后來才知道父親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我能享受高等教育。而自己在校的表現,讓自己不寒而栗。
突然明白,《棋王》為何會感動著我,因為在那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我眼中,作品的庸雅之分只是在其是否能喚醒人性深處的心有靈犀。我想,《棋王》做到了。
寫下這些,只是希望志同道合之人共勉之。
《棋王》小說讀后感1000字(篇5)
《棋王》講的是一群知青的故事,“我”在下鄉的火車上遇見了后來的棋王,并且成了朋友。他們被分到了不同的農場,很長時間沒見面。后來棋王請假來農場看“我”,和“我”的舍友,一個下棋高手相識,以棋會友。后來舉辦象棋大賽,棋王因為經常請假到處下棋而沒有得到假期,失去了比賽機會。他沒有著急,也沒有惱怒,決定賽后私下找前三名切磋。賽后季亞軍一起來了,他說同時和兩個人一起下,后來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包括冠軍共九個。一場大戰開始了,上千人圍觀。最終他贏了,僵在椅子上沒了知覺。
故事很簡單。當然主題也有很多。我從棋王的身上看出來的更多的是,那個玩泥巴的孩子的精神。那些單純的以玩泥巴為樂的孩子的純真。棋王,他在乎的不是輸贏,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象棋。他的全部心思都在象棋上,包括“呆子”的外號,包括外人怪異的眼光,沒有什么能動搖他。“王”的稱號也是別人給的,他不在意,他不管什么王不王,他在意的只是棋。只是楚河漢界的風云變換。
也許勝利能給我們喜悅,也許別人的夸獎能給我們喜悅,可是,我們是不是很久沒有單純的沉浸在某件事中快樂了,哪怕玩游戲。我們總是在比較,看著別人的眼光,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博得掌聲。其實,我們很早就失去了這種快樂,做什么無所謂了,只要能有贊揚,有鮮花和掌聲。漸漸得,我們在別人的眼光里改造著自己,自己的天賦也慢慢被磨平了。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政治課本里有,可是又有幾個人會信服,然后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奮斗終生,在現在這個思想開放的年代,應該很少有這樣的人了。所以人在思考,思考活著的意義。周國平說過,人只有找到永恒的價值,人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所以有宗教,可惜,尼采一句“上帝死了”,打碎了所有人的夢。科學,已經毫不留情的打敗了宗教。雖然我們沒有宗教傳統,可是我們的祖先都在為了留名青史奮斗終生,他們有明確而堅定的目標,他們感覺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義的。而現在,價值中空,誰也無法否定。所以,我們怎樣生活下去,那就是生活的樂趣,因為生活太美好,所以我們愿意激情地生活。象棋是棋王的一切,有棋下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我們能,如果只是為了他人的評價,別人的夸獎足以支撐我們一聲?不會所有人都贊揚的,當褒貶不一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動搖。我們需要做回玩泥巴的孩子,我們需要忘我的喜歡生活,這樣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當然,如毛姆所說,我們的樂趣應該是健康的,并且有利于成長的。
當然,人是需要社會化,需要融入社會的,可是,我們難道就必須泯滅自己的所有個性嗎?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好像更在意他人的眼光,長期的村落生活,人們好像已經習慣了透明的生活。從小我們接受的就是要做讓大家都說好的事。集體的價值觀,意志,行為方式才是正確的。所有的人,不管天資如何,總是在用統一的普世的標準在培養。所以,我們很難出現天才。就像諾貝爾獎。我想愛迪生在火車里發明燈泡的時候,一定沒想著要讓誰夸獎,要讓誰表揚,而是純粹的喜歡,就像自得其樂的玩泥巴的孩子。
從《棋王》中,我想我們也許該做回最初那個毫無顧忌的,隨心所欲的玩著泥巴的孩子。我們也該學會不把別人的目光當成唯一。我想如果我們沒有損害他人利益,他人這就不會干擾我們了吧。這將是一場持久的掙扎,從我們深深的傳統中。
我們的生活需要這樣純粹的快樂,這些快樂會讓我們愛上生活,生命的價值也無非是在最熱愛的事業中綻放。當然,這些還會有副產品,比如天才的創造,比如諾貝爾。
該行動了,把注意力從大人的贊揚轉移到手中的泥巴上來。捏的像不算什么,也許你會捏出下一個沉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