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為了愛情而敢于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西廂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篇1
寒假,我發現書柜里有一本書已經落滿塵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讀了起來。這本書叫做《西廂記》,看完后感受頗深。
至于《西廂記》的高深論壇評價,前人、古人、今者學家總說紛紜!我倒是只覺得此書倒真值得再看她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歸來不看山"!讀罷此書,在翻閱元稹的《鶯鶯傳》感覺著實有點兒遺憾,以至于《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西廂記諸宮調》應該在此書之前讀!
自古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合都難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難免有所催人淚下的波折,也難免會有后人的傳誦。至于結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當別論。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里都有大團圓!即便是牛郎織女,即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即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張生與崔鶯鶯也算是最終修得正果!
張生的才與貌無可厚非,崔鶯鶯那簡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壓根兒就是“唯美”!鶯鶯的貌,不多說,只張生道——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只索手抵著牙兒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勢,你也簡直沒得挑剔!也難怪張生即便考取狀元,也沒有如鄭恒所說為尚書女婿。
或許女人給了真心,愛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鶯鶯先是心動、思戀到最后的長亭送別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依依惜別,到“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再到寄送張生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班管等東西,不外乎擔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亂終棄”的念頭。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幾個崔鶯鶯呢!不過難得的是,張崔二人畢竟是真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電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應是王公貴族,不是貝勒公子便是少爺,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萬金也有千金,要么什么明珠,總之排場要耀眼的。
至于窮書生巧遇佳人,如《西廂記》或《柳夢梅》那也不是沒可能,不可否認的就是真愛。話說現實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們肯定是上輩子種紅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的!
話題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大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說張催二人愛情背后的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紅娘,這是肯定的!不管他們二人相遇相識到相知這整個過程,都抹不掉紅娘的影子。至于老夫人、鄭恒、孫飛虎那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一部《西廂記》著實讓人贊嘆王實甫的才華不一般。還一個——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感謝那些塵灰讓我有機會看到《西廂記》這本好書。
《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篇2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這是《西廂記》里的一句名詩。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作。這部作品實際上來源于唐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唐元稹作)。傳奇者,浪漫愛情故事。
元朝是中國劇本創作的一個高峰時期。除了王實甫外,杰出的劇作家還有關漢卿,其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余為《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劇中張生與崔鶯鶯的生死戀情歷來為人們傳頌。
《鶯鶯傳》本是以悲劇收尾,但在王實甫手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卻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身于上層階級,父親是禮部尚書,但因病早逝,從此,家道沒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親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為他鎮守邊疆,掌控十萬大軍。張生想從那里謀個一官半職。崔鶯鶯出身其實更優越。父親是相國,但也在她幼時早逝。一家人只好舉家遷移至浦東(今山西省西南永濟市蒲州古城)。張生愛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東普救寺游玩。因為有緣,所以那天,崔鶯鶯及侍女紅娘也碰巧去該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國生前主持捐建的),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鐘情。迫于封建禮教,張生以讀書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廂,希冀每天多望崔鶯鶯一眼。后來,當地的地頭蛇孫飛虎得知崔鶯鶯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萬大軍趁崔家上香的機會去普救寺“搶劫”。無奈,崔夫人提出解圍者嫁其女的說法。值此危難之際,張生接下這一“光榮的任務”。他派一和尚送信給杜確,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壓退了孫飛虎。但是,“卻道婦人心易變”,崔夫人瞧不起張生,嫌棄他無名無財,便生出返悔之心,因為有損名門。可是,在愛情面前,誰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鶯鶯夜聽琴”,兩人在紅娘的幫助下成就“好事”。鶯鶯的堅定,普救寺方丈的勸說,大將軍杜確的無形“脅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終做出了讓步。她以“金榜題名”來回復張生。蒼天有情,張生果真中了狀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誰又想半路殺出個“鄭常發”。崔家與鄭家定下過娃娃親。此刻,他想與崔鶯鶯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誹謗張生,說他已經在外娶婚。崔家誤信為真,便想讓崔鄭二人完婚。千鈞一發之際,張生趕了回來。真相揭曉,鄭常發自殺。張生與崔鶯鶯喜結連理。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為,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說一句:真愛永恒。“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么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篇3
《西廂記》這個故事從唐代元稹開始被一再的寫,版本也很多。我認為它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理想,那就是人們都愿意看到有情人最后走到一起。在封建社會來說西廂記這樣的故事真的很大膽,它打破了封建的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則,而變成了男女相互戀愛,他們之間只有真摯的情誼,而沒有所謂的門第觀念。
文章緊接著交待說,張生出去游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鄭氏也寄宿在那里。正趕上當地軍隊的最高統帥病死了,而新任的將軍還沒有到,所以士兵們便開始到處燒殺搶掠。張生與當地的將領是朋友,所以請就請他派軍隊保護鄭氏一家。鄭氏對張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讓他的兒子和女兒出來拜謝張生的救命之恩。張生對鄭氏的女兒崔鶯鶯一見鐘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里多次送給鶯鶯的丫鬟紅娘許多禮物,并請求她代為傳遞感情。紅娘起初不同意說:“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時,張生則耍起了無賴。他說道:“余孩提,性不茍合。或時紈綺間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爾其謂我何?”大家注意,悲劇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若張生是真心實意的喜歡崔鶯鶯自然會樂意娶她,怎么可能像他說的那樣因為多等兩天就會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覺得人的性命決不可能像他說的這么脆弱,否則人類早就絕種了。他之所以這么說,無非就是想不負責。前文交待過他是個對感情很負責的人,而此時為什么突然之間就變了呢。我認為可能是他此時正處在一種矛盾當中,首先是他的確深深的愛上了崔鶯鶯,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鶯鶯門第不合,父母是決不會同意的。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便是不負責任的偷情。
多么癡情的一個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個薄情負心漢。那張生竟將此書到處展示給人看,好讓別人看他多么有手段。當別人問他為何拋棄對他一往情深的鶯鶯時,他竟然無恥的說:“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云,不為雨,為蛟為螭,吾不知其所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個無恥至極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當時世人竟沒有幾個同情鶯鶯悲慘遭遇的,反到將張生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可悲,可嘆啊!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張生之所以這么做,也是順應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認知的。在他認為他自己做得很對,而根本沒有把鶯鶯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過把她當成一個玩物,正像劉備說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夠白頭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視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許在他們眼里,鶯鶯連衣服都不如,簡直是一盆禍水。
社會認知是什么樣的,人們行為便會怎樣。生活在現代的青年們是幸福的,我們可以愛自己想愛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現在的人對愛情過于輕率了,人們不再相信這世上有忠貞不二的愛情了,認為那只是美好的童話而矣。現在像崔鶯鶯一樣被人拋棄的女孩子實在太多了,而她們倒是比崔鶯鶯更想得開,因為這太普遍了。所以她們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愛情便也就貶值了。若長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純真的愛情,也真的只能在書里找了。這才是真的可悲可嘆啊!
《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篇4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里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于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于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么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里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愿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么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恒,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恒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于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后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于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沖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沖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后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愿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于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后感1000字篇5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變為一種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備的好處,望閱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帶來的視覺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大凡書籍,均以情節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讓現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
從古至今,從內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
在此,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唇]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 [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龍】上說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西廂》中句,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