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
書籍的閱讀往往能夠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麥田里的守望者便是這樣一本探索內心世界的書籍,當我們閱讀過后便會有所收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主人公霍爾頓,一個性格復雜而又矛盾的青少年,帶著滿嘴的污言穢語走進了我的視線。他的憤世嫉俗思想引起了消極反抗,他認為成人社會里沒有一個人可信,全是“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他渴望的是樸實和真誠,但遇到的全是虛偽和欺騙,而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最后不免對現實社會妥協,甚至想逃離這個現實世界,到窮鄉僻壤去裝成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有一顆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們掉下懸崖,他還渴望長大成人后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發出“救救孩子”般的呼聲。總之,他是個孤傲掙扎的人,但他又是個要求世界完美的人而又無奈屈服于現實的人,這個矛盾著的人的那顆善良而又不安現狀的心在狂跳,在淌血,我的眼里貯滿同情的目光。
霍爾頓的所作所為、言語行動竟然像是我們身邊走過的“他”:憤世嫉俗,玩世不恭,卻又認真執著、充滿愛心的愣小子,他時而獨自胡言,時而大聲發泄,他的那顆躁動著的青春氣息的心。
讀小說,我似乎讀到了青少年在跋涉人生途中的迷茫與不滿。反顧我們當下生活中,有沒有霍爾頓這樣的掙扎者?一定不少。青春期的迷茫是必須面對的。每個處在青春時代的人,也許就是一個個霍爾頓。他們走過不少彎路、窄路、險路,甚至懸崖峭壁,然后再在苦苦的掙扎中站立、疾走、迅跑,最后踏上人生的康莊大道。也許手腳損傷,也許頭破血流,也許心力交瘁,但終于會走過來,臉上浮起了堅毅的笑意。
《麥田里的守望者》正是青少年迷途中的一束曙光,青青春路上的行動指南。霍爾頓們的迷茫與失落永是成長中人們的迷茫與失落,但愿現實中的霍爾頓們終會糾正行程中的偏差,快速步上人生正軌,大步流星的行走在人生征途上。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
長長的小說到了尾聲才第一次出現了與主題相關的描述,要命的是描述得還這么詩意溫暖。是啊,原本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充滿詩意的。荷爾德林說:“人生充滿勞績,但詩意地生活在這大地上。”一個十六的孩子用自己疼痛的成長經歷洞悉了成人世界的一切虛偽,包括師長、室友、女友,甚至父母,唯一留在記憶力的美好就是逝去的十歲的弟弟艾里和他現在努力想要去保護的同樣十歲的妹妹菲苾的種種言行。可誰又知道他們在這個充滿虛偽的世界里終會變成何種顏色呢?所以有一方凈土,有一個守護者就成了一個愿望了。小說最后讓菲苾坐在旋轉的木馬上,那么單純無邪,而守護在旁邊的“我”連下雨了也不在乎,只有一種充實的快樂。此時的“霍爾頓·考爾菲德”是哥哥,更由先前的理想者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行動者。他勇敢地擔負起了守護的責任。
所以整個小說從邏輯層次上來講,就形象地探討了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麥田的守望者)的問題。“為什么”當然是重點,這是整部小說的價值所在。小說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的成長是一個由純真到虛偽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孩子或者我們的童年就成了寶貝,變得稀貴。真是莫大的諷刺,卻又如此真實,生生地刺得人心疼。
《麥田的守望者》于我是一本老書,多年前就讀過。年少時有點輕狂,似乎不買老塞林格的賬,不喜他筆底下人物的玩世不恭、放蕩不羈,便連帶的不愿去細想文字底下的那份深沉與溫情。昨晚一口氣讀完,夜不能寐,只為感動,發自內心的感動。我們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容易,都值得讓人放下一切的偽飾來呵護。但我們做得似乎遠遠不夠,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感謝老塞林格,讓我們自慚自省,更讓我們學會擔當,擔當起原本就應該屬于我們的那一份責任。
最后要說的是,《麥田的守望者》是一本如《小王子》一樣精彩的書。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那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雨點打在淺灰的水泥地上,染出一個黑色的小斑。黑點一個個蔓延,很快覆蓋了整個地面。雨把旋轉木馬那朱紅色的頂棚敲得“啪啪”作響,幾乎沒過了木馬轉臺放著的爵士音樂。為了避開這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所有的父母都躲在了轉臺的屋檐下。而你,霍爾頓,卻仍然坐在旋木前的長椅上。雨水像透明的長線,順著你頭上深紅色鴨舌帽的帽檐,流入你的脖子,浸濕你的風衣。但你并不在乎,你反而覺得那么快樂!你看著你的妹妹菲芯穿著籃大衣,她的金發被風吹起,像一陣陣麥浪;她騎著那只很舊的棕色木馬,一圈圈地轉個不停。你說她看上去好看極了,自己還險些大叫大嚷起來。你渾身在顫抖,但是你不知道這是因為雨水的冰冷,還是因為內心深處的顫動。我知道,你也許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即使是和你的女友在一起;即使是在你的夢想里。
你說你討厭女友薩麗的虛榮庸俗。但是你承認吧,你抵抗不了她的美貌。你甚至在和她見面的突然間覺得自己愛上了她,簡直想跟她結婚。可是你和她談心,當她否定你的未來時,你又開始恨她。最后你在懊悔中又突然提出分手。你仔細想來,覺得整個事情有點好笑。你放聲大笑起來,你的笑聲又響又傻,你可以對天發誓你真是個瘋子。你內心的矛盾正像雨水一樣狠狠地拍打著你頭上的鴨舌帽,雨水在你的臉上流成一道道酸酸的眼淚。你真的躲不了。
你說你要是不想把自己的腸子嘔出來,就別去看這假模假式的電影。但是你承認吧,你僅僅是因為想消磨時間,就去看了你最痛恨的電影。你的精神世界已經極盡空虛,你甚至只能用電影來填補。你想要叛逆,但卻成不了真正的叛逆。就像那北風吹掉了你的帽子,但你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風的方向,你只能夠撿起翻倒在地上的帽子。你已經無力去反抗了,你只能向現實妥協。
你說你想到西部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用自己賺的錢在樹林旁邊造一座小屋,然后娶一個同樣又聾又啞的美麗姑娘;當有了孩子之后,就給他們買許許多多書,親自教他們讀書寫字。可是你做不到,因為你有一個愛著你和你深愛著的妹妹菲芯。她拖著一只自己幾乎拖不動的大手提箱,說要和你一起走。你覺得自己快暈過去了。你用你最兇狠的語氣告訴她絕對不能讓她跟你一起去。但最后你為了哄生氣的她,答應她你哪兒都不去,并讓她去坐那個深藏著你們無限回憶的旋轉木馬。看著菲芯騎木馬的樣子,你終于開心了,你身邊的風雨不再蕭瑟,它在你的眼中近乎纏綿。但纏繞的還是那悠悠的矛盾和憂愁。你還是避不開這風雨。
你坐在長椅上,早已淋得像只落湯雞。你曾對菲芯說,你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當在麥田里玩耍的小孩跑到懸崖邊的時候,你就拉住他們,不讓他們掉下深淵。你知道這不像話,你知道要真這么做父親會要你的命,但又只想干這樣的事。我也知道,你張口閉口臟話連篇,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后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但你看不慣這狂風亂雨的世道,你會在遇到善良的修女時慷慨募捐,你會去擦掉學校墻上下流的字眼,你還會幫一個陌生的小女孩緊溜冰鞋。你想要反抗,你有著質樸單純的理想。就算你做不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你仍然可以在風雨中守望。
你可以撐開一把傘,當孩子們經過時,你就把傘舉在他們頭上。他們就不會被風吹得發抖,不會被雨淋得打顫。他們會用稚嫩的聲音說“謝謝你”。他們會用溫熱的小嘴唇在你濕漉漉的臉上輕輕地碰一下。你也會因此感到無比快樂。
真的,你真的可以這么做。我想你也會愿意。你會心甘情愿地幫助每一個孩子避開風雨。而且你要相信,雨過之后,一定會有陽光穿破云層,覆蓋大地。當金色的陽光撫摸你的臉龐,即使你臉上滿是雨水,你仍然會感到溫暖。你會很期待這一刻嗎?
一定會吧。
所以,霍爾頓,無論你是在麥田里還是在風雨中,請你繼續守望。守望那沒有被虛假溺死的真摯,守望那沒有被虛榮刺傷的質樸,守望那沒有被庸俗涂抹的愛情,守望那沒有被金錢名利包裹的夢想,守望所有純潔而天真的孩子們。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主人公霍兒頓是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純潔的一面。書中,霍爾頓是一個不肯用功讀書,整天鬼混的沉淪少年,他為什么不肯用功讀書?難道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不需要讀書嗎?看一看霍爾頓所處的環境,便不難明了。
學校里的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讓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卡迪拉克,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是勢利的偽君子,而這位老師對他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的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原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著。老師的諄諄教導卻是一條滲透著濃厚利己主義和功利主色彩的資本主義信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霍爾頓又怎能找到可貴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呢?
他不愿意與他們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讀書,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頹廢,沉淪,實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的最無情的揭露。作者把霍爾頓身邊的人,全都描繪成假模假式的人,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想逃離這個噩夢般的現實世界,到偏遠的小山村去遁世,但要真正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討厭看電影,但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中消磨時間;他討厭愛慕虛榮而又毫無主見的女友去又迷戀她的美色,;他看不慣這個世道,卻無法改變;他甚至痛恨自己,卻沒有參照的標準來改正自身缺點(亦或是說沒有毅力),這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爾頓只能用幻想解脫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妥協于他所深惡痛絕的社會,繼續陷入矛盾的漩渦,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