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
看完《許三觀賣血記》后,心里像五味瓶一樣,各種各樣的感覺全都涌了出來,尤其是當看到許三觀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結果血管頭卻說,他的血現(xiàn)在只能當成油漆了,可憐這個許三觀竟然在自己想為自己賣血的時候,卻已經(jīng)沒有了這個機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篇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篇1)
簡簡單單的縮影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細節(jié)以及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沒錯,《許三觀賣血記》便是當時社會的簡單縮影。
這個社會里,苦難與溫情共存,黑暗與友愛交替。小說的描寫,讓我重回到了那個社會,去見他賣血之后憔悴的面容,去體會賣血背后的心酸與喜悅,去體會悲憫之情與人性光輝。
這本書描繪了許三觀從二十歲左右到將近六十歲所經(jīng)歷的社會變化。書中的文字就似一條繩子,把我們拉回那個時代,當時生活可是真苦。包含著歷史那段沉重的記憶,天災人禍所導致的大饑荒和一次文化精神的大浩劫。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全民大煉鋼鐵運動被概括的淋漓盡致。
“三個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長了舌頭舔起來了碗,舌頭像巴掌似的把碗拍的噼啪響?!焙驮S三觀的抱怨“這苦日子什么時候才能過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記什么是甜,吃了甜都想不起來這就是糖?!辈浑y想象,人們當時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苦,物質(zhì)生活是多么的匱乏。為了改變這現(xiàn)狀,他又一次的走上了賣血的道路。
許三觀,一個普通的市民形象,是家中的頂梁柱,承擔著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他靠著賣血度過了一個個難關,戰(zhàn)勝了命運強加給他命運的枷鎖。確實他這11次的賣血不都是因為生活。第一次是因為好奇,證明自己身體結實,同時也掌握了一些賣血的方法與技巧 ,這為他以后的賣血埋下了伏筆。從此他與賣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整體上表現(xiàn)出人性美與善良。當他得知自己最喜歡的一樂不是他的兒子時,很憤怒,自己給何小勇白白養(yǎng)了九年的兒子,當了九年的王八自己卻不知道。當一樂打了別人,要求賠錢時,他想把一樂送走,可小勇就是不認,許三觀出于無奈又去買血,且繼續(xù)養(yǎng)著一樂。在大饑荒時,他又次買血,可是當他帶領家人去飯店吃飯時,把一樂自己丟了下來,說,我賣血的錢可不能花在你身上,你又不是我兒子。但當一樂長大后,去農(nóng)村插隊,得了肺炎,二樂背著病重的一樂回來時,為了救一樂,他設計好路線,在六個地方登岸,“一路賣著血帶一樂去上海治病”,這連續(xù)六次的賣血幾乎要了許三觀的命其中就有一次,因失血過多而導致昏迷。四十年后,當許三觀一家不再缺錢的時候,他想起了賣血,當他的血不再要時,他哭了“四十年來,每次家里有災禍,他都是靠賣血度過的,以后沒人要他的血了,家里有災禍了該怎么辦呢?”
除了許三觀,我最欣賞許玉蘭,許玉蘭在家里其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少了她,家就少了一份溫暖。她是婚前很會花錢人,當然是花別人的錢,但是婚后卻是一個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雖然她也會坐在自己門檻上哭天搶地罵許三觀。但她真的很會過日子。她會把許三觀的新手套攢在一起給孩子織毛衣,他會大聲地對菜販砍價還不顧菜販的臉色淡定地挑選每一顆菜,她還會在荒年來臨之前就每個月積攢一些糧食,她會在最后許三觀只想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候大罵幾個兒子的不孝順,挽回丈夫的尊嚴??傊?,許玉蘭是個好妻子也是一個好母親,盡管在結婚時她犯了禁忌,但是也磨滅不了她為了這個家而付出的青春與快樂。
許三觀在生活的壓迫下一路走過來的,路上有心酸有快樂,也因為這些心酸和快樂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道路。當然還有千千萬萬個像許三觀一樣的家庭正在人生路上不斷的前行著。
這是一首很長的民歌,揭露社會現(xiàn)象弘揚真善美,轟擊假惡丑。這是一塊重石,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漣漪……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篇2)
有了《活著》的夯實基礎,讀《許三觀賣血記》時心總在嗓子眼兒,“別死啊,求你挺住!”
開始,這一部從書名開始悲劇的書并沒有被我報以太大希望,“死吧,死吧,死吧……余華的老調(diào)調(diào)又要來了……”。然而,在最后的書頁里,只有大罵的娘,沒良心的孩子還有那被斥責的爹。從青澀到成熟,從怯懦到無畏,一波三折而后歸于平淡,許三觀是一位父親,一個眾生相。
其實小說的劇情早已深入人心,僅“許三觀賣血記”六個字足矣。而最惹人眼的,正是他賣血時的心。初識醫(yī)院正值情竇初開,為自己賣血娶妻,而這也是許三觀唯一為自己卸的血。之后,補貼家用,救兒扶妻,熟練的讓人心疼……恍惚間,挺拔的男人駝起了背,成了賣不出血的老頭兒,身邊也只有曾經(jīng)的“油條西施”伴著自己,再吃吃豬肝,再品品溫熱的黃酒……
我想,這部小說的主題必是各執(zhí)己見,一人一個樣,而最刺我眼的,還是關于許三觀這一個男人的成長。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男人都有“幼稚”的一面,就像許三觀在最后死皮賴臉地想再賣一次血,但沒有人再愿意收。現(xiàn)實永遠制約著這個所謂的“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大的要養(yǎng)老,小的要學?!谥袊@“重男輕女”的思想下,這一切全都順理成章地落在了男人的肩上。從小開始被給予厚望,以窮養(yǎng)為基本點,輔以大量吃苦套餐助力成長。終于,他不得不成熟,不得不嚴肅,變得難以觸碰,難以交心……直到徹底從彩虹般燦爛的寶藏男孩化作撞沉泰坦尼克的冰山,也就是那個人見人厭的老父親。
記得老師總提,“社會會教會你的”,它就像是催熟劑,好似多么青澀的芳華在里頭都會糜爛成一灘爛泥,慘不忍睹。在現(xiàn)代如此,追溯過往,在那個朝九晚五的農(nóng)耕時代,一個男人就是全家的命根。想來若是連飯都鋤不出來,其他的更是免談。“重男輕女”一定是活化石級別的文化糟粕,這并不代表男性會得到好處,相反的,這僅僅是兩敗俱傷罷了。其實,傲慢與偏見帶到現(xiàn)實就永遠多害少利,事實也永遠不會停留在表面。重男輕女真的使不得啊!
當然,這不是一錘子買賣,還是有很多人付出不懈努力成功“返老還童”,他們拋下了油膩,選擇了陽光,放棄了老氣橫秋,收獲了青春瀟灑……所以請各位好好留心或是回憶自己的青春,千萬不要忘記自己“幼稚”的樣子!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篇3)
許三觀,一個平凡之極的絲廠送繭工人,在那個動亂的歲月里,為了一個個理由,而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為了他的家庭能夠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賣血來維持生計。當他的非親生兒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竟一路賣血,在短短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賣了四次血。在大冬天一個50多歲的老頭用碗舀著河里冰涼的水一口氣喝了八碗,賣了血后在避風的墻角曬太陽依舊瑟瑟發(fā)抖的鏡頭讓我心酸不已。
在這一場場賣血場景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個凡人作為父親的義無反顧而承擔的巨大責任。他用這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方式——賣血,在苦難中頑強的生存。他用賣血來抵抗生命中的苦難,丈量苦難的長度和強度,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眼淚,溫情,堅強和不服輸?shù)木?。面對苦難和悲劇性的命運,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在這里余華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苦難和不幸無處不在,直面苦難才是最合適的解決方式,要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
如果說滾雪球?qū)訉臃e累的主題仿佛命運由緩至疾的敲門聲,預示著某種出人意料的重大問題的逼近,那么,鐘擺式的往復則意昧著一種寧靜、祥和、忍耐和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是活著。在眾多苦難面前,許三觀始終有一種幸福感。在勝利飯店“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酒要溫一溫”成為了他賣血人最大的滿足與幸福。
感嘆自己這輩子還是生活在好時代,沒有經(jīng)歷糧食極其缺乏的荒年,沒有餓到只能喝粥的地步,生活無論是環(huán)境還是條件都大大的進步,但也阻止不了對他的精神的欣賞,欣賞那直面苦難的擔當,欣賞那種親人間團康的氛圍,欣賞那簡單的快樂,是實實在在。一頓豬肝配黃酒的飽足感,幾張幾十塊錢的富裕感,那就是滿足與快樂,可以追逐的充實的滿足、快樂。而現(xiàn)在,我們這代人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一種是毫無念想的虛廢,一種急功近利的索求,但相同的是我們已經(jīng)沒有人在意奮斗,當擔,跨越苦難的意義,而是金錢的萬能性,在金錢中生長,在金錢中滅亡。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篇4)
窮與愛
今天9月11日上午我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讀了他我仿佛被帶入沉著,冷靜的境地。這本書充斥著矛盾,語言雖談不上散文詩歌的辭藻華麗,但卻完美地揭示了那個時代,那個充滿著“錯誤”與“可怕”時代的真實面目。我也想勸解此書的讀者不要用現(xiàn)代道德去衡量那時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不要以自身“高等的”素質(zhì)去議論那個時代的人倫往事。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時代不同,精神需要不同;時代不同,素質(zhì)涵養(yǎng)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
我不想因為許一樂事件罵許三觀是自私小人,我只想說他是恪守時代道德的人。沒錯,他時后爹,他不愿將血花在別人兒子身上,這難道不正常嗎?那思想是沒有被教育,被喚醒的。封建道德的理論依然支配著他的軀體。即便是現(xiàn)在,在農(nóng)村,因為一畝三分地的事,因為一棵玉米的事,因為......打得不可開交、頭破血流的事不是比比皆是嗎?后爹后媽虐待兒女的事也不是充滿新聞頭條嗎?然而許三觀又是美的,無償撫養(yǎng)他,為了給他看病不要命地賣血,這又顯現(xiàn)出許三觀的人性善良。他的人性被喚醒,思想在進步,道德在更新。
這就是窮與愛,另有別樣地對待一樂因為窮,不要命地賣血救一樂因為愛。窮與愛就像是月光和日光,基調(diào)不同,但都灑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因為窮,而有了無限的愛,因為無法抵抗而有了無敵的愛。
我喜歡許三觀,我不厭惡何小勇,我不鄙視許玉蘭,我不反感何小勇的妻子......因為他們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一點點大時代的泡沫。他們窮,他們是那個時代的體驗者,是新時代的實驗品,他們不是敢在驚濤駭浪面前敢說灑脫的偉人,不是勛章掛滿前胸的將軍。然而,他們最值贊揚的就是他們擁有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愛,方鐵匠對許三觀的寬恕何小勇的妻子為一樂拿出積蓄......
接下來寫些什么呢?1966-1976年的事件在文章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是的,沒錯,對于普通的人來說是一場災難,他幾乎讓每一個人的黑眼珠都透著白色的恐懼,黃色的臉上有紅色的污泥,它是需要強大凝聚力才能發(fā)展起來的災難。然而,在歷史潮流中他卻又是必然的,在某方面,它卻又像是對一座剛剛建成投入使用的高樓的一次精修。好了,不說啦。
我很愛這個故事,那個時代雖是黑白時代,但生活依然多姿多彩,依然有微風低語,輕松旋律的情景。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800字(篇5)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余華曾說:“我覺得我所有的創(chuàng)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笔堑?,真實,《許三觀賣血記》正是詮釋了一種真實。當這本書以它血紅色的封皮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時,我想著血紅色一定暗含著什么,當我慢慢讀懂這本書的時候,我了解到了:這血紅的封皮凝聚著余華日日夜夜的心血,流淌著許三觀承擔責任的血液,展露著在貧窮時代人們內(nèi)心的無助與期盼。
許三觀,社會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善良、有責任心、疼愛孩子,盡管一樂不是他的孩子,但他依然對一樂付予無私的愛,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文章的開頭便于賣血有關,許三觀第一次與根龍、阿方賣血,不懂他們做事的道理,提出許多疑問,作為小人物的許三觀在年輕的時候?qū)@個社會概況一無所知,他的內(nèi)心單純而可愛??墒请S著他不斷經(jīng)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自然災害、接受一樂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實、為了二樂賣血與隊長喝酒差點丟掉性命、一樂得病等等,這些苦難這些生活的壓迫使許三觀一次又一次的賣血,他開始順應這個時代,在賣血之前喝水,給李血頭送禮物,向這個不平等的時代低頭,在那個革命時代的中國,人們開始變了,他們由原來的樸實變得可以為利益不惜一切代價,他們?yōu)榱俗约旱纳娌坏貌幌蚶娴闹髟椎皖^。在當今這個和平的時代,這樣的事例也會發(fā)生,人們的貪婪,人們的自私使他們想要更多的物質(zhì),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折手段。人生本就是多苦難,可是人與人面對苦難的方法不同,是選擇直視困難還是逃避無從所知,有些人寧愿放棄自己的原則,放棄堅持已久的從幼年生根的那顆初心,開始順應時代的變遷,成為行尸走肉,沒有理想,沒有精神的追求,只為物質(zhì)的滿族。
人生多苦難,人性易改變,在這個復雜的社會,我們要堅持夢想,不忘初心。在《許三觀賣血記》中,當許三觀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親生兒子時,當一家人都去勝利飯店吃面條自己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大的地瓜時,當一樂怎么也不肯給何小勇喊魂且只認自己為爹時,愛在一步步升華。這本書因賣血而寫,又因賣不成血而結束。故事中有我們常忽略的親情,有令人羨慕的愛情,有萬分感慨的社會狀況,有著那些無從感知的人的本性。
這也正如余華所說的那樣:“這本書表達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后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猶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敘述慢慢拉開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