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
讀書應該成為我們買書以及讀書的一個基本原則和口號!如果你想在最少的時間內得到最多的收益,那么就從這本書開始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精選篇1)
抱著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閱讀一下。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接著說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說明不同,對于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說不了。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說不清。
在“家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說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著,他說到了“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說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了配軸。女子有‘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無為政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了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了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了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占瑤人的土地,卻并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于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從欲望到需要”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了,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了“要”,為了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了,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了一遍,并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后記“里說自己寫作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精選篇2)
最近讀了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著作中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是當時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中國農村變遷之前的樣貌。
本書一共十四篇,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利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深度剖析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
首先是鄉土本色,“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正如費先生所說的,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這個“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動性。其三,熟人社會。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村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的安穩生活,以至于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的社會,這才是“鄉土社會”“鄉土”的原因。
接下來是文字下鄉,“如果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社會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后,文字才能下鄉。”費先生說,文字是傳情達意的工具,講究文法、藝術,但是在面對面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必要的,存在著空間和時間上的間隔,在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相處之間有著自己的“行話”,有著“無言勝似有言”的效果,鄉土社會中的文盲體現了鄉土社會的本質,鄉下人是沒有文字需要的。
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把當時的社會分為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和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就像捆火柴一樣綁在一起,而中國則是家庭,就好比丟了一塊石頭在水里,蕩出一層一層的波紋,具有伸縮的能力,有著“人情冷熱、攀關系、講交情”的特點,而西方的就是權力問題,作者說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個差序,也就是倫。
后面作者還講到了“無為政治”和“長老統治”的現象,在鄉土中國中,長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年輕一代對長老只能是唯命是從。最后作者講到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名實之間的距離隨著社會變遷的快速發展而增加,但是在鄉土社會中變遷的速率是很慢的。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斷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的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90后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不了解,《鄉土中國》幫助我對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有了一定的了解。
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精選篇3)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而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也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去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單單的只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獲!
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精選篇4)
費孝通老先生著述的《鄉土中國》,篇幅短小精悍,文字飽含深思,讀來使人受益匪淺。文中講述的鄉土中國,并不是中國社會的具體素描,而是包含在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色體系,支配著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本書開篇一句話,便揭示了中國社會的特性,這樣的特性是由中國千年歷史發展決定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中國人過著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地方扎根,在悠長的歲月里,熟悉環境、養成習性,世世代代互相傳遞經驗、互相學習,最終形成中國文化。
在《文字下鄉》一篇中,作者講到現代社會對鄉下人“愚”的固有認識。實際上,“愚”是智力問題,而鄉下人真正的問題是“文盲”,即知識問題,這兩個問題并不相同。知識的欠缺是鄉土社會的本質導致的。作為面對面社群,鄉下人反復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空間阻隔和時間阻隔小,比起對文法和藝術要求高且意義不完善的文字,直接接觸的語言更勝一籌。簡言之,需要決定存在。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鄉下人的“愚”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工具且有缺陷,其表情達意的功效是有限的。作者也指出,只有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本文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差序格局”的概念。差序格局是我國社會的基層機構。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作者做出了精辟的比喻,差序格局就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而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他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與之不同的西洋格局,是團體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中國人在相似的環境中有著相似的經歷,接觸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著了同一意義。他們代代相傳,創造、學習和記憶社會共同的經驗。文化正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經驗。社會結構格局決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在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里,“倫”即差序,私人聯系中維系著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要求克己復禮、推己及人。而中國社會中“攀關系、講人情”的社會文化現象與差序格局也是息息相關的。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等方面展開敘述,介紹了一個“鄉土本色”的中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這本書具有高度的理論素養和洞察力,極富鄉土氣息,讓我感觸良多,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鄉土中國800字讀后感(精選篇5)
通讀《鄉土中國》讓我明白了不少道理,見識頗長。說實話,以前并不怎么關注這方面的書籍,但初讀這書后有太多的感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該多去讀讀這方面的書籍,不讀你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它會讓我們對鄉土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書中所說的“鄉土中國”,并非指的是中國的鄉村或者說中國鄉村具有鄉土性,而是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土地的影響。盡管,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許多很發達的城市,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沖擊,但中國社會的文化仍然是鄉土性的。一直有種疑問,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為什么中國人不太懂的反抗?很多時候,當我們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通過細讀此書,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深以為然,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祖祖輩輩的
順應。其實,這只是中國社會鄉土性的一部分。
通過通讀《鄉土中國》,我發現: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等很多東西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比如,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再如我們追求穩定、保守、安于現狀,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突然發現,我們中國人是有根的,這個根已深深扎在土里,其最本質的內容很難改變,這就好像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關于這本書的一些思考就到這里淺嘗則止。其實這本書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本書創作于1980年代,當時已經有人發現中國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結于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費老就將他于之的思考寫了下來。到了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了,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那么,中國究竟何去何從?這些問題都一一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費老的所思所想依舊在啟迪著無數后輩讀者,費先生以睿智的眼光透視傳統的中國社會,用辯證反思的觀點觀察中國社會,這樣的方法在新時代的今天理應被繼承,被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