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
《菜根譚》文辭秀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表現了洪氏的儒、釋、道思想之三味,讀之令人心曠神怡。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大全,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讀菜根譚,就像走過了一遭人生似的,讀完頓時覺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頓都變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經讀過一遍《菜根譚》,那時年幼很多道理還不明朗,甚至覺得不對,時隔幾年再讀,突然能夠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這本書真的是智慧的結晶啊。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作,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成書于明代萬歷年間,四百多年來,廣為流傳,歷久不衰,人們對其評價頗高。古人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又謂:“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又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應明一時有感而發,變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主旨,化大俗為大雅,化腐朽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點化人世間的萬事,寫下了幾百年傳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這本書融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爐,菜根譚的這種智慧,使其有別于那些消極避世、空疏玄談的勸解箴言書;又因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嚼出一番滋味來,所以本書能夠流傳于海內外,經久不衰。本書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精華,又彰顯了菜根譚的現代價值和文化魅力。它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無論是在閱讀中還是合上書本后,我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放松下來,開闊心胸,放慢腳步,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享受生活。
我想只要大家隨意翻閱本書,就會被其中精彩絕倫的美妙語言所吸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這本書,而且這本書只讀一遍是不夠的,就像那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本書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值得我們反復咀嚼,值得我們贈送親朋好友的真正的好書。
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我第一次看《菜根譚》是在十年前,那時太年輕,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很多東西都是囫圇吞棗。而今已是而立之年,有了一些人生經驗,便更能理解書中的至理名言了。《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書里闡述了為人處世、淡泊從容、修身養性、怡情適性、功業成敗、返璞歸真幾方面內容。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為人處世方式。表現了古人對人生、人際、人性的見解。
讀《菜根譚》須靜靜地讀,細細的品,用心感悟,方能領略到它的哲學和智慧。也曾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讀懂一部《菜根譚》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方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商界人士喜歡讀《菜根譚》,因為他們認為《菜根譚》是一部奇書,是企業界經營管理的“指南”,企業家修身養性的“教材”;僧侶們喜歡讀《菜根譚》,是因為其博大、寬容、善良。我也喜歡讀《菜根譚》,因為我覺得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詩情畫意。
我讀《菜根譚》的最大感悟是它能使人的心境更加平靜。當你愉悅時,它是一首清脆婉轉的歌,讓你心悅飛翔;當你憂郁時,它是一首悠遠而又有力的笛聲,讓你重整旗鼓,走出陰霾。《菜根譚》是一壇久經醞釀的老酒,值得我們去品味、享受。它更像是一壺老茶,值得用心去泡,用心去喝,用心去細細體會。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大意是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這讓我體會到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就對你皺眉;你微笑,它就對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種現實,而是一種感覺。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保持喜悅的心情,就是獲得幸福的根本。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后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為自己充電、加油!
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書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打仗,當看《孫子兵法》;為人處世,《格言聯璧》《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都是佳作。像這樣傳統文化書籍,街上的書攤常常有賣的。和《格言聯璧》類似,《菜根譚》也語言精練,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流傳甚廣,書中句子長短不一,短的一兩句話,長的成為一段話,文言形式,多對偶,今人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菜根譚》就是一本很好的解讀版本。
這本書智慧非凡。書中傳遞的思想,有儒家的積極入世,奮發努力,也有佛家的吃苦修行,有道家的清靜無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大體上是有益于為人處世的。書中多倡導讀書,為善,寬容等等,有助于讀者正確看待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菜根譚》原文中不少哲理,確實精辟。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是原著中洪應明,還是本書編著者,都有一定的人生歷練,閱人無數,善于從人生際遇、宦海沉浮、是非功過中提煉總結出人生的道理,有助于我們過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只是一些淺顯的道理,《菜根譚》也不會流傳下來。百年之后讀來,依然洞察人性,比如“炎涼之態,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可以說,概括了多少事。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看透了多少人;“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多么辯證;“閑中不放過,忙中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中有受用。”可以當做座右銘。
時代是發展的,原著的觀點有些不合時宜,縱然編著者做了些改良,也要看場合,比如過分主張吃虧是福,退讓等。大體而言,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可以用來指導人生。
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應該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學算使人精密。”讀了融會歷史與道德、詩歌與哲理、時代精神與民族特色于一爐的書籍——《菜根譚》,猶如滴水穿石,繩鋸木斷,持久而有力,浸潤著我的心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不斷地沖刷、洗禮中留下一顆顆瑰麗無比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菜根譚》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能吃苦清貧的人,可成為大事。
《菜根譚》是一位高人,把自己的人生哲理和經歷,盤托出的給大家學習和參考的結晶。個人覺得《菜根譚》是一本任何人都需要消化和細讀,是一本奇書。喜歡讀《菜根譚》,他認為:“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商業大亨,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其他人都喜歡研讀《菜根譚》,因為這本書是一本修身養性,充滿了哲理味道,管理方法的書。我讀《菜根譚》,我覺得是一本為人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書:簡單的故事,樸素的語言,研讀起來津津有味。
作為職業經理人,讀了這本書,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啟發。我們要有“不昧已心,不盡人情,不歇物力”的待人待物原則,更要有“滴水穿石,繩鋸木斷”的堅韌精神。還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
山珍海味,也不過是一日三餐;流行時髦物外,也是曇花一現;那些經久不變的,長久的就是簡單的,平淡的“粗茶淡飯”生活。不管是富貴也好,學富五車也罷,我們是要踏實,低調,“誰家煙灶無煙火”?當我們遇到苦難,或者開心時,要堅信“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的諫言。一個人,不可能一天,一個星期都是一種狀態的。人在做學問和做人,要善于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并改變自己,要保持“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狀態,才能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告戒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讓自己的子女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孫自然也學得心地善良。讀了“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讓我懂得做事不要任憑自己意氣用事,也不要帶著太多的情感去領悟道理,這樣才會少走彎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們作為大人,父母,領導,我們育人的工作是細水長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工作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做事有始有終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為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除了要學會順應時勢,要有責任心外,關鍵要用心去工作。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尋味的深水,厚積薄發,每一天能展現經過沉淀后的精華!
人一生要多讀書,更要讀好書!
名著《菜根譚》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菜根譚》不啻為一本教導古之君子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薈萃儒、道、釋三者思想為警句格言,以期達到垂范之效。由此書可窺見我國傳統教育中樹人立人歷來重道德教化之一斑。這種教化無疑影響了數千年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意識。但同時這種三教融合的教化,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影響中國人甚深的三教思想,雖然在時間的長河里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但卻仍有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雖然儒家主張“內圣外王”之最高理想、奉勸世人行中庸之道、持憂患意識;道家主張無為、不爭;釋家勸誡人們慈悲,懺罪,明心見性等等理念是主流。但是總那么一些不和諧音,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現實的境況中,究竟是要“舍生取義”?還是“明哲保身”?這是個問題。可見人們在同時吸收三教之長的時候,并非那么圓融無礙,往往會出現一些混亂,就像一個人吃得太多太雜,總會有些消化不良。傳統思想雖精深,亦駁雜,歷來的文人士大夫雖然同是受傳統熏習,行狀卻大有不同,由此可見即使是古人留下的精粹也是要經過再次擇撿的。君子們能在幾千年思想的光輝中有所取舍,圓融無礙的找到自己的道,實屬不易。
其次、在這些教化君子的只字片語中,處處顯露著“君子”這種理想人格之外的另外的人性:貪婪者、追名逐利者、依阿權勢者、曲謹練達者、肥甘喪節者、驕矜者、我見害心聰明障道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圣賢書唯教導君子不可同流合污,自墮清白。而這些君子的反面教材,往往僅是以自食因果了結。比如:
弄權一時,凄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文章開宗明義,君子應當“棲守道德”,即使“寂寞一時”,也是值得堅守的。由此可見道標是為君子而設立的。君子會“寂寞一時”,顯然世人并非個個君子,相反還有很多“依阿權勢者”,以至于使君子“寂寞一時”。道德教化往往只重視最高標準,強調君子以道德自律;而不太關注底線,不太注重對惡的強制約束。
單從這本書看來,太重教化,太重精神追求。可是君子的敵人,至少是反面實在是太多了。即使是君子在成圣之前也是有精神之外的需求的,也是不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的。除了理性主義,我們應當樹立更加務實的傳統,應當關注地面上的事情,關照大多數的人性,用法律樹立一道底線。由此,高蹈者自舞之,蹈之;寡廉鮮恥者,即使沒有自律,他律之下,也不至于太過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