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
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像這塵埃之中那一顆閃耀的明星,微微的光亮卻可以照亮整個世界。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篇1】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碑斈愕男撵o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于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p>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安槐亟o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篇2】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鞓贰⒂崎e,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蛟S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愿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里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游,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里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邊的植物??擅看蔚彩堑诙€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里的景色沒什么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游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過,最后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著他喜歡的事。他追尋著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著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后,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里,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并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說:“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彼炎约旱撵`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著摒棄那些奢侈品,回歸人類最初的愿望——與自然親近并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回歸自然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最純凈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篇3】
當夜幕籠罩大地,遠處燈光依稀,閃爍在建筑工地,我的心靈也隨之漸漸超凡脫俗于喧囂的世俗,回歸于一片沉寂。無論白天的事物多么紛繁難解,它們都會沉積,鋪在瓦爾登湖之底。每個人心底都可以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爾登湖》帶給我的是這種心境,一種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將實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爾登湖》不是小說,沒有故事情節,有的是自然的事實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細細思讀,理解出自己的哲學體系。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凝結了作者的感悟與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樣。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美好,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恒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于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于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并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系。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愿,來到這里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并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
限于人生閱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內容。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不過理解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閱讀的,并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寫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并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愿,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盡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因為貞潔,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獸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可以是富有,勞動可以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可以是高尚,聰明可以是愚蠢,購買可以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復雜也可以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回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么復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峰。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篇4】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著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蔥的樹木,因為有了湖水的滋養而充滿靈性,它們為各種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只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里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簡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飯,沒有浮華,仿佛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于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
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悅。梭羅是本著體驗和嘗試的心態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說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著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锻郀柕呛纷屛叶萌伺c自然的微妙關系,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桿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溫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只精美小船為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莊子得到一個大葫蘆,便可以憑著它游蕩于江河湖海之間--把葫蘆綁在身上,無需復雜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強壯的身軀,只要浮在水面,何愁過不了河,何須諸多羈絆。
正如我們吃飯--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進行,得以燃燒,得以延續。我們卻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異的工具,復雜的方法,為的是滿足口食之欲,卻忘了進食的本質和目的。"人的嘴巴不會使人骯臟,而貪婪的口胃卻使人骯臟。"
瓦爾登湖讀后感800字左右的【篇5】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彼贿m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蔽以谙?,在現實的世界里,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后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锻郀柕呛肥羌秩嗣癯霭嫔纭熬G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蔽蚁耄@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后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于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后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后人贊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凈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么《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刮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里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于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里,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里讀到的最大的收獲,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里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仆仆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