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后感作文五篇精選相關模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篇1)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志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百家講壇》分為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說歷史為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我們將誠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說”歷史局限、弘揚深度悅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采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說: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為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沖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么?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后,借著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說法.有一位學者說:"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說:"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說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干什么?"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說諸葛亮難以啟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于諸葛亮。
《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篇2)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為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后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系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篇3)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為《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里,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獲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為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贊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為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余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么存銀行,要么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資的人,這種人占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么一舉成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于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說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說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為了激司馬懿出戰,于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百家講壇》是一個精彩的節目,它讓我們收獲知識,做人的道理,我愛看《百家講壇》
《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篇4)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為什么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 。殺了齊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干什么?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著于丹教授的《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里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
《百家論壇》讀后感800字(篇5)
今年寒假,我為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梁……它帶領著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了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了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為《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夸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國并不是那么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里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杰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為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秘紅樓夢》;王立群的《品漢代風云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并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盡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