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讀后感800字
機會就像銀燕,經(jīng)常飛臨我們的窗欞;機會就像鐘聲,時時回蕩在我們的屋頂。只需要我們用目光去捕捉,用耳朵去傾聽。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span>讀古詩讀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歡!
讀古詩讀后感800字【篇1】
暑假里與你初相識,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你讓我如癡如醉、夢牽魂繞,也讓我歷經(jīng)一場穿越,至今香魂未歸。你領著我穿越了春秋戰(zhàn)國秦兩漢,走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又經(jīng)歷了唐宋元明清。你是我的擺渡人——劉艷霞的《初中生必背古詩詞50首》。
素手撫你,掀開你那古色古香的容顏,一切便恍如隔世,似夢非夢。
周朝,古老質(zhì)樸,癡男怨女多情內(nèi)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美人如玉,君子多情,深沉濃烈的情意是永恒的話題。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一代君王都有解不開的愁,又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不必“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應該活在當下,珍惜當下。李商隱的相思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相思之情,離別之恨,又讓多少“兒女共沾巾”!感動之余,我是多么的希望天下有情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憂國之情,憂民之心,藏著多少的愛恨情愁。杜牧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盡顯對國家的關心與憂慮;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人揪心讓人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又讓人心疼讓人欽佩,他,心懷天下,如雪中的寒梅傲然不失芬芳,我愿意為他含淚微笑到永遠。可是,白居易的“足烝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徒然讓我傷感,這讓我想起了夏日在田間勞作的外公,汗水在他那黝黑的如溝壑的皺紋里流淌,心疼得想用手去撫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的心怎能不被他的詩句灼傷呢?我想,憂國憂民是國人的一種情結(jié)吧!
祖國的大好河山,從來就沒有過她的魅力,一路走來分外妖嬈。曹操觀滄海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崔顥游黃鶴樓云:“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杜甫望岳難得的一次豪情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白居易游錢塘江閑情逸致地拋下一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劉禹錫一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肅殺氣氛,朗朗吟上“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祖國的河山波瀾壯闊,又不失清新典雅,“淡妝濃抹總相宜”。雖然,我吟不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但我愿用筆去記錄, 用心去感受,用靈魂去觸摸。
“時暑不出門,亦無賓客至”,我“經(jīng)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你——《初中生必背古詩詞50首》這個夏日與我相知相識,愿你永臥我懷,伴我左右,不離不棄!
讀古詩讀后感800字【篇2】
堅守就是堅持守衛(wèi)、不離不棄。
堅守文化,堅守崗位。當我看到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想起了老師在講臺上辛勤執(zhí)教;我想起了清潔工在街道上默默的打掃;我想起了交警在十字路口揮舞著雙手。
堅守文化,堅守國家。當我看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想起了黃繼光,他用他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子彈,為隊友的沖鋒提供了計劃。當我看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想到了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在想到國家還沒有平息戰(zhàn)亂,心有不甘。
當我看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我仿佛看見一位邊塞詩人正站在城墻上,遠遠地注視著匈奴人。當我看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我似看到一位白發(fā)老翁在初秋時節(jié),暑威仍厲,天氣的悶熱與心頭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他更是因為想到那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卻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但他們哪能想到,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的干干凈凈。
當我看到“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我看到了一位正值壯年的愛國詩人渴望上陣殺敵,卻被皇帝從前線調(diào)回。當我看到“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位拖著年邁孱弱的身軀躺在孤寂荒涼的鄉(xiāng)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原來是心中還在想著替國家守衛(wèi)邊疆,馳騁沙場,就連做夢都在想著自己披著戰(zhàn)甲為國出征。
堅守文化,堅守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深刻地說明了李白與汪倫的感情深厚。一則故事,講述的是大學五位同學,他們住一個宿舍。其中一位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城里的四位就讓鄉(xiāng)下來的打水、拖地……鄉(xiāng)下的也不多說,就這樣四年。大學畢業(yè)之后,鄉(xiāng)下來的出來開始創(chuàng)業(yè),而城里的四位也都學有所成,很多大公司都向他們掏出了橄欖枝,他們都在猶豫不決。而此時,鄉(xiāng)下的也邀請他們到他的公司工作,四位毫不猶豫的就來到了他的公司,他們的原因是:“不是你開的工資有多高,而是因為大學你為我們打了四年的水。”
中國古詩詞源遠流長,是中國古文化的精粹。堅守文化,堅守古詩詞。
讀古詩讀后感800字【篇3】
蜂——(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
詩中講述了蜂采花配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們。歌頌和贊揚了蜜蜂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情操。蜜蜂為采蜜終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從來沒有偷懶過,而配制出誘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卻不是留給自己享用,而是留給人們享用的。詩人用詩句寄托自己對蜜蜂無私奉獻的精神所贊嘆。
讀著讀著,不禁想起我的英語老師吳老老師。在我心里吳老師總是嚴厲的,也是和藹的,可親可敬的。勤勤懇懇,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對教學認真負責。她就像一只蜜蜂,為我們釀出知識的蜜糖,她就像一棵樹,為我們這些小苗遮風擋雨;她就像一盞燈,點亮我們的人生道路。
上學期期末,五年級了成績依然平平的我,一聽到“考試”我就像一只可憐巴巴的小羊羔聽到虎嘯般的害怕。我開始為自己擔憂。
就在我無助,像迷失在寒冷的黑夜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的小羊一般時,他——吳老師出現(xiàn)在我面前。吳老師好像看穿了我的心事,直截了當?shù)卣f:“你的基礎不差,英語就是要多讀、多聽,細心,再仔細。不過補補課完全可以趕上去,考個好成績不成問題,這些天有空我給你補補課。”我不敢奢望。“怎么,還有問題嗎?”老師和言悅色。我鼻子酸酸的,除了學習,我還能說什么呢。在吳老題的用心輔導下,我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聆聽吳老師每一句話,每一句教誨。接下來每一天,我都是滿懷信心努力去學習。終于,我進步了。是老師點亮了在寒冷黑夜的路燈,使我找到了路標。
吳老師就像默默無聞的蜜蜂一樣,總是辛勤地工作,無私地奉獻,從來不求回報。總是把自己的知識無私地傳遞給我們,愛護關懷著我們。
我喜歡蜜蜂,也喜歡這首詩,這首詩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小的蜜蜂,人們給予它們多少贊美都不過份,樸實無華,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給人們以啟發(fā)和啟迪,人類多么需要這種精神啊!
讀古詩讀后感800字【篇4】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shù)力量。這種藝術(shù)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zhì)、深厚和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
詩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xiāng)為異客”,不過說他鄉(xiāng)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xiāng)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jīng)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xiāng)”、“異客”,正是樸質(zhì)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xiàn)過。而一經(jīng)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xiàn)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jù)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jié)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nèi)。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讀古詩讀后感800字【篇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xiāng)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游。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久負盛名,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tài)炎涼和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生活有了深刻認識,并且產(chǎn)生了深深的厭倦。久而久之,思鄉(xiāng)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jié)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xiāng)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fā),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首句寫身在異鄉(xiāng)的詩人每到佳節(jié)倍加思念故鄉(xiāng)的兄弟親人。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fā)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jié)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jīng)常。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jié)日的感受,由于詩題已經(jīng)點明時值重陽佳節(jié),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jié)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鮮明。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jié)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思。古時有重陽節(jié)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這里,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jié)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
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jié)的典型性,“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受,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xiāng)的游子節(jié)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jié),有相當?shù)钠毡樾院痛硇浴5歉卟遘镙堑募毠?jié),體現(xiàn)了節(jié)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jié)、時間、環(huán)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jīng)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