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的讀后感
西行漫記一般指紅星照耀中國。《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為《西行漫記》,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所著的紀實文學作品,于1937年10月在倫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西行漫記的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西行漫記的讀后感(精選篇1)
尤如金銀天生是貨幣一樣,看完本書,感到斯諾天生就會成為中國人民的朋友。
一個外國人,懷著將真實的一面告訴全世界的理想,只身一人,前往一個此前被妖魔化、流言漫天、對前路一無所知的環境里,所冒的風險,確是拿自己的生命在當賭注。作者將這種危險以輕松幽默的語氣表達了出來,雖有些故作從容,但這種敢于自嘲的態度,也可算的上是一種大勇了。
抱著積極的態度,對所看、所聽、所親身經歷,比較客觀的進行分析評論。
熱情,全書自始至終感到了一種熱情。
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看到了歷史的另一面;富有傳奇色彩的個人經歷、殘酷的戰爭、瘋狂的屠殺,鮮為人知的資料、黨派內部為樹立個人權威而進行的傾軋,斗爭。。。
歷史的細節在其中一一展現。
西行漫記的讀后感(精選篇2)
書櫥里,有一本已經泛黃的書——《西行漫記》。現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薦給我看,希望我能明白當年在艱苦環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剛看了一點,就一下子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后,細細咀嚼,不由的感嘆起來。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斯諾寫的,介紹了紅軍長征的故事。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讓我感動,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怕犧牲,頑強拼搏,體現了大無畏的精神。其中《紅小鬼》這一章中說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歲就當上了紅軍,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個紅軍駐地,都會有一個少年先鋒隊的模范連,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十幾歲的少年。
我們現在也跟他們差不多的年紀,可我們現在的生活無憂無慮,生活條件也很優越。就拿吃的來說吧!在那時,吃的東西很少,經常用樹皮和樹根來充饑,而現在呢?不管在家還是在飯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費啊!在那時紅米飯、南瓜湯就是美食了,想吃一個蘋果都是奢望。
在那時,因為革命的信念,每個人做什么事都盡全力去做,沒有一點松懈。而現在我們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做事都會漫不經心,馬馬虎虎。有時正是這一點點的馬虎,就會出現失誤,事情就會做不好。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當年紅軍的奮斗精神。想想在那時的那些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樣的責任,經受了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苦難,很多甚至為了革命獻出了自己年幼、寶貴的生命。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嗎?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報效祖國。
這就是《西行漫記》這本書給我的啟示和教育。
西行漫記的讀后感(精選篇3)
舊中國的人民,的確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不斷被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盤壓剝削。如果不是真正的讀到這些出版于上世紀30年代的真實文字。現在,都還會對執政黨存有偏見。顛沛流離,凄凄慘慘。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堂堂中華民族,竟然被內憂外患壓迫了數十年。這期間,沒有一個真正的政黨起來為民族發生,為國家發生,為百姓發生。最后,起來的,是那些由勞苦大眾組成的不起眼的軍隊來。政府何在?國民政府又有何用。只不過是披著為國為民,解決內憂外患的名義。爭取一筆又一筆的國際援助,來充實自己的口袋。這樣的政府,不要也罷。
在書中,斯諾訪問了數十名紅軍。從他們的故事中,過去的悲慘生活是真真切切的。但是,中國人總是善于遺忘的。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是一個民族應有的嗎?
西行漫記的讀后感(精選篇4)
我站在書架旁,翻開了這本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西行漫記》,讀了后給我不想放下它。愛不釋手。被書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寫了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作為西方新聞記者采訪紅色中國。他帶著無數當時無法理解的問題來到中國與西北地區與領導下的紅軍共同生活了四個月,與眾多領導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這樣的大人物為人民而奮斗有許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則是那么的純樸擁護。
埃德加·斯諾以他熱情、真實地筆觸,記錄下中國漸漸強大的的點點滴滴。大到像毛澤東的領袖。人物的語言、紅軍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純樸的神態。讓讀者真實的感受到一個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諾這個“(洋鬼子)”他能冒著生命危險來到戰亂的中國,來到戰爭前線,寫下了這本書。我不僅認識了埃德加。斯諾這個人。他向全世界介紹那神秘的中國,向全世界講述了毛主席、周總理和領導人的革命歷史與生活。再現了中國人民遭受的侵略、壓迫與寧死不屈的抗爭。我也通過讀這本書了解了中國黨,知道革命的勝利是無數戰士的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學好本領。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爬雪山過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記的讀后感(精選篇5)
China》之前,觀看了電影《建黨偉業》、紀錄片《中共1921》,對本書所述故事之前的前25年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寫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有必要對前兩部影像帶給人的印象作些描述。武昌的槍聲,撕碎了晚清的最后一個夜晚,辛亥革命成為歷史的轉折,卻沒能給飽受欺凌的百姓帶來最終的安寧。中國近代史,怎一個亂字了得?當滿懷理想的孫文踏上從日本歸國的輪船,趾高氣昂的袁世凱抖了抖手中的槍,做起了穿上龍袍的美夢。張勛復辟、各路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是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實景。然而,當一戰結束,中國因數以萬計的勞工付出的努力,也成為戰勝國時,得到的卻是青島主權的轉讓。中國的青年憤怒了。
《中共1921》紀錄片中怒目相視的張國燾,便是憤怒的青年學生之一,他所在的北京大學,聚集著整個中國最富有激情和社會責任的愛國教師、青年學生,教授陳獨秀、圖書館長李大釗,毛澤東當時任圖書館助理員,在救亡圖存的召喚下,大家走上了街頭。1919年五四運動后兩年,包括愛國青年張國燾在內,北京代表劉仁靜,山東代表鄧恩銘、王盡美,上海代表李漢俊、李達,湖北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廣州代表包惠僧、陳公博,長沙代表何叔衡、毛澤東,日本留學生周佛海,其中還有李達的夫人,浙江烏鎮人王會悟,從上海博文女校到嘉興南湖的轉移,就是由其負責。1911到1921年,波瀾壯闊的十年,一顆紅星將要照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