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
《父親》講述的是一個曾那么剛強的父親,在磨難、困苦、壓迫下沒有流淚,沒有跪下,可是他為了兒子的前途和學業,跪在老師面前的感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1)
《爸爸的16封信》這本書是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寫的作品,本書還榮獲臺灣社會四十多年的經典作品呢。
這本書講述的是有一個讀小學高年級的女孩叫櫻櫻,在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事情,發生困惑,就經常說給爸爸聽,而這名爸爸是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還要緊張地趕寫稿子,只有在吃晚餐的時候才能見他一面,媽媽又不許我們在飯桌上跟爸爸高談闊論,所以爸爸只好等深夜工作完畢后,再給櫻櫻寫信,并放在櫻櫻的書桌上,讓櫻櫻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讀到。櫻櫻把信保存了下來,到了小學畢業那年,數一數,竟有16封,這里所發表的,就是櫻櫻所珍惜的那16封完完整整的信。
當我翻開書本,讀起第1封信的時候,講述的是櫻櫻和許達三很要好,他們兩個長得一樣的高,一樣的漂亮,功課也都還不錯,同學們都喊他們“雙胞胎”。可是有一天,櫻櫻拿著一套新買的郵票,而許達三卻沒理她,櫻櫻很生氣,而第二天上學才得知原來許達三媽媽在醫院開刀了。讀了這封信,我很感動,一個人不能老等著享受別人對他的歡迎。應該想想別人不是專為你一個人活著的。如果別人冷落了你,總是有原因的。把心放寬,不要計較,并且學習去慰問別人。不能只知道別人對我的熱情,而自己卻根本不知道別人對我的熱心。
當我讀到第10封信的時候,書中的媽媽替別人著想,是呀,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替我們著想,我們又有為他們著想嗎?只有在替別人著想時,才能懂得和平、信義、仁愛。子女替父母著想,自然會孝敬父母。而父母替子女著想,自然會疼愛子女。一切的美德,不都是替別人著想開始嗎?
讀了第10封信,我懂得了:只有在替別人著想時,才能懂得和平、信義、仁愛。
《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2)
有人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讓我看一點都不假,誰說父親嚴厲,讓我來說父親是嚴厲中帶點慈愛。在《父親》這篇文章中,“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家里的大半年收成都被“我”一個人吃掉了。母親勸父親,讓“我”別念了,但父親仍堅持讓“我”上學。父親為了“我”的學費,夏天項著火紅的太陽去賣桃,父親的雙肩因為挑桃去賣都磨出了老繭,我發誓不學出個樣子,無顏見父母。每次回家都要錢,所以父親讓我住在學校里,沒事別回家。
上高中的時候,我很少回家。父親隔三差五地送干糧和桃子給我。冬天,父親每一次都是起早來看“我”,到學校的時候,父親的胡須上都結了一層白霜,帶來的白面餅,已是硬邦邦的冰棱茬。炎熱的夏日,父親要走二十里山路來看“我”,他的臉膛都被曬成了醬紫色,到學校的時候已是中午,三年高中父親都是這樣替“我”送東西。上大學的時候,父親的全部收成也難以應付“我”的高額的學費,父親四處借錢給我上學,和高中時一樣父親依然隔三差五的送東西給“我”安排好住宿已經很晚了,“我”想送父親到學校招待所住下,可是父親讓我先回去,怕我找不到宿,我知道父親的脾氣,出只能隨他去。回到宿舍,可能是白天太累了,不一會兒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突然老師把“我”叫醒,聽她說父親為了省下15元的費用,不珍惜自己的身體竟然睡在水泥乒乓球臺上。我撲過去,抱住他,宿舍里的姐妹讓父親住在我們宿舍。
在這篇文章中,父親的形象深深的感動了我,父母不停的工作不停的掙錢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孩子能考上大學,長大不用受苦。可是,現在我們對學習是怎樣的。在學校里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一點也不想學習,根本不知道錢是哪來的,一點也不懂得學習。有人想去上學還去不了;而有人不想上學還是父母硬逼來的。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學習就去打工,或者在家里讓父母養著。認為學習沒有必要,反正家里還有父母給錢用。但我認為他們的觀點是錯誤,學習本是一件輕松而又快樂的一件事情,可有些同學卻把它當作一個累贅,認為學習是為了他人而學的,我認為學習是我們自己而學的。感恩是什么?有人不禁問。我們學生的感恩的方式是:學習只有學有成就才能報答父母,所以我們要以學習來報答父母,我們的父母是多么勞累,為了我們能吃好穿好,他們自己省吃儉用。目前,我們只有把學上好來報答父母。讓我們學會感恩。
《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3)
這兩天讀了一本臺灣兒童文學家林良老先生的《爸爸的十六封信》一書。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因為工作的原因,每天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女兒面對面的交流,只有在晚上吃飯時聽女兒講講她當天困惑或身邊的事情,然后到了夜里通過寫信的方式第二天和女兒聊聊,就這樣一寫就一共寫了16封。
《爸爸的十六封信》中,每一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信寫的也不是很長,通俗易懂,就像跟人聊天一樣。信中的內容也大可以分為兩個狀況,一個是爸爸想對女兒說的話,想與女兒分享的想法;而另一種則是解決女兒晚上飯桌上所問的難題和她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爸爸在信中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法幫助她來解決。這樣的事情,就像事后他女兒所說的一樣:父親忙得沒有工夫跟我說話,卻有時間為我寫了一本書!
看完這十六封信,我覺得它基本讓我們做家長的看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大部分的問題和困惑,也讓我們找到了正確的處理方法。
比如:《快樂的敵人——發脾氣》,這封信里主要講述了女兒櫻櫻因為妹妹吃飯舀湯時,湯匙上粘著幾粒米,她就突然發起了脾氣,使得大家都沒有吃好晚飯。父親晚上就寫信告訴女兒,原來發脾氣不是她一個人的缺點,而是所有人都有的通病,特別是在人不舒服的時候最容易發作,而且還會讓人不開心。后來又用美國前總統林肯的故事來開導女兒。看到這我不禁感觸,其實我們自己有時也會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特別是孩子所謂的不聽話,考試考的不好,作業不認真等等情況下,發起脾氣起來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么得可怕,也難怪孩子也會在碰到自己不如意時也會對別人發脾氣呢。所以我們有時也得冷靜冷靜,就像這封信最后寫的那樣,“當要發脾氣時,冷靜的想一想,難道我沒有別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嗎?”
《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這封信主要講了櫻櫻第二天要考試,可是她自己還沒有溫習,但自己這時又很困,念不下去,想去問父親該怎么辦,但是父親并沒有給她有效的方法,最終還是她自己拿定了主意,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終父親在信中通過自己身邊的故事告訴女兒,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做決定,而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培養“下決心”能力的辦法,這也是培養獨立精神的方法。而“獨立性”,是現在孩子們最缺乏的,很多事情大部分都是家長決定或完成(比如一些學校帶回來的手工課,家長看到孩子作業多怕孩子忙不過來或者孩子說不會做家長就代為完成),當然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都是怕孩子們做不好或者有危險,這也無形中也讓孩子的過多的依賴爸爸媽媽,獨立性太差,沒有自己的主見。看來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也應該給孩子們一點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以后也學會讓他們自己來處理自己的事情,可能做的不是很好,那也至少是孩子們自己的成果和成就,我們只要在后面鼓勵和加油就可以了。
讀了信后,這讓我感到很慚愧,原來孩子身上的一些缺點都是我自己培養出來的,為什么有時還要怪孩子呢,我要學習一下信里這些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更好的學習生活,也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這真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4)
今天,讀了這樣一篇文章,使我在受益匪淺的同時,心中泛起許多酸澀的感情。這篇文章名叫《父親》,講述的是一個曾那么剛強的父親,在磨難、困苦、壓迫下沒有流淚,沒有跪下,可是他為了兒子的前途和學業,他跪下了,“撲通”一聲跪在了年輕自己二十多歲的老師面前,兒子終于知錯,父子倆抱在一起,淚水漣漣。
讀完全文,心里充滿了感動、悲哀,同時,也為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致敬。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把兒子從歧途拉回正軌;他用自己的淚水和行動,把兒子從陰暗的角落拉回陽光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愛,教育了兒子要好好學習,前程似錦。他的付出,是兒子用成績報答不了的,是兒子用一生也補償不了的。好的一點是,兒子最后有了出息,靠上了大學,讓這位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親,得到了一點安慰。
這是我想到了自己的爸爸。他是一個生意人,每天都早出晚歸,忙著一系列的聚餐、酒會、應酬。昔日,少年照片上那風華正茂的的年輕小伙;今天,已被歲月和時間磨礪的不像樣。眼角的皺紋,松弛的皮膚;昔日,那烏黑的青絲;今日,也已被斑斑白發所替代。他的電話接連不斷,銀行有事找他,房子的分配有誤找他,孩子轉學找他,同學借錢也找他,就連有人辦個廠子還找他……我的爸爸好像一把萬能鑰匙,能開啟所有的困難的鐵鎖。因此,他待人誠信,遵守諾言,有了很好的人際關系。他是我們家的頂梁支柱,是整個家族的核心人員。爸爸的希望是我和弟弟,我們的成績,是父親付出一切的回報,父親說:“你們的學習,是我最驕傲 的事情。在與別交談的時候,提到自己孩子的成績,我總是可以拿它們當做我炫耀的資本!我總是會對別人這樣說:‘這是我優秀的女兒,我優秀的兒子,他們的成績,真令人驕傲!’” 我終于明白,父親做那么多事,不是不累,而是我們做兒女的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精神,源頭來自于我們,兒女優秀,父母的付出就等于有了欣慰和回報。 同學們,善待你們的爸爸媽媽,好好愛你們的爸爸媽媽,用你們的成績,去回報他們無止盡的付出,去補償他們已經消逝的青春與光陰!
《爸爸的故事》讀后感800字(篇5)
最近讀了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的《爸爸的16封信》,感覺學習了很多,認識到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也給了我們這些家長很多的建議和意見。
這本書是林良寫給女兒林櫻的信,對于現在孩子們學習、生活中會出現的問題,用寫信的另類的方式為孩子解答心中了的困惑。有關于交朋友、學習要專心、做事有計劃、想問題要積極樂觀、不要亂發脾氣和妒忌等等16個方面。
林良工作十分忙碌,以至于和上初中的女兒林櫻沒有交流的時間,他在每天結束工作后,寫信給女兒,用書信的方式解答女兒心中的困惑,于是就有了這本“爸爸的16封信”。這16封充滿父愛溫暖的書信從多方面給孩子們講述了很多道理。
對于孩子來說,朋友非常重要,雖然他們身體不斷的在長高,但心靈還是孩子,非常脆弱,害怕孤獨,需要有人陪伴,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希望有人傾聽、安慰。朋友就是一本本的好書,能增長你的見識,擴充生活經驗,多認識朋友,就等于多讀好書。
交朋友是有方法的。如果你想得到一個好朋友,自己先做別人的好朋友。用誠懇的態度去交朋友,讓朋友知道你隨時愿意幫他的忙,要為別人多想想,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其次,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學習常見的問題。就拿楊藝澤來說,寫作業的時候先磨蹭,再抓抓腦袋,抓抓腿,一會又要上廁所或者餓了……這樣的場景對經常輔導娃功課的媽媽們來說并不陌生。每天晚上,總能因為這樣的問題爆發“家庭大戰”。
而林良的女兒櫻櫻也有這樣的毛病。他寫信告訴女兒:“無論什么事情,只要專心,就能越做興趣越濃。興趣越濃。成績越好。那時候,你就會有“把整個世界都忘了”的感覺”,而且“專心的人是活神仙”。
家長也是孩子的領路人和照明燈,首先我們要學會放下手機,多多陪伴,共同學習,哪怕是靜下心來一起讀一本書……
這是一本教導孩子人情道理的書,當下很多兒童文學的理論書籍,反對兒童文學用故事包裹說教的內核。可是,大部分情況下,靠孩子自己體悟一些道理,似乎很難,這時候必須有一盞明燈去照亮未知的路。
人性是很復雜的東西,古代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說法,兩者的觀點連大人都沒辦法給孩子解釋。我覺得每一個人的本性里都有善或者惡的部分,不能一概而論用“好人”和“壞人”去定性一個生命。
生氣時會發脾氣,看到別人優秀會妒忌,歧視有缺陷的人,這些是一個人本能的反映,產生這樣的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但是嘲笑殘疾人就是“沒有教養”的行為,因為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身體的缺陷不是他的過錯……
合上這本書,感慨良多,書中的許多例子也是在說給我聽一個在教育的路上遇到頗多挫折,甚至覺得沒辦法和孩子共處的年輕母親。也許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會教育孩子,而是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或許放下家長的和面子,我們的心,會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