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
當你踩到香蕉皮時,別人會笑你;當你告訴別人你踩到香蕉皮時,笑的人是你。因此,你變成了主人公,而不是笑話里的受害者。讀后感怎么寫?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名著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歡!
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篇1】
200億高齡的宇宙,浩瀚無比,無奇不有,黑洞就是一個令所有天文學家感興趣卻又捉摸不透的天體。
黑洞的定義是:由一個只允許外部物質和輻射進入而不允許物質和輻射從中逃離的邊界即視界所規定的時空區域。乍一聽,確實很迷惑,再仔細點解釋就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恒星的半徑小到一定程度,小于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恒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
那么黑洞是怎么出現的呢?黑洞(Black hole)是根據現代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于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光也逃逸不出來。由于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了解了黑洞這么多東西,我首先想到的是為之奮斗的眾多科學家,他們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來計算這些東西。歷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一個致密天體密度可以達到連光都無法逃逸的人是英國地理學家john michell,他在1783年寫給亨利·卡文迪許的一封信中提出這個想法,他認為一個和太陽同等質量的天體,如果半徑只有3公里,那么這個天體是不可見的,因為光無法逃離天體表面。1796年,法國物理學家拉普拉斯曾預言:“一個質量如250個太陽,而直徑為地球的發光恒星,由于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由于這個原因,宇宙中最大的發光天體,卻不會被我們看見”。 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甚至會爆炸。當英國物理學家史迪芬·霍金于1974年做此預言時,整個科學界為之震動。霍金的理論是受靈感支配的思維的飛躍,他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他發現黑洞周圍的引力場釋放出能量,同時消耗黑洞的能量和質量。當黑洞的質量越來越小時,它的溫度會越來越高。這樣,當黑洞損失質量時,它的溫度和發射率增加,因而它的質量損失得更快。這種“霍金輻射”對大多數黑洞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大黑洞輻射的比較慢,而小黑洞則以極高的速度輻射能量,直到黑洞的爆炸。
一直就對黑洞了解甚少,也沒有想過去了解它,但在馬克思課上看了關于黑洞的紀錄片,對黑洞了解了許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科學家們能夠早日探索到黑洞,幫我們更深的認識宇宙。
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篇2】
制度有歷史的規定性,因為這一原因,對歷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后,新制度的建立者也并不是從歷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終無論何時,習俗、規范、宗教信仰,以及許多其他被繼承的制度都制約著行動。這幾天想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閑暇之余,得以有機會系統觀看前不久中央電視臺2頻道播放的大型紀錄電視片《大國崛起》,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諸強的興衰變遷。簡要地就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后感,然后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后,供您回顧和參考。如有不妥,并請指正。謹致謝忱!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荷蘭盡管有其曾經的輝煌,但我總覺得是曇花一現,進入20世紀鮮見有其突出的大國地位,我個人認為仍屬“小國”之列,如果替代,可能意大利是比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見,影片對大國的定義,并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而多以鼎盛時期的輝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夠統一。這點或許需要改進和完善!
那么,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么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行為,給被奴役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是一種被奴役的改進;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都曾盛極一時,且從其衰敗的歷程給其他國家以警示;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經或正在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引領時代的進步,用更時髦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影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顯然,中國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甚至連日本都不如。何故?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準中的任何一條,成吉思汗時代盡管用無力征服了世界的諸多地方,但畢竟是曇花一現,并未維持多久,就盛極而衰,迅速退出歷史舞臺。打_山易,守_山難!在明朝(當時GDP比重比現在美國占世界比重還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襲擊我沿海地區。清代中后期以來,泱泱中國更只是西方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么,為什么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種民族的劣根性。“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于綿羊。在大漢王朝時候體現了這一點。《漢武大帝》中,劉徹之前盡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擾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盡管改變了這個現象,但由于連年征戰,最終人才凋敝,國庫空虛,給大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埋下了隱患。此后,綿羊的劣根性更是彰顯無遺!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不僅如此,臺灣還有不少中國人去充當日本兵,到東南亞為日本人賣命,李-登-輝的胞兄不就是當了日本兵、死在菲律賓的嘛!
所以,別人敢于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所以我們要做大國,要崛起!
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篇3】
對于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的本質。《美麗中國》創作者富有理性與關懷,執著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并且能夠開啟這一項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
《美麗中國》遠離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傳統生活的人們,表現出中國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諧淳樸與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定位是十分準確且適時的,因為在現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國的古典特質已經日漸湮滅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離觀賞,有時候真的內心在疑問,這真的是中國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既有同情也有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當地原始的自然生態。那里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朝圣路,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圣潔之土與萬物,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欲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還是那么融洽,他們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澄澈與充實。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后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這沉重的事實令我不禁生出無限憂心。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更是留給大眾以思考。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么?看吧,外國人沒有把鏡頭對準拔地而起的高樓,真正的中國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在樓蘭。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舍的村民心中。他們會堅守到最后一刻,只為那圣潔的天地。。
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圣的恢宏之余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糟蹋,導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么拍的,為什么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間平穩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經歷如何漫長的等待。一部優秀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敢于冒險又耐得住寂寞。
《美麗中國》關注了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地了解。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審視。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幾千年的人與生物。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片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
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篇4】
在舒緩婉轉的傳統中國音樂中(我只聽出其中有一首是《陽關三疊》),伴隨著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圣湖、_河湖沼等優美的畫面更替,種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紛紛登場,一個可與趙忠祥為《動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樣舒緩的口吻娓娓道來,講述動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幅幅畫卷,引人遐思!
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對此,制片者除了驚艷,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不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積極成效。特別提及,毛主席時代曾號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勝天”,但在總結經驗教訓后,中國已回歸傳統,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挑戰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著神奇的力量,中國的環境問題在以緩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類有意愿(并付諸行動),自然界總會有辦法(恢復)”。這是影片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與西方媒體通常情況下一味炒作與渲染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秘魯也有很多人或出于無知,或源于偏見,往往追隨西方,刻意對中國的問題橫加指責。去了中國,才發現大不一樣,而驚嘆于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平衡各種復雜矛盾與關系的高超藝術。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么多的中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要發展,中國政府不僅要對本國負責,而且作為一個大國要對整個世界負責,面臨的困難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有誰能真正肯定地給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有誰敢夸口說放在那些個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中國有幾千年的智慧積淀,有海納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人通過自身的和-諧發展才能解決得更好。
很高興《美麗中國》這部片子與我經常向秘魯朋友宣講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
_-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與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近代世紀相比,今天我們可說是生逢盛世,怎當不備加努力。挑戰和困難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訓總結提高,前途無疑是光明的。
初二地理紀錄片讀后感800字【篇5】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么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后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么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于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于為什么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關于龍卷風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