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篇1】
剛剛讀完《德蘭修女傳》就發現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現在能深深的體會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個人的一個心境和做事風格。同時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當德蘭修女第一次去救一個人的時候,要知道那是一個非常非常臟的老人,滿身都是污垢,而且散發著難聞的氣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這樣的一個人,不僅需要愛心,更需要勇氣,意志和力量。但是德蘭修女做到了,為窮人中的最貧困者服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僅僅有愛心和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和無私的愛。
當今社會上的人們又是怎么做的呢?當然了,我說的也不是絕對的,但是總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個老人摔倒了,現在輿論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來后直接賴著不走。首先第一時間的是拿一個機照拍了下來再去攙扶,還有的人視而不見很冷漠的就走了,這種情況比比皆是。當然這也不乏為有的老人的就是為了這個摔跤而賺錢的。后來我覺得有句話說沒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覺得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更可怕。德蘭修女就是憑著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覺得所有的行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來實踐的。同時也認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個工具,每天努力做一點點小事兒就會離開。這種深厚的謙卑特別值得我們好好領會。在姆姆看來認識自己,也就意味著認識上帝,因而這種對自我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心存謙卑。
當我看到姆姆離開我們的時候,我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但是在姆姆看來,死亡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是生命的延續。
就這個話題,我們上個星期五讀書會的時候也討論過。當時說的就是有一本書上我看到說當人們去世的時候,這種物質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這時候,有一個同學就站出來說,請你不要把這種恐懼強加到我們身上。當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讓痛苦的感覺停留在身內。其實是我還有后半句的話還沒說完,當我們人生有信仰的時候就不會懼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說那樣的。
還有一段姆姆說的“你若要愛人,首先要愛你的家人,同樣你如要愛神,也要首先愛你的家人,通過愛你的家人來愛神,然后通過愛你的鄰人來愛神,家是你愛人的起點也是你愛神的起點。漣漪就是這樣擴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這樣開始的。”
這段文字對我也觸動很大。首先要愛我們自己,同時有能力在愛我們最親近的家人,鄰居和身邊的朋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我們再來愛眾生。這也是我需要踐行的路。
德蘭修女在愛中行走,就是這么一個瘦小的女子卻做著這么偉大的事情。她的事跡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效仿。
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篇2】
20世紀,有一位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人物,她就是《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中的主人公——德蘭嬤嬤,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怎樣寬容別人。
《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描寫了德蘭嬤嬤非常奇妙的一生:在還沒有成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為一位幫助窮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來成為一名修女。36歲時,她聽到了神的旨意,讓她幫助全世界的窮人。兩年后,她獲得了羅馬教皇的許可。此后,她創辦了修道院。德蘭在各國奔走數十年,建立200多所兒童之家麻風的疾病收容所等。她把愛撒向世界。
嬤嬤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給她捐錢,她卻用來全部捐給印度窮人。1997年,德蘭嬤嬤在仁愛修女會總部安然去世時,她走后所有的財產僅僅是三套衣服、一雙涼鞋還有一張耶穌受難圖。她把一切獻給了窮人。
德蘭嬤嬤使我懂得了,窮人也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嬤嬤認為,饑餓的人所懇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單是衣服。他們更需要愛、關心、接納與認同。老年的德蘭嬤嬤長年為心臟病所困,但她卻能以一顆殘缺的心去包容整個世界,她雖然不良于行,卻能夠跋涉千山萬水,走遍天涯海角。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她心中有愛,有大愛。
德蘭嬤嬤在演講中說:“當別人對我說,修女們并沒有開展一些偉大的工作,其實他們正默默耕耘,做著一些小事。我會對她們說,就算她們透過這些事情只能幫助一個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贊頌德蘭嬤嬤的詩: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感受到了母親般的愛。
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變得溫暖。
她是偉大的女性,她是偉大的母親,
她就是忒瑞莎嬤嬤。
德蘭嬤嬤將她想獻的,能獻的都獻給了世界。她為了愛,耗盡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卻充滿何等強大的的尊嚴與力量。
愛是最高超的道,愛超越一切,是各種美的的靈魂。其它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或終止,但愛會留下。《在愛中行走——德蘭修女傳》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迪。嬤嬤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訴我們:她用畢生的時間去愛窮人,讓人們懂得,窮人也應該被愛,被尊重。德蘭嬤嬤是一個能點亮你我心靈的人,我從她身上學到,我們需要接過她手中傳遞愛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別人。
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篇3】
在這個世界上竟存在著德蘭修女這樣的奇跡——她直面墻外的地獄,為了幫助那些被稱為窮人都奢侈的人們,不惜面臨可能失去修女身份的風險走出修道院,憑著瘦弱的雙手和微薄的物資,幫助了一個又一個陷于苦難的人,一步步創立一個個慈善機構。她的事業如今已遍布全球,被感動的人們或是加入她的隊伍,或是給她以支持。
為了回應耶穌在十字架上那聲替窮苦者喊出的呼召,她不懼蛆蟲和污穢,不懼仇恨的目光,不懼惡意的揣測,不懼一無所有的可能,不懼宗教間的差異,以自己的一生去追隨他的道路。
她將自己全然交付給神,倒空了自我的幻覺,神因而得以充滿她,她身上便展露出天堂般的光芒。她是如此耀眼,許多人因她看到希望,回應了她傳遞的號召,去幫助更多的人。
她看似卑微實則偉大,看似愚蠢實則智慧,看似弱小實則強大。她崇高,卻又平易近人。她是一座橋梁,人們得以在她那里找到通往天國之路。她以自身行動呼喚我們和她一起追隨耶穌,在各自的朝圣中照亮別人,也發揚人類靈魂中蘊藏的神性。
她面對這世界的深重苦難,沒有選擇沉淪于悲傷,也沒有選擇以仇恨灼傷他人,更沒有逃避到幻境中,而是選擇以愛去直面。她所做的看似有限,但她傳達的愛是無限且有力的。她看到社會不公時內心可能也憤恨過,但她沒有以恨的力量革命,而是以更博大的愛去治愈深陷傷痛的人們,因她深知失控的仇恨會將人引向毀滅。
她看到我們現代人已經嚴重被框架所束縛,成為工具的奴隸,所以她很小心地讓她的機構不要顯得那么"官方",保證給予者和受助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這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她的愛單純得像孩子一般,只是想把糖分給所有人。沒有區分和前提條件,博大、平等。在天主面前,只有孩子不會因羞愧而躲避上帝,而是愛著他的親人。
真正的貧窮是心靈的貧窮,是被拋棄、被忽視的感覺。在她看來,人們只有愿意彼此幫助,身心的貧窮才會消失。幫助是平等和雙向的,給予者留下了照顧收獲了喜悅,受助者留下了祝福收獲了照料。暫時弱小的人們因別人的幫助而強大,他們又去幫助和他們一樣暫時弱小的人,并堅信大家終會走向強大,因奉獻而向神靠近。
她在愛中行走,本身便成為了行走的奇跡。
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篇4】
當我看到最后一頁,慢慢合上書時淚水瞬間灑滿了衣衫!感動、欣慰、觸及靈魂深處的種種感覺伴隨著德蘭修女的一生。原本在富裕安逸的環境中,但卻為了愛(為了去照顧那些真正的窮人)走出高墻,到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很多很多人沒有房屋,沒有金錢,甚至連食物都沒有,唯一的生活來源僅僅是一堆一堆的垃圾。就是面對這樣的一群人,德蘭修女毅然放棄舒適的生活,以窮人的身份走進了這些窮人中間。
「當你設午宴或晚宴時,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或富裕的鄰居,以免他們又回請你,你就得了報答。當你設宴時,反而要邀請窮苦殘疾的、跛腳盲眼的,這樣,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無力報答你,但在義人復活時,你必得到報答。」(路14:12~14)德蘭修女您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在實踐福音的教導嗎?
天主的愛不求回報,也不計較得失,只是一味的給予。同樣地,真正的愛情不是一種等量交易,而是毫無保留和不期望回報的給予。因此,我們基_徒不該尋求人前的讚美和酬勞,而要尋求天父的褒揚和賞報。我們默默的和不求回報的繼續行善,來為自己儲存天國的財富。每當你幫助和給予他人的時候,你心中有怎樣的期待呢?(每日圣言)
說實話,愛窮人一天一年興許可以做的到,而愛他們奉獻自己一生,親手照顧滿目瘡痍,骯臟惡臭的人們,我做不到。即使是遠遠的靜靜的坐在那里陪伴,我也做不到。是的,我做不到。弟兄姐妹讓我們深深的反思,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像德蘭修女一樣去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究其原因不就是我們愛的缺乏嗎?
德蘭修女說:饑餓并不單指食物的缺乏,而是指對愛的渴望;赤身裸體并不是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并不單指需要一個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擯棄。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饑餓,是期望溫暖愛心的饑餓。“有愛,便無勞苦,即使有勞苦,勞苦也被愛所融化了。”——圣奧斯定。
德蘭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會擁有4億美元的資產,然而在德蘭姆姆去世時她所有的個人財產僅僅是三套衣服和一雙涼鞋,還有一張耶穌受難像。“我柜中充滿衣服,而她卻是赤裸地!”
圣人原來是如此與眾不同!雖然德蘭姆姆已經離去,但她永遠活著,活在我們心里。信仰如此堅韌,伴隨德蘭姆姆一生走過那么多的苦難,而我的信仰又在哪里?我的愛又在哪里?
在愛中行走讀后感800字【篇5】
有了孩子之后,我開始更多的讀書,雖然大部分是育兒書籍,借助書中的理念和知識,豐富我的育兒經驗,同時我有一天猛然間意識到,讀人物傳記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通過閱讀偉大的人物傳記,不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產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且這些人物傳記永不過時,可以留給兒子乃至孫子,甚至可以傳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說,我是愛孩子的,也是愛周圍的親人的,但我無法做到像德蘭修女一樣,把自己獻給所從事的事業,而且她的事業在很多人看來是那么不可思議,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沒有多余的財產,和窮人生活在一起,勞苦一生。她愛所有的人,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尤其是窮人,她和他們在一起,保持他們的尊嚴。最后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在講話中她卻說,她不配領這個獎,她是代表所有的窮人領受了。
德蘭修女出生在一個還算富裕的家庭,雖然中間有變故,但是母親還是讓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擺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歲的時候,她卻毅然放棄安逸的生活,選擇了去印度當修女,十幾年的教師生涯并沒有徹底實現她的理想,當看到窮人悲慘的生活之后,她毅然決然選擇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幫助窮人,幾經努力才終于被批準,在幫助窮人的過程中,她遭遇過很多困難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為饑餓和勞累而病倒,但卻始終堅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質條件極其貧乏,她也用愛溫暖每個被幫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會的道路,并將她的救助機構不斷壯大,她創立的臨終關懷院、兒童之家,曾經被社會所不容,卻最終越來越壯大。她的事業在擴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堅守,不論是恪守生活上的貧困,還是精神上的堅守,她都始終堅持著她的信仰,正如傳記中的一段話,“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仰,信仰的果實是仁愛,仁愛的果實是服務,服務的果實是和平”,她一生執著于自己的信仰,執著于對世人的愛,在愛中行走,用愛的力量解決了很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
德蘭修女看起來只是個平凡的人,但卻有著無窮的力量,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愛,她雖然一生在感受主對她的召喚,認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夠有如此的信仰,并將愛的力量發揮到極致,她配得起我們全世界人的尊重和愛戴。
只有心中充滿愛的人,才會對別人獻出自己的愛。我在書中不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會用這樣的觀點指引我的教育,讓我的孩子心中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