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后感800字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孟子》這本書,你會找到不一樣的自己。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孟子讀后感800字大全,方便大家學習。
孟子讀后感800字【篇1】
孟子是亞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創私學,盡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創,卻是在孔子那里發揮到極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禮儀廉恥,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孟子是擺脫了孔子的羈絆,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講人性,講仁義,講建功立業,講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講仁者無敵,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然而,孟子終歸是太完美無瑕主義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無可奈何的事?就像一個獄官,也許他并不想殺人,但這殺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為不殺人而餓死自己殺自己嗎?就像一個士兵,也許他每天都在祈禱和平,是個和平主義者,但雙方一旦開戰,他便不可做個后退的懦夫!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說:為政難,不得罪于室,但是矛盾無處不在,當為政與室出現了問題怎么辦?孟子是甘心做個委屈求全的客卿嗎?我想不是的,一個堪稱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人怎么會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說。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圍內的,孟子會講一系列的治國口號,治國方略,會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決方案來,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觀君王飽民腹,順民志,但縱觀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寶鑒卻在戰國風云的時代黯然失色,不是別的,只因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說,一個人愈是人類,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時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個時代。因為他的言行并不是準備給這一時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這些廣告當作整個人類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為所言也許不是那時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氣味,所以他是這樣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獨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頑固不化,疾恨社會上淬的異學怪論,他痛惜,他辯論,他惆悵,他不平,但是一個沒有實權只體力行的傳教士如何能改變這混亂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諸己。
努力修養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業救國,一步步,腳踏實地,禁欲好人之不為,從而實現人有所為,這睚是我們現代所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孟子是偉大的,他已認識到世間最虛偽最脆弱的傲慢莫過于國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連篇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如若一個人為他的國家,民族而傲慢,正說明他于本身是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他用普照的陽光來遮蓋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話,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萬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資本了!
孟子的最終思想還是回到人上來了。人這個自我獨立的思想主體是被幾千年來所嚴重忽略的,焚書坑儒,文字獄,愚民政策,這些努力遏制人類思想,禁欲人類欲望的工具,鈍化,麻木了人之所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權力。將大欲、大功、大利這些全民性的東西強加于個人身上,讓人做不能又想為的事,最終的結果是:全面提升導致了全面挫敗。人們在無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敗,無數失敗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孟子讀后感800字【篇2】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讀后感800字【篇3】
讀過孟子的《當今之世棄我其誰》后我被其中的名句所吸引,字里行間中又透露了孟子復雜的思想感情。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優秀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于是引用了平時孔子所說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孟子也很不錯,坦率的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圣賢,怎么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事事處處都不怨天尤人該多好呀!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離成功更進一步。如果大家都不在抱怨,我們的社會能不和諧么?反過來想一想,怨天尤人其實也無濟于事,抱怨過后還得自己努力彌補,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遇事經常抱怨,會讓人意志消弭,于事無補。
“當今之世,棄我其誰也?”仔細想想,其中蘊含著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也應該從小培養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正如周恩來爺爺說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應該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努力學習!
孟子讀后感800字【篇4】
雅言傳承文明,典范浸濕人生。今天我打開了《孟子》這本書。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見天下的基礎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是每一個家庭,而家庭的基礎是每一個組成家庭的成員本身,可見只需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做好本人份內的事情,這個家庭就會變得幸福美滿,每個家庭都幸福美滿的話,這個國家必定繁榮昌盛,(若是每個國家都繁榮昌盛的話,天下就承平了。所以,只需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世界就變得美好了。
讀《孟子》,讀出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義”字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么“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么“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么“義”就是豪舉,在孟子的“義”里,凝結著心中裝有集體的高尚道德情操。
我們勤奮于物質遺存的碎片中,尋找和發覺人類精神和聰慧的交集。崇奉使我們能在變化無窮的時代,以淡然自如的瀟灑決勝于千里之外;以游刃不足的技能突出于茫茫人海;以泰然自如的倜儻抒寫生命的美好;在時代的合作中,成為安然面對的真正豪杰。《孟子》所教給我的正是一種崇奉,一種生生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孟子讀后感800字【篇5】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