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
在《朱自清散文精選》中,有他三十五多篇散文,這本書中第一篇散文就寫了他最有名的一片的散文,《匆匆》。這篇散文寫出朱自清應對“逃走如飛”的匆匆時光而產生的無奈,悵惘,比切還有對未來的追求和探索。一起來看看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歡迎閱讀!
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篇1
朱自清,我們已經對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偉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獨特的美文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在初一時,我們就學過他的《春》,初二又學了他的《背影》,可以說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的畫面,使人不得不贊嘆他的優美的文字和細膩的內心。他那刻畫得栩栩如生的畫面,讓我感到十分愜意,于是我忽然發現觀察事物其實就這么簡單。從《春》中,我看到了新的開始,看到了無限美好的未來。
再品《背影》,我讀到了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是啊,在這個世界上,那個為我們遮風擋雨的人,那個拉著我們害怕的小手過馬路的人,那個在我們累了主動背我們的人,永遠都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他是家庭的頂梁柱,是護航的軍官。可是他們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兒也有脆弱的時候,我們這些作兒女的可曾想過為他做點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從《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親為我操勞的樣子,看到了一個父親的偉大。
朱自清的《正義》,是我感觸很深的一篇文章。讀完后,我也不禁想問:人間的正義到底再哪兒?朱自清說,正義在人們心中。可是現實生活往往不是這樣。有些人口口聲聲地把“正義”二字掛在嘴邊,呼吁人們要做正義的事,要做正義的人。可是暗地里卻在做著罪惡的勾當,就像有些官員受賄,他們今天收這個的錢,明天收那個的禮,在自己的職位上瘋狂地斂財。這種人面獸心的做法是遭人唾棄的。也許,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義,可是那也許將會被現實吞噬。從《正義》中,我看到了現實社會人心的真假難辨,看到了虛偽。
朱自清筆下的無論是梅雨潭的綠色,還是清華園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欲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那一種詩意。”可我卻覺得,朱自清是詩與散文的完美結合。
在品位經典時,我讀到了一個偉大而又細膩的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篇2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對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許多瑰麗的色彩,建立了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初期創作的散文是寫景抒情的,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等,讓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如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寫,將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些文章體現著朱自清先生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對于美好的追求。看了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這本散文集呢?那么,請翻開《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頁吧!
《朱自清散文集》對于朱自清本人來說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對我們青少年來說可是我們的必讀之書籍。
那時,朱自清寫的匆匆、我是揚州人、揚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歡;當朱自清消耗時間時,他決定從頭開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隨同家人搬到了揚州,朱自清很喜歡揚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不過,最吸引我眼球的當然是朱自清的成長歷程了。朱自清畢業于北京大學,學歷很高,后來他在中學教書,教了五年中學后,他又到中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戰爭爆發,他又擔任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體現了他的生活觀。如《背影》表達的是對于父子珍惜親情,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種感情,往往因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視。《背影》其實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這種感情。再如《春暉的一月》就體現了朱自清對于閑適生活的向往,這就是對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篇3
《背影》這篇散文通過描寫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匆匆》講述了時間流逝之快,并且時間不能倒流。告訴我們:昨天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只有今天才是黃金。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描寫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著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著萬物。在溫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著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著世間的萬物。
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著綠色,寓意著復蘇,象征著希望。我們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我們小學六年級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我了我們秋天的收獲,我們現在難道不應該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以濃墨重彩為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艷麗秦淮河的風采。朱自清成名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記敘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綽約風姿,引發人思古之幽情。
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如夢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飄渺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境界,正所謂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作者的筆觸是細致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致的描寫手法。
船只、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得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淮河的養料,可以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
“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
我們真神往了。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霧里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飄渺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對歷史影象緬懷,將秦淮河寫得虛虛實實、朦朦朧朧,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著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觀,卻以歌妓的出現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審美情趣。作者把自己當時那種想聽歌,卻又礙于道德律的束縛,一心想超越現實,但又不能忘卻現實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真實具體,那種情真意卻,給予讀者極大的感染力,而意蘊深厚自然。
為夢中回到現實,做好了鋪墊。總的來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篇文章明顯地體現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細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繪秦淮河的景色時,將自然景色、歷史影象、真實情感融會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給人以眷戀思慕、追懷的感受。《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展現一幅令人緬懷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影。
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篇4
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悟到了朱自清散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好比是一塊時間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異。因此,生命的意義并不體現在生命的物象和長度,而更多體現在生命的氣象——創新,為世界留下有價值的東西。這個觀點在別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不就是對此觀點的最好表述嗎?
在感悟的同時,我也致力于去體會朱自清的表達手法。既然被公認為是極少數能用白話寫出可與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風、手法一定有異于常人之處。他的文風比較樸素,如《背影》,全文辭藻并不華麗,但仍然十分感人,這可能就是名家與常人的區別吧!而成段的疑問句就成了他標志性的寫作手法,他正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意味深長的意境。就像《匆匆》離得那樣: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那是誰? ……又藏在何處呢?真是這些疑問激起了讀者的無限遐想吧!
漸漸地,我又發現,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有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當時政府的諷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這也許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響,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卻富有哲理,有一層耐人尋味的色彩。
我看了一些關于朱自清的介紹,發現他真是人如其名,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生活也十分簡樸。我想,也許正是這種質樸的人生品格流露到了他的文章中,才使得他的文風如此樸素吧!
朱自清散文800字讀后感篇5
正如書上所說“<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氣,拂過我們靈魂深處;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給文字注入了新生,為讀者打造了樸素流暢、清新自然的美。其各個時期的經典散文,使讀者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世界平凡中的美麗。”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們忽略,但他們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強大力量。這力量源自平凡,卻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顏!
讓平凡擁有“美麗”,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寫作宗旨。他以其獨特的方式寫出了一篇著作,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意境優美的圖畫,令人回味無窮!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一詞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寫法營造出別樣氛圍,滿足感溢滿心房。此感正如卷首語“歲月匆匆,有誰真正留意過愛的背影,有誰沒遇到過人生的冬季,又有誰的心不曾孤獨的飄零,走進這本書,然我們聆聽那槳聲燈影里秦淮河上的歌聲,駐足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隨著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麗的生命之春。”所給我的啟發:誰沒有過低潮時期、困難階段呢?誰又曾一直是一帆風順呢?我認為,到那時,只有書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給予人的心靈最大的慰藉這是什么也無法取代的。正如吃飽飯的滿足感無法取代讀完一本好書的滿足感一樣。(亦或有人認為吃飯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書所無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舊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后仍然想著她、念著她,并給她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將內心壓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傾心交談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追悼亡妻。從日常瑣事中體現一個愛子敬夫的賢妻良母形象。文章表達了作者對妻子多年操持家務卻無怨無悔的感激與愧疚,語言真摯感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人們往往會將一些東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觀察及體會,努力發現他們的美好,就會感到很滿足,不至于到老來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