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
“差不多”,有人把它掛在嘴邊。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后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1)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并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說成陜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這天以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留意說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但是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么認真呢?”他死后,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為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舍五入后再相乘,結果,正因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為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但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刻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著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后,我最后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最后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后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為成功。大家就應為這個“更”字發奮,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2)
看過胡適《差不多先生傳》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計較”的工作原則。然而正是這個工作原則使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斷送在一個獸醫之手!結局很悲催。其實現實中的 “差不多先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過硬只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工作沒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細節即能成事也能毀事!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船剛升空就發生了爆炸,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在內的七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調查的結果是因一個O型密封圈在低溫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盡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于發射已被推遲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這次事件是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員對于技術人員的建議敷衍了事,結果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并使航天飛機停飛近三年。正是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差不多心態”釀成了這場悲劇。反觀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這種“差不多態度”。比如:學習態度差不多,僅僅了解本職工作范圍內的一些制度、辦法,對于其它方面主動了解的較少。而“差不多”態度導致“差不多”問題出現后,往往我們首先會抱怨為什么同事總是這么“較真”,為什么領導總是在挑毛病刁難自己。
細節決定成敗,責任重于一切。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事實上,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最近在整理一些報表,涉及兩年的一些培訓信息,很多都是培訓平臺需要維護的信息,在填表的時候,很頭疼。為什么呢?估計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來……盡管在季度通報、年度通報、培訓計劃文件里都做過要求,但是很慚愧!我在檢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等于沒做工作!
細節決定成敗,執行成就一切。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企業中每一層都有一個“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員工,由上到下傳達一項任務時,每一個人都差1%,這樣一來,等任務傳達到真正實施執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細節決定成敗,而是令人震驚的細節決定成敗。當我們抱怨,行動上已十分重視細節,為什么卻看不到效果時,就要知道,其實我們在細節上,還遠遠沒有做到位。主任平時經常也和我們說:“緊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緊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緊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計劃性,缺乏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導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較倉促,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所以我們的工作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后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工作中擺正自己的職業形象,使自己日趨完美,堅決不做新時期的“差不多先生”,堅決拋棄“差不多”的惡習,發揚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3)
讀完<差不多先生傳>后,我覺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過之后,覺得這篇文章有讓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來掩飾自己錯誤的人的可悲可笑之處。一些小差錯,雖然只但是是少了幾秒,小了幾斤,錯了一個小數點……,但絕不能用“差不多”來敷衍。
我身邊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說,別人也說。其實,我感覺我就是名副其實的“差不多先生”。只但是我沒有他那樣嚴重罷了。有一次,我學會了一道“炸沙丁魚”,想給大家露一手。沙丁魚是要放鹽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卻自言自語地說:“鹽差不多就放這么多吧!”結果,一天晚上光讓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連我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先生”。昨日,我在做六角蟲,有一個地方不會做,就請一位同學幫忙。其實,他那個地方也不會。只聽他喃喃自語地說:“就是這樣,差不多是這樣。”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蟲就散架了。還有一次,我媽媽幫我檢查作業,她說:“差不多是這樣吧!”結果,第二天我的作業本上有好幾個“x”。
媒體以前報道,一個工程隊挖隧道,承包人將水泥柱改成了木樁,以為這樣“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還損失了幾百萬元。這個“差不多”換來了慘重的損失。
“差不多”其實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掛在嘴邊,那你必定要吃苦頭的。作為一個國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這個國家必定走向毀滅。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4)
全世界都知道國人做人做事都不夠嚴謹,感覺中國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做出的產品個個都是藝術品,同一個人做產出的產品都是一個不同一個的,說明我們的規范性不夠,不遵守規章和法律。直接的原因在于這幾方面: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很多人從小到大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良好教育,骨子里全是父輩或自己淘到的,缺少應有的自律。從我國提倡的“中庸之道”可以看出差不是很嚴重的現象。記得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先生說過:“中國人缺少美學”。就是不追求完美和細節,對待每件事都很粗糙,這主要是從小家教(倫理)沒有做好引起的。
都說中國人很有人情味,其實真正了解中國人的不是這么回事,中國人的關心大多在五倫之內,對于外人嘛,那就很冷漠了;我們都有一家程度的自私、自我和自大。就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眼中只有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答案,說得直白點就是心態不對。同時官本位思想嚴重,也對別人(不熟悉的人)極不信(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導致大家都很隨意。很多老外都覺得中國很自由,究其原因是我們差不多的心理和不夠嚴謹造成。有個留學生說過一段很有中國特色的話:“在中國的法律是紙老虎,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在我們西方法律是最嚴肅的,你不理它,警察就把你抓起來了。”道出了中西文化和做人做事風格的真諦,說白了就是我國當官的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得過且過。
現在談一下關于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的問題,中國的小孩都是寶,沒有創造性和獨立性,主要是沒有家教,缺少倫理教育,從小生活在舒適的生活中,形成一種冷漠、封閉的個性,受不了別人的指責,也不主動去尊重長輩。中國的大人也從不幫忙教育別人的小孩子,其實教育小孩子是全社會的事。學校,中國的學校很粗放,教育不出高素質的人才來,老師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學生也就是差不多了,學校要求的是一種紀律,我們的老師的紀律性是不夠的,可能同現在的義務教育有關,反正大家都是盡義務嘛,差不多算了;有時間可以到我們的初中以上的學校走走看看,你會發現很多問題。企業,企業是一種規章,如果我們的企業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執行力,那按國人的邏輯很快一個正規化、標準化、程序化的企業也要不了多久成了差不多形企業,無法與同行進行競爭。社會,社會要求的是一種秩序,在大陸壓根就是沒有秩序可言,你看看過馬路的人們、開車的部分司機就知道了。一個“亂”字了得。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從小沒有家教(倫理),進化過程中沒有紀律(學校),成長工作(企業)時不遵守規章,在社會中沒有一種秩序意識。這樣大家都缺少一種團結協作,缺少一種嚴謹正確的風氣引導。
企業管理應該是嚴謹的,我們要去正確引導員工,讓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規劃和充滿自信。同時公司的規章應是管理者代頭去遵守,不應管理者的權力大于制度,這樣容易產生負面作用,會導致上行下效,久了就會形成大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滋生,最后就視若無睹了。
這就說明了我們這些差不多先生,做人做事都很馬虎,敷衍塞責。是非不分,結果肯定是悲劇一場。
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孫后代扼殺在惰性的搖籃里,凡事要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依據準確的數據、確鑿的實事進行工作。
這個哲理生動的說明了差不多先生的悲哀,因為再差不多也有差距的,混淆是非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通常要求過分完美,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必要的時候,這種心理會害人害已。雖然它表達的是一種樂觀的心理,但是過度的使用他不可取,對于我來說做出得要的數據時差不多會讓公司或個人損失巨大,因為公司的產品和賬務數據要求是嚴謹認真的。
事事差不多是惰性使然,如果有的細節或標準很容易做到卻沒有做到就不應該了,差不多其實也是相對而言的,因為有時付出的努力不同。
差不多并不適用于一切事物,因事物不同,相對方面就不同,差不多有時因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成了悲劇。如果經常使用它是不可取的,我們要注意使用的時間和場合才行,要想做得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差不多的想法并不能讓我們成功,還是嚴謹的態度比較重要,無論我們成功與否,改掉差不多的惰性也是一種成功,要嚴于律已。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5)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后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衛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衛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到達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讀后感800字(篇6)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差不多先生傳》。書中講述的是: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一生不求精上求精,只所謂差不多,買錯白糖差不多,山西陜西差不多,做火車遲到了也差不多。甚至臨死前,找錯醫生,找成牛醫,最終自食其果,離開人世。
差不多先生名副其實,在生活中從不嚴謹,在他眼里只有差不多!那么我就想問:“小事上可以差不多,那學習上、工作中你還能差不多嗎?”當我在看到他得了急病后,請錯醫生,讓牛醫來治病,結果不到一分鐘就死了。那時我總是奇怪的想:在生命危急,千鈞一發之時,你都還能把救星——醫生和牛醫混成差不多,那你的生活該是多么悲哀呀!其中還有一段差不多先生在店鋪里也是差不多;在銷售產品時把“十”總是寫成“千”,而他自己本人毫不在乎,這是收益問題,談何差不多!然而,即使管家一再強調,他總是若無其事地答道:“‘十’和‘千’也就一撇之差,不要把事情做的十全十美,差不多便足以應付。”面對如此淺淡之態度,我只是想說:“無所謂的差不多先生就是如此之愚蠢!”
俗話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不要差不多!不要以為這種習慣離我們太遠。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們學習時,何嘗不是,走馬觀花,草草了事?讀后感·我一年級的時候常常這樣,記得一年級的時候,我數學好,對考試總是胸有成竹,老師把考卷發下來,我自信的隨便填上了幾個數字,一點不在乎,過了幾天,考卷發下來,我一看99分,100滿分失敗了,老師意味深長地對我說:“這張考卷并不難,100分也易如反掌,只要稍微,哪怕一點兒認真就100分了,何必走馬觀花?”我聽后恍然大悟:99、100雖只差1,就好比完美玉器上出現了一絲細縫,天壤之別!
總之,《差不多先生傳》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生活上需要嚴謹,學習上更要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讓我們共同攜手向上,爭做一個精上求精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