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
《最后一頭戰象》是沈石溪寫的關于一頭戰象走向死亡的歷程,我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今天,我去了堂弟家,但他去上興趣班了,我閑得無聊,見桌上有一本《最后一頭戰象》,就看了起來。
我原以為,象性格溫順,是人們的伙伴,只是普通的動物。不過,在讀了這本書后卻讓我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感情。文中的主人公——嘎羧的行為深深的感動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最后一頭戰象》講述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雙版納的一個寨子插隊時,見到了曾經與日寇作戰的最后一頭戰象——已經五十多歲的大象嘎羧。沈石溪與它成了好朋友。兩年后的一個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來,它向養象人波農丁要回一直廢棄的象鞍,讓沈石溪和波農丁幫它裝上。在和寨子告別后,嘎羧獨自上路去迎接死亡。沈石溪和波農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沒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幾十年前作戰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頭當年在抗戰中死去的戰象。嘎羧挖了一夜的坑。黎明時,它靜靜地躺在坑中,和它的戰友們永遠地聚在一起。
讀過這本書后,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覺得很感人,熱淚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轉,我被打動得很深,特別是最后一句話:“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并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這句話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靈感,它都知道忠誠和責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雖然不能到它心里看個明白,但我們能體會到,它那種跟同伴永恒的友誼。此時,痛苦、憐憫、敬佩、感動等種種復雜而凌亂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那頭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腦海中不停地回蕩著……
象,它們的友情有如此力量;象,讓我萬萬沒想到的,它們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動人,更長久。
大自然真的是既神奇又偉大,讓我知道可以從大象身上學習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善待這些大自然送給我們的朋友。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明白大自然的安排,拋去貪婪的想法,共同保護我們在大自然中的朋友。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今天我讀了《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它把動物寫出了像人類一樣有情感。在我們眼里,動物不過是一種被人類吃掉的生物罷了,可讀完他的小說后,我重新認識了動物。
沈石溪手下的動物都像人類一樣,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心理想法,像人類一樣,會思考,會唱歌,會跳舞,而不是像現在的動物一樣,只會單一的活動。
這一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有大象、豬和熊,而我最喜歡野豬王這一篇。
這一篇是講沈石溪救了一個小女孩,他的父親為了獎勵他,送給了他一頭野豬作為禮物。沈石溪用心地把它撫養,長大后,那頭豬變成了野豬王,帶領全村的豬造反,向人類宣戰,而他的主人沈石溪卻被獨眼龍關進了監獄。
而野豬王對主人有著感激之情,就在地下挖隧道,準備把主人救出。它挖呀挖,終于挖到了監獄那里,它跟主人說出了實情。當沈石溪得知自己可以逃跑時,他猶豫了,心想:要是被關到監獄里,可能要被關十年以上,但只要十年或二十年,他就可以獲得自由了;但如果他逃跑了,只能當野人,而這樣的話,一輩子都只能生活在森林里面。于是沈石溪拒絕了野豬王的好意。野豬王生氣了,在諷刺主人是個膽小鬼。這時,沈石溪開始罵野豬王是個;豬精、豬仙、豬么、豬魔、豬神、豬圣、豬鬼。野豬王好像聽懂了主人的話,理解了他的苦衷,第二天就把60頭豬還給了村莊。
讀了這本書后,我有幾個問題?
為什么豬就一定沒有自由呢?每個生命都是自由的,如果先把它們放回森林面,快樂地活幾年,再把它們抓來殺了也不遲啊!為什么一定要把它們圈養在豬圈里面呢?難道豬圈里面的豬就一定比山里的豬好吃嗎?
沈石溪筆下的動物小說如此生動的原因是:他的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和文明社會的種種虛偽的表現,可以毫無遮掩地將動物和美麗融為一體的原生態生命。人類文明和文明社會,會不斷隨著時代的更新而改變,但是動物之間的殘忍競爭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此,動物小說更容易獲得讀者的青睞,讓讀者們追隨不朽。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古人常說:書,是人的一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書,它也許是層次分明的水立方,里面疊置著瑰寶。書,也許是挺拔堅韌的棵棵白樺,灑下片片陰影,留下淡淡醇香;書,也許又是金燦燦又顆顆飽滿的麥穗,只要撒過辛勤的汗水,必定會有收獲。
讀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也許是你的良師益友,終身伴侶,一本書能反映出社會中的尖銳矛盾、利與弊和善于惡。《最后一頭戰象》,是我這個寒假讀的一本書,它填補了我生命的漏缺,讓我對現代生活有了一種更新的認識,讓我對人類有了另一層理解。
《最后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大王沈石溪所作。它以優美生動的語言運用了動物的口吻,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和動物,讓這些文字有了生命。這本書有哭、有笑、有歡樂和憤怒,他把書中的人物形象詮釋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在書中翩翩起舞,浮想聯翩。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頭戰象》這篇文章。它講述了唯一的一頭幸存的戰象嘎羧再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重披戰甲,在打洛江畔憑吊戰場,緬懷往事,最后在“百象冢”和曾經并肩作戰的同伴躺在了一起,莊嚴歸去。這篇文章為我們虛構了一副波瀾壯闊的畫卷。最扣人心弦的是嘎羧死后,眼睛還睜得老大,我覺得它在想:我們期待的是和平,我不想再在槍林彈雨中穿梭,不想再看見同伴們在硝煙中躺下,歷史永不能忘。一想到這些,我的熱淚就不由得涌上眼眶,是啊,我們呼吁和平!象冢則描述了象與象之間撲朔迷離的感情和每頭象必須經歷的戰爭與角斗,證明了自然萬物也要經歷生老病死。野豬王講述了再一次機緣巧合中,發生在人與野豬之間奇妙而又悲觀的故事,表達了野豬的知情懂意。與狗熊比舉重描繪了作者與狗熊之間比舉重的有趣畫面,告訴我們狗熊也會爭強好勝。作者從這些故事中像一支利劍刺破了人類的文化外殼和種種虛偽的外表,反映出大部分人類真摯的愛心與善心。
《最后一頭戰象》這本書使我讀得津津有味、孜孜不倦,更讓我愛不釋手。讀完這本書,動物與動物之間撼天動地的情感更深深地擊中人的心底最柔軟的底部,大自然原生態的生命展示了原生態的美,至此而揭露了人丑陋的外表,從而引人深思。它使我對動物小說有了更深的見解,如同一株枯萎的小草,受到雨露的滋潤,重新綻放了生命的活力。它是一副熠熠生輝的畫卷,上面畫滿玫瑰色的景象,是白浪滾滾的大海,因為有海鷗的點綴,才有了這般時而恬靜,時而放蕩不羈。
一本好書,是你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它會幫你打開心中的那扇心門,改變一生的命運,引領你走向輝煌,走向人生的思想巔峰!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暑期,我讀了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說《最后一頭戰象》。文中的主人公——嘎羧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原以為,大象只是普通的動物,性格溫順,是人們的朋友。不過,在讀了這本書后卻讓我深深感受到,動物身上也有著人類的感情——濃烈而深厚的感情。
這本書說的是:在1943年,一場征戰后,故事的主人公——嘎羧,成為了象群中唯一存活的大象。好心的村民治好了它的傷,并收養了它。幾十年后的一個早晨,嘎羧好像自知生命大限將至,便四處尋找它在戰爭中披過的象鞍,奮力披上,并跋山涉水,來到了昔日埋葬自己戰友們的“百象冢”旁,挖了一個坑洞,把自己埋在了昔日戰友的身邊。在蒼茫的暮色中,老戰象用盡生命中最后一點力量,與同伴們會合,與這片曾經灑滿熱血的土地會合,還與這里的一切事物會合……
讀到這里,我合上書,頓時對嘎羧肅然起敬。它雖然只是一頭象,一頭戰象。但它在生命快要終結時,沒有選擇回歸祖宗留下的那古老而神秘的象冢,而是選擇了和從前并肩戰斗過的戰友們待在一起。此刻,我們所能體會到的就是它和戰友們真摯的感情。嘎羧是一頭重情重義、有靈性的大象,它深深地打動了我。
讀了這本書后,我知道了動物也是有感情的,有尊嚴的。動物都能如此,何況我們人類呢?忠誠的小狗、可愛的貓咪、忙碌的小鳥、敦厚的老牛、辛勤的貓頭鷹……一個個多么可愛的生靈。可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們,一直都不愛護它們呢?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動物們的不幸遭遇。它們被任意捕殺、殘害,在利益面前,人類迷失了自己。
我要大聲呼吁: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請別傷害它們。動物的瀕臨滅絕會造成生態的不平衡,從而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關愛動物,保護動物朋友,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最后,它躺下了,躺在了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里,躺在了與它并肩作戰的同伴之中。我似乎聽到了它激越悲壯的吼聲,我似乎看到了它炯炯有神的眼睛……
它叫嘎羧,身份特殊,是最后一頭戰象,年輕時由于戰爭而受傷,落下了殘疾,被好心腸的村民所收養。由于它是功臣,生活的十分悠閑,成天東家討一串香蕉,西家喝一筒竹水,日子優哉游哉。隨著歲月的流逝,嘎羧日漸衰老,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于,他預感到了自己的死期,這頭即將步入墳墓的戰象,奮力披掛上當年的象鞍,在送行人們的一片哭泣聲中,跋山涉水趕往百象冢,要和自己曾經浴血奮戰的伙伴們埋葬在一起。蒼茫暮色中,老戰象用盡生命中最后的力量與同伴們匯合,與這片曾經撒滿熱血的土地會合。
為戰而生,為戰而埋。它記住了自己的身份——戰象。帶著心中執著的信仰,老戰象毅然決然的選擇,感動你我。
動物有情,人又何嘗不是呢?那些人啊,事啊,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
《烈火英雄》中,那些逆行者——消防戰士,不顧熊熊烈火,沖進爆炸的油庫之中。我的眼淚,“刷”的流了下來。“為你平安,我們勇往直前!”擁有堅定信仰的他們,仿佛是擁有翅膀的雄鷹,展翅高飛;擁有堅定信仰的他們,又仿佛擁有了一本樂譜,彈奏著自身的價值。在這一次救災中,英雄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勇于犧牲,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危急時刻,如果沒有那生死之交、患難與共的戰友情,如果沒有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救援工作還會開展的如此順利嗎?那句“為你平安”,永遠回蕩。
我能成為云層之上,那只追求信仰的鳥兒嗎?我不斷追問自己。成長時期的我,總認為離這詞太遠太遠。媽媽告訴我,其實信仰就在身邊。信仰“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蜜蜂,我便會付出;信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石竹,我便會堅韌……
我似乎懂了。有一天,我也會成為這一頭戰象,或是悲壯,或是激昂,帶著我的信仰,奔向我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