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邊城有感800字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讀邊城有感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邊城有感800字精選篇1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凄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閱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弦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說,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里,真情仿佛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里慢慢的流逝了。《邊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凈土,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里卻有著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著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并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說,《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讀邊城有感800字精選篇2
在這美好的假期里,不閱讀怎能行?在那個下午,拿起那本書——《邊城》,津津有味地讀了一個下午,樂此不疲。
《邊城》這本書圍繞翠翠情竇初開的事情展開。茶峒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同時喜歡上了翠翠,于是他們兩個人就做了一個決定:看誰的歌聲吸引得了翠翠,翠翠就嫁給誰。可當大佬知道翠翠情鐘于二老時,就選擇自動退出,出船時被水淹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遠走他鄉。祖父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只剩翠翠一人孤獨的守著渡船,真心的等著儺送歸來。
雖然故事的結尾是有些悲傷,因為有情人不能有所眷屬,但我非常向往邊城里的茶峒里的生活。
其實是不是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會向往著向邊城里的茶峒的生活呢?因為那兒的人,那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著一股淳樸的味兒,連那兒的大黃狗也懂得人心思……
如今的城鎮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在建設的背后卻顯露出另一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燥、垃圾成山。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清凈、舒暢的生活空間。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示那陌生與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人與人的心靈越來越狹窄,人與人的溝通越來越艱難;一道墻,把人的心靈來往都隔絕了。而在邊城里的人是那么淳樸,勤儉,友善,和平,與現今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讀了《邊城》,我愿留在那安靜的世界里,可那只有在書中,在心中;也愿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800字精選篇3
世上本應有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然而有的人相遇相守,花落風起,相視一眼卻似已緣定今生。有的人錯過,卻殊不知,錯過了一時也許會是錯過了一世。一如翠翠與儺送二老。
小說開篇便著力描寫了茶峒與茶峒人家。是那樣的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那樣的民風淳樸,仿若世外桃源。人人都安寧祥和,樂善好施,展現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就連歷來為人所詬病的妓女,在沈從文的筆下,也被渲染上了相思的情節。如夢如幻的背景,也許早已暗示了那一場最美的相遇。也只有在茶峒這樣的地方,才會發生如此驚艷的相遇與如此傷感的錯過。
翠翠自小便與她的爺爺——一個老船夫,以及一條黃狗相依為命。隨著這山中的小精靈一天一天長大,她的秀美也逐漸為人所知。大老,二老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翠翠。知曉對方心意的兄弟倆決議以唱歌來決定這一切。但是老船夫的“張冠李戴”,大老偶然的死,卻讓一切蒙上了一層陰影。二老的外出不歸,老船夫的雨夜身亡,更添加了一份悲劇色彩。小說以翠翠對儺送二老的遲遲等候為結尾,更令人不勝唏噓。不知翠翠獨坐窗邊望江遐思時,是否會追溯到初遇的那一刻。少年意氣風發,少女眉目低垂,一切的一切早已在暗中萌動。
翠翠與二老的初次相遇,竟是有些好笑。兩人的初次對話,是因一場誤會引發的玩笑般的口角。短短三言兩語,卻暗暗撩撥了兩人的情意。翠翠得知對方是二老后的羞怯,恰恰印證了她早已暗生的情愫。一朝相語,一夕相牽,說是一見鐘情想來也不為過。少年與少女于月下的碼頭相遇,一顰一笑,搖曳開了心頭團簇的星云。
自初遇后,兩人不斷的相遇,也不斷的分別。直至二老為翠翠唱出那一曲纖歌。是夜,夜間河上的氤氳,阻隔了人們眺望對岸的視線,卻阻隔不了少年清澈的歌喉與熱情的希冀。歌聲飛向彼岸,也飛入了少女的夢中。夢外山泉清冽,芳草葳蕤。也許在這場芬芳的夢里,佳人于一場落花中絕世而獨立,柔軟的虎耳草緊緊簇擁著這山間的公主。恍惚之間,一曲笙簫在她身后吹響。她粲然回首,一笑傾城。遠處,他站在飛舞的花瓣間,嗚嗚地奏響相遇的驚喜。她追著落花翩翩起舞,再是一笑,已傾人國。盡管二老和翠翠此時隔著山泉與清夢,但我相信,他們此刻的心緊緊相依。當歌聲暫歇之時,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無形簾幕卻有意隔開了兩人的命運。誰能想到,如此一曲竟成離殤。
最美的相遇之后是錯過的開始。老船夫為人擺渡了一輩子,卻沒能擺渡好自己孫女的命運。一連串的誤會,使翠翠最終只能等待。這當然是一個悲劇,但也不失為一個浪漫的結局。二老什么時候回來,甚至會不會回來,都不得而知。但即使歸期未定,翠翠也愿意守韶華向遠。只因不愿再重復因害羞而導致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悲劇,只因不愿再錯過自己一生中最愛的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也許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念想后,少年會乘一支輕蒿,從少女的夢中,跳入少女的身畔。相信所有讀者,在讀到小說結尾的時候,都會默默為翠翠與二老祈禱祝福。
品讀這樣的愛情故事,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也更會令人相信田園牧歌般的愛情。如今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步履匆匆,恬靜安然的心靈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再難尋得翠翠與二老這般浪漫而永恒的愛情。多少人對待愛情時只一次碰壁便心灰意冷,就此罷手。可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芳華?其實《邊城》中從頭到尾,翠翠對二老從來都是因害羞而故作冷漠,而二老卻始終以笑相迎,以情相待。春花開落,春風來去,正如一時的冷落,并不會了卻芳華與真情。也許在以滿腔熱情相待以后,心之所向終會悄然而至。況且生活中的愛情少有轟轟烈烈的一見鐘情,更多的是耐心陪伴的細水長流。縱使二老與翠翠這樣翩若驚鴻的一見鐘情尚且需要堅持與等候,那我們尋常人的感情不就更需要這樣的熱忱了嗎?都說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難道值得你前世眾里尋千百度的她,就不值得你今生奉之為旗向永恒開戰?往往,最痛恨的不是錯過,而是讓愛情從指間劃走的遺憾。
有時,短暫的錯過、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陌上春雪,花開復又醒,人間真情,離別復重逢。“君言未有歸期,正如花開無期。但因為我知道,花一定會開,所以,我一定會等你回來。”
讀邊城有感800字精選篇4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張兆和,據說就是書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傾心的年華遇見了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不僅是作者沈從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們。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著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夫管著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后,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為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為茶峒人的質樸潔凈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里?“邊”,就意味著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里有高腳樓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云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于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凄涼。走過那么多路,行過那么多橋,看過那么多次云,喝過那么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讀邊城有感800字精選篇5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邊城;遠離塵囂與世絕,平靜祥和如仙境;山環水繞景如畫,白塔屹立人如蘭;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讀了《邊城》這本書,腦海便有了翠翠這個縮影;看了《邊城》這部電影,腦中就有了翠翠這個人影;重溫《邊城》這個故事,心中就想到了愛情,回顧《邊城》這一情節,眼前便看到了親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雙不諳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臉龐;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無疾而終,感天動地的愛情。
我也忘不了爺爺那一雙飽含滄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爺爺那一張皺褶慢慢,歷經風霜的面孔;忘不了爺爺那顆疼愛孫女,關懷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爺爺那一種豁達開朗,海闊天空的釋然。
翠翠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溫柔,那么的單純,那么的清純;她是那么的美麗,那么的動人,那么的熱情,那么的勤儉,那么的質樸;她是那么的堅強,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倔強,那么的真摯,那么的純情,那么的真情。失去了雙親的她令人憐惜,沒有親人疼愛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為伴的她讓人傷心,愛上儺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愛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爺爺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樸實,那般的勤勞那般的勤懇,那般的忠實,那般的憨厚。他獨自承擔起了照顧翠翠的責任,一直在為翠翠的將來著想,為翠翠的未來鋪路,他一直忠于職守,克盡本分,他一直樂善好施,不求回報。可是老天爺對他實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兒子兒媳,只留下一個苦命的孩子要照顧;他一心為自己的孫女著想,卻讓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樂觀討生活,卻不幸患病,死于非命;他一直爽朗豁達,但卻帶著不舍,帶著遺憾,帶著無奈,帶著辛酸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實在叫人心痛,實在叫人難受。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留給了我們悲痛,也留給了我們深思,但愿每個人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