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
魯迅的《父親的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后來魯迅去日本學醫也有此原因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父親的病》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篇1)
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后,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他它們深厚的寓意所折服。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篇《父親的病》。
文章主要講述了父親生病后,魯迅先生請來城中“最好”的醫生為父親治病,可治了沒多久,這位醫生便把事情推到了另一位“名醫”身上。他們治病的方法同樣新奇,治病的藥引同樣奇特,可是他們治病的的結果卻同樣失敗。這不僅讓先生對醫生的情感從敬佩變為厭惡,也讓先生的父親經過幾年的折騰后,還是離去了。讀完文章后,我對醫生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醫生原本是救死扶傷的職業,可有些人就以醫生為名,坑蒙拐騙。不僅治不了人,嚴重的,還讓他人丟失了生命,就像文中的兩位庸醫一樣。他們是沒有職業道德的(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他們的職業),也是沒有思想道德的。他們不尊重生命,通過他人的生命獲得財富,真算得上是“謀財害命”!之所以感觸很深,是因為我的父親最近也在生病,可我父親受到的待遇與文章中,先生的父親的遭遇完全不同。父親的胃病已經是老毛病了,可那天痛得厲害就去了醫院。醫院立刻安排了床位,連夜把正在休假的專科醫生聯系來給父親急診。那位老中醫老練地望、聞、問、切,不一會兒找到了原因,就下了醫囑。這這那那總共只用了半小時。當父親躺到病床上時,臉上早已沒了前些時候的痛苦,很快就沉沉的睡了過去。日后醫院的照顧更是十分周到,早晨七點半準時查房,中午可口的佳肴端到床前,深夜無論幾時醫生護士都能隨叫隨到。這樣貼心的服務讓我們感動不已。
晚上陪父親散步時,突然想到,若先生的父親處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那時就有這樣好的惠民政策,和這樣健全的醫療體系,這樣成熟的黨,說不定老人家還能多享幾十年的天倫之樂呢!新時期的我們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著,不僅要把自己發展好,也要勵志感謝社會,報效祖國,成為一名好公民,親近社會,服務國家!
《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篇2)
記得魯迅先生曾在《吶喊》的序中寫道:“中醫不過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以前我永遠也想不通魯迅先生為什么這么說,中醫畢竟也是為醫學做出了無比重要的貢獻啊。后來我讀了他寫的《父親的病》,才稍稍理解了魯迅對中醫的看法。
魯迅先生幼年時,便為父親的病與城里的兩位名醫周旋。這兩位名義的藥房藥引都十分與眾不同,尤其是陳蓮河。他的藥引最平常的也只是“原配”蟋蟀一對,蟲子用藥都要講究“原配”真可以算的上是夠“道德”了。此外還有一種可以克服水腫的藥丸,叫“敗鼓皮丸”,它只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制成的。因為水腫一名鼓脹,用打破的舊鼓皮自然可以克服它——雖然我并不理解僅有字面意思牽強附會而來的“藥理”到底哪里“自然”。用這種毫無藥用價值的東西做藥,恐怕除了顯示醫生的昏庸不懂醫什么也做不了。更有甚者,還要查查病人是否有何冤愆。說醫生只能醫人,不能醫命。可笑,命都沒了還醫什么命啊?
醫學本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可在那時的中國,卻完全倒了個兒,醫學竟與封建迷信扯上了關系,真是可笑可悲又可怕。可笑者,是有些帶著迷信觀念行醫的醫生卻會有人將其稱為名醫,贊嘆其神妙;可悲者,是病人們滿懷希望喝下用半通不通的藥理和“道德”的藥引做成的藥卻往往只能換來病情不減甚至于加重病情的結果;可怕者,是倘若醫生或多或少都會用帶有迷信色彩的藥方為病人治病,如此這般,病人們又該怎么辦?魯迅先生的父親經過這兩位“名醫”治療仍病重而死,也正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才會這么說吧。
好在當今,醫學已于封建迷信斷絕了關系,醫生也再也不會變成“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里的那句話也不再適用于現在的中醫。但我想,這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看到的吧。
《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篇3)
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以救國救民為主,用文筆批判了舊社會的腐敗、黑暗…《父親的病》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但文中也摻雜了魯迅對他父親深摯的感情。
文章講述的是魯迅的父親身患重病,連續換了兩位“名醫”,“名醫”借診病為名,陸續騙走病人家屬錢財,所開的藥方都是些偏僻之物——只為病人家屬尋找不到,借此推脫。實為庸醫。最終庸醫使魯迅父親不治身亡。
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魯迅對庸醫騙人錢財,草營人命的厭惡。“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據輿論說,用藥就與眾不同。我不知道藥品,所覺得的,就是“藥引”的難得,新方一換,就得忙一大場。先買藥,再尋藥引。”這話以辛辣的文筆,反襯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對中醫藥學毫不知情,卻掛著“名醫”的招牌到處招搖晃騙的“無賴”,大概在他的眼里,生命也不如金錢可貴吧?這種人,稱之無賴也不為過。再一句“凡國手,都能夠起死回生的,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扁額。
現在是讓步一點了,連醫生自己也說道:‘西醫長于外科,中醫長于內科。’看到這里,我不禁又氣又好笑,為什么人們對庸醫一概認同,沒有人會懷疑?沒有人看穿他那幾個騙人的戲倆?如果你說,人人都說他是名醫嘛,還要怎么懷疑。那為什么被庸醫治死的人的家屬也認為理所當然,他們對失去身邊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不感到悲痛嗎?他們也不會產生懷疑嗎?你可以說,這是迷信,是迷信造成的。可除了迷信還有一些原因呢!一些沒有良心的人,得到庸醫的賄賂,一齊炒作,將庸醫捧成名醫。這也沒什么啊,就一字之差而已,對吧?
可這一字之差值多少條人命,你算算。還有人知道“名醫”內底的,但不敢揭穿,為什么?你若揭穿,那些“名醫”不先來轟你,那些正等著“名醫”救命的病人家屬就先來趕你了——他們怎么會相信自己辛辛苦苦請到的,擺著大架子的,會是庸醫?他們的親人怎么會由庸醫來“救治”呢!正是因為人們的退讓,庸醫們的氣勢囂張起來,還自稱“國手”?魯迅接著就感嘆一句:“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這會是真的嗎?
有人說,不會不會。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國家拿出資金建各所醫院,按理說,醫生也該知足了吧!醫生會知足嗎?我國近幾年來多家醫院就給足了反例——醫生吃藥商的回扣!病人家屬辛辛苦苦攢藥費,希望病人能用好的藥,進口的藥,早日康復。可結果呢?醫生偷梁換柱,把藥變了個魔術,啪的一聲,藥價就變了好幾十倍,很神奇啊!這家醫院不行,那我換別的,可不也一樣!醫生們想:你吃回扣我不吃,我傻啊!所以,現在醫院多了很多“聰明”的醫生,病人的病啊,我不說你也知道了吧。
醫者,醫于人,更先醫己心。
《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篇4)
大約在十多年前罷,紹興城中曾經盛傳過一個名醫的故事。他出診一次是一元四角,急診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
有一次,一家城外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因為他其實已經闊的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他們只好依他,到他家以后,只是草草了事,隨便看看,開了藥方,就拿著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錢,第二天又來請他,只見主人笑臉相迎,,道,昨晚吃了先生的藥好多了,所以請你來復診一下。仍舊引到房里,老媽子便將病人的手拉出帳外來,他一看冷冰冰的手,于是醫生點了點頭,我明了,從從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藥方紙,提筆寫道:“憑票付銀元一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畫押。。”
“先生,這病看起來不輕呀!用藥還得重一點罷。”主人在背后說。先生看出來他家很有錢就用敗嘜皮丸,老媽子問:“有什么用嗎”先生接著說:”這可是仙藥呀!要是沒有你家這么嚴重,我就不會把我家祖傳藥方給你家呢?說明你父親的病非常嚴重,我跟你呀,有一回陳蓮和先生說:“點在舌上,我想一定能見效。因為舌乃心之靈苗,這錢也并不貴,只要兩塊錢一盒。”我父親沉思了會,搖搖頭。我這樣用藥還會不見效。有一回陳蓮河先生又說:“我想,我想,可以請先生看一看有什么冤衍……醫能醫病,不能醫愈。對不對?自然這也是前世的事了。
父親沉思一會,搖搖頭。
我知道父親的病情他自己知道,用什么藥業不會治好他的.病的。
我是想讓父親能活的長久些,但是父親又心疼錢,只要請來了衍太太,她是精通禮節的一個婦人,我們不應該空手著,于是給他換衣服,又將紙錠和一種什么《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手里,不一會兒父親的手就順暢了。
《父親的病》讀后感800字(篇5)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驕子闊氣著呢、生活好得很、還康健,聽了如何不叫人生氣。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并且對治病只是忙于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魯迅先生是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于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后的風塵里鞠躬了。“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
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制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里,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對于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并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丑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并呼吁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對于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后人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