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門》讀后感800字
《三重門》寫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正是這樣我才一直喜歡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三重門》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重門》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讀了這部小說之后,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
韓寒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寫,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飯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寫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或許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寫得無趣,于是趕緊把筆鋒一轉,讓主人公逃離現場,呵,什么都解決了。
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發現,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實社會的情節,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可惜這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后,當小說過半后,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
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是從旅游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臥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韓寒終于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即使是差的小說,里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寫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三重門》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我記得我以前曾說過:韓寒寫的《長安亂》沒什么意義,我要去讀讀他寫的其他小說后,在來討論韓寒的文筆到底怎么樣。在我休息的三天的里,我完完整整地讀完了韓寒的代表作之一《三重門》。在讀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一位80年的作者,孫睿。他以《草樣年華》而出名,這本書我也曾看過。他們有著許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要以此作對比來表達我看完《三重門》后的感想。
先來說說相同點:第一,兩本書的主人公都是個平凡的男生。二人的相似之處是,平凡但很走運,聰明但不努力,且都能吸引漂亮的女生,并最終證明是自己的愚蠢葬送了愛情,結局都以女朋友的離去結束。這不僅是這兩部小說的相同點,現在很多市面上的青春愛情小說都是如此。可這好像并不會使那些處于青春期的讀者乏味,就像我看三重門時也感覺很有趣。
第二,書中人物的環境均在校園或其周邊。這與作者本身有很大關系,因為80后的作者幾年前大部分都還在校園中,他們每天接觸的都是校園中的人和事,最多就是校園旁邊的一些小吃店。他們對此了如指掌,寫起書來自然是得心應手。這自然還會讓尚處校園中的`讀者產生很強的親切感和真實感,而他們正是這寫青春小說的主要讀者。這也是為什么像韓寒,郭敬明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第三,書中很多的搞笑場面。這些搞笑場面通常是以一些很不恰當的比喻或是很不合當時場合的人物語言組成。例如:林雨翔也是眼紅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學社,臨時忘了《父與子》是誰寫的,慘遭淘汰。第二次交了兩篇文章,走錯一條路,揭露了大學生出國不歸的現象,忘了唱頌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學乖了,大唱頌歌,滿以為入選在望,不料他平時頌歌唱得太少,關鍵時刻唱不過人家,沒唱出新意,沒唱出感情,再次落選。從此后對文學徹底失望。這次得以進了文學社,高興得愁都省略掉了。(《三重門》),或是:周舟起初稱呼我“老公”,可我覺得這個稱呼有礙于我的男子漢形象的樹立,總給人一種類似于李蓮英的感覺。周舟又改口稱我“掌柜的”,但是我既不開茶館、賣大碗茶又不給人家釘馬掌、打洋鐵壺,我只是一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大學生,這個稱呼與我的身份極不相符,所以周舟又改口叫我“爺們兒”……《草樣年華》這些語言很出乎人們對平常事物的看法,自然能引起讀者很大的興趣。
當然,不同的人寫的書肯定也存在不同點。第一,情節和故事發展是不同的。《三重門》的主人公的生活時期是在初三到高一,而《草樣年華》的主人公則是一名大學生。同樣是校園,可是大學與初,高中的生活畢竟還是有許多不同的。但這卻與作者的生活是相似的。韓寒當時是剛離開上高中,而孫睿寫《草樣年華》是也正值大學氣間。作者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情節和故事發展。
第二,二者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面貌是截然不同的。說實話,我看完《三重門》后,與我看《長安亂》得出的結論基本相同。韓寒的這兩本書毫無意義。雖然《三重門》寫得確定精彩,也有人說是跨世紀之作。可韓寒除了在書中發表了一些對現在教育體制的不滿外,就沒什么積極因素或更深的思想內涵,《長安亂》更是胡說八道,我沒看出什么意義。對于孫睿則不同,我很欣賞孫睿的文筆,更為欣賞的是,在他的書中總會告訴你一些道理。雖然書中有時還會有些少兒不宜的描寫,但他的思想是積極向上的,是勸人奮進的。讀過他后來又寫的《草樣年華2》和《活不明白》后,更能感受他書中帶給人的積極影響。他的思想內容和精神面貌是完全超越韓寒的。這是最大的不同。
以上是我讀完《三重門》后所發表的感想,不一定正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見刃,智者見智吧。
《三重門》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三重門》是韓寒的首部小說,相信讀者大多是學生。作為韓寒的同齡人,遺憾的是我十年之后才讀了這部作品。正也許是晚讀了10年,心態上總體趨于平靜和理解。首先肯定的是這部作品的確比較寫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問題,比如如何面對學習的壓力,如何面對家長和學校的管理,如何處理愛情問題,如何融入同學……。這些問題其實是我們每個從學校教育走出來的人所必然面對的,無可逃避。但問題是當處理這些問題是出現不通暢的時候,我們的學生怎么辦。他們抑或她們可能就會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可能誤入歧途,自暴自棄。此時,作為家長、老師、朋友和社會能不能多些寬容和理解,或者給予必要的支持、鼓勵、指導。這是全社會都要反思的問題,畢竟我們都經歷過成長的煩惱。其次,《三重門》讓我驚訝的是作者的知識面之寬廣,文字之犀利。文中旁征博引之多,比喻視角之獨特,語言幽默之極,讓讀者領略到了作者小小年紀便有了如此深厚的文學基礎,至少從涉獵面上已足夠寬廣。第三個值得肯定的是小說中對林雨翔和susan之間懵懂愛情的描寫,很單純、甜美、沒有一點雜質。作為一個中學生的愛情觀也不該有太多社會的影子。相信每個人都對曾經追求或正在追求這種純潔無暇的理想愛情,并且追求真愛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論結果如何。
有些人可能會指責《三重門》作為小說,并沒有精彩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不能吸引人,并且結局是可悲的,讓人很不爽。其實這些要求對于18歲的韓寒來講未免太高,況且韓寒本人也不希望這樣。總體來講,這是一部反映現實中學生成長煩惱的作品,文中透露出作者看待現實問題的敏銳以及對社會所謂陰暗面的抨擊和嘲諷,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道理,但有些主張未免過于偏激,比如對現行的教育制度強烈抨擊,也許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是最好的,但卻是現階段最合適的。另外,文中對社會故事的描寫明顯不夠深入,比如在飯店打架的故事,也反映出作者年齡尚小、缺乏社會閱歷,而這種閱歷恰恰是好作家必備的要素。
《三重門》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三重門》不是一本在靜默中沉墮的書,以新派文學之資打入舊文學市場。一經上市就引起了諸多嚴肅文學作家,評論家的密切關注、廣泛爭議、熱烈討論和廣泛影響。
可以說《三重門》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文學創作時代:青春文學就此登上文壇。同時,韓寒以同齡新生代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的銷售成績,帶來了一個脫離重重束縛的新銳作品。
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林雨翔自幼天資聰穎 ,活潑可愛,加上其父的影響,從小就被譽為“神童”。然而這個極具才氣的少年卻在初中嚴重偏科。也因此遇上了影響他一 生的老師馬德保,還有占據他整個情感生活的.女同學Susan。
青春年少朝氣蓬勃的他們,與所有同齡人一樣有著情竇初開的情懷。有意無意的接觸間,愛情的萌芽逐漸開花……在這個戀愛的季節里,充滿幻想的男孩女孩能否找到那把鑰匙。去打開人生的門、心靈的門 、愛情的門……
這本書也是一直在收藏夾中,而且作者也是一個很具才華的人。也一直都比較喜歡他的文學。值得一看的,雖然看得比較晚。盡管飽受爭議,韓寒自己也承認當年的自己還不成熟,還在玩弄文字。
但不管怎么樣,韓寒都用這本書記錄了中國中學生的教育,喚醒了讀者心中那險些要離去的青春記憶。很好的一部小說,據說有些情節和韓寒的經歷很像。韓寒的第一部小說,當年他16歲已有此文筆以及對社會的認識,難得難得。
也是由于當時年輕,所寫的《三重門》略帶青澀,講述了主人公從初中到高中的短短經歷,卻透露了很多年輕人的思想,年輕人的愛情,年輕人的無奈,以及社會的大環境和為人父母的無奈選擇。
聽說寫這本書時韓少才十八歲,看書時想那得是思想與文筆多老練的一個人。這本書脈絡很清晰不混亂,要認真看,很值得,有《圍城》的味道,把家庭、學校矛盾刻畫得有聲有色。
買本《三重門》回味一下自己青澀又懵懂的高中,很有共鳴,邊笑邊讀......
《三重門》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韓寒是何許人也,但也略聽過他的名字。至少“當代青年領袖”這個名號在高中的時候還是知道的。當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讀完了整個義務制教育階段(小學,初中,高中),但是從《三重門》里的東西來看,這廝應該有所見,有所聞吧。
我倒是完完整整的從幼兒園讀起,一直到高中畢業。的確,中國的應試教育就像舊時女人裹腳,裹完才發現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可是已經沒法恢復了。但是,現在在大學里的我往回想,在記憶里最深刻的學習時段還真是高中三年。什么原因那就不細談,不是因為高中老師說過“當你畢業后,回想起來最深刻的是高中”,也不是什么高中那些美好的讀書時光,就我而言,比起小學,初中以來,高中更讓我自信了,也或者是初中和小學記憶力太差,記不住,高中才是真正發育階段,這樣理解也行。現在看來,最最懷念的是高中時候和同學打鬧的情形。自然我沒有像林雨翔那樣為了過度的證明自己(的確是過度的證明自己)而和他人斗氣,去掙些沒必要的東西。而且,我很慶幸自己在讀高中以前沒有沾染所謂的“文人之氣”,沒有說中文時亂用英語代替詞語什么的,初中在那郊區讀的好處就是讀完后你啥也不懂。
完了,寫了半天寫自己了。這不是讀后感嗎?反正我寫讀后感一向都是沒有任何思緒。初中的假期作業中寫的讀后感基本都被老師當差文扔了回來,接著就被當草稿紙了,自然沒有用來當草紙,那太浪費了。你想想,一個本子要五毛,寫完作文后利用最后的空間,連老師打的勾勾叉叉也不放過,這不是國家倡導的節能減排嗎?
完了,又寫過頭了。哎,算了,繼續寫下去估計應試教育階段的生活也給全端出來了。
不敢否認應試教育的確很惡心。但是我也是從應試教育中混過來的人。雖然沒有資格去亂評論他人的書,但總是觸景生情,這景,好的寫手是能夠通過文章表現出來的'。現在想來,還是很懷念高中的生活,但是卻不想再次去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