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后感800字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不朽的著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雙城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雙城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1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也必永遠不死。——耶穌
有那么個時代,民主被隨意踐踏;有那么個時代,自由革命思想不斷涌現;那個時代,是新舊交替的一個時代。
夜已深了,只剩我一個人在深思著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復雜的問題——人性。究竟人性是怎樣的?是后天形成的,還是一出生就決定了的?和所處的階級有關嗎?貴族天生就是壞人嗎?平民就是善良的?我想當然不是。當我深夜讀完《雙城記》這本小說后,我竟然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感慨和感動以及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重。看完了最后的章節,合上書,我竟然淚目了!
為了你,為了你所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爾頓
卡爾頓是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愛的人物,沒有之一。一次與露西美麗的邂逅之后,他的心便無法自拔,他深深地愛上了美麗善良的露西。但是他愛得卻是那樣地卑微,他的愛是這個世間最純粹也是最無私的。他的`眼眸中總是透露出絲絲的憂郁,他是有才華的但是卻終日飲酒度日。我想,他是那個時代活得最明白的糊涂人,他目睹了一切,卻默不作聲。小說最后的片段,他一個人策劃了一切,從他決定替露西的愛人去死那一刻起,他就沒有再猶豫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冷靜,他見不得自己深深愛著的女人不幸福,為了成全一份愛,他甘愿放棄自己的生命,是怎樣的一份愛才能做到替情敵去死的呢?看到他走上斷頭臺的那一刻,我泣不成聲。
抱著一份期待,通讀完小說,思緒仿佛也漂洋過海去到了18世紀末那個舊秩序崩潰,新秩序崛起的時代。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來自階級之間的不平等。曼內特醫生一個醫術高超卻被人無情地陷害囚禁在巴士底獄18年,他與自己的親人分別,后來神志也變得恍惚了。那時,貴族當權,縱使他有著怨恨也無處宣泄,他只是選擇了妥協再妥協。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但是民怨積壓久了,終究還是會有人站出來抵抗的,小說中那個為所不為的,作惡多端的侯爵終究被人刺殺了。隨后民智漸漸開啟,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獄。
那是個最好的時代,西歐經歷了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各國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中東和亞洲的傳統帝國。對于他們而言,擺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個可見的光明的前途。那是個最壞的時代,生產力的不斷挖掘,資本主義的興起,雖然帶來了時代的進步,但是也帶來嚴重的等級差別和貧富差距,財富只屬于1%的貴族,剩下的99%屬于勞苦大眾。開篇一幕,侯爵坐馬車趕路不小心弄死了一個小孩兒,他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孩子的死活,而是自己的馬車有沒有壞,還罵孩子的家人不把孩子看好,耽誤了自己的行程。我當時看到這一場景的時候只覺得當時的社會真的太黑暗了,人民就真的只能受苦受難了嗎?
那是個智慧的時代人們迎來了一個光明的時期,經歷了科學革命,理性代替了迷信,科學代替了宗教,法院代替了教廷。小說中體現得比較充分的是男主角查爾斯·達爾奈,忍受不了自己家族的種種罪惡行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爵位,與家族斷絕了關系,這是民智開啟的一個典型表現,貴族當中還是有善良人的,他的人性是值得被贊頌的,他是勇敢與堅定的!那是個愚昧的時代,雖然近代文明初現,但是并不完善,依然還是貴族當權,善良的女主的父親因為指控侯爵的種種罪行而被陷害入獄,法庭也是形同虛設。后來貴族政權被推翻,人民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后,以泰雷玆·德伐日為代表的民眾,被復仇的心火深深地蒙蔽,他們要把貴族趕盡殺絕包括他們的朋友甚至于一些無辜的民眾,我覺得他們的愚昧與罪惡一點也不亞于當初那些貴族的所作所為。我在想人性到底是怎么樣的,很多時候真的認為人性是天生的了,但是會時常想起咱們自己傳統古典書籍《三字經》里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一直難以擺脫糾結。顯然泰雷玆·德伐日的性格特點與曼爾特和他的女兒的性格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曼爾特被男主角的親戚陷害入獄,法國大革命結束后得知了男主的真實身份后不但沒有絲毫的怨恨之情,還寬慰已經是自己女婿的查爾斯不要愧疚并且不要告訴自己的女兒……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
我們都在直升天堂,我們都在直入地獄!
雙城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2
《雙城記》這本書篇幅不多,全書可以說就一個故事,但是又包含了很多的內容。有巴黎的社會矛盾,甚至還講述了一些法國大革命的過程。還有法律與公平的思考,人性的考量。包括達利與露西美好而又平淡愛情,卡爾登對露西深沉隱忍而又為之不顧一切的愛情。
侯爵這一章可以說是全書最為令人憤恨的地方,也是法國大革命之所以爆發的原因,貴族草菅人命,心狠手辣,對孩子毫無憐憫,對生命毫無敬畏。而侯爵的死,更是讓人看到民憤以無以復加,平民的反抗,革命的即將到來,雖然結局兩敗俱傷,但是還是給人看到希望。
達利的三次受審可以說是故事精彩所在,每一次可以說都是因為他的身份群引起的。倫敦受審,因為醫生和露西以及其他證人的證詞,他化險為夷。并且還結識露西,收獲一份美好的愛情。第二次受審可以說是靠著人性的美好公正與憐憫才成功的。第三次,當然沒能再次逃脫,因為家族的黑暗歷史(貴族身份),那些他家族曾經犯下的錯,沒有被時間洗刷干凈,現在直指他的性命,即便他本是正真善良之人。最后,有人因為愛情,因為成全,因為諾言而視死如歸。卡爾登,死的雖然平靜無憾,但是還是讓人感動與心痛。
達利沒有錯,卡爾登也沒有錯,錯的是家族的恩怨積淀給了無辜之人,錯的是好不容易推翻了舊世界建立的新世界依舊是沒有公正與法制,想的只是報復和嚴懲那些舊時之人,這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和新中國打地主有幾分相似,但是新中國更加法制,這也是進步沒有被摧毀的的原因吧。
一本書,像是讀了一個故事,又像是看了一場電影,又或是一個夢一般。嘩然而又淡去。帶來一絲心頭涌動,帶走一片輕吟嘆息。
雙城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3
《雙城記》文中人性的思想最令我受觸動,比如說狄更斯寫的查爾斯吧,他為了他那“神圣的目標”而放棄了地位和財產,這和《復活》中的夏赫留朵夫沒什么兩樣,都一樣崇高;為了救人他進入明知有著異常危險的牢獄,他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畏艱苦,不屈服惡勢力,為了真理,竟不顧生命危險去救人,我實在佩服他。
在這本普普通通的小說里,我仿佛看見了許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馬泰特醫生、美麗大方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扭曲了人生的德發奇太太、外表冷漠,內心熱情的西德尼、豪爽的普洛士小姐、殘忍的陰險的埃瑞豪兄弟。
作者在本書歪曲了歷史,丑化了封建貴族,事實并不盡然。許多情景,如使馬奈特醫生含冤入獄的空白逮捕令,都是查爾斯冒著生命危險去救馬奈特醫生,英國人的首領為了怕別的國家說:“法國貴族欺壓老百姓”。想要收買查爾特,用很高的地位和財產來收買,查爾特并沒有收錢財的迷惑,查爾特改善欺壓百姓的不懈努力的故事。
主要表現了關愛和行善、反映善惡博斗,愛恨交鋒,最后作者所說:“愛總能戰勝恨”。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死亡,而善則永世長存。”
全面地揭示了英國的社會面貌;議會政治的黑暗,統治機構的昏聵、金錢社會的罪惡、人民大眾的貧窮。
用一個故事來對付自己同時代的的當權者和公眾呼吁,暴政會引起暴力,危機近在旦夕,有錢人都應該已慈悲為懷,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出更多的鮮血。
雙城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4
愛情在生與死的懸崖邊上徘徊,而死亡則是解決最終愛情的唯一方法。
“這是最美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書中我認為最經典、最有分量的語句。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為我們講述了在這樣復雜的時代背景下1個感人的愛情故事。
卡頓,這個故事中的1個男主角。他深愛著女主人公露西,然而露西有1個深愛著的而且對方也深愛著露西的愛人--達爾內。對此,他選擇了放棄,用寬容來成全他們的愛。
書中,他在每個喝醉了酒的夜晚,晃悠到露西他們所在的街角。清冷的月色下,唯有街道兩旁的影子與他相伴--坐在那兒,就那樣望著那棟房子。不知何時,晨曦的第一縷光已灑向不遠處教堂的頂端。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書中,道路悄然,夜色漸濃,《圣經》的詞句拌和著他腳步的回音,在空中回蕩。由于達內爾家族的關系,法國大革命后的他將要被群情激憤的廣大人民送上斷頭臺。卡頓為了愛情,毅然決定用自己酷似達內爾的長相去換回達內爾的生命。
塞納河岸依舊,水浪怒涌著,撲向岸邊,打起一串串水珠,而后轉瞬退去。新生還是死亡?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即將踏上斷頭臺的那一剎那,他看見露西:抱著那個以他來命名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和達爾內在一起,達內爾向這個孩子講述著他的故事。長大成人的孩子在這條路上奮勇前進……
他滿足地笑了:因為他現在所做的比所做過的一切都要好;他將要到1個比他所知道的還要好的地方去好好休息!
卡頓為了愛情,選擇了犧牲。然而不知道為什么,在我的身邊和許多的影視作品中,人們在愛情的道路上往往都是自私的。難道,看著自己愛的人幸福不是1種幸福嗎?
道路悄然,夜色漸濃,泰戈爾的那句話似乎又在吟唱,自心底升起:“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
雙城記讀后感800字精選篇5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后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后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于死地,最后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干出來的。”大革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只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后,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后,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后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后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