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有感400字
讀《詩經》有感400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讀《詩經》有感400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讀《詩經》有感400字(精選8篇)】,供你選擇借鑒。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1
《衛風·氓》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棄婦詩。它可能是春秋初期衛國的一首民歌。詩歌通過一個婦女的哭訴,生動地敘述了這個婦女從戀愛、結婚直到被遺棄的完整過程,抒發了她的悲憤與怨恨,客觀上揭露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因為“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
《氓》全詩共分六章。第一章寫的是女主人公答應了氓的求婚。詩歌一開頭就說明了氓是一個“抱布貿絲”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這里來“貿絲”只是作為一個因頭,目的是“來即我謀”。為了達到目的,他裝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來向少女求婚。由于這位女主人公沒有能夠看破氓的虛情假意,一口答應了氓。于是,她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禮數也不管了,勇敢地許下了“秋以為期”的諾言,錯誤地把自己的愛情投在了一個騙子身上。從這里不難看出,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一個純樸、熱情而又很幼稚的少女,氓呢?是一個“滑頭滑腦”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復關”,這位少女自從訂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熱戀著她的氓,對氓是一片癡情:“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她對占卜的結果毫不懷疑,希望氓趕快來取嫁妝,以完婚事。第二章時寫女主人公熱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進一步刻畫了她純樸熱情的性格;另一方面也為以后的婚姻悲劇,為女主人公性格的發展變化埋下了伏筆。
第三章在全詩是一個感情上的轉折,由對愛情的憧憬轉入對自陷情網的追悔。“桑之落矣,其葉沃若”,詩人用桑葉的鮮嫩來比喻女子的年輕美麗,“于嗟鳩兮,無食桑椹”,既“比”又“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假如一個女子貪戀情愛,那么也會像斑鳩那樣遭到不幸。結尾三句:“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是女主人公從自己被遺棄的遭遇中總結出來的血淚教訓,她下定決心不再留戀過去,并告誡千萬個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轍。這里,詩人為我們展現了這位女子的深深后悔之情,同時也寫出了這位女子性格中極為可愛的堅強的一面。
接著,詩歌第四章就是抒發了女主人公對負心男子的怨恨。詩人用同樣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來說明女子的容貌已經衰減了,揭示出她被氓拋棄的直接原因。“自我組爾,三歲食貧”,道出了這位女子從結婚后一直是過著貧苦的生活,正是這樣的生活使得她美麗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這位氓在騙得了愛情和嫁妝之后,逐漸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過河的橋梁被無情地拋棄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樣地破滅了。這里,詩歌通過這位女子的控訴有力地揭露了氓負心背德的卑劣嘴臉。
是的,這位可憐的女子為了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靡室勞矣”、“靡有朝矣”,無論怎樣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無論多重的擔子她都承挑,甚至連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無怨言,但盡管她如此地忍辱負重卻依然未能擺脫被休棄的不幸命運,殘酷的現實留給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淚,是一幕凄慘的人生悲劇。而氓呢?原來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誠,那一臉“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達到之后,就慢慢地對她暴虐起來,最后一腳踢開。從此處也不難看出,氓是一個滿肚欺世學問、極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個體現了奴隸社會夫權壓迫的典型。更可憐的是,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親人的撫慰,而是兄弟間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親人面前也找不到一點同情。這樣沉重的生活打擊,如此澆薄的世態人情,使她在痛苦無告的情況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這第五章總共用了六個嘆詞“矣”,沉重地表現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撫今追昔,歷數往事,悲憤的情懷,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獨無依的感嘆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如一團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發二處,強力地表達了她對負心男子的譴責。
第六章抒寫了女主人公被棄后的憤恨決絕的心情,感情慢慢轉入平靜。“及爾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憤之感油然而起。回憶往事,對照今天,自己的命運是那樣地暗淡渺茫,當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2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向往,從人類誕生開始,愛情就注定與人類糾纏不清。在原始社會就有婚姻之神的流傳,在西方也有丘比特愛神的神話,可以說愛情與婚姻就是延續人類社會的紐帶。作為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留下了許多古代社會青年男女愛情的印證。《詩經》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俗氣的情愛文學圣典。《詩經》中的愛情主要集中在《國風》里,以《衛風》里的情詩最為有名。
這些詩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對愛情強烈追求的青年男女。這些詩篇毫不掩飾地歌唱了人們心中的愛情及渴望。這些詩的存在,是對古代人類的愛情觀、婚姻制度、民族風俗的有力的見證。古人非常強調婚姻、家庭的重要意義,用各種手段來干預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時的青年男女是沒有愛情自由的,相反往往會受到各種壓抑和阻撓。而受壓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數,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堅決。她們愿意為愛情付出一切。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3
站在南山的腳下,聽著暮鼓的聲音,靜靜地看著夕陽西下,在輕輕誦出一首優美的詩詞,體會來自《詩經》的淺唱。開盡了美麗,享受了年華。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須我友。”一曲《匏有苦葉》,揭示了等待的凄涼與悲慟。欲進,心酸;欲歌,早已被淚水迷失了旋律。站在河邊,眺望著水面上的人影,期待著夢中人的出現。一只只扁舟劃過,心里的希望一絲絲的變得渺茫,越來越絕望……但是那份執著卻像一縷縷的思緒一般,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
來自心的呼喚,是最純美的!《匏有苦葉》中的女子是傻,是癡,是執著,也是這份執著一分一分地打動著我,也是這份執著讓原本平淡無奇的《匏有苦葉》,成為千古傳唱的佳作。
“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此曲《采苓》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露了作者心中最為平凡也最為重要的事——人們的平安。《采苓》沒有華麗的篇幅和經典的語言,卻可以打動人心,發其愚聵。歌者反復陳說,不避其煩,為的是點醒世人,不讓他人重蹈他的覆轍啊!“人之為言,胡得焉?”簡而易,卻充滿著他對社會和人民的用心良苦。
質樸、單純的言語,流露出歌者心中最為心動的情義。大膽的述出,只為點醒世人,讓他們不再沉淪苦海。也為自己立下一個警示,別被花言巧語所惑。一曲《采苓》,利己亦利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曲《蒹葭》抒盡了希望與感傷。欲進,卻阻;欲歌,唯余一片蒹葭的飄舞。一次又一次的追隨著她的芳蹤,每次只見到她模糊的身影,真正到達對岸之時,她早已離去。盡善盡美是一種理念,也可說遙不可及。所謂的“伊人”正是這樣。在我的眼里,她就是這樣盡善盡美的境界,雅而幻。蒹葭激勵著歌者前進和堅強的動力,也讓我懂得了什么是矢志不渝,什么是理想的超越!是執著,是堅持,是追求!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歌者的心緒點滴,盡顯在這八字當中。“伊人”其實只是一個完美的理念,但她在歌者的心中卻是真實的。那份可歌可泣的堅貞意志,深深地打動著我。是的,愛就像讀過的詩,讓我的眼角隨時會濕潤。風吹蘆花,我已無我,只有蒹葭飄零成每一個字。
時間已過去千年,扁舟早已變換,女孩也早已逝去。那份惆悵也早以散去。是《詩經》留住了當年那份執著與凄美。質樸的言語流露出的情感,人心最純潔的隨性早已散去,那份純情卻因《詩經》而千古傳唱!
蒹葭早已枯去,伊人也無人真心尋芳跡,是《詩經》保有那份至美真淳……
那是一些吟唱了千年的詩歌,猶如實施不變的蒼穹冗雜可無數鄉愁、親情和愛戀。讀《詩經》是對感情的追尋,對生活的解析,對美麗的渴望。來自遠古的永世經典,千古傳唱的詩家典范,帶給我一份與眾不同的樂趣。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4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么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么《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里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復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艷,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后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5
思念是一種很奇特的東西,它無形,無色,無味,無法炮制,不可捉摸,卻又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你的腦海,直插你的心扉。正如王菲在《我愿意》里歌唱的那樣,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形,無聲又無息出沒在心底,轉眼吞沒我在寂默里。你想抓它,它匿影藏形,你想留它,轉瞬即逝。你想躲避它時,它卻卻像調皮的孩童一樣,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思念究竟是何滋味?《詩經·草蟲》為我們展示一二。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思念無形,但思念卻無孔不入。蟈蟈在喓喓地叫,螞蚱在草叢中歡蹦亂跳,如此歡快熱鬧的場面,也抵擋不住主人公的思婦情懷。歡樂是別人的,熱鬧是別人的,它們的喧鬧更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獨,這些草蟲歡聚一堂,何等開心,而她卻與自己的親人分離。草蟲鳴叫,秋已來到。那一聲比一聲緊促的草蟲鳴叫,似乎在向她宣告,惱人秋天已經又要來到了,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卻遲遲未到。在這里,隨處可聽的聲音,似乎都成了開啟她思念之門的鑰匙。蟲鳴蛙叫,風聲雨聲,好似都在向她敞開思念的大門,要將她吞噬掉,所以,此時,思念無處不在。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蕨又叫也蒜苗,乃是春天長出的一種野菜;薇,又叫野豌豆,夏季莖葉柔嫩,可煮食,亦可生吃。為了排遣心中的思念,主人公從春天到夏天一次次地登上高高的南山,采摘野菜,她想通過繁忙的勞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緩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可是,所謂的勞動,非但沒有減弱她的相思之苦,反而將這份思念激化開來。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本想掩飾自己的思念,卻讓這份思念欲蓋彌彰,一發而不可收拾。從開始的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到后來的“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再到最后的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思念如決堤的洪水一般,一瀉而下。思念從開始的心跳不止,到后來的憂慮不安,再到后來的悲從中來,思念的程度越來越烈。
夜夜思念,日日期盼,卻終不見想念的人兒出現。所以,主人公才選擇“陟彼南山”來采摘隨處可見的蕨和薇。因為,登高方能望遠,爬山高高的南山,她可以看到更遠的距離,可以更早地看到丈夫歸家的身影,即便是這只是自己的期盼,她也要進一百分的努力。又或許,站在高高的南山之巔,她可以與自己心中的人兒更近一點。
日思夜想,不得相見,唯有借助夢境來團圓。“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思念已久的丈夫終于出現在自己眼前,主人公該是何等的開心啊。“降”,“說”,“夷”再現了她由不安,到坦然,有惦念到寬慰,有憂愁到歡欣的心路歷程。即便是只能在夢中暫借思念之苦,也是值得竊喜的,畢竟是聊勝于無啊。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唯愿沉浸在這樣的夢中不曾醒來,思念的滋味可見一斑。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6
曾經總覺得,《詩經》之于我太晦澀、太難懂,于是總想逃避,更不要說對它有什么感覺。然而今日讀《氓》,卻陡然讓我的心靈為之一顫。我也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莫名的感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輕聲誦讀,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發竟覺得余音繞梁。這是來自一個幽怨而悲慘的婦女的靈魂深處的哀嘆。幾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銘心的愁恨,就濃縮在這幾段稀稀落落的文字里,經不得挖掘,因為一挖就是痛徹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從美好的愛情開始的。而詩歌開頭所描繪的那令人心馳神往的兩情相悅,竟是為悲戚的結局埋下的伏筆。在年輕的姑娘眼里傻得有點楞的小伙子,眼里帶笑地抱著布來換絲,她就在窗前等著。一不小心四目對視,小伙子的眼里滿是最純真的熱情,而她的眼里是遮掩著的愛意,突然又覺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著低下了頭。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一轉睛一回眸之間,都四溢著無暇的純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現出了正處花季年華的兩個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靦腆地說,她如何婉婉地辭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舍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韶華與美好,是如此令人流連,又是如此稍縱即逝。“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這樣的句子似乎就出于一個含著淡淡憂傷的封建少婦。再怎樣強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壓制。在這含蓄婉轉的話語中,在這飽含激烈的感嘆號之后,隱藏著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還是無盡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愛情悲劇的真面目終于原形畢露。自從她嫁給他,清苦貧寒她任勞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為我作證么?你有眼么?我對他的控訴,你都聽到了么?淇水不言,只是依舊默默地將船帷沾濕。
后面的句子實在太殘忍了,默讀之時,心中總有隱隱的絞痛。三年的凄苦生活,她任勞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義的全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殘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親密無間,最終將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這一切對于任勞任怨的她,是不是太過不近人情了呢?“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孤單的身影,那個只能對鏡黯然自傷的悲慘女子。
她的恨決不能用“后悔”形容得盡。她無力地質問:淇水都有岸,洼地都有邊,為什么你,我的士郎,卻沒有行止?于此時,鏡頭又切到曾經年少的一幕幕。當初的怎樣的海誓山盟,到頭來竟全部在歲月的消磨中無影無蹤。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對這樣的愛情,面對這樣的婚姻,手無縛雞之力的她能說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從來不會有,也永遠沒有。等待著她的只有無盡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來,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愛情悲劇。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7
好多人說“氓”欺騙了棄婦,我倒覺的不是欺騙,是變心,準確地說,還不是變了心,是變了環境,變了時空。想當初氓一個流民,一無所有,吃飯都是問題,所謂窮在大街無人問啊。自己想都不敢想能有人嫁他,所以他只能抱布做個小生意。當然只有傻傻的笑了。(即:氓之蚩蚩)看見有個好女孩對他有好感,當然是“言笑晏晏”了。能不開心嗎?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催女孩同居啊。目的到達后有了老婆,還有了老婆的家私,家私能夠作為發家的第一桶金,在老婆辛勤操持下,日子好了。氓衣食改觀了,由面黃饑瘦變的紅光滿面了,由破衣爛衫變的整齊干凈了,站在大街有人問了。這種一般的日子對于氓來說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能不興起來嗎?興起來自然就忘本了,自然就有了新的野心了。人心不足啊,于是他還想找更多更好的女人做老婆。于是就有了棄婦的悲慘遭遇。
世界上一切都在變,但由于物質的反映不同,所以變的程度也就不同。比如,酒越放越香,肉就越放越臭。而在肉里邊有的肉臭的快,有的肉就臭的慢,有的肉臭的厲害,有的就臭的不厲害。人的原始的物質結構不同,所以變得方向,變的程度也不同。不變的人是沒有的。
讀《詩經》有感400字篇8
感情,其中哭苦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題記
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高中階段,在那時我曾為他們“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而羨慕不已,但讀到后面他們的婚姻走到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而覺得氓是個負心漢的代表。而今在我大學時期再次讀到這篇文章卻有著不同的感受。
同樣的文章,同樣是婦女對丈夫始亂終棄的不滿好控訴,在時間的沉淀下,我似乎對感情有了更深的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說氓對女子是虛情假意,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我覺得氓對女子是有情的,至少以前有過,氓“抱布貿絲”千里迢迢來到女子家中要娶她為妻,“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氓與女子兩情相悅,氓也如愿娶了女子。這也是我們所期盼的感情的最好結果,白頭偕老。但是,當氓和妻子真正走進了婚姻,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有人曾說過“婚姻是感情的墳墓”,這句話也不是不無道理的,當感情還僅僅只是感情的時候,他們顧及的只有彼此,在感情的世界里他們恣意表達著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打擾,也沒有什么好顧忌,因為追求感情就要有一顆勇敢無畏的心去愛對方。但是當感情變成了婚姻是,他們要思考的就不只是兩個,還有雙方的家庭,朋友,甚至還有孩子。如果女子在嫁進氓的家里能夠生下一個孩子,或許結局就不會是這樣的。氓與妻子的愛戀或許就在生活瑣事中漸漸平淡,不再對對方任何寬容,女子的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道出了多少在婚姻中不得不妥協的決然。氓不是從沒愛過,只是生活把他的愛一點一點的磨掉,女子也不是一點錯也沒有,“一個巴掌拍不響”,婚姻得雙方合力經營才能幸福美滿,女子一味抱怨也使這段婚姻走向了杯具。
氓中的妻子讓我不經意想到了魯迅的《傷逝》,子君的悲慘結局也使我對婚姻這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追求感情的義無反顧到最后到在婚姻中的迷失,造成了子君生命的終結。感情是純潔完美的,但是婚姻有時卻需要物化。我媽雖是個傳統的婦女,她對婚姻卻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覺得夫妻間就該時常溝通,把對方的優點和缺點都說出來,經濟上更是要互相扶持。所以我媽和我爸從我記事起就很少吵架,他們兩人共同努力供我們三姐妹讀書。婚姻貴在會經營。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取自己該怎樣生活,該怎樣戀愛甚至怎樣對待婚姻和伴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氓和妻子選取了以這樣的方式放下婚姻,放下他們以前的感情。女子的決絕或許也是一一種無奈的選取吧。氓是否真的如女子寫的那樣我們無從得知,氓和妻子也好,子君與娟生也好,都是經歷的感情的完美卻經不起婚姻考驗的可憐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