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優秀12篇)】,供你選擇借鑒。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1
列夫· 托爾斯泰是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他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戰爭與和平》這部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無疑是我們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p>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四大貴族在戰爭中仍然享受著和平和寧靜的生活,他們希望在戰爭中尋找機會建立自己的戰功,獲得榮耀,而底層的俄國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光是俄國,即便是發動了戰爭的法國,受害的也是底層老百姓,托爾斯泰用戰爭與和平的不同生活狀態來表達在戰爭中遭受苦難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拿破侖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但他發動的戰爭也對人類帶來了災難,總之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身上,會體現出才華與罪惡。1805年,拿破侖發動了戰爭,俄國也引燃了戰火,當戰爭來臨時,俄國的貴族與底層人民都奮起反抗,只不過大多數貴族是為了榮譽和戰功,老百姓則是為了保家衛國。戰后不管勝負如何,上層人士仍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跳著快樂的舞步。但是在這場衛國戰爭中,俄國貴族的青年們也有了不同的思想觀念,他們接觸了歐洲文明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思想正在發生改變。
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背景中,俄國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當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滲透進來時,他們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一個大國仍然要被強大的小國沖擊和壓迫,當然這也給俄國的社會進步帶來了契機。
全書通讀完畢,如內心中火星迸起而燃燒整片心靈,不光小說的流暢性與場景性充滿魅力,對于真善美的描寫,關于愛的波瀾,關于人們的愛國之情等等,生活、戰爭中的種.種場景無不滲透每一篇節,其對歷史觀的表達,歷史中人類的作用與歷史推力之間的關系蘊含著多層次的哲理。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2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愿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
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后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人應該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復復、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并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定的白云,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3
《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無疑是整個十九世紀最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里亞特》,整個世界無數的人物與熱情在其中躍動,在波濤洶涌的人間,矗立著一顆最崇高的靈魂,寧靜地鼓動著并震懾著狂風暴雨。他思想的自然的動作,使他從關于個人命運的小說,引入描寫軍隊與民眾,描寫千萬生靈意志交融著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說。他在塞白斯多堡圍城時所得的悲壯的經驗,使他懂得俄羅斯的國魂和它古老的生命。
最初是一片靜止的海洋,俄羅斯社會在戰爭前夜所享有的和平,開始的幾章,以極準確的手法與卓越的譏諷口吻,映現出浮華心魂的虛無幻滅之境。直至這些活死人中最壞的一個、Baile親王才發出一聲生人的叫喊:
“我們犯罪,我們欺騙,而是為了什么?我年紀已過五十,我的朋友……死了,一切都完了……死,多么可怕!”
在這些暗淡的、欺妄的、有閑的,會墮落與犯罪的靈魂中,也顯露著若干具有比較純潔的天性的人——在真誠的人中,例如天真樸訥的RierreBesoukhoo,具有獨立不羈的性格與古俄羅斯情操的MarieDmitriwna,飽含青春之氣的Rostove;——在善良與退忍的靈魂中,例如Marie公主;——還有若干并不善良但很高傲且被這不健全的生活所磨難的人,如Andre親王。
可是波濤開始翻騰了,第一是“行動”。俄羅斯軍隊在奧國。無可幸免的宿命支配著戰爭,而宿命也更不能比這發泄著一切獸性的場合中更能主宰一切了。真正的領袖并不設法要指揮調度,而是如Koutouzoo或Bagnation般,“凡是在實際上只是環境促成的效果,由部下的意志所獲得的成績,或竟是偶然的現象,他們必得要令人相信他們自己的意志是完全和那些力量和諧一致的。”這是聽憑命運擺布的好處!純粹行動的幸福正則健全的情狀,惶亂的精神重復覓得了它們的均衡。Andre親王得以呼吸了,開始有了真正的生活,……至于在他的本土和這生命氣息與神圣風波流離的地方,正當兩顆最優越的心魂,Dierre和Marie公主受著時流的熏染,沉溺于愛河中時,Andre在奧斯丹里茲受傷了,行動對于他突然失掉了陶醉性,一下子得到了無限清明的啟示,仰身躺著,“他只看見在他的頭上,極高遠的地方,一片無垠的青天,幾片灰色薄云無力地漂浮著。”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4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寫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寫清了人道主義與博愛精神。作者將“戰爭”與和平兩種生活、兩條線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闊宏詩,《戰爭與和平》的基柱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和平是怎么來的,是那么多不怕死、不怕難,勇于拼搏的戰士們為我們搏的,用什么去搏的?那就是他們的鮮 血、他們的生命。
我愿是一名使者,使各國消戰爭,愿是一只和平鴿,帶著和平的飛向四面八方!在我看來作者的一些思想,我還不懂,不過,我知道,我們要擁有一顆心,一顆愛國的心,一顆和平的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戰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拼搏,不敢去奪取和平,失敗的不要緊,受傷了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千千萬萬的人對你期望啊。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5
這本書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從書中我看到了高大肥胖,為人正直善良,喜歡思考的彼埃爾;博學多識,英俊嚴肅的安德烈;天真、率直,但又容易沖動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有雖然熱情,但又目光短淺,不善思考的尼古拉;還有外表不招人喜歡,在作戰時卻非常勇敢的大英雄圖申。
當然,還有些像庫拉金這樣的個性:貪婪和墮落,也被刻畫了出來,讓讀者所看見,和那些無謂的大英雄們進行了鮮明的對比。
讀了這本書,我看出了列夫·托爾斯泰是個關心他人,關心底層人,同情農民的人。也知道了一種人:他在獲得遺產后貪圖享受,后來又要上戰場打仗??梢钥闯鏊男愿褡兓卸嗫欤褪潜税?。
《戰爭與和平》是要讓我們知道:生命、和平都是非常寶貴、重要的。想想現在的我們,過著“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有上課的課桌;再看看書中的人們,全是因戰爭而過不了現在的生活,整天在廢墟中生活,而我們是幸福的`,所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嗎?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6
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于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當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里面,我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為他來源于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為他并不強加于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托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我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里。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當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恒?!稇馉幣c和平》里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期望我們去獨立思考,并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構造了一部屬于自我的《戰爭與和平》。
應當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我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并且,托爾斯泰似乎異常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能夠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堅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一樣的風格,它并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7
皮埃爾則是我在這部書里最喜歡的一個人,我震撼于他那強大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一種幾乎接近于靜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兒子一樣帶著一種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后所獲得的那份超脫與豁達。最喜歡的是巴茲杰耶夫對皮埃爾所說的那段充滿啟示性的話:
“至高無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們想要汲取的最潔凈的甘露,我能用不潔凈的器皿盛這種甘露,而評論它是否潔凈嗎?只有把內心洗凈,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潔凈?!?/p>
而當皮埃爾成為俘虜,過上了最為艱難困苦的生活之時,我卻像皮埃爾一樣感到這個世間一切都充滿陽光與幸福,我的心也隨著埃爾的靈魂在這苦難之中的改變而變得潔凈并且充滿感動,我幾乎帶著一種嫉妒的'心態羨慕地望著皮埃爾自身所發生的改變,看著他受到啟示找到真諦并且最終獲得超脫。就像娜塔莎所說的“他像剛從浴室里走出來一樣”,他心中最終獲得的那份潔凈與信仰,是這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
我想也許庫圖佐夫就是皮埃爾將來的樣子,成為那樣默默無聞甚至受人們誤解的偉大人物,但是那份順其自然的從容與那份洞若觀火的自信,卻是留給后世最大的一份財富。而他們的這份頓悟與釋然,也許卻是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我不希望我會一生都活在像皮埃爾過去的那種渾渾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過這條人生的苦水,獲得永恒的真諦。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8
讀《戰爭與和平》,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此作品的深意,我并未完全讀懂。
初讀《戰爭與和平》,唯一吸引我的只是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托爾斯泰-把故事安排在戰爭與和平間穿梭,和諧的宴談與混亂的戰爭場面交替呈現,整個故事卻仍井然有序,分毫不亂。托爾斯泰對高難度大場面的描繪似乎把握自如,無論是宴會,舞會,或是戰爭,描寫都極其細致入微。每每一讀,總讓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他善用精簡的語言將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表現。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間始終透出質樸之氣卻又與眾不同,從而造就了他作品的獨特。
再次細讀《和平與戰爭》,漸漸地,我發現其涉及的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等各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也是托爾斯泰的思想結晶所在。托爾斯泰一生始終在思索和探尋,環境的變遷使托爾斯泰的思想和信仰不斷發生著變化。在和平美好的環境中,他追求善和美;在面對殘酷的戰爭時,他的思想又一次經歷著洗禮,他曾把美好的情感屈從于戰爭的現實。然而,始終不變的是,即使面對戰爭,他的內心仍在關心那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恒。關于精神與永恒的問題,他多次借以作品中皮埃爾和安德烈的大腦來探索,借以他們的談論來商討。
作為思想家,托爾斯泰也矛盾與彷徨過,他的思想的逐漸成熟,也像《戰爭與和平》的小女孩,經歷過幾場所謂愛情后成了一位不修邊幅卻更成熟沉穩的母親;隨和善良、無貴族架子的皮埃爾,有私生子變成繼承人,由不敢愛變成婚后幸福的丈夫,也更有責任和擔當;安德烈冷峻聰明,但欠缺寬容,在經歷愛情失敗后,他在戰爭中死去,在死前,他也得到徹底的醒悟。
其實,思想的產生與提升,是需要磨練的。托爾斯泰身為貴族,卻蔑視貴族的腐朽享樂,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他的思想覺悟使他意識到世界的不公,他希望能幫助農民等下層階級,卻得不到農民的信任,也得不到世人的理解,連家人也同他產生了隔閡。托爾斯泰不如意的經歷,似乎是成就他不平凡的思想的關鍵,也成就了他的多部文學巨著。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9
文學是一把通往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文學是一種富有神奇力量的精神食糧,文學是一雙可翱翔于碧藍天波的隱形的翅膀,文學是一座比彩虹還美的七色彩橋……
我常泛舟在浩瀚的書的海洋里,領略到了書的無窮魅力。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著名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富有自己的思考、感情。他的《戰爭與和平》這一部名著,共分上下兩冊,主要記敘了拿破侖與亞歷山大之間為爭國土、輸贏的持久戰爭。在這部書中,托爾斯泰是有愛有恨的,他并不單單表示自己對哪一路人馬的支持,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記敘并議論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也適時地做了一些批評,稱贊,或只是一些簡單的個人感受,但這所表現出來的令人振奮的感覺是極其巨大的。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不僅描寫了一個時代的轉化過程,更添加了那個時代中人物的觀念,拿破倫作
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所到之處無不受人們的熱烈歡迎和愛戴,但與之相同的是,亞歷山大也受到了他的國民的支持,這些足以證明,一個時代的成功或是滅亡,取決于這個時代的最高統治者的影響力。
記得托爾斯泰這樣說過:“認為蘋果之所以落下是因為細胞組織衰退分解的植物學家和那個認為蘋果落下是因為他想吃而祈禱結果的樹下小孩一樣都是正確的?!边@確實是一段極富寓意的話,如果將它與戰爭聯系在一起,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理解它:說拿破倫去莫斯科是他愿意去,他的毀滅是因為亞歷山大希望他毀滅,這二者同樣無法判定誰對誰錯。
其實,這歷史上的每一個有名的人物,并不是因為他們本身的魅力而讓人們記住的,而是由于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一件或幾件讓世人為之振奮或震撼的事件,所以人們才記住他們的。從歷史角度來看,他們都是不能自已的,因為他們的所有行為都與歷史的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早就注定的了,他們的自以為是通過世人允許而表現出來的。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敵對或友好的關系,展示了人性,它是本值得賞讀的書!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10
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戰爭與和平》作者是列夫托爾斯泰才看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了。
翻開第一頁是前言,光是前言就讓我有很大的啟發了“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是通向成功的要決,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自己廣泛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將來為建設祖國,改造世界盡一份力”。
這本書讓我了解戰爭的可怕,讓我有堅持不懈的勇氣,安德烈公爵在得到會戰的命令時他就明白了,戰爭是極其殘酷的,父親突然去世加上法軍入侵并占領了俄國半壁江山,這些不幸對他打擊太大了。
戰爭讓那些無辜的人死的太多了,每次看到步兵的隊伍在硝煙中消失了,我就禁不住難受,天亮了太陽卻被硝煙擋住了,他們還在激戰槍炮聲和臨死的人的叫喊聲,漸漸的、熟悉了,那無情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止?
唉!戰爭讓無數人犧牲的戰爭啊!我真的非常同情他們,我似乎也感受到了忍饑挨餓、筋疲力盡的感覺那時誰都要學會堅強。如果我們和平的在一起世界將會怎么樣?人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在一起這些要求一點也不過份吧,為什么為了一點摩擦、一點虛榮就搞的天翻地覆的呢?
“和平”讓人們多么向往的字眼啊!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11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情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于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后,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讀戰爭與和平有感作文篇12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里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后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到穿著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彪S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后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备涌少F。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么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