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
《易經》告訴人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你是否在尋找“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7篇),歡迎大家分享。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1】
其實上個學期已經通過團校學習了一些有關人際關系的知識,但這學期在看過了《易經的奧秘》之后,我對這方面的知識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自身的專業素質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懂得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手段與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多也顯得更為重要了,越來越多的事都建立在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上。也許現在作為學生我們還不太能完全理解和體會到正確的溝通的重要性,但當我們真正踏上社會的那一天,我們就會發現現在所學到的知識會有多么重要了。
在《易經》中,分為乾卦和坤卦,代表陽和陰。很明顯在任何事中,陰陽都需要互相扶持互相彌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仕強教授談乾卦坤卦和上下級的關系。老板好比是乾卦,有權利決定任何事,而下屬則好比坤卦,乾坤都離不開彼此,老板和員工也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如何跟老板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在老板需要參考的時候可以提出我們的建議而且能順了老板的心,讓他樂意接受。在這點上,和珅無疑是個成功的典范。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種本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要在平時從各個細節去積累去學習。
曾仕強教授通過很通俗化的'語言和例子從很多方面詮釋了這本濃縮了中國古代眾多賢德智慧的書。之后才發現,原來《易經》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高深莫測,也不是用來算卦的,只是通過乾坤卦象來告訴人們這個世界的一些本質,也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雖然只是看了短短的幾次視頻,但我感覺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希望能有所提高。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2】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書,全世界都在研究與討論。這本書包羅萬象,天文、歷史、軍事、哲學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紅樓夢》一樣,世界觀不同,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同。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談不上研究,但是書中的文字與哲理,我認為是很值得我們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雖然沒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______些為人的道理。象書中第一卦,‘乾’卦,乾為天,說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強不息’,這是告戒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終,不要半途而廢;還說‘潛龍勿用’是說萬事不要強出頭,能辦的就辦,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萬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釋就是說,槍打出頭鳥;‘坤’卦,坤為地,是要我們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載物’,這是教我們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斤斤計較;‘恒’卦,孔子在系辭中說‘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這是教我們知道,怎樣做一對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有一女侍五夫之象,是說女人的不好讓我們‘勿娶此女’;還有‘否極泰來‘這個成語,也是來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說世間的事物‘不能終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轉化,‘陰極必反,陽極必至’的道理,是告訴我們,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這也符合__________哲學思想,事物的量變,必然要達到質的變化。對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義,萬事都不要過‘度’,過‘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變化。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陰陽兩方面,為人處世如此,思考問題亦如此。所謂陰陽就是相對的正反兩方面,你不能太陰,也不能太陽。因為物極必反,萬物都講究__衡。萬物既是對立又是____,互生互換。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3】
《易經》寫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張愛玲自己)從港大求學到二戰中____失守、回返上海時期的內容。書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關系、人性在物質下的黑暗、____戰亂時期的艱難生活及男______的些微混亂關系、與比比的友誼。當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詳細地披露了她(沈琵琶)與母親(露)摻雜著現實利益的難堪的關系,尤其是錢,使她看清了她母親,也一點點地毀了對母親的愛。一股冷涼寒意鉆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戀、更覺溫暖些。
她曾帶笑地對她母親說:“我心里一直都過意不去……可是我會把錢都還給你的。”她對母親的愛令人心疼:“爸爸沒有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當歷史老師布雷斯代資助她八百元,卻被她母親在牌桌上輸光了時,她想“八百元,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寫到自己的窮,當姑姑為省錢自己包包子吃時,她這樣寫“琵琶喜歡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歡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貧窮。我們真窮,她心里想,眼淚涌了上來。”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繁華落盡,往事成煙,忽忽若失。她的回憶是沉重的枷鎖,劈傷讀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筆調,一貫地,緩慢,如船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她的筆下沒有什么特別驚心動魄的情節,照舊地,瑣碎的細節一路流淌下去。我覺得,她不像在寫小說,而只是在訴說生活,瑣碎、__凡。可是,看的字越是這樣的沉靜,說的話越是帶著笑,然而,捕捉到的卻是更深的悲與辛酸,直惹引你唏噓與黯然。在戰亂中寄人籬下、孤苦伶仃時,她說“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許是活下去的機會吧。可是活下去的機會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沒有近似的東西……她真正活過嗎?太多的事情總是不請自來……太多的事情,卻又一無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單個人在繁華喧鬧、無窮無盡的世界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比誰更幸福?我們誰也不清楚,也許大家都生活的很難。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4】
《堂吉訶德》是西方最受歡迎的古典小說之一,與《哈姆雷特》《浮士德》并稱為世界三大名著,它講述了一個沉迷于騎士小說的窮鄉紳杰哈特異想天開,要重振騎士精神,帶著仆人桑丘班薩云游四方,鬧出了無數笑話的故事,這本書原本是為了反對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而寫,正如塞萬提斯本人所說:"這本書是用來攻擊騎士小說的"。
沉迷于騎士小說的杰哈特一天決定踏上自己的騎士冒險旅程,還帶上自己的"隨從"桑丘班薩,碎玉早對騎士小說爛熟于心的堂吉訶德而言,眼中哪還有正常的書屋,全部都是巨人或被魔法師施法所致,唯有心中曾暗戀的一個農場主女兒,現在的達西尼婭小姐讓她一支掛念在心,他一路上被質疑,被嘲笑,被打,可也戰勝了許多"敵人",唯有最終一戰與月亮騎士戰敗讓他飽受挫折,履行戰斗前的諾言,堂吉訶德返回自己的家鄉,回到家里他才醒了他的騎士夢,但心里仍有無法排解的挫敗與思念,三天后堂吉訶德離開了人世。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救濟等優良品質,歌頌了黃金時代式的社會理想目標。
在我看來,堂吉訶德是一個夢想的追逐者,堂吉訶德被騾夫打到,他依舊堅持自己的理想,做一位騎士,只是頭腦過于簡單,但他仍愿意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行動,而桑丘班薩則完全是出于利益的驅使而出來冒險,但凡一聽到要當上一座島的總督,他就會興奮無比,兩個人的腦袋卻都有些一根筋,被公爵夫婦騙到木馬上還以為在空中飛翔,他們兩個人成為了公眾的笑點,卻也成為了公眾的焦點。
或許,他們對于夢想的追逐這一股傻勁是我們所需要的,對夢想不舍不棄,遇到挫折時也不氣餒,仍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一種精神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么?
或許,《堂吉訶德》在五百年前它是一部批判的小說,但在五百年后,它是一部給人民前進動力的勵志作品,在動蕩黑暗的社會中要找尋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并不斷為之付出努力,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5】
自己初讀《易經》的膚淺認識,從人最初接受啟蒙教育到最后有所成就時應謙虛謹慎、居安思危的發展過程進行簡要分析,和大家共同學習。
一、蒙——學習改變命運
蒙,是《易經》中的第四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思是說,山下有泉水,但要想發現甘泉,必須設法準確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著必須先進行啟蒙教育。君子必須行動果斷,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品德。蒙的本意就是事態不明朗,前景蒙昧不清,看不到____,象征幼稚愚昧。有蒙昧則必須要啟發,大自然依賴陽光和清風來化解蒙昧,而引用到人類本身的成長過程,就突出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蒙卦的中心內容,是講述如何對待幼稚和蒙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
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蒙開宗明義就說了出來:亨。蒙卦卦辭第一個字就是“亨”,蒙昧怎么能亨通呢?《易經》是以此告訴人們,人處在童稚蒙昧狀態,只要加以恰當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啟蒙,不斷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前途就必然是亨通的。
回到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無所知,到入學接受教育,再到參加工作,這個過程讓我們學到了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業務知識及社會知識,不斷的知識學習和經驗積累,漸漸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那是不是參加工作以后就可以不學習了呢?當然不是。世界在前進,環境在變化,故步自封、停止不前,無疑會被時代所拋棄。任何一個____和個人,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不落后于時代,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每個人都要把學習的意識深深植根于大腦,向前輩學、向同事學、向工人學、向書本學,努力營造學習氛圍,爭做學習型員工,創建學習型____。在學習意識的推動下,給自己搭建施展才華、展現自我的舞臺,為公司發展做貢獻。
二、需——機會在等待中出現
當我們通過啟蒙教育和自發學習學有所成時,就希望有一個合適的__臺讓自己施展才華。但每個人的機遇有所不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________,這就要求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難或時機不成熟時學會耐心等待。《易經》中的第五卦——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等待的問題。
需卦的卦象是上為坎為水,下為乾為天,為水在天上之表象。《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其寓意就是云在天上但雨還沒有落下來,因此不能急進,只能靜靜地等待時機。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遇到艱險時,要審時度勢,耐心地等待時機。能進則進,如果暫時不能前進,那么就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伺機蛻變。但是,等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急功近利者不會等待,往往慌不擇路,落得一敗涂地;狹隘自私者不善等待,常常錙銖必較,而失去了許多機會。
等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策略。古時候有唐順宗在____的位子上等待________終成正果,諸葛亮高臥隆中等來了一代明主賢君才使其才華得以充分施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積蓄力量才攻滅吳王夫差,這些都是歷史上關于等待的最好的例子。反觀我們,消費至上的浮華世界造就了我們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態,缺少耐心、迫不及待地追逐功成名就。真應該好好學習古人那種意境——______沒有到來之前只需飲酒作樂,何其灑脫,何其自然!這并不是要我們______沒有到來之際一味吃喝享樂,恰恰相反,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因此在等待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一種自然和超脫的耐心,又要時刻不忘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樂觀地投身于工作和學習之中,以昂揚的熱情和扎實的基本功迎接機會的垂青。
三、謙——滿招損、謙受益
謙虛是____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行為修養。當我們抓住機遇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的時候,保持冷靜的頭腦和謙虛謹慎的心態顯得尤為重要。
謙,是《易經》中的第十五卦,《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__施。”意思是說,高山潛伏于地下,象征著高才美德隱藏于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君子總是損多益少,衡量各種事物,然后取長補短,使其__均。對于謙卦,周公是大力推崇的: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小足以守其身。在《易經》六十四卦中,謙卦是很特殊的一卦,因為只有謙卦的六個爻辭中沒有一個爻辭言兇,沒有一個爻辭言害,統統吉利,處處通達。由此可見,自古以來社會對謙遜心態的重視,也充分肯定了它在提高自我修養、融洽人際關系方面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自負的青年和尚,聽說有一位高僧如何了不起,心里很不服氣,就到高僧那里去討教。高僧什么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地為他斟茶,茶水溢出來了,還繼續斟。青年和尚說,大師,茶水溢出來了。大師說,是啊,杯子滿了,什么也裝不下了。青年和尚一聽,頓時開悟了:自滿和驕傲,就是一個已經裝滿茶水的杯子,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還能有進步嗎?青年和尚得到了高僧的點化,開悟了,可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實生活中像青年和尚一樣的人是不少的,他們總是抱著惟我獨尊的清高心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終將被時代所淘汰。要知道,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學習,努力尋找不足,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一項必修課。
四、既濟——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或一個____能夠健康地向前發展,是因為始終有一種憂患意識在促使其不斷自我調整,以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缺乏這種憂患意識,終將會被時代淘汰。尤其是在我們小有成就之時,更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忘記居安思危。《易經》中第六十三卦——既濟,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成功之時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__。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意思是說,水在火上,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征事情已經成功;君子據此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弊端,采取預防措施。本卦坎卦在上,坎為險,寓意是:雖然成功了,但危險仍高懸在頭上,稍不留神,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來,導致混亂不堪甚至土崩瓦解。因此,在事情成功之后,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古人是以此來告訴我們,在成功的時候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____患者,國恒亡。”《孟子二章》里的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國家只有始終銘記自己的內憂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來,才能逐漸走向強大。同樣道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個____都應該時刻持有憂患意識,成功的時候更應如此。 因為憂患意識可以提醒我們,未來的競爭是如何殘酷;憂患意識可以引起我們的深思,可以讓我們認識到相對未來還有哪些不足,應該怎樣去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斷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我們惟有時時刻刻不忘用心學習,謙虛謹慎,居安思危,才能與時俱進,保證個人與公益的持續發展。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6】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好像學了《易經》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易經》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東西,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
剛才提到唱京劇,我們對《易經》,從京劇《三國演義》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國京劇非常注重臉譜和服裝,舞臺上穿件八卦道袍,我們現在看起來像是妖道,實際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場來推崇《易經》的看法。
此外,我們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征這位劇中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表現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經》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視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壞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經》,有人就聯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于自己的文化,認識是不夠的。今天我們開始研究《易經》,所要走的路線,因為大部分人,以前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在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樣去讀《易經》這部書,先從怎樣去認識它、怎樣去了解它開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輩子,也還沒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內,研究了大半輩子,還跟一個初學的人差不多。實際上,講這門學問,我自己都是戰戰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膚淺,沒有辦法向大家報告,不過有一點點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易經讀后感500字心得【篇7】
《易經》寫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張愛玲自己)從港大求學到二戰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時期的內容。書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關系、人性在物質下的黑暗、香港戰亂時期的艱難生活及男女學生的些微混亂關系、與比比的友誼。
當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詳細地披露了她(沈琵琶)與母親(露)摻雜著現實利益的難堪的關系,尤其是錢,使她看清了她母親,也一點點地毀了對母親的愛。一股冷涼寒意鉆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戀、更覺溫暖些。
她曾帶笑地對她母親說:“我心里一直都過意不去……可是我會把錢都還給你的。”她對母親的愛令人心疼:“爸爸沒有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當歷史老師布雷斯代資助她八百元,卻被她母親在牌桌上輸光了時,她想“八百元,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寫到自己的窮,當姑姑為省錢自己包包子吃時,她這樣寫“琵琶喜歡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歡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貧窮。我們真窮,她心里想,眼淚涌了上來。”這是一個太悲的故事,繁華落盡,往事成煙,忽忽若失。她的回憶是沉重的枷鎖,劈傷讀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筆調,一貫地,緩慢,如船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她的'筆下沒有什么特別驚心動魄的情節,照舊地,瑣碎的細節一路流淌下去。
我覺得,她不像在寫小說,而只是在訴說生活,瑣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這樣的沉靜,說的話越是帶著笑,然而,捕捉到的卻是更深的悲與辛酸,直惹引你唏噓與黯然。在戰亂中寄人籬下、孤苦伶仃時,她說“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許是活下去的機會吧。可是活下去的機會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沒有近似的東西……她真正活過嗎?太多的事情總是不請自來……太多的事情,卻又一無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單個人在繁華喧鬧、無窮無盡的世界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這個世界上到底誰比誰更幸福?我們誰也不清楚,也許大家都生活的很難。